车窗隔热膜是不是智商税?一支温度表告诉你!

我们将一台黑色轿车露天停放在环境温度35℃的空地上,车内放置一次性打火机、老花镜、矿泉水瓶(未开封,满水)、餐巾纸等物品。结果通过实测我们发现:在炎热的夏季,车内存放这些物品是非常危险的。

一次性打火机发生了爆炸;老花镜和矿泉水瓶因为光线聚焦的原理,点燃了餐巾纸……所以广大车友尽量不要在车内放置太多杂物。同时,考虑到汽车是封闭空间,所以控制车内温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直接关系到安全。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车内温度不至于过高呢?选择地下车库、或者其他避光处停车是很好的选择,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就有人动起了车窗膜的脑筋,企图借助它的隔热效果,控制车内温度。那么车窗膜到底有多大效果呢?今天的实验告诉你!

测试的基本情况

测试环境:露天环境,气温预报30℃

天气情况:晴,略有云

测试车辆:传祺GA5PHEV(黑色车身)

测量对象:车窗膜

测试项目:车内温度对比

而后,同一台车在车窗全部贴膜的情况下,重复上述日晒实验,温度、日晒等条件基本相当。同样日晒2小时候,测量车内温度。最终对比车窗不贴膜与贴膜前后的车内温度,就能判断车窗贴膜是否有效!

测试结果

首先是不贴膜的状态,经过烈日暴晒2小时候,我们测得车内温度为60℃。车内温度远高于环境温度的原因是:太阳光照射下,车内持续升温。而车内被晒热的空气却因为汽车是封闭空间,散出不去。于是乎“高温只进不出”,车内形成温室效应。

然后给车窗贴膜,并测试贴膜状态下的车内暴晒后温度。同样烈日暴晒2小时后,我们测得车内温度为45℃。车内温度远低于不贴膜的状态。所以可以看出,贴膜前后的车辆,同样在太阳下暴晒两个小时后,车内温度相差15度。

测试总结

据科普资料显示:当温度达到、高于50℃以上时,车内的甲醛释放量即开始明显增高,释放速度呈直线上升。但甲醛无色无味,人类不易察觉。除此之外,塑胶、皮革的粘合剂、增塑剂等物质也会在高温下加速释放。

THE END
1.隐形车衣是不是智商税?隐形车衣是不是智商税? 发布于2024.2.7 08:00 次播放 美基汽车膜 关注0人3626粉丝 关注 评论·0 提交评论 暂无更多评论 热门视频 推荐:十七世轮回神魔浮屠录凝丝竹开江人的第1本书甜妃嫁到,腹黑王爷请出招腹黑王爷小娇妻幽冥战神梦晓时分重生娇宠小王妃全球神祇时代:我开局就很无敌屠龙殿黑化团宠六岁半狼王妻:胎https://www.dongchedi.com/video/7330889637944427049
2.汽车贴膜是智商税吗很多车主买了新车,都在贴与不贴保护膜之间徘徊。他们不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应该在车上贴膜,所以汽车贴膜是智商税吗? 车贴不是智商税。汽车贴膜的好处是贴膜的主要作用是隔热,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汽车在太阳的暴晒下,车内温度极高,让人难以忍受。如果车上贴了膜,会挡住大部分红外线,车内温度会明显下降。同时可以防止车https://www.pcauto.com.cn/jxwd/3487/34874617.html
3.汽车玻璃贴膜到底有没有用?几乎成了每辆车的标配,车主却这样说说起汽车贴膜大家并不陌生,大街上各种私家车一眼望去,绝大多数都贴了玻璃膜,很多消费者买车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贴膜,就跟我们买完手机贴钢化膜加后壳是一个到底,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爱惜汽车的必要。那么,到底汽车玻璃膜有什么优点可以让它在国内如此火热呢?汽车玻璃膜到底要不要贴?他的好处和弊端分别有哪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615649397324268&wfr=spider&for=pc
4.汽车贴膜是不是智商税?汽车汽车区上升到智商税有点过了,有人给7000的五菱宏光贴1万多的xpel是人家自由,但是膜本身没那么玄乎,咱们中国https://bbs.hupu.com/36256599.html
5.汽车玻璃贴膜并非智商税,对很多车主来说是有实际需求的汽车玻璃贴膜并非智商税,对很多车主来说是有实际需求的,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地称为 “真刚需”。以下是对汽车玻璃贴膜的详细分析: 一、汽车玻璃贴膜的作用 隔热防晒 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优质的汽车玻璃膜可以有效阻挡大量红外线,减少车内热量积聚,降低空调负荷,节省燃油消耗。例如,在炎热的夏天,贴https://m.sohu.com/a/817400705_120012585
6.提车必做三件事:上牌贴膜充电桩二、贴膜 尽管理想汽车的车窗玻璃本身就可以抵挡紫外线,但说起隔热来,不贴膜,真的受不了。所以买了新车,除了上牌,第二重要的就是贴膜了。膜的质量和品牌五花八门,第一梯队的品牌有龙膜、3M、X-pel、威固等,各有特色也各有分类。 总之一句话,一分价钱一分货,如果想要有好的隔热体验,3000+是基础价格。 https://www.lixiang.com/community/detail/article/117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