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车路云”,智驭新纪元——“十五五”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落地策略

中国已建成了涵盖传感器、智能计算平台、执行系统在内的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体系,并在环境传感器、智能计算平台、通信设备等环节形成了明显竞争优势,多项产品产量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但车规级芯片、基础软件等部分环节仍待进一步突破。“十五五”时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望保持当前优势,并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感知环节企业已具备一定市场竞争优势,“十五五”时期“软硬一体化”布局或成布局新方向。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市场需求量持续攀升,2023年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环节规模为1589.1亿元,同比增长41.5%。在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作用下,环境传感器已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优势领域,以激光雷达为例,中国已有5家车载激光雷达企业销量进入全球前十。“十五五”时期,仅提供硬件产品的企业已无法满足整车企业需求,布局配套软件算法、测试验证等服务将成为感知环节企业布局新方向。

车载芯片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高端硬件仍待突破,“十五五”时期车载芯市场竞争格局或将加速重构。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因素推动作用下,多家车企及芯片生产商推出自主研发的车载芯片和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并实现批量出货,加快推动中国车载芯片发展进入新阶段,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十五五”时期,车规级芯片供应链将进一步向扁平的网络状结构演进,“平台+生态”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全新生态体系之下,车载芯片市场竞争格局或将加速重构。

区域:

东部引领,中西部崛起在即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目前呈现出东部领先优势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奋力追赶,东北地区发展滞后的态势。东部地区聚集了全国57.2%的产业资源,安徽、湖北、重庆等中西部地区正加大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投入,抢占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十五五”时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仍将以东部为引领,中西部地区有望加快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及创新生态链,增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2023年中国各省(区、部分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资源集聚度

注:统计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部分省(区、部分地区)产业资源聚集度较小,由于篇幅限制在图中未展示,包括:宁夏0.34%,青海0.25%,西藏0.18%

广东省:产业发展引领全国,“十五五”时期彰显产业链核心集聚优势,推动全域协同发展。近年来,广东省大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引领,惠州、东莞、肇庆等地市多点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链较为完备。上游有众多企业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研发,中游涵盖整车生产企业和系统集成商,下游包括应用与服务、销售与售后。预计“十五五”时期,产业上下游融合加深,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入驻,形成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技术上自动驾驶升级、智能座舱创新、车路协同深化和核心部件自主研发是突破点,带动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大幅提高。

北京市:产业基础扎实,“十五五”时期有望成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策源地。北京依托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产业联盟以及多个测试与示范应用基地共同构建起强大的产业生态,车规级高算力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三成,基础算力和智能算力规模全国最高。截至2024年10月,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经集聚智能网联汽车企业120余家,国内领军自动驾驶企业悉数落地,在汽车设计、制造和芯片、智能座舱、智能底盘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领域的创新能力国内领先。预计“十五五”时期,不仅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芯片、电池、传感器等技术创新突破,而且将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政策创新与标准制定,为L3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管理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标准规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高地,推动智能交通体系的加速构建。

安徽省: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十五五”时期争抢“头部梯队”位置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智能网联乘用车核心生产区。安徽省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形成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聚集区,吸引从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再到应用场景开发的众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此外,安徽积极拓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全省开放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道路1102公里,涵盖公园观光、智慧公交、智慧港口、矿山、航运等多个应用场景,发放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86张,完成测试里程26万公里。预计“十五五”时期,将探索更丰富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及推动商业模式落地,并在传感器技术创新、AI算法、高精度自动驾驶导航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企业:

抢滩新市场,“押注”新产品

中国车载芯片企业多为起步初创企业,“十五五”时期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现阶段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根据智能化水平的不同,单车所需芯片超过1600颗,而传统燃油车单车所需芯片约为600—700颗,未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更高等级的智能网联汽车单车所需芯片数量或超过3000颗,中国汽车市场对于车载芯片的需求激增。尽管目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载芯片企业在车载通信、车身控制、环境感知、决策控制等技术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企业多为初创起步阶段,市场竞争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十五五”时期,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突破、资本倾斜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中国车载芯片企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激光雷达头部企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十五五”时期激光雷达有望逐渐从高端车型向主流市场渗透。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高级辅助驾驶中激光雷达应用渗透率提升等领域需求的推动,中国激光雷达市场驶入快车道。目前,中国激光雷达头部企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竞争较为激烈,截至2023年底,排名前三的企业累计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十五五”时期,随着规模效应和产业链逐步成熟,未来5年内每台激光雷达成本有望降至千元以内,这一成本的降低将使得更多主流汽车制造商考虑将激光雷达作为其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之一,从而推动激光雷达技术从高端车型向更广泛的主流市场渗透。

技术:

引领靠电池,关键在电控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高地,已成为全球工业强国竞相追逐的焦点。中国对智能网联汽车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目前,中国在通信技术、车身控制、自动驾驶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总量均位居全球首位。“十五五”时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整体技术水平有望大幅提升,在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等领域有望形成明显技术优势。

激光雷达已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新名片”“十五五”时期纯固态激光雷大面积“上车”。近年来,中国重点围绕激光发射、采集和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芯片集成化设计及多传感器感知融合技术等加大创新支持力度,车载激光雷达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数量已超美国,占全球40%以上,部分企业研制的半固态激光雷达实际测距、点云数量、全距离精度、反射强度分离度等关键指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十五五”时期,随着市场对激光雷达要求不断提升,体积更小、使用寿命更久、产品可靠性更高的纯固态激光雷达或在智能网联整车产品中大面积应用。

把握“1个核心”,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已展现出并跑之势,尤其在智能座舱、激光雷达、CV2X、整车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自主研发的突破。然而,车规级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旧明显。地方政府可出台专项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在车规级芯片和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领域,可通过创立研发专项基金、给予税收减免等手段,降低企业投入研发的风险和成本,激活企业的创新潜能。与此同时,可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整合并优化科研资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加速技术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做好“2个聚集”,营造智能网联汽车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聚焦道路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地方政府可进一步加快智能交通信号灯、监控系统、边缘计算等路侧单元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边缘计算设备、路侧通讯终端与道路基础设施、智能管控设施的融合接入能力,实现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监管。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围绕重点区域,加快交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锚定“2个市场”,助力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做强

一是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地方政府可深入了解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和影响,积极设立汽车出口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目的国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风险评估、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同时,建立“一揽子”通关服务机制,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建立“提前申报”等便利化措施,畅通汽车出口物流通道。企业可从战略层面制定合适的产品策略,因地制宜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喜好的产品。可通过联名、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赞助、参与展会等方式进行品牌推广。可深入推进国际科研、海外仓储、海外收购、海外建厂等综合布局,进一步完善全球化体系。

二是激发国内市场潜力,促进产业升级。针对国内市场,地方政府可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消费政策的引导,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放宽限购等措施,刺激市场需求,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同时,加大充电桩、智能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并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力,以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

THE END
1.课件项目一知识点3: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pptx1项目一智能网联汽车的认识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2知识目标:1.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组成;2.了解智能网联汽车层次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力目标:1.探究智能网联汽车层级结构中各层的工作原理;素质目标:1.严格执行行业规范,2.培养职业素养。教学目标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32024/12/10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基本原理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8277633.html
2.智能网联汽车的层次结构和技术结构解读懂车帝提供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要素,充当了车联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具备自主的环境感知能力,通过车载信息终端实现与各类实体https://m.dongchedi.com/article/7332039819084415523
3.智能网联汽车结构智能网联汽车结构 智能网联汽车(也称为自动驾驶汽车或智能汽车)是一种结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汽车。以下是智能网联汽车的主要结构和组成部分: 1. 车辆平台:这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物理基础,包括车身、底盘、发动机等部件。 2. 感知系统:用于收集车辆周围环境的信息。主要包括雷达(RADAR)https://m.yiche.com/baike/29185059.htm
4.专业科普智能网联汽车浅谈(一):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及其架构技术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vehicle,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等进行信息交换、共享,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5OTQ5OQ==&mid=2247512019&idx=2&sn=24446a311515db23fc28fffc4ae6a08f&chksm=ec73c8d7db0441c1086475efaf8861c336a2234d2759050885f766c7a1f9e9b60e116b8f4bf7&scene=27
5.知识智能网联汽车多域电子电气架构会如何发展??摘要: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未来车路云网一体化发展的新需求。本文聚焦于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多域电子电气架构,并从总体设计、硬件系统、通信系统和软件系统四个方面对现有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展望了我国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前景。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78203822899394
6.智能网联汽车组成结构认知202204智能网联.docx学习单元4.2 智能网联汽车组成结构认知情境导入学习单元4.2 智能网联汽车组成结构认知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理论知识拓展阅读实践技能学习小结自主学习 4.2.1 4.2.1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意义 4.2.2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内涵4.2.3 智能网联汽车层级划分 4.2.2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内涵 4.2.3 智能网联汽车层级划分 4.2.4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18/5044203102004214.shtm
7.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结构及网络靶场介绍智能汽车网络架构智能网联汽车的IT架构包含车载网络、T-BOX、IVI系统、V2X模块和云端平台等多个部分,而网络靶场则可以模拟和测试这些模块的安全性。通过靶场,技术人员可以在受控环境下了解不同攻击方式对车辆系统的影响,进行防护措施的演练和验证,帮助智能网联汽车提升整体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3324696/article/details/143733901
8.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概述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and connected vehicle,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等之间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https://www.51fusa.com/client/knowledge/knowledgedetail/id/2985.html
9.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解析f. 网络架构设计方面, 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网络需要满足大带宽、 高实时性的要求,车载以太网作为车载网络中的主干网是新型网络架构的必然趋势。国际上基于车载以太网的新型网络拓扑结构以及通信协议已经基本成型,而国内车载以太网的研究和应用较少, 无法在车载以太网标准发布后快速进入应用阶段。 https://www.elecfans.com/d/2353869.html
10.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物理结构主要分为5个层级:功能与应用层软件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物理结构主要分为 5 个层级:功能与应用层、软件和平台层、网络和传输层、设备终端层、基础和通用层。此外物理结构中还包括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智能网联汽车各类产品和应用实现安全、稳定、有序运行的可靠保障。智能汽车产业链是包含整车、零部件、系统、软件、应用的全生态产业https://guba.eastmoney.com/news,of000592,1077229457.html
1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在以移动互联、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及“互联网+”发展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是国际公认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关注焦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724/09/17689625_673683906.shtml
12.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适应互联网+汽车智能产业迅猛发展趋势及新汽车人才需求,掌握无人驾驶汽车整车结构的基本知识及人工智能控制决策基本原理,面向无人驾驶汽车,智慧物流运输车辆及智能传感器和线控底盘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汽车智能系统装调、车联网产品应用等相关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汽车智能控制理论知识,具备基础编https://www.gdit.edu.cn/jxqc/2021/0228/c5044a79830/page.htm
13.汽车智能网联架构图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等新四化的发展趋势下,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s,ICVs)已经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场景下,衍生出了如智能无线传感器技术、车联网技术、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一系列创新技术。然而,消费者在体验智能技术的同时,却承担着极大的安全风险。https://blog.51cto.com/u_16099323/9114840
14.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非常基本的概念)更新中~~静候佳茵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系统由信息采集单元、信息处理单元和信息传输单元组成。 视觉传感器包括单目摄像头、双目摄像头、三目摄像头和环视摄像头。 根据所用传感器的不同,道路识别分为基于视觉传感器的道路识别和基于雷达的道路识别;根据道路类型分,又可以分为结构化道路和非结构化道路。 https://www.cnblogs.com/hitwherznchjy/p/16057804.html
15.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有什么构成控制和执行层:控制和执行层的主要功能是按照智能决策层的指令,对车辆进行操作和协同控制,并为联网汽车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安全信息、娱乐信息、救援信息以及商务办公、网上消费等,保障汽车安全行驶和舒适驾驶。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逻辑结构是怎样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逻辑结构由两条主线“信息感知”和“决策控制”组成,其发展https://www.geeknev.com/autox/article/733925471406809443
16.正版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价技术王兆杜志彬产业结构¥45.00 GAP入门导引 查看商品参数 图书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信息安全 机械工业出版社 正版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价技术 王兆 杜志彬 产业结构 政策动态 行业建设 CSMS认证 经典案例 https://m.suning.com/itemcanshu/0071602506/000000012438737967.html
17.简述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汽车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多,达到成百上千,只有汽车上的传感器和道路基础设施上的传感器也互联互通,智能网联汽车才会变成智能的网络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主要包括三种网络,即以车内总线通信为基础的车内网络,也称为车载网络;以短距离无线通信为基础的车载自组织网络;以远距离通信为基https://www.3e-test.com/newsinfo/660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