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正贤,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曾任某世界级企业产品总经理(副总裁)
本文根据4月7日高正贤老师《人人都是产品官——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经营》(共8讲)系列主题直播内容整理,本文系第四讲“产品开发密码”。
注:回听直播《人人都是产品官——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经营》,可在公众号后台发送“产品官”字样获取直播回听链接。
为什么在讲产品开发之前,一定要把智能时代提出来呢?智能时代有太多跟智能有关的特性迸发出来了,不管哪个行业,无论是硬件、软件品类,放大到2B的商业产品、2C的个人消费产品,都离不开智能化这个时代主题。所以,我们在讲这堂课会把智能时代的一些特征抽取出来。
三是集成产品开发。大家可以看到,产品开发前加了两个字“集成”,就是要告诉大家在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是多个维度、多视角、多角色、甚至多个组织并行,项目化来经营协同开发产品。
四是测试和验证。为什么分成“测试”和“验证”两个部分?主要是为了强调在大开发时代,测试环节和验证环节有一定区别。测试偏系统开发,验证偏场景和使用。
五是平台和生态系统。在新时代中,工业领域的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独立实现商业成功,比如面对运营、维护,以及前端的一些销售环节等等需要结合更多的资源。我们即将从追求产品竞争力领先,跨越到平台和生态的整体领先。
六是生命周期管理。任何一个产品都会经历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过程,好的产品不仅要保证它生的那可耀眼和辉煌,就像在手机发布会上,每一次发布的新产品都引人瞩目,更希望它能长久的创造价值,直至产品退市“江湖上仍有哥的传奇”,比如MOTO的刀锋系列手机产品。所以进行生命周期管理,是希望我们的产品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持续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01
智能时代的产品精神
1.智能时代的三大技术特征——全面感知、万物互联、系统智能
在智能时代之前,我们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进程,每次迭代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变化,除了福特汽车和通用电气以外,还造就了非常多的伟大企业。这些伟大的公司都收获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成果,走到了今天。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今天的AlphaGo(围棋人工智能机器人),人类的力量和智力均被制造出来的一些产品超越了。但每过一百年,都会有一种通用的技术,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我们也刚好嵌入到了这个时候。在这个时代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生产总值可以接近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大家经常会提到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这些企业的影响力非常大。我们将会步入一个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基因科学等等跨领域学科高度发展的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有三个特征:
其次,万物互联。万物互联是指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或者互联网平台,连接上一个大的地球村。当你的手机或者连接设备消失了,就会与社会脱去连接,别人联系不到你,你就等于被孤立了,而被孤立的我们,基本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在线就等于活着。所以无论是人或物品,在线是一个技术趋势。
5G在当下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质——万物互联,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极低时延,把数据和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可以通过电子、电信号或者光的方式来传输,它的时延很低,未来量子技术到来,信息和数据已经没有时空差距;二是超高带宽,能够同时传输很大的信息量;三是广深连接,每平公里百万级联接,可以把世间万物,甚至一粒沙,都能连接在一起交换信息,这是非常厉害的。所以今天工业互联网提到的OTA(OvertheAir空中下载),就是每个工业品类产品都将支持无接触,远程升级,赋予工业品无数新生机会。
第三,系统智能。这方面我们现在大量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云服务,另一个是人工智能,或者叫智能计算。在系统智能过程中,我们会通过数字孪生,也就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模型的建立,然后通过学习推理,像网络边缘的一些学习能力,还有数字治理、系统数据湖、系统建模等等手段,建立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匹配和应对关系、预测关系,数字世界可以预测未来会发生的事,因为事件还没有发生,它可以预测未来。现在各种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和异构网络部署,其实都是在优化一些基础设施的能力,使得我们具备全面部署和计算系统智能的能力。
系统智能的核心在于解构和模仿人类的思维习惯,赋予机器生命觉醒和意识,未来的应用场景将会很广泛,比如车联网和人联网都会具备人的思考能力、进化能力,我们也会创造出很多数字化生存的信息物种。
系统智能是一个繁杂的产品生命系统,从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台,应用等等…我们新时代的产品人确实是在构建一个弹性,异构和完美的新生命系统。
2.产品创新的六个窘境
智能时代非常精彩,但是当你在为智能时代打造产品的时候,就会面临着六个非常困难的现象:
一是客户朝令夕改。客户需求不断地变化,而且投入非常多,但却随时可能面临客户的朝令夕改。产品人坚持自己的技术指引,可能会被无情抛弃。对客户言听计从,终有一天会“始乱终弃”。
二是失败率高,任何一种创新都会有失败,尤其是在不确定性特征明显的新时代,产品开发的失败率是非常高的。未来可能会有非常多的产品公司,在毫无意识的奔跑中被淘汰和消亡。
四是一致性差。企业在做产品创新的时候,今天用某个方法做出了产品,整个环境变了以后,比如开发人员、供应商和制造商变了,这个产品就有可能会没落。这是产品创新中非常突出的窘境。怎样从偶然的成功变成必然的成功?这是大家现在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五是“养大后”被抄走了。很多公司所谓的创新,最终浓缩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文档,当这“一张纸”被人学去了以后,就等于被抱走了。因此,产品创新公司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又要构建多维差异化的能力。
所以,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普及这个“产品官”课程?如果在座的各位或者身边的朋友、企业家,如果对产品创新有相对执着的信念,首先要明白,产品创新理念虽然非常地美好,但同样面临着很多窘境,如果只是想要快速地赚钱,那么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很多人听到这里可能会打退堂鼓,想着产品创新这么难就不做了。那我们上这个课的意义在哪里?我想说的是,假如你希望基业长青,能够通过你做的工作,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美好,同时也让你的人生充满非常多的挑战,那你走产品创新这条路肯定没错。产品创新可能短期内无法快速赚钱,但可以让你像GE(通用电气公司)和IBM一样,打造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寿命可能比你还要长。
3.产品创新中的六种产品精神
在产品创新中,每个人对产品精神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产品经理心中都有自己认同的产品精神。我讲一下自己对于产品精神的理解,大家或许会产生一些共鸣。
首先,商业意识。做产品必须要有商业意识。商业意识是什么呢?一是投资行为,产品是要投资的,如果你不投资,全部都是“拿来主义”,这个产品就没有好的未来。企业必须要想办法投入精力或者金钱。二是项目化,是有临时性,时效性特征的一项行为。三是市场和技术,商业意识中的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就是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伟大企业一般会经历两个环节,一是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通过交流和直流的模式,就创造出来一个电力世界,这是从技术开始,然后再转化为市场的过程。二是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在大趋势或者通用技术下,找到了特定的客户群,即市场,围绕这类客户群,联合客户和行业需求,去进行产品系列化的开发。
其次,利他精神。利他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倾听客户的需求;二是从产业视角去帮助和培育这个产业做大蛋糕,然后共生、共赢、共享,身处于繁荣的产业里自己才有做大的机会。“深淘滩,低作堰”,“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产业”都是这个精神。
第三,领导力。经营重量级团队,民主集中,海纳百川,容纳不同特点的人,团结不同的力量,同时经营和处理好平衡矩阵,然后再确保组织能在未来演进和运动的情况下,保持组织熵减,加强自己的团队能力。
第四,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包括三个特征:结构化、标准化和模块化,这个过程中需要非常地严谨,不断地追求极致,追求卓越。
第五,批判精神。我称之为批判的继承,它会建立一个科学的流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打磨,同时传承优秀实践。
第六,艺术品位。艺术与科学双螺旋结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艺术是驱动人的情绪与感觉,而通过科技来完成呈现和表达。艺术品位是什么呢?就是你在思考产品的时候,增加感性、敏捷、洒脱、想象元素,通过移情到客户那里,用户体验模型去思考。有一些比较好的设计方法,如Designthinking。
总的来说,我心中的产品精神就是用以帮助我们从偶然到必然,从不可能到可能。在大工业时代里,它能够帮助我们源源不断的创造好的产品。未来人类发现了一些目标和技术机会点或者产业机会点,有可能个体组织或者小的组织做不了,需要大量的跨领域协同,从不可能到可能。
产品精神包含非常多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造物精神。造物精神的灵感源自于哪里?很多公司都在提“用户为先”或者“以客户为中心”,其实是在强调一件事情——牵引你做产品的到底是什么?这和上节课讲到的“真实的需求”,到底谁能够代表真实的声音的道理是一样的,本质上是以客户为中心。
4.实现商业成功的两条途径:立项和整合资源
在产品智能时代,如何实现商业成功呢?第一,立项获取资源,组建重量级团队,重构利益链。立项其实就是整合资源的过程,立项以后可以组建重量级团队,重构一个利益链。这个利益链不仅是你自己的组织,还要跟生态组织和产业链组织来实现商业成功。
第二,构建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整合有限资源,平衡进度、质量和成本,交付商业计划(故事)和产品包(价值),并以此实现商业变现。构建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差异化不仅体现在性能和功能上,有可能是你的响应速度,你供货比别人快;也有可能是你的交付和服务,你的服务比别人好。你的资源一定是有限的,需要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去平衡进度、质量和成本,交付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这个商业计划不见得能获取暴利,但一定是被社会共识所认同的,大家一起添砖加瓦,否则这个产品就是昙花一现,今天起高楼,明天就塌了。产品一旦交付到市场上,必须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创造价值,并以此实现商业变现。商业变现是为了养活自己,更好的造福社会。好的产品经理必须要让产品梦想照进实现,最终商业变现建立新梦想。
产品开发会经历需求预研、架构设计、集成开发、试制验证、上市营维五个流程,过程通过控制和变更管理,经营好产品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历程。
5.构建重量级团队的四点要求
现在的商业或者产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种集体智慧中,要想实现决策均衡,就要有多领域知识、经验集成能力。重量级团队中非常强调领导力中的决断力,如果领导者不拍板的话,这个事情没法往前,做任何一种决定都是有风险的,也就是所谓的“富贵险中求”。
6.产品项目管理十大领域
产品需要通过项目管理方法去完善,大家都听过PMI(项目管理协会)机构认证,就是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里面的一些专项组织定义的内容。产品项目管理会涉及十大知识域,它的框架如下:
无论是做项目经理,还是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一个基础能力就是掌握产品项目管理十大知识域。
02
产品开发如何超越客户期待?
1.预研的本质是打造一个多维度的探索路径
架构设计的首要内容是预研,预研的本质是打造一个多维度的探索路径。所谓预研就是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种方法,目的是找出最佳技术。很多人认为,如果通过机会主义的方式做预研,这个预研可能不会成功。预研需要做很多实验,寻找到可能路径中相对优的路径,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标准、专利,以及足够的技术壁垒,别人才打不过你。有人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要做到一流的企业就要具备强大的预研能力。
2.预研创新的三大特点:差异性、重构、市场导向
我们在预研中发现了很多创新要素,它们具有三大特点,或者说从三个模型去思考怎么去做创新。
一是差异性。在技术领域要具有独特性、优越性,或者领先性,做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产品。当我们在做产品创新时,假如你有好的创新idea,就可以构造出一个断代的技术,或者有技术断裂点的技术,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封闭效应后,占领市场份额,或者抢占市场先机。
二是重构。从稳定的产业链上,把两个产品组合成一个产品,或者把一个比较大的、不稳定的产品打碎分解,这就是重构。
3.核心技术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点
核心技术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点,往往决定了企业够不够“刚”,即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重不重。举几个例子:
案例1:芯片
为什么中国现在总是在讲半导体技术?因为它在芯片上构造了一个非常强的产业链控制点。芯片从通用的处理器出现的时候,整个PC系统,也就是电脑产业的升级,都在围绕着CPU(通用处理器)的升级换代来做。GPU(特定用途处理器)的出现使图形产业得到了大量地发展。同样,FPGA(协处理器)和ASIC(专用集成电器)技术,通常会在网络或者某种特定的应用场景下使用,例如比特币挖矿机,最早是用GPU做的,现在用的也是ASIC,这就是芯片技术带来的产业链控制点。
芯片领域成就了很多非常厉害的公司,比如INTER(英特尔)、ARM、高通等等。有一些芯片企业还会做好开发环境,比如WindRiverSystem公司(美国风河公司)嵌入式产品的vxworks,让嵌入式产品应用商围绕这个集成产品开发环境,开发产品,这样可以产生产业的聚集效应。
案例二: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也是如此,例如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还有手机操作系统IOS和安卓都是很典型的,能产生很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可以基于此来做系列化的产业开发。
在做核心技术的时候,要非常强调聚焦,把事情做到极致。后面还有一些像数据库、核心算法,包括ORACLE(甲骨文公司)、IBM、华为,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很多。算法的价值在于,原来通用遍历型的算法是比大小,从混乱的排序到一步步的比大小要经过几十步。如果采用了一个短路径算法,可能用十几步就能完成,效率提高了几倍。从核心算法,到数据库的引用,最终可以在软件产业中形成很多差异化的控制点。
4.好的架构:正确的定义问题和接口
一个好的架构,最重要的是定义问题和形成统一的接口。举两个案例。
例2:在无线领域,2G、3G、4G产品原来是分立的,每十年一代,互不兼容。新产品到来时,如何保证用户过去的投资还能继续用起来,考虑硬件统一架构,软件升级的放啊。标杆企业就会为客户考虑,定义客户面对的问题,考虑兼容和演进性。同时,向差异化要增长,向节省工程服务角度思考成本,可能物料成本增加了,但节省了工程和安装成本,客户就愿意接受高价。当企业把问题定义好以后,架构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企业要先定义正确的问题,然后才是想象力。我认为整个过程也不是唯一的,也没有完美无缺的架构。产业的生命周期有可能是5—10年,也可能是1年或者20年。企业能面对问题和未来,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的时候,这时候的架构就是一个好的架构。
5.架构设计就是从好看、易用,延伸至粘性和温度
在架构设计中,我们经常会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是通用的,包括电源可靠性、EMC、信号完整性、热设计、可生产性DFX、环境适应性、安全规范以及器件可靠性应用等等,都是可靠性设计硬件中经常考虑的内容。软件也会考虑很多,比如功耗、稳定性、兼容性,甚至UI。为了灵活地切换到不同的平台,还有PC版和APP版。
功能与特性设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好看、易用;二是创造价值;三是调性和温度,情感共鸣。当做到调性和温度、情感共鸣的时候,消费者购买已经不是理性拼价格,拼性价比,会上升到情感层面,这时候消费者开始与你的产品产生生命连接力了。
6.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保住底线时,集中资源,构建峰值体验和收尾
用户体验包括5个层次: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和战略层,让一个产品从最基础的功能和信息层,直接往上感觉到有一个贴近用户表现层的感知设计。产品经理必须要会做用户体验,因为不做用户体验就不知道这个产品的好坏。
比如,现在很多爸爸妈妈去给孩子买儿童玩具,购买者是爸爸妈妈,从他们的视角来看,这个玩具是可爱的动物,而且还可以旋转,觉得很好,就买回来了。但玩具的实际使用者是婴儿,把玩具放在婴儿车上,婴儿躺在车上听着千奇百怪的音乐,还看到几个动物的屁股在旋转,感知并不好。用不同的视角去看一个产品时,看到的结果就会不同,站在婴儿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个玩具,肯定不是一个好的产品。
把用户体验做好,需要很多视角。这就是艺术,我们圈子里专家说:“艺术是科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即一个产品虽然拥有很多高科技含量,但重要的是让人感觉到温度和调性。
用户体验的核心要素:保住底线时,集中资源,构建峰值体验和收尾。
·案例:游乐园用户体验设计
假如你要去游乐园玩,在去的路上你很期待,进门的时候看见很多人在排队,就会有点难受,进去以后就豁然开朗了,带着大家到处去玩。每个游乐园的娱乐项目都很多,是因为它要面对不同的客户,围绕不同的客户需求做设计。如何做好游乐园的用户体验?一定要让进园玩的人,找到一个玩得最high的项目,或者最High的景点,让客户产生峰值体验,从而对某个东西印象很深刻,留下一个相对良好的印象。迪士尼在用户体验方面就做得很好,假如我们去迪士尼玩,最后走的时候,因为看了一场非常精彩的烟花,小孩就很开心。在玩的过程中,有的小孩喜欢辛德瑞拉,认为跟辛德瑞拉玩的时候是她的峰值体验;有的小孩喜欢过山车,认为坐过山车的时候是他的峰值体验。
03
产品开发的关键密码
1.硬件类产品开发的关键点在于领先市场“半步”
硬件类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开发很考验体力,很关键的一点是企业要领先市场“半步”。除此之外,打开极致的管理,恰到好处的简单。我们前面讲定位时告诉过大家,同质化的产品,谁先在市场上推出,客户记住的就是谁。
二是“爆炸图”的管理。作为产品经理,每一个图,每一个设备都要打开,面向未来和批量管理产品。假如一个行李箱打开,立体的“爆炸”管理,它的轮子是怎样的?外壳是怎样的?把手是怎样的?中间的面板布是怎样的?原材料采购,周期,用量,价格,我们都要清楚。
在疫情阶段,很多做产品的人都在面向过去进行管理。什么叫“面向过去”呢?比如,很多人认为卖口罩机很赚钱,假设过去一台口罩机的制造成本是10万元,过去的成本是2万元。但我们没想到,现在一台口罩机的制造成本可能是80万元或者100万元,为啥?原因是很多,口罩机厂家开始哄抢原材料,电机、电池之类的零部件就会涨价,甚至抢不到货,这时候接到订单也没有用。一个零件的断供就要了你企业的命。
面向未来和批量去构建“爆炸图”,不要根据过去的方法去做,未来如果缺失某一个器件,可能这个产品就做不成了,我们要能够去预测。产品开发一定要对未来有预判,同时产品的定价是批量性的,不能考虑压低一件产品成本需要多少钱,而要预判如果市场能够打开,产品销量达到一万件,成本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控制。
三是规划质量。大家都知道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规划质量要简单清晰,如果不能落到最后一个环节——标准动作,搞出一大套理论来指导操作是没用的。比如,把大象放进冰箱就三步:打开冰箱——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做质量的原理也是如此,要简单清晰。
2.软件类开发要从瀑布转向DevOps模型
软件类开发要从瀑布到DevOps模型开发。以前软件开发,跟硬件是一样的,做完了以后交付给客户。现在做的过程中就发布一份特性,放在客户那里运营,做好一部分就开放一部分。同时运维和运营,已经普遍成为软件类开发中的核心技能。现在做的好的软件一定具有迭代性,上线之后,采用加载补丁包的方式去完善。很多游戏上线一个新的东西,功能快、运营快,第二天早上就开始打补丁,进行运维和运营。敏捷迭代是基础,最关键的点是客户满意度,只要客户满意了,这个软件版本就是好的。我们既要打造运维和运营的整体流程,做好VOC(倾听客户声音)管理,同时围绕用户体验的产品开发流程,把客户满意度作为控制点,切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去。
3.产品项目管理的五个特征:临时性、独特性、渐进明细、系统性、资源约束
PMI(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的定义是:项目是为了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项目包括五个特征:一是临时性;二是独特性;三是渐近明细,方向大致正确,每到一个阶段越来越清晰;四是系统性,任何项目都是系统的;五是资源约束性,项目不是无限制的。最后,通过周密的计划,管理好项目中的人、事、物,达成项目目标。
其次,加强质量成本管理。质量有三个目标:一是预防重大质量风险;二是形成质量竞争力,质量最终要能形成产品比价和拼价,不仅在进入投标的时候比,交付了一定时长后,产品品质好,自然竞争力就强;三是实现质量溢价。
质量成本管理就是要实现:销售收入—质量成本—必要成本=利润。在预防、评估和失效中,最不希望出现的就是失效。企业要增加预防和评估的成本,在预防和评估上做大量的工作来保证高质量,尽量不要出现失效,失效就意味着失败,成本是非常高的,有可能会对整个企业造成影响。
关于质量控制,有一个堪称经典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跳伞公司给美军提供的降落伞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9.9%,也就是说1000个降落伞里面可能会有一个次品。跳伞公司认为它的良品率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但美军要求必须达到100%。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军方给出了一种品质检验方法。以前是随机抽样检验,现在从厂商交付的降落伞中随机抽取一件,让厂商的负责人跳伞。这种情况下,厂家就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来提高良品率。
04
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世界
1.决定胜利的有可能是一颗螺丝钉或者一个走线
大开发时代,企业必须要增加易用性、可靠性、可制造性、可服务性、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考虑。在这个过程中,要做非常多的测试,比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等,来保证产品质量。这里有一些容易忽略的内容,比如可制造性,有时候产品设计好了,但生产无法加工,不支持生产自动化,需要人在中间参与,这时候装配能力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也会让产品的出场变得非常不可控。如果是用人力操作的关键工具,就会受到人力的影响,如果这个人今天心情不好,吃饭吃得也不爽,就容易出问题。可服务性也跟安装有关,一方面设备太大了,可能需要多个人安装,这时候就把它简化一下;另一方面,一些设备可能需要专业人员安装,要是能把专业性封装住,那就不需要对安装人员提太多知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
测试方法非常多,我做了一个分类,有白盒、黑盒、灰盒。技术测试手段有静态的、动态的;测试级别包括单元、集成、系统和验收。为什么一定要把测试系统化和全面化?在测试里面有对称模块、驱动模块,测试用例通过驱动模块和对称模块以后,会产生不同层次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桩模块定点,然后来完成整个测试。最希望的测试环境就是未来产品设施自动化,一旦实现自动化,产品在检测期间,就能完整地便利于产品的应用。
·案例:“MIKE的假期”
很多情况下,被测对象的质量评估指标,是随机抽样的。举个例子来说明:
MIKE去夏威夷游泳,游泳池旁边的一个牌子上写着:平均水深4M米,于是他就从很高的跳台跳下来,结果不小心撞到了海底冒出来的岩石。对测试质量的平均评估,需要有很多种传输,比如缺陷密度、测试用例通过率(通过用例数/用例总数)、接口覆盖率、需求覆盖率,而不是一个通用的平均数值。在测试里面,单纯的平均数值没有意义。
3.专业硬件测试要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
专业硬件测试主要分为结构测试、电子测试、系统测试、射频测试以及生产线品质测试。结构测试包括加速老化测试、寿命测试、耐受性测试;电子测试包括静电防护测试、声学测试、功耗测试;系统测试包括HALT测试、高温高湿、跌落/震动粉尘。我们通常说专业硬件测试就是需要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状态。
05
构建产品的平台与生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现在这个时代,大公司都在建平台、建生态,比如英特尔、微软、冯·诺依曼计算机构架等等,这些企业打造了PC时代、计算机时代。一切伟大的成功都是生态系统的产物。未来企业进行产品经营时,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向上顶破天或者向下扎到根,每一个企业从小做到大,要从大做到伟大,必须要经过产品生态系统的检验。如果平台和产品生态系统没有建立起来,这个企业顶多是大企业,而不能称之为伟大的企业。未来企业在产业链上如果能联合客户,形成客户化解决方案,企业就会在产业链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案例1:HUAWEI生态
华为早期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处理器、主板,还有云平台。它会开放一部分上层的应用数据和内容给使能伙伴。现在华为已经出了很多书,并开放了开发平台。我们经常可以在大企业看到生态。上图是华为2019年全面开放的一个内容,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大企业是如何构建生态的。
·案例2:智能汽车产业生态
生产一台汽车主要包括乘员仓、车身底盘、电动系统、电池组、人工智能系统五个部分。现在电动汽车已经比燃油车少了很多零部件,但即使零部件少了,每一台汽车上的零部件,都由不同的公司生产。比如人工智能系统,是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不可能只有一家供应商,一定有很多个公司在供货。
06
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本质是管理客户满意度
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一个经营好“从生到死”的过程
2.产品发布后多种产品存量,需要进行平衡和优化
07
课程小结
面对智能时代万物感知、万物互联、系统智能的三大技术特征,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我们的产品上有什么样的机会点?
2.我们在做架构设计的时候,有没有定义出一个好的问题?
3.我们有没有把产品的应用性找出来?最终形成温度、产品黏性,在用户体验方面能做得好?
5.我们的质量方针,是否足够简单?
6.我们是在预防环节、评估环节,花了大量的质量成本,还是把大量的质量成本用来做了善后处理?
7.做一个测试就知道产品的好坏。我们测试的方法有没有采用先进的手段,还是依然很原始地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测试?测试方法是否支持企业未来全面自动化,系统性、全面性的做起来?
8.我们构建的平台和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应对未来的“大战争”?
9.企业的生命周期管理,有没有帮助企业盈利?是否能让我们管控好市场格局?是否能提高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