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关于汽车检测和M站的话题在近期讨论较为激烈,线上、线下均是一般。在上个月的时候曾经深度讲解过有关车辆OBD检测的话题,但并未对I/M模式进行分析,于是有汽车爱好者留言希望讲解其中的模式。
其实I/M模式并不难理解,简而言之就是“双站协同。”
具体为:
但是不能强制,一旦强制去M站就变味了。
竞争是一定要存在的,在汽车年检的过程中,车辆发现故障可现场维修确实方便;但是也得收费合理才行,如果一个用两三百元就能解决好的故障在M站要一两千元的话,那么凡正常的车主都不会去选择M站维修车辆。
燃油车尤其如此。
因为会影响汽车尾气排放数据的硬件是非常有限的,比如:
如果因为硬件老化导致发动机燃烧充分性降低,那就去清洗或更换上述硬件即可;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可言,客观来说,这些零部件的拆装就是让普通车主看上三五遍势再实操一两次,都能学会。所以燃油车的维修成本其实是不高的,如果不换件只维修的话,实际成本就是工时成本;一般就是一两百元或两三百元,当然高端车辆由于维修过程中的风险成本较高,所以工时成本也会高一些,但纯工时超过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多。
M站呢?
听说有简单维修就要一两千元的案例,这有些垄断的感觉了;而且M站本应该是一个“选项”可现在成为了“必须。”都让车主选了,那不就是垄断吗?——但是理论上的M站并不会产生垄断。
因为有这样一个解释:
M站是采用自愿原则,符合条件的维修企业都可以申报成为M站。
垄不垄断撇开不谈,就算认可不垄断的结论。
“小病大治”有没有问题?
假设有一个人肚子不舒服,医生看了之后说是吃坏了东西导致有些腹泻。然后病人自己到小药房或小诊所五块钱买一板氟哌酸,上午吃了下午就好了。问题得以解决。这不好吗?
而现在蹦出来一个家伙说必须用I/M模式去治腹泻,检测环节不变,但是解决腹泻必须到规模医院再挂号、专家门诊再看一遍、详细检测之后给出解决方案:来一板氟哌酸,结果是一样的,流程复杂了,由于规模医院运营成本高,最终收费五十元。
都知道一般腹泻吃点氟哌酸就行了,小诊所两分钟、五块钱可以搞定的事情,到了M站需要两小时、五十块去解决相同的问题。
燃油车的维修很简单,所以才会有许多路边店,这些路边店就像是小诊所一样。一般车主和一般故障只需要去这样的维修店。而I/M制度就是典型的“小病大治。”重点是符合其M站标准的维修车企在建造M站的时候一定会投入很大,所以收费必然很高;于是谁去申报M站以及M站有没有垄断和车主一点点关系都没有,就算都认可M站不垄断,但是车主客观上根本不需要它。
排放系统和内燃机的检测维修像治腹泻一样简单,有必要搞一个看起来无比专业,让一大群专业人士去治拉肚子的事情吗?
M站在笔者看来就像是“三级甲等窜稀专业医院。”
用很大的投入去解决屁大的问题,这种荒唐的站点就不应该出现。
小问题就让小门店去维修,M站想要获得这一份额也应该低收费,解决简单的问题没有高收费的合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