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贤:寻找产品开发中的“达芬奇密码”新闻频道

文/高正贤,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曾任某世界级企业产品总经理(副总裁)

本文根据4月7日高正贤老师《人人都是产品官——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经营》(共8讲)系列主题直播内容整理,本文系第四讲“产品开发密码”。

注:回听直播《人人都是产品官——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经营》,可在公众号后台发送“产品官”字样获取直播回听链接。

为什么在讲产品开发之前,一定要把智能时代提出来呢?智能时代有太多跟智能有关的特性迸发出来了,不管哪个行业,无论是硬件、软件品类,放大到2B的商业产品、2C的个人消费产品,都离不开智能化这个时代主题。所以,我们在讲这堂课会把智能时代的一些特征抽取出来。

三是集成产品开发。大家可以看到,产品开发前加了两个字“集成”,就是要告诉大家在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是多个维度、多视角、多角色、甚至多个组织并行,项目化来经营协同开发产品。

四是测试和验证。为什么分成“测试”和“验证”两个部分?主要是为了强调在大开发时代,测试环节和验证环节有一定区别。测试偏系统开发,验证偏场景和使用。

五是平台和生态系统。在新时代中,工业领域的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独立实现商业成功,比如面对运营、维护,以及前端的一些销售环节等等需要结合更多的资源。我们即将从追求产品竞争力领先,跨越到平台和生态的整体领先。

六是生命周期管理。任何一个产品都会经历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过程,好的产品不仅要保证它生的那可耀眼和辉煌,就像在手机发布会上,每一次发布的新产品都引人瞩目,更希望它能长久的创造价值,直至产品退市“江湖上仍有哥的传奇”,比如MOTO的刀锋系列手机产品。所以进行生命周期管理,是希望我们的产品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持续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01

智能时代的产品精神

1.智能时代的三大技术特征——全面感知、万物互联、系统智能

在智能时代之前,我们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进程,每次迭代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变化,除了福特汽车和通用电气以外,还造就了非常多的伟大企业。这些伟大的公司都收获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成果,走到了今天。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今天的AlphaGo(围棋人工智能机器人),人类的力量和智力均被制造出来的一些产品超越了。但每过一百年,都会有一种通用的技术,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我们也刚好嵌入到了这个时候。在这个时代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生产总值可以接近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大家经常会提到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这些企业的影响力非常大。我们将会步入一个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基因科学等等跨领域学科高度发展的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有三个特征:

其次,万物互联。万物互联是指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或者互联网平台,连接上一个大的地球村。当你的手机或者连接设备消失了,就会与社会脱去连接,别人联系不到你,你就等于被孤立了,而被孤立的我们,基本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在线就等于活着。所以无论是人或物品,在线是一个技术趋势。

5G在当下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质——万物互联,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极低时延,把数据和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可以通过电子、电信号或者光的方式来传输,它的时延很低,未来量子技术到来,信息和数据已经没有时空差距;二是超高带宽,能够同时传输很大的信息量;三是广深连接,每平公里百万级联接,可以把世间万物,甚至一粒沙,都能连接在一起交换信息,这是非常厉害的。所以今天工业互联网提到的OTA(OvertheAir空中下载),就是每个工业品类产品都将支持无接触,远程升级,赋予工业品无数新生机会。

第三,系统智能。这方面我们现在大量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云服务,另一个是人工智能,或者叫智能计算。在系统智能过程中,我们会通过数字孪生,也就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模型的建立,然后通过学习推理,像网络边缘的一些学习能力,还有数字治理、系统数据湖、系统建模等等手段,建立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匹配和应对关系、预测关系,数字世界可以预测未来会发生的事,因为事件还没有发生,它可以预测未来。现在各种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和异构网络部署,其实都是在优化一些基础设施的能力,使得我们具备全面部署和计算系统智能的能力。

系统智能的核心在于解构和模仿人类的思维习惯,赋予机器生命觉醒和意识,未来的应用场景将会很广泛,比如车联网和人联网都会具备人的思考能力、进化能力,我们也会创造出很多数字化生存的信息物种。

系统智能是一个繁杂的产品生命系统,从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台,应用等等…我们新时代的产品人确实是在构建一个弹性,异构和完美的新生命系统。

2.产品创新的六个窘境

智能时代非常精彩,但是当你在为智能时代打造产品的时候,就会面临着六个非常困难的现象:

一是客户朝令夕改。客户需求不断地变化,而且投入非常多,但却随时可能面临客户的朝令夕改。产品人坚持自己的技术指引,可能会被无情抛弃。对客户言听计从,终有一天会“始乱终弃”。

二是失败率高,任何一种创新都会有失败,尤其是在不确定性特征明显的新时代,产品开发的失败率是非常高的。未来可能会有非常多的产品公司,在毫无意识的奔跑中被淘汰和消亡。

四是一致性差。企业在做产品创新的时候,今天用某个方法做出了产品,整个环境变了以后,比如开发人员、供应商和制造商变了,这个产品就有可能会没落。这是产品创新中非常突出的窘境。怎样从偶然的成功变成必然的成功?这是大家现在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五是“养大后”被抄走了。很多公司所谓的创新,最终浓缩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文档,当这“一张纸”被人学去了以后,就等于被抱走了。因此,产品创新公司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又要构建多维差异化的能力。

所以,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普及这个“产品官”课程?如果在座的各位或者身边的朋友、企业家,如果对产品创新有相对执着的信念,首先要明白,产品创新理念虽然非常地美好,但同样面临着很多窘境,如果只是想要快速地赚钱,那么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很多人听到这里可能会打退堂鼓,想着产品创新这么难就不做了。那我们上这个课的意义在哪里?我想说的是,假如你希望基业长青,能够通过你做的工作,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美好,同时也让你的人生充满非常多的挑战,那你走产品创新这条路肯定没错。产品创新可能短期内无法快速赚钱,但可以让你像GE(通用电气公司)和IBM一样,打造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寿命可能比你还要长。

3.产品创新中的六种产品精神

在产品创新中,每个人对产品精神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产品经理心中都有自己认同的产品精神。我讲一下自己对于产品精神的理解,大家或许会产生一些共鸣。

首先,商业意识。做产品必须要有商业意识。商业意识是什么呢?一是投资行为,产品是要投资的,如果你不投资,全部都是“拿来主义”,这个产品就没有好的未来。企业必须要想办法投入精力或者金钱。二是项目化,是有临时性,时效性特征的一项行为。三是市场和技术,商业意识中的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就是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伟大企业一般会经历两个环节,一是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通过交流和直流的模式,就创造出来一个电力世界,这是从技术开始,然后再转化为市场的过程。二是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在大趋势或者通用技术下,找到了特定的客户群,即市场,围绕这类客户群,联合客户和行业需求,去进行产品系列化的开发。

其次,利他精神。利他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倾听客户的需求;二是从产业视角去帮助和培育这个产业做大蛋糕,然后共生、共赢、共享,身处于繁荣的产业里自己才有做大的机会。“深淘滩,低作堰”,“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产业”都是这个精神。

第三,领导力。经营重量级团队,民主集中,海纳百川,容纳不同特点的人,团结不同的力量,同时经营和处理好平衡矩阵,然后再确保组织能在未来演进和运动的情况下,保持组织熵减,加强自己的团队能力。

第四,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包括三个特征:结构化、标准化和模块化,这个过程中需要非常地严谨,不断地追求极致,追求卓越。

第五,批判精神。我称之为批判的继承,它会建立一个科学的流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打磨,同时传承优秀实践。

第六,艺术品位。艺术与科学双螺旋结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艺术是驱动人的情绪与感觉,而通过科技来完成呈现和表达。艺术品位是什么呢?就是你在思考产品的时候,增加感性、敏捷、洒脱、想象元素,通过移情到客户那里,用户体验模型去思考。有一些比较好的设计方法,如Designthinking。

总的来说,我心中的产品精神就是用以帮助我们从偶然到必然,从不可能到可能。在大工业时代里,它能够帮助我们源源不断的创造好的产品。未来人类发现了一些目标和技术机会点或者产业机会点,有可能个体组织或者小的组织做不了,需要大量的跨领域协同,从不可能到可能。

产品精神包含非常多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造物精神。造物精神的灵感源自于哪里?很多公司都在提“用户为先”或者“以客户为中心”,其实是在强调一件事情——牵引你做产品的到底是什么?这和上节课讲到的“真实的需求”,到底谁能够代表真实的声音的道理是一样的,本质上是以客户为中心。

4.实现商业成功的两条途径:立项和整合资源

在产品智能时代,如何实现商业成功呢?第一,立项获取资源,组建重量级团队,重构利益链。立项其实就是整合资源的过程,立项以后可以组建重量级团队,重构一个利益链。这个利益链不仅是你自己的组织,还要跟生态组织和产业链组织来实现商业成功。

第二,构建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整合有限资源,平衡进度、质量和成本,交付商业计划(故事)和产品包(价值),并以此实现商业变现。构建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差异化不仅体现在性能和功能上,有可能是你的响应速度,你供货比别人快;也有可能是你的交付和服务,你的服务比别人好。你的资源一定是有限的,需要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去平衡进度、质量和成本,交付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这个商业计划不见得能获取暴利,但一定是被社会共识所认同的,大家一起添砖加瓦,否则这个产品就是昙花一现,今天起高楼,明天就塌了。产品一旦交付到市场上,必须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创造价值,并以此实现商业变现。商业变现是为了养活自己,更好的造福社会。好的产品经理必须要让产品梦想照进实现,最终商业变现建立新梦想。

产品开发会经历需求预研、架构设计、集成开发、试制验证、上市营维五个流程,过程通过控制和变更管理,经营好产品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历程。

5.构建重量级团队的四点要求

现在的商业或者产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种集体智慧中,要想实现决策均衡,就要有多领域知识、经验集成能力。重量级团队中非常强调领导力中的决断力,如果领导者不拍板的话,这个事情没法往前,做任何一种决定都是有风险的,也就是所谓的“富贵险中求”。

6.产品项目管理十大领域

产品需要通过项目管理方法去完善,大家都听过PMI(项目管理协会)机构认证,就是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里面的一些专项组织定义的内容。产品项目管理会涉及十大知识域,它的框架如下:

无论是做项目经理,还是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一个基础能力就是掌握产品项目管理十大知识域。

02

产品开发如何超越客户期待?

1.预研的本质是打造一个多维度的探索路径

架构设计的首要内容是预研,预研的本质是打造一个多维度的探索路径。所谓预研就是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种方法,目的是找出最佳技术。很多人认为,如果通过机会主义的方式做预研,这个预研可能不会成功。预研需要做很多实验,寻找到可能路径中相对优的路径,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标准、专利,以及足够的技术壁垒,别人才打不过你。有人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要做到一流的企业就要具备强大的预研能力。

2.预研创新的三大特点:差异性、重构、市场导向

我们在预研中发现了很多创新要素,它们具有三大特点,或者说从三个模型去思考怎么去做创新。

一是差异性。在技术领域要具有独特性、优越性,或者领先性,做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产品。当我们在做产品创新时,假如你有好的创新idea,就可以构造出一个断代的技术,或者有技术断裂点的技术,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封闭效应后,占领市场份额,或者抢占市场先机。

二是重构。从稳定的产业链上,把两个产品组合成一个产品,或者把一个比较大的、不稳定的产品打碎分解,这就是重构。

3.核心技术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点

核心技术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点,往往决定了企业够不够“刚”,即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重不重。举几个例子:

案例1:芯片

为什么中国现在总是在讲半导体技术?因为它在芯片上构造了一个非常强的产业链控制点。芯片从通用的处理器出现的时候,整个PC系统,也就是电脑产业的升级,都在围绕着CPU(通用处理器)的升级换代来做。GPU(特定用途处理器)的出现使图形产业得到了大量地发展。同样,FPGA(协处理器)和ASIC(专用集成电器)技术,通常会在网络或者某种特定的应用场景下使用,例如比特币挖矿机,最早是用GPU做的,现在用的也是ASIC,这就是芯片技术带来的产业链控制点。

芯片领域成就了很多非常厉害的公司,比如INTER(英特尔)、ARM、高通等等。有一些芯片企业还会做好开发环境,比如WindRiverSystem公司(美国风河公司)嵌入式产品的vxworks,让嵌入式产品应用商围绕这个集成产品开发环境,开发产品,这样可以产生产业的聚集效应。

案例二: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也是如此,例如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还有手机操作系统IOS和安卓都是很典型的,能产生很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可以基于此来做系列化的产业开发。

在做核心技术的时候,要非常强调聚焦,把事情做到极致。后面还有一些像数据库、核心算法,包括ORACLE(甲骨文公司)、IBM、华为,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很多。算法的价值在于,原来通用遍历型的算法是比大小,从混乱的排序到一步步的比大小要经过几十步。如果采用了一个短路径算法,可能用十几步就能完成,效率提高了几倍。从核心算法,到数据库的引用,最终可以在软件产业中形成很多差异化的控制点。

4.好的架构:正确的定义问题和接口

一个好的架构,最重要的是定义问题和形成统一的接口。举两个案例。

例2:在无线领域,2G、3G、4G产品原来是分立的,每十年一代,互不兼容。新产品到来时,如何保证用户过去的投资还能继续用起来,考虑硬件统一架构,软件升级的放啊。标杆企业就会为客户考虑,定义客户面对的问题,考虑兼容和演进性。同时,向差异化要增长,向节省工程服务角度思考成本,可能物料成本增加了,但节省了工程和安装成本,客户就愿意接受高价。当企业把问题定义好以后,架构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企业要先定义正确的问题,然后才是想象力。我认为整个过程也不是唯一的,也没有完美无缺的架构。产业的生命周期有可能是5—10年,也可能是1年或者20年。企业能面对问题和未来,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的时候,这时候的架构就是一个好的架构。

5.架构设计就是从好看、易用,延伸至粘性和温度

在架构设计中,我们经常会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是通用的,包括电源可靠性、EMC、信号完整性、热设计、可生产性DFX、环境适应性、安全规范以及器件可靠性应用等等,都是可靠性设计硬件中经常考虑的内容。软件也会考虑很多,比如功耗、稳定性、兼容性,甚至UI。为了灵活地切换到不同的平台,还有PC版和APP版。

功能与特性设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好看、易用;二是创造价值;三是调性和温度,情感共鸣。当做到调性和温度、情感共鸣的时候,消费者购买已经不是理性拼价格,拼性价比,会上升到情感层面,这时候消费者开始与你的产品产生生命连接力了。

6.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保住底线时,集中资源,构建峰值体验和收尾

用户体验包括5个层次: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和战略层,让一个产品从最基础的功能和信息层,直接往上感觉到有一个贴近用户表现层的感知设计。产品经理必须要会做用户体验,因为不做用户体验就不知道这个产品的好坏。

比如,现在很多爸爸妈妈去给孩子买儿童玩具,购买者是爸爸妈妈,从他们的视角来看,这个玩具是可爱的动物,而且还可以旋转,觉得很好,就买回来了。但玩具的实际使用者是婴儿,把玩具放在婴儿车上,婴儿躺在车上听着千奇百怪的音乐,还看到几个动物的屁股在旋转,感知并不好。用不同的视角去看一个产品时,看到的结果就会不同,站在婴儿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个玩具,肯定不是一个好的产品。

把用户体验做好,需要很多视角。这就是艺术,我们圈子里专家说:“艺术是科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即一个产品虽然拥有很多高科技含量,但重要的是让人感觉到温度和调性。

用户体验的核心要素:保住底线时,集中资源,构建峰值体验和收尾。

·案例:游乐园用户体验设计

假如你要去游乐园玩,在去的路上你很期待,进门的时候看见很多人在排队,就会有点难受,进去以后就豁然开朗了,带着大家到处去玩。每个游乐园的娱乐项目都很多,是因为它要面对不同的客户,围绕不同的客户需求做设计。如何做好游乐园的用户体验?一定要让进园玩的人,找到一个玩得最high的项目,或者最High的景点,让客户产生峰值体验,从而对某个东西印象很深刻,留下一个相对良好的印象。迪士尼在用户体验方面就做得很好,假如我们去迪士尼玩,最后走的时候,因为看了一场非常精彩的烟花,小孩就很开心。在玩的过程中,有的小孩喜欢辛德瑞拉,认为跟辛德瑞拉玩的时候是她的峰值体验;有的小孩喜欢过山车,认为坐过山车的时候是他的峰值体验。

03

产品开发的关键密码

1.硬件类产品开发的关键点在于领先市场“半步”

硬件类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开发很考验体力,很关键的一点是企业要领先市场“半步”。除此之外,打开极致的管理,恰到好处的简单。我们前面讲定位时告诉过大家,同质化的产品,谁先在市场上推出,客户记住的就是谁。

二是“爆炸图”的管理。作为产品经理,每一个图,每一个设备都要打开,面向未来和批量管理产品。假如一个行李箱打开,立体的“爆炸”管理,它的轮子是怎样的?外壳是怎样的?把手是怎样的?中间的面板布是怎样的?原材料采购,周期,用量,价格,我们都要清楚。

在疫情阶段,很多做产品的人都在面向过去进行管理。什么叫“面向过去”呢?比如,很多人认为卖口罩机很赚钱,假设过去一台口罩机的制造成本是10万元,过去的成本是2万元。但我们没想到,现在一台口罩机的制造成本可能是80万元或者100万元,为啥?原因是很多,口罩机厂家开始哄抢原材料,电机、电池之类的零部件就会涨价,甚至抢不到货,这时候接到订单也没有用。一个零件的断供就要了你企业的命。

面向未来和批量去构建“爆炸图”,不要根据过去的方法去做,未来如果缺失某一个器件,可能这个产品就做不成了,我们要能够去预测。产品开发一定要对未来有预判,同时产品的定价是批量性的,不能考虑压低一件产品成本需要多少钱,而要预判如果市场能够打开,产品销量达到一万件,成本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控制。

三是规划质量。大家都知道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规划质量要简单清晰,如果不能落到最后一个环节——标准动作,搞出一大套理论来指导操作是没用的。比如,把大象放进冰箱就三步:打开冰箱——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做质量的原理也是如此,要简单清晰。

2.软件类开发要从瀑布转向DevOps模型

软件类开发要从瀑布到DevOps模型开发。以前软件开发,跟硬件是一样的,做完了以后交付给客户。现在做的过程中就发布一份特性,放在客户那里运营,做好一部分就开放一部分。同时运维和运营,已经普遍成为软件类开发中的核心技能。现在做的好的软件一定具有迭代性,上线之后,采用加载补丁包的方式去完善。很多游戏上线一个新的东西,功能快、运营快,第二天早上就开始打补丁,进行运维和运营。敏捷迭代是基础,最关键的点是客户满意度,只要客户满意了,这个软件版本就是好的。我们既要打造运维和运营的整体流程,做好VOC(倾听客户声音)管理,同时围绕用户体验的产品开发流程,把客户满意度作为控制点,切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去。

3.产品项目管理的五个特征:临时性、独特性、渐进明细、系统性、资源约束

PMI(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的定义是:项目是为了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项目包括五个特征:一是临时性;二是独特性;三是渐近明细,方向大致正确,每到一个阶段越来越清晰;四是系统性,任何项目都是系统的;五是资源约束性,项目不是无限制的。最后,通过周密的计划,管理好项目中的人、事、物,达成项目目标。

其次,加强质量成本管理。质量有三个目标:一是预防重大质量风险;二是形成质量竞争力,质量最终要能形成产品比价和拼价,不仅在进入投标的时候比,交付了一定时长后,产品品质好,自然竞争力就强;三是实现质量溢价。

质量成本管理就是要实现:销售收入—质量成本—必要成本=利润。在预防、评估和失效中,最不希望出现的就是失效。企业要增加预防和评估的成本,在预防和评估上做大量的工作来保证高质量,尽量不要出现失效,失效就意味着失败,成本是非常高的,有可能会对整个企业造成影响。

关于质量控制,有一个堪称经典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跳伞公司给美军提供的降落伞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9.9%,也就是说1000个降落伞里面可能会有一个次品。跳伞公司认为它的良品率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但美军要求必须达到100%。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军方给出了一种品质检验方法。以前是随机抽样检验,现在从厂商交付的降落伞中随机抽取一件,让厂商的负责人跳伞。这种情况下,厂家就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来提高良品率。

04

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世界

1.决定胜利的有可能是一颗螺丝钉或者一个走线

大开发时代,企业必须要增加易用性、可靠性、可制造性、可服务性、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考虑。在这个过程中,要做非常多的测试,比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等,来保证产品质量。这里有一些容易忽略的内容,比如可制造性,有时候产品设计好了,但生产无法加工,不支持生产自动化,需要人在中间参与,这时候装配能力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也会让产品的出场变得非常不可控。如果是用人力操作的关键工具,就会受到人力的影响,如果这个人今天心情不好,吃饭吃得也不爽,就容易出问题。可服务性也跟安装有关,一方面设备太大了,可能需要多个人安装,这时候就把它简化一下;另一方面,一些设备可能需要专业人员安装,要是能把专业性封装住,那就不需要对安装人员提太多知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

测试方法非常多,我做了一个分类,有白盒、黑盒、灰盒。技术测试手段有静态的、动态的;测试级别包括单元、集成、系统和验收。为什么一定要把测试系统化和全面化?在测试里面有对称模块、驱动模块,测试用例通过驱动模块和对称模块以后,会产生不同层次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桩模块定点,然后来完成整个测试。最希望的测试环境就是未来产品设施自动化,一旦实现自动化,产品在检测期间,就能完整地便利于产品的应用。

·案例:“MIKE的假期”

很多情况下,被测对象的质量评估指标,是随机抽样的。举个例子来说明:

MIKE去夏威夷游泳,游泳池旁边的一个牌子上写着:平均水深4M米,于是他就从很高的跳台跳下来,结果不小心撞到了海底冒出来的岩石。对测试质量的平均评估,需要有很多种传输,比如缺陷密度、测试用例通过率(通过用例数/用例总数)、接口覆盖率、需求覆盖率,而不是一个通用的平均数值。在测试里面,单纯的平均数值没有意义。

3.专业硬件测试要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

专业硬件测试主要分为结构测试、电子测试、系统测试、射频测试以及生产线品质测试。结构测试包括加速老化测试、寿命测试、耐受性测试;电子测试包括静电防护测试、声学测试、功耗测试;系统测试包括HALT测试、高温高湿、跌落/震动粉尘。我们通常说专业硬件测试就是需要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状态。

05

构建产品的平台与生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现在这个时代,大公司都在建平台、建生态,比如英特尔、微软、冯·诺依曼计算机构架等等,这些企业打造了PC时代、计算机时代。一切伟大的成功都是生态系统的产物。未来企业进行产品经营时,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向上顶破天或者向下扎到根,每一个企业从小做到大,要从大做到伟大,必须要经过产品生态系统的检验。如果平台和产品生态系统没有建立起来,这个企业顶多是大企业,而不能称之为伟大的企业。未来企业在产业链上如果能联合客户,形成客户化解决方案,企业就会在产业链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案例1:HUAWEI生态

华为早期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处理器、主板,还有云平台。它会开放一部分上层的应用数据和内容给使能伙伴。现在华为已经出了很多书,并开放了开发平台。我们经常可以在大企业看到生态。上图是华为2019年全面开放的一个内容,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大企业是如何构建生态的。

·案例2:智能汽车产业生态

生产一台汽车主要包括乘员仓、车身底盘、电动系统、电池组、人工智能系统五个部分。现在电动汽车已经比燃油车少了很多零部件,但即使零部件少了,每一台汽车上的零部件,都由不同的公司生产。比如人工智能系统,是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不可能只有一家供应商,一定有很多个公司在供货。

06

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本质是管理客户满意度

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一个经营好“从生到死”的过程

2.产品发布后多种产品存量,需要进行平衡和优化

07

课程小结

面对智能时代万物感知、万物互联、系统智能的三大技术特征,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我们的产品上有什么样的机会点?

2.我们在做架构设计的时候,有没有定义出一个好的问题?

3.我们有没有把产品的应用性找出来?最终形成温度、产品黏性,在用户体验方面能做得好?

5.我们的质量方针,是否足够简单?

6.我们是在预防环节、评估环节,花了大量的质量成本,还是把大量的质量成本用来做了善后处理?

7.做一个测试就知道产品的好坏。我们测试的方法有没有采用先进的手段,还是依然很原始地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测试?测试方法是否支持企业未来全面自动化,系统性、全面性的做起来?

8.我们构建的平台和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应对未来的“大战争”?

9.企业的生命周期管理,有没有帮助企业盈利?是否能让我们管控好市场格局?是否能提高客户满意度?

THE END
1.车联网基础知识GPMA:GPMA(GAC Global Platform Modular Architecture) 包括R和L两个子平台,涵盖了轿车、SUV、MPV、PHEV、HEV等车型,是国内首个兼顾全球不同汽车市场需求的平台架构。首款车型EMPOW55。 GEP:GEP (广汽纯电专属平台)围绕“全面电气化架构、以用户价值体验为中心” 两大核心理念开展设计和研发。GEP2.0平台将搭载包括“https://blog.csdn.net/2401_88326437/article/details/144290855
2.5G物联网应用:车联网系统架构设计网络端架构设计 在5G物联网环境下,车联网系统网络端架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网络功能虚拟化等关键技术。通过网络切片技术,可以为车联网系统定制专属的网络服务,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边缘计算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实时性,降低通信延迟;网络功能虚拟化则可以实现网络功能的灵活部署和调整。 https://www.jianshu.com/p/a04a4e5247a7
3.车联网架构图mob649e8166c3a5的技术博客3. 设计网络架构 设计车联网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连接方式: V2V(Vehicle to Vehicle) 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V2N(Vehicle to Network) V2VV2IV2N车辆车辆基础设施数据中心 4. 编写通信协议代码 在此步骤中,我们需要使用编程语言(如Python)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用WebSocket创建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是https://blog.51cto.com/u_16175510/12519406
4.2023年某汽车公司IT信息化建设网络结构设计方案.pdf比亚迪汽车公司 IT信息化建设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2015-05 目录 第1章总述5 1.1比亚迪公司数据中心网络建设需5 1.1.1传统架构存在的问题5 1.1.2数据中心目标架构设计6 1.2数据中心设计目标7 1.3数据中心技术需8 1.3.1整合能力8 1.3.2虚拟化能力8 1.3.3自动化能力9 1.3.4绿色数据中心要9 第2章比亚迪网络系统设计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30/7143043114006060.shtm
5.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架构方案研究文章转载:智能汽车设计 摘要 对传统汽车网络总线类型及网络架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智能网联汽车特点智能化和网联化、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对传统汽车网络架构的挑战,提出基于以太网的汽车网络架构解决方法、并阐述了应用以太网网络架构的应用推进过程、介绍了汽车以太网应用协议的分类,解决了汽车大数据传输问题。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136091558390088228
6.一种汽车网络架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1.一种汽车网络架构,包括车身控制器、位于车身左侧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以及位于车身右侧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控制器由两个且分别位于车身左右两侧中部,其中位于车身左侧的车身控制器为左车身控制器,位于车身右侧的车身控制器为右车身控制器,位于车身左侧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与左车身控制器连接,位于车身右侧的http://mip.xjishu.com/zhuanli/29/202220380729_2.html
7.软件定义汽车体系框架及通信架构技术汽车电子软件定义汽车如何落地实现之架构升级 以智 能驾驶为例,预计到 2030 年 L5 级别自动驾驶车辆代码量将接近 10 亿行代码。随着 软件代码的增加,软件在汽车上的价值也将进一步提高,据麦肯锡测算,到 2030 年 汽车软件全球市场为 840 亿美元,其中自动驾驶超过 430 亿美元,娱乐/互联/安全为 180 亿美元。 https://www.elecfans.com/qichedianzi/2242558.html
8.汽车电子与软件架构概述-> 选择通信协议:选择合适的网络通信协议,如CAN、LIN、MOST或以太网,以及定义跨边界交换数据的规则,包括硬件边界和软件边界。 -> 测试与验证:设计完成后,进行仿真和实车测试,验证通信架构的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三、硬件架构 汽车电子的硬件部分有ECU、电子电路、线束等。硬件架构是根据整车要实现的功能按照一定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06/17/78548535_1119591540.shtml
9.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关事业单位2023年3月公开招聘事务员岗位表83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 SS0027 网络工程师 SS002702 1.负责深汕特别合作区政务网络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管理工作,为全区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基础网络支撑和保障; 2.负责深汕特别合作区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与安全设备的建设实施; 3.负责网络架构建设的实施、部署,为业务运行的稳定提http://www.sdsgwy.com/article/html/5299250.html
10.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上),产品经理,Rss大学生社区什么是电子电气架构?在2007年由德尔福(DELPHI)首先提出E/E架构的概念,具体就是在功能需求、法规和设计要求等特定约束下,把汽车里的传感器、中央处理器、电子电气分配系统、软件硬件通过技术手段整合在一起;通过这种结构,将动力总成、传动系统、信息娱乐系统等信息转化为实际的电源分配的物理布局、信号网络、数据网络、诊https://www.saikr.com/a/567956
11.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到了域集中阶段,用以太网作为主干网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说明了现代汽车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需要进行改革。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推出了J3061TM《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网络安全指南》,旨在通过统一全球标准,推动汽车电气系统与其他互联系统之间安全流程的建立。本文参照《车辆传统系统功能安全标准ISO26262》定义的流程,制定车辆信息安全架构图如图1所示。https://www.yoojia.com/ask/17-11379863512544212174.html
12.城市燃料电池客车TTCAN通讯网络的协议汽车设计与制造资讯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总线上数据的需求和总线本身的可靠性要求也相应提高,原有的协议也无法继续满足控制精度和数据吞吐量的需求,因此作者设计了新的TTCAN协议,通过定义时间窗来限制每个信号的发送起始与截止时间,实现了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控制器网络的有序通讯,满足了燃料电池客车的控制和数据采集需求。https://www.iianews.com/main/info.jsp?id=ABC00000000000120165
13.工信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研究低功耗处理器技术和面向物联网应用的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高性能、低成本、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与集成、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及可靠性领域技术水平。研究面向服务的物联网网络体系架构、通信技术及组网等智能传输技术,加快发展NB-IoT等低http://gxj.ordos.gov.cn/ywgz/201907/t20190730_2435252.html
14.机器之心:理解AI驱动的软件2.0智能革命编写一个粗略的代码骨架(一个神经网络架构),确定一个程序空间的可搜索子集,并使用我们所能提供的算力在这个空间中搜索,形成一个有效的程序路径。在神经网络里,我们一步步地限制搜索范围到连续的子集上,搜索过程通过反向传播和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而变得十分高效。https://www.tisi.org/24831
15.01华为智慧车企网络解决方案(在线阅读版).pdf做过企业网络架构与解决方案设计。 张帆,华为数据通信数字化信息和内容体验部资料工程师,2015 年加入华为,具有多年数据通信产品与解决方案资料开发经验,曾参与《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技术》一书的编写,目前负责华为金融、大企业和制造行业的数据通信解决方案资料开发。 本书内容 本书介绍了汽车制造企业(车企)网络的https://e.huawei.com/cn/material/enterprise/eb1027aca8fd477ca68d25087ff31f76
16.车联网基础设施该怎么建?科技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推出《车联网基础设施参考技术指南1.0》,对车联网基础设施,从C-V2X RSU、路侧感知与计算设备及系统、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设备、回传网络、应用服务平台、安全证书管理系统和定位服务等方面给出了参考性技术要求。本指南适用于车联网基础设施的产品研发、规划设计。 https://www.ceconline.com/it/ma/8800115227/01/
17.基于AI的5G网络切片管理技术研究AET目前仍然缺乏将AI技术和网络切片管理系统融合的架构,因此本文将基于3GPP提出的三层网络切片管理系统,考虑引入AI能力,提出一个统一的基于AI的智能切片管理架构。基于该统一的架构设计,介绍了智能切片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切片设计、切片创建、切片更新、切片监控和切片业务体验评估。并通过车联网和医疗的应用案例说明智能切片管理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300011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