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计算机安全专委会中来自国家网络安全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央企、民营企业的委员投票评选出2023年网络安全十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数据安全治理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石
我国《数据安全法》提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各地区各部门均在探索和建立数据分类分级、重要数据识别与重点保护制度。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建立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这将保障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享有的合法权利,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发挥价值。这些制度建立和实施的前提是数据安全治理有效实施。数据安全治理不仅是一系列技术应用或产品,更是包括组织构建、规范制定、技术支撑等要素共同完成数据安全建设的方法论。数据、模型算法、算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其中数据是原材料。因此,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必须把保障数据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数据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有效提升数据安全治理能力。在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后,需有效推动数据开发利用与数据安全的一体两翼平衡发展。鉴于此,夯实数据安全治理是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
趋势二、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成为产业重点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我国正在不断释放智能网联汽车的鼓励性政策,加紧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强了便捷性,提高了用户体验感;另一方面,联网后的车辆有可能被黑客入侵和劫持,从而带来网络安全威胁。因此,智能联网汽车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2022年,我国以新能源汽车为抓手,汽车产业在国内外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家利好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2023年智能网络汽车将进一步快速发展,作为生命线的网络安全也将成为行业发展重点。
趋势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领域成为行业增长点
趋势五、数据安全产业迎来高速增长
趋势六、国产密码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
密码是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核心技术,国产密码在各层次的充分融合应用成为基础软硬件安全体系化的核心支撑。在国家密码发展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在密码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科研成果,自主设计的系列密码算法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密码行业标准,我国商用密码算法体系基本形成,能满足非对称加密算法、摘要算法和对称加密算法的需要。随着《密码法》的贯彻实施以及国家对国产化的支持,采用国产密码支撑底层芯片、卡、装置的条件日趋成熟,预计随着国产芯片性能提升和生态成熟,密码行业有望迎来全新国产化发展机遇。国产密码应用将在基础信息网络、涉及国计民生和基础信息资源的重要信息系统、重要工业控制系统、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务信息系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趋势七、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成为重要挑战
趋势八、信创需求将全面爆发
基础软硬件是科技产业的支柱,信息技术创新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对信创产业的重视程度将上升到新高度。从近几年信创产业发展来看,通过应用牵引与产业培育,国产软硬件产品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在部分应用场景中实现“可用”,正在向“好用”迈进。2022年,我国陆续发布《“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提出要实现全流程安全可靠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年,从党政信创到行业信创,从金融和运营商到教育和医疗,信创需求将全面爆发,国产软硬件渗透率将快速提升。2020-2022年是党政信创需求爆发的三年,2023-2027年行业信创将接力党政信创,从金融行业、运营商行业逐渐向教育、医疗等行业扩散。
趋势九、网络安全云化服务被用户广泛接纳
趋势十、人工智能网络攻防呈现对抗发展演化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发现和检测网络攻击的安全威胁来提升自身网络安全保护水平,但人工智能也可能被恶意用于创建更加复杂的攻击,增加网络攻击监测发现的难度。网络安全从人人对抗、人机对抗逐渐向基于人工智能的攻防对抗发展演化。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出与发展,攻击方将利用人工智能更快、更准地发现漏洞,产生更难以检测识别的恶意代码,发起更隐秘的攻击,防守方则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检测、防御及自动化响应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渗透测试、漏洞自动挖掘技术等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可能。
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激发数据要素价值的大背景下,我国网络与数据安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促进数据要素价值发挥和数据安全产业的规划不断出台,科技自强自立和扩大内循环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自主可信可控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23年,网络安全行业将更加注重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重点产业带动网络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网络安全自主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将继续保持。
建议您使用IE9及以上版本、Chrome、Firefox和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