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三季度“兵团好人”评选公示启事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向兵团文明办反映。
兵团文明办
2023年11月16日
拟发布第三季度“兵团好人”事迹简介
一、敬业奉献类(5人)
1.杨志刚:扎根团场三十五年科技兴农结硕果
杨志刚,男,汉族,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粮食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研的科技人员,自1988年毕业分配至农科所以来,他埋头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推广35年,育成小麦品种6个。杨志刚曾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兵团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兵团脱贫攻坚专项记大功(个人)。
“把试验地搬到四团去”
“兵团人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冬小麦优良品种”
在冬小麦的生长周期里,一年365天,杨志刚大约有200天忙碌在试验田里,记录生长数据、进行田间管理、开展品种杂交。
品种选育是一条孤独之路,更是一条艰难之路。小麦选育周期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能十几年都选不出一个品种。2008年夏季,一场罕见的暴雨突如其来袭击了四团,冲毁了部分小麦研究试验田,此时正是小麦实验材料收获时节,杨志刚和妻子顾不了许多,冒着暴雨冲向试验田,为了保住实验样本,他们竭尽全力。可是即便如此努力,截至2014年,杨志刚仍然没有育成一个新品种。而此时,农科所的棉花研究室棉花品种接连不断,喜报一个接一个,同年进单位的同事已经有了引以为傲的成果,而扬志刚所在的小麦组依然沉寂,有人甚至发出质疑:小麦组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南疆,兵团人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冬小麦优良品种。”杨志刚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为了能更准确地掌握小麦的生长情况,收集生长数据材料,他们把家安在了试验地旁。简陋的砖房里只有简单的陈设。冬天时,外面的自来水管道常常被冻住,放不出水来,他们时常要到几公里之外的连队去拉水,才能保证正常的生活所需。夏收取样期间,为了避免育种材料受雨水损害,杨志刚常常把取样的材料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小小的房间里,小麦往往都堆到了床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12年的反复选育,最终在2015年,杨志刚培育的冬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正式命名为“新冬55号”。新品种选育出来了,新的困难又来了:一些职工群众不敢种。为此,四团率先打样,杨志刚全身心投入技术指导,当年四团的冬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30多公斤。2016年,四团种植面积达1335亩,平均增产9.96%。随着种植区域的扩大,“新冬55号”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倒伏、耐盐碱等优良特性逐步显现,推广面积大约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现已成为了一师阿拉尔市、阿瓦提县、温宿县主栽品种。2021年,“新冬55号”在高产创建实产验收中达到了亩产840.34公斤。2023年7月,“新冬55号”以亩产870.2公斤,刷新了南疆冬小麦的高产纪录。
“把小麦育种事业传承下去”
对于小麦课题组的年轻科研人员,杨志刚积极搞好传帮带,让科研人员多看多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经验,除此之外,他积极争取名额,让年轻人外出参加培训学习。
2.罗仲诠:倾情乒乓球事业铸就出彩人生
罗仲诠,男,汉族,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第四师六十八团中学原校长、党支部原书记。罗仲诠虽然只有一条腿,但是他身残志坚,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倾情乒乓球运动,40多年来,培养了上百名乒乓球运动员,多次在各级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佳绩。罗仲诠曾荣获首届“感动兵团十大人物”。
结缘乒乓球,励志人生路
传承国球文化,弘扬体育精神
罗仲诠精湛的球技和良好的口碑吸引了各地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前来训练。他见这么多孩子都热爱乒乓球运动,便教他们打乒乓球,并且将自家的房间免费提供给外地来的孩子住宿。有些家长说:“罗校长,你这么辛苦,多少收一点费吧。”他摇摇头说,既然不收钱,就都不收钱。他不是不需要钱,他家的生活也不宽裕,但他怕一收钱,一些家庭相对困难的孩子就没有机会打球了。家住伊宁市的汪昊愚酷爱打乒乓球,1994年,小学三年级的汪昊愚就被父母送到罗仲诠那里练球。每逢假期和周末,汪昊愚就来到六十八团,跟着罗仲诠学打乒乓球,到了星期天下午,罗仲诠再拄着拐杖送他上车回家,就这样,汪昊愚在罗仲诠家一住就是三年。多年来,罗仲诠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乒乓球人才,不少学生成了省市队的专业队员,有的还成了高校乒乓球队的专职教练。
不负辛勤耕耘,喜见硕果累累
2001年,联合国记者团中的一些记者到六十八团中学球馆看了罗仲诠的训练后感叹道:“我们到过世界很多地方,看到其他国家残疾人的体育教练大都是健全人,今天看到这位取得优秀成绩并且教健全孩子训练乒乓球的竟然是一位残疾人,真的令人敬佩。”
多年来,罗仲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队员,在多项体育赛事中屡获佳绩。从1991年起,罗仲诠24次率队参加自治区和兵团运动赛事,均获优异成绩。2000年7月,在自治区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上,罗仲诠率领的球队勇夺小学生组男、女单打冠军。2001年,自治区成立乒乓球专业队,整个球队只有15个名额,经罗仲诠训练的4名六十八团队员入选。2003年8月,在自治区全运会上,罗仲诠率领的球队获得两金一银的好成绩。2006年,他培养的队员孙玉明代表国家参加中亚国际运动会,夺得乒乓球男单冠军;他培养的队员在自治区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获得男子单打冠、亚军及男子团体冠军。2006年,罗仲诠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乒乓球教练员”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2006年,他受邀参加了国家体育总局乒羽管理中心举办的乒乓球教练培训班,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教练证书。罗仲诠并没有因获得种种荣誉而骄傲,他说:“乒乓球给了我一颗顽强不屈的心,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我累点儿苦点儿,也值。”
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
2007年初,罗仲诠退休。退休后的他仍致力于乒乓球事业。为促进学员全面发展,罗仲诠时常要求学员要在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乒乓球训练,引导参训学员在训练和进行各种比赛的过程中,培养注意力、判断力,提高综合素质。他先后培养出王菁、欧语屹、陈柏宇等17名优秀队员,在省级体育赛事中多次荣获冠亚军,并被省级体育部门授予一级运动员称号,他培养的30多名学生被省级体育部门授予二级运动员称号。由于长年超负荷训练致使脊柱、排尿系统严重受损,2017年至2021年,他接受了3次大手术,脊柱至今还存有6根钢钉,术后还未完全康复的他就到基地指导学员训练。在兵团及第四师的各类乒乓球比赛和公益乒乓球培训中,经常能看到罗仲诠和他培养的优秀队员的身影,他们为乒乓球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几十年来,罗仲诠用一条腿,在乒乓球的世界里“站”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罗仲诠说:“我想用行动证明,我的人生并不残缺。”
3.胡翠华:24年坚守林业一线的“森林医生”
胡翠华,女,汉族,1973年3月生,中共党员,第七师一二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她扎根基层一线24年,从事林业技术及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胡翠华曾荣获全国“最美森林医生”称号。
刻苦钻研,恪尽职守
作为一名基层植物检疫员,团场每年绿化造林使用的苗木,都要经胡翠华检疫后才能进行栽植。
2022年春季,一车从呼图壁拉运来的苗木因没有植物检疫证书和苗木合格证等资料而被胡翠华及同事拦下。胡翠华斩钉截铁地说:“对没有办理检疫手续的车辆,一律采取临时滞留措施,要尽快补办产出地林检局植物检疫证书等手续。通过复检、抽检合格后才能放行。”当事人按规定办理了植物检疫证书等手续,保证了进行团场辖区的苗木一定是检疫合格的。近三年来,经胡翠华检查的涉林产品车辆70余辆,有效预防了植物病虫害传入辖区。
2020年3月,胡翠华参加了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开展的植物检疫检查值守工作,在巴州若羌依吞布拉克林业植物检疫检查站值守15天,在值守期间,与其他地区检疫员共检查涉林产品车辆925辆,预防了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为保障农林业安全尽了一份力。
热心服务,造福群众
胡翠华深刻体会到,防病治病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份工作,还关系到团场林果业的发展和职工收入。作为一名从事林果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要到田间地头去,必须和职工面对面交流。胡翠华带着这种信念,每到一个连队,总是要仔细勘查林带是否有病虫害发生、果树长势如何等,为职工群众解难答疑、传授技能,造福团场职工群众。
“胡老师,您快看看,我的葡萄这是怎么了?”2020年6月14日,一二四团二连职工黄金柱拿着葡萄病叶,着急地找到胡翠华。胡翠华立即随黄金柱前往他的葡萄园中实地查看。通过仔细观察发病的葡萄枝叶状况,胡翠华发现这是由葡萄潜叶壁虱寄生而引起的葡萄毛毡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葡萄枝蔓生长衰弱,产量降低。她详细地告诉黄金柱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并经常来到黄金柱的葡萄园里查看情况。经过一周的细心照料,葡萄毛毡病终于治好了。看着茁壮成长的葡萄树和果农脸上的笑容,胡翠华更加坚定了要履行好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的决心。
2021年8月5日,一二四团十七连职工袁怀林种植的34亩生态杨树林发生了严重虫害。得知这一情况,胡翠华一刻不敢耽误,立即驱车赶往林地,经过仔细鉴别,发现是杨圆蚧造成的虫害。虽然这种害虫体长只有1.5毫米左右,但危害巨大,它们会刺吸枝干液汁,逐年繁殖,新旧介壳重叠密布整个枝条,使树木长势衰退,最后导致枝干上的树皮开裂,感染腐烂病,造成林木成片死亡。根据树龄及害虫现阶段虫态、龄期,胡翠华结合经验给出了合理的防治药剂、防治次数等治虫建议,避免了大范围的虫害损失。袁怀林说:“胡技术员非常热情地给我指导,帮我挽回了几十万元的损失,非常感谢她的热心帮助。”
热心网络教学,培育林业人才
“一名优秀的林业工作者,除了要在业务上取得突破,更要懂得提炼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2012年开始,胡翠华还利用网络教学等方式,传播林业知识。
4.任昱燃:坚守基层一线20余载用心用情讲好兵团故事
任昱燃,女,汉族,1973年4月生,中共党员,第九师融媒体中心总编室主任。工作22年来,任昱燃采写各类新闻230篇,制作电视节目、专题访谈、知识讲座等1300多期,制作专题片380多部、短视频120余条,参与九师各类节目的全程录制与导播工作600多场次,参加九师重大专题主创工作35次,参加央媒与兵团平台的采访与节目录制工作10次。她策划、采写制作的30部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新闻奖。任昱燃曾荣获九师先进工作者、九师优秀共产党员、九师首届“十佳记者”、九师第七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敢为人先,勇挑重担
用心用情,打造精品
工作22年来,她在新闻工作的多个岗位上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成为集策划、采访、摄像、撰稿、编辑于一身的综合型新闻人才。她把工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用行动践行对新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2008年7月,她深入第九师一六一团二营偏远的冬牧场采访代江生的事迹。代江生作为石河子大学特派专家,曾在一六一团驻点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时值盛夏,辽阔的草原很难一棵树,她和同事顶着烈日,扛着约8公斤的摄像机采访代江生帮扶过的牧民周静霞等人,脸部与脖子因晒伤而脱皮。因为牧民居住在深山沟里,居住点分散,有的相距十几公里,为抓紧拍摄,她和同事晚上就在牧民临时歇脚的棚子过夜,第二天一大早继续采访。经过四天的奔波、拍摄,她和同事制作的专题片《西域不了情》荣获第十九届兵团新闻奖专题一等奖。
2016年7月到12月,为了深挖魏德友老人数十年扎根中哈边境草原“无人区”放牧巡边的感人故事,真实记录魏德友老人戍边生活的艰辛与付出,任昱燃又先后7次深入萨尔布拉克草原进行采访。夏季,她忍受着草原上有时可达40摄氏度的高温和蚊虫的肆虐叮咬,陪着老魏叔放牧巡边;冬天,她顶着严寒,时常踏着没过膝盖的积雪,陪着老魏叔放牧巡边。经过数月的加班加点、精心构思,她撰稿、拍摄、制作的专题片《不忘初心》获得了2017年兵团新闻奖一等奖及中组部党员教育片一等奖。
此外,她于2014年拍摄制作的微电影《酒道湾》荣获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她参与拍摄制作的电视片《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在2021年第4期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作品双月赛中荣获二等奖。她于2021年5月参与制作的专题片《援疆日记——守边人》荣获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奖专题一等奖。
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2010年1月中旬,九师所在的塔城地区遭受重大雪灾,当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带着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了九师与塔城地区,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实地察看灾情。为了呈现一部能反映九师抗灾自救工作的纪实片,经过拍摄、制作、剪辑、撰稿,任昱燃和同事通宵加班两天两夜,完成了该片的制作。该片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了广泛好评。
任昱燃说:“不管是什么角色的人,都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职责与使命,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无限的事情。”她用忠诚、执着、坚守为九师白杨市新闻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敬业奉献和实干担当。
5.邵宝斌:扎根边境团场十六载致力学生茁壮成长
邵宝斌,男,汉族,1985年2月生,十三师新星市淖毛湖农场学校教师。他坚守农场学校“三尺讲台”16年,56次在师市级以上个人活动中载誉而归,38次指导学生科技实践作品获师市级以上辅导奖,12次指导青年教师在教学教研活动中获师市级以上奖项,摸索出“明事理、懂道理、悟情理”的学习模式,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邵宝斌曾荣获兵团优秀教师、兵团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兵团最美教师等。
怀着信仰坚守
2007年,邵宝斌成为淖毛湖农场学校的一名老师。淖毛湖农场位于中蒙边境,地处戈壁,坐落在天山风口,平均每年有100多天大风天气、4个月的高温燥热天气。由于环境艰苦、条件有限等原因,学校的年轻教师总是来的多、留下的少。面对这样的现状,邵宝斌起初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坚持多久。
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因为信仰和使命、担当,他始终没有走。16年的光阴已经让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自己倾注了很多心血与爱的土地上。
他忘不了学生们时常悄悄地在他的宿舍放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和瓜果,忘不了家长们遇到他总是问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惹老师生气,忘不了各级积极为教师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他不但留下来了,而且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工作和不断发展中。16年来,他曾担任过6个学科的教师,跨过8个学段教学,甚至实验员、科技辅导员、学科基地负责人等岗位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
也许,最初他留下来是因为感动,是因为信念,是因为担当,后来变成了责任,最后就转化成了一种有信仰的坚守。
带着温度奉献
16年来,邵宝斌醉心教学工作,精心培育每一个孩子。虽然未到不惑之年,但他已经是大家热爱和敬重的“老教师”了。
他寓教于乐,推进融合教育,筹措资金和资源建设科普气象站和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基地,为学生开设科普科技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调查研究、进行科技发明、录制科学小视频,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带领学生探访团场的汽车修理铺、五金商店、蔬菜大棚等“科学小工厂”,鼓励学生开展家庭科学创新实验。
16年来,他坚持课间、课后面批面授,坚持放学、节假日学生有学必应。他还注重学生的差别化发展,实施分层指导,进行个别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建构思维,合理发展认知能力。他每年担任多个班级1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和其他工作之余,他利用放学后的2个小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周六周天有时还要花四五个小时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跟进辅导。
每当感觉太过劳累时,他的脑海里总是回响起学生们说过的话:“老师,您从来都不嫌我笨!”“老师,您是最有耐心的!”“老师,有您的陪伴我坚持下来了!”“老师,您一直容忍并努力帮我改正思维懒惰的毛病!”他不舍得在学习知识的长征途中丢下一个孩子。
初到淖毛湖农场学校时,邵宝斌便发现学校除了师资力量等软件不足,实验器材、教具等硬件设施也比较缺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根据教学需要,用身边的瓶瓶罐罐、纸盒纸壳做出几十件精美的教具,成了学生眼中的“发明家”。
2018年以后,得益于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学校配备了大量实验器材,但是精通实验管理和研究的人员紧缺。爱钻研的他在本职工作之余,积极研究实验器材的使用、养护等。5年来,他不但研究了初中物理、生物、化学和小学科学的实验课程教学,并且整理好实验说明、编撰了自制教具制作说明和使用事项,以备更多青年教师的后续使用。
学校只有他一个物理老师的时候,他也坚持开展教研活动,一个人在网上听优质课,一个人设计教案,一个人做课件,一个人在教室里录课。他经常反复琢磨、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他所撰写的论文、分析的案例、研究的课题都是身边的实际疑难问题。研究有了成果,他自己就在实践中应用,反复锤炼,最终总结出“明事理、懂道理、悟情理”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的品格、能力。
他还主持物理名师工作室,担任小学科学学会理事长,担当主题讲座讲师,组织本学科、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研。
16年的磨砺,让邵宝斌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淖毛湖农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他惊喜地看到,自己教过的孩子们一个个学成归来,投入到家乡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他欣慰地想:培养出心怀感恩、肩负责任的下一代,是身为人师最值得骄傲的事。
二、见义勇为类(5人)
1.艾麦江·阿皮孜、麦尔旦·木合塔尔、亚森·艾散:三名维吾尔族小伙合力救起一名落水人员
艾麦江·阿皮孜,男,维吾尔族,1986年5月生,中共党员;亚森·艾散,男,维吾尔族,1996年3月生,群众;麦尔旦·木合塔尔,男,维吾尔族,2001年7月生,群众。艾麦江·阿皮孜、亚森·艾散、麦尔旦·木合塔尔均为第一师阿拉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园的暖气管道工。2023年7月23日下午,他们三人奋不顾身,从湍急的水渠中救起了一名不慎落水的人员。
2023年7月23下午,艾麦江·阿皮孜、亚森·艾散、麦尔旦·木合塔尔三人结伴返回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十七连养殖区。18时14分许,当他们路过十七连北支干渠边时,亚森·艾散突然看见在水流湍急的渠道内,有一个人在水中顺着急流远去!来不及多想,亚森·艾散就和同伴顺着渠边飞快地冲过去,在距离落水者很近的地方,亚森·艾散率先一跃而下,跳入湍急的水渠中,伸手去够落水的人。艾麦江·阿皮孜、麦尔旦·木合塔尔也先后在下游跳入水渠中,奋力将落水的人和亚森·艾散一起拦住,此后,他们三人拼尽全力抱住落水的人,并奋力将涨水者拖上岸。
2023年7月25日,张文(化名)在十团十七连“两委”成员的帮助下,联系到了救命恩人亚森·艾散等三人。见到救命恩人时,获得新生的张文激动万分,连连向亚森·艾散等三人表达感激之情,送上了写有“救人于危难恩情重于山”的锦旗和感谢信。张文说:“如果不是你们,我今天就不能再站在这里了,是你们带给我新的生命,我将终生难忘。”他们三人却反复强调,这是应该做的。亚森·艾散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看见有人在水里仰面顺着河流漂,想要赶紧把他救上来,他可能还活着。”
事后了解到,张文是2023年7月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当天他到连队渠边走路散心时,一不小心跌落进湍急的水渠中。
事后,想想都有些让人后怕。如果亚森·艾散等三人脚底打滑,没能救起张文,或者水流太急,也可能把他们都卷走。
得知这一见义勇为的典型,一师阿拉尔市政法委的领导看望慰问了亚森·艾散等人,对他们见义勇为的行为表示肯定,赞扬了他们高尚的品德。
在生死面前,艾麦江·阿皮孜、麦尔旦·木合塔尔和亚森·艾散在危急关头义无反顾地选择救人,见义勇为的精神令人感动,救人后悄然离去的背影让人肃然起敬。
2.刘永鹏:路见不平一声吼危难关头勇担当
刘永鹏,男,汉族,1972年11月生,五师八十六团洪桥社区福宁新城小区居民,现为博乐市万豪物流园员工。刘永鹏曾被中央政法委评为2023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
2023年6月6日上午8时45分许,刘永鹏在兵团第五师博乐垦区秋林广场公交站台候车时,一名男子精神病突然发作,从附近的香蒸小笼包店向站台跑来,一把勒住一名小男孩冲上了公交车。刘永鹏震惊之余,迅速挤上同一辆公交车查看情况。
脱险后的两名小朋友对着刘永鹏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向刘永鹏表示感谢,周边的群众纷纷对刘永鹏见义勇为的行为表示敬意和肯定,然而刘永鹏则表示:“危急关头出手救人,这是本能反应,根本没有考虑其他的。”刘永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平凡英雄的高贵品质。
3.马维俊:危难时刻奋不顾身勇救两名落水儿童
马维俊,男,回族,1969年6月生,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二连职工。马维俊在他人遇到危险的生死关头,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成功救起两名落水儿童,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连队职工的文明风尚和高贵品质。
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
2023年7月25日下午5时左右,马维俊正准备在头屯河农场二连西一号桃园东边水渠旁给农药桶灌打药用的水,突然听见急促地呼救声。他的心一下子揪起来了,不由自主地循声望去,只见大约百十米远处的水渠中隐约看到有两人在水中不断挣扎并被水渠中湍急的水往下游冲去。顺着水流方向前方不远处有一个桥洞,如果孩子被水冲入桥洞,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54岁的马维俊开始奋力奔跑,边跑边呼救,跑到渠边才看清落水的是两名儿童。他在渠边继续奔跑,眼看离孩子越来越近,来不及多想,纵身一跃跳入冰凉湍急的水渠中,奋力游向两名落水儿童。
闻讯赶来的两个孩子的父母和二连党支部书记谢小龙也焦急地查看孩子情况。医生严厉地告诫两个小孩的父母:要严加管教,如果不是好心人舍命相救,孩子被冲入桥洞,那后果就不堪设想。回过神来的孩子家长要感谢救命恩人时,却得知救人的马维俊已经悄悄地走开了。事后,马维俊说,看到两个孩子脱离了危险,他就放心了,救两个孩子时只是出于本能,渠道内水流湍急,再加上水渠的底部长有苔藓,非常湿滑,所以两个孩子很难站起来,顺着水流方向前方不远处有一个桥洞,如果孩子被水冲入桥洞,后果不堪设想,他必须要去救这两个孩子,没觉得自己有多伟大,躺在渠边时只觉得自己浑身无力且酸痛,没有感到害怕,就是回到家中,他的老婆看到他两个脚底被划得深深的四五道口子,得知他跳渠救人,流着泪说:“渠水那么急,你又不是小伙子了,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母子怎么办呀?”他那时才觉得有点儿后怕。
淡泊名利始终谦虚做人
真诚待人屡次善举暖人心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因为有无数的人积极传承弘扬这种美德,见义勇为的故事和颂歌才能层出不穷。危险面前,马维俊没有丝毫犹豫,这瞬间的动作源于他的内在品质,源自于他长期的修养。这次救人事件只是马维俊多年来的善举之一。2019年12月一个寒冷的夜晚,马维俊从乌鲁木齐市返回头屯河农场的路上,看见路边泪流满面的王某,他下车查看,这才看到路边还有一个躺在地上的老人,马维俊立即开车将老人家送往医院抢救,还为经济困难的王某一家垫付了医疗费用,老人家因送医及时转危为安,马维俊就放心的回家了。后来,王某一直想找到这个萍水相逢却给予他莫大帮助的人。直到听说有人见义勇为救了落水儿童,看了救人者的照片,才知道这也是她要找的恩人呀。
面对赞扬和荣誉,马维俊没有丝毫的骄傲,他说:“这只是举手之劳,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能为这个和谐社会做一点能力范围内的事,我感到很荣幸、很幸福。”
有的善举惊天动地,有的善举只是举手之劳,但都传递着爱与善良。马维俊的行为不仅挽救了两条生命,更避免了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他用自己的善行义举,诠释着新时代见义勇为的精神,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三、孝老爱亲类(2人)
1.段恒伟:九年不离不弃书写爱情佳话
段恒伟,男,汉族,1964年12月生,第四师六十六团七连职工。9年如一日,段恒伟不离不弃照顾瘫痪的妻子,用坚实的臂膀扛起延续妻子生命的重担,默默地书写着夫妻情深的爱情佳话,他们感人的故事成为邻里之间口口相传的美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4年9月的一天,段恒伟的妻子在回家的路上突遭车祸,打破了一家人平静而安宁的生活。经抢救,妻子被诊断为植物人,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和巨大的生活压力,段恒伟不抛弃不放弃,用极大的耐心、爱心,精心照顾植物人妻子姚凤华。为了给妻子治病,段恒伟掏空了家里本就不多的积蓄,但效果甚微。他含泪把妻子接回家,想办法购买了医疗床、吸痰机和各种治疗机器,希望妻子能奇迹般地康复。
照顾瘫痪在床的病人是劳神费心且需要耐心的事情。9年来,他温情地守候和陪伴着妻子。明明知道妻子做不出任何回应,但他仍坚持跟妻子说话,比如,给妻子喂早饭时,他会说:“凤华啊,早饭好了!吃早饭吧!”他会时不时地捋捋妻子的头发、摸摸妻子的脸颊,和她讲讲干活中的趣事,虽然看起来像是自问自答,但段恒伟觉得,有妻子在身边,再辛苦再麻烦也是值得的。9年间,姚凤华在儿女和邻居眼中却比年轻时要胖了一点,脸上的气色也好多了,目前,他的妻子可以识人,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段恒伟说:“要让她过得舒心、整洁、有尊严!不能因为她不能动就不管不顾!”给妻子换尿片、擦身、理发等举动都饱含着段恒伟对结发妻子深沉的爱。
从操持家务、照顾妻子到忙家务活,段恒伟用坚实的臂膀扛起了延续妻子生命的重担,默默地谱写着夫妻情深的爱情佳话。提起段恒伟,知道他家情况的人都会对赞不绝口。有邻居评价他说:“9年来,妻子瘫痪在床,依然不离不弃,全心全意地照顾,真是一个好人啊!”
鉴于段恒伟的家庭情况,连队的“两委”和邻里时常会给予他家关心和帮助。段恒伟时常感激地说:“有这么多人关心和帮助我们,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凤华会越来越好,相信我们的家庭也会越来越好。”
2.冀梅:悉心照顾瘫痪婆婆四年无怨无悔养育侄子十五年
冀梅,女,汉族,1974年7月生,第九师一六七团医院中医科医生。2018年9月,冀梅的婆婆患上了脑萎缩,常常出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2019年10月,冀梅的婆婆摔断了腿,行动不便,长期卧床加重了脑萎缩的病情。冀梅的两个姑姐身体不好,小姑子也不在婆婆身边,冀梅和丈夫便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老人,冀梅和丈夫带着孩子住在婆婆家,每天寸步不离地照顾婆婆。2008年12月,2岁的侄子因为家庭变故,孤苦无依,冀梅夫妇于心不忍,便将侄子接到自己家中抚养。身边的邻居朋友觉得她照顾一个老人和两个孩子太辛苦、负担太大,劝冀梅把孩子送到别处去,冀梅却摇摇头说道:“我不忍心,孩子太小,不能没有人照顾。”15年来,冀梅对侄子视如己出,悉心照顾,言传身教,现已17岁的侄子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性格开朗、有爱心、懂感恩。
恪守孝道,四年不离不弃精心侍奉
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冀梅和丈夫将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婆婆年纪大了,牙口不好,为了照顾婆婆的饮食,冀梅一日三餐都需要给婆婆单独做一份软软的、好消化的饭菜。为了保证婆婆的营养,冀梅经常变着花样给婆婆做可口的饭菜。给婆婆做汤揪片的时候,冀梅就把菠菜用破壁机打成汁用来和面,做出来的汤揪片不但好吃而且还有营养,婆婆时常能吃一大碗。
冀梅时常天不亮就要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为婆婆换洗尿布,接着为婆婆洗脸、漱口,再准备一家人的早饭。吃过早饭后,冀梅为婆婆擦拭身子、按摩推拿,将婆婆照顾妥帖后才去上班。冀梅就这样日复一日,长期处于这样紧张的生活压力下导致出现神经衰弱,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睡眠质量,常常到深夜都不能正常入睡。
冀梅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我想用我的行动告诉我的孩子们,孝老爱亲是人之常情,更是人生之责任,是每一个人长大后必须有的担当!”冀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待侄如子,十五年如一日关爱有加
对于冀梅来说,决定抚养侄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的琐碎与困难只有冀梅心里清楚,但为了侄子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冀梅对这个侄子视如己出,给予了他和女儿一样的母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是倾注了无数心血。
2013年4月一天,侄子发烧住院,孩子半夜烧得迷迷糊糊,一直叫“妈妈、妈妈”。冀梅心疼地抱着侄子,哭着告诉侄子自己就是他的“妈妈”。由于侄子的体质特殊,服用退烧药后仍然高烧不退,医生建议进行物理降温加以辅助,冀梅彻夜未眠,陪在侄子身边,给他喂水、擦手心、做冰敷,直到天亮时侄子的体温恢复正常,冀梅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
尽管日子过得很平淡,照顾老人孩子劳心劳力,但是冀梅却没有一句怨言。看着婆婆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侄子、女儿活泼开朗、孝顺,冀梅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孝老爱亲终不悔,弘扬美德好典范。冀梅多年如一日,照顾婆婆,抚养侄子、女儿,用柔弱之躯撑起孝老爱亲的重担,用实际行动传承良好家风,弘扬孝老爱亲美德。
四、助人为乐类(2人)
1.杨金:十六年义无反顾用鲜血为生命续航
杨金,男,汉族,1983年7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天业天域新实化工有限公司公用环保车间副工段长。16年来,拥有罕见的RH阴性B型血的杨金已累计无偿捐献全血和机采成分血10余次,紧急备血救人4次,献血总量超过5000ml。
机缘巧合踏上无偿献血路
2007年,从塔里木大学毕业没多久的杨金在一次寻找工作的途中无偿献血时,意外获悉自己的血型是一种稀有的RH阴性B型血。献血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杨金,这种血型非常稀少,对于血液需求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并表示等到有临床需要用血时,希望杨金能来献血。想到平日里曾多次看到关于稀有血型患者危在旦夕急需血源的报道,一个个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生命、一双双求生的眼神瞬间浮现在他的脑海,他毫不犹豫地说:“行,以后有需要就叫我吧,保证随叫随到。”离开时,他主动给血站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这一联系就联系了16年。16年来,杨金义务献血的脚步从未停止,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杨金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随叫随到”救人义不容辞
做一件好事不难,可贵的是长期坚持做好事。杨金就是这样,他默默守护着这份“被需要”,用爱心和热血挽救着一个个危重病患,用一次次献血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人间大爱。
2.马学敏:二十余载公益路播散温情守初心
马学敏,女,汉族,1971年9月生,石河子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副会长。20多年来,她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经常组织参与关爱老人、助学、公益慈善传播等多项公益志愿活动。20多年的公益历程中,马学敏捐款近30万元,组织和联系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价值近300万元。马学敏曾荣获2022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希望之友”、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
投身公益,越来越痴迷
自1999年起,马学敏便时常带着女儿去石河子儿童福利院帮助孩子们洗澡、洗衣、理发等,还定期给福利院捐款捐物,给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节日的礼物,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她这样做,一方面希望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带去母亲般的关爱和温暖,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言传身教给自己女儿树立一个榜样。
2014年后,石河子儿童福利院的条件越来越好。她决定走出福利院,去做更多的事、帮助更多的人。后来,她在认真了解本地公益组织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后,于2017年加入了石河子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成为一名志愿者。加入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后,她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包括陪伴儿童服务站留守儿童、资助困境学生、走访困境儿童、公益项目筹款等等。只要是她能做到的,她都二话不说往前冲。她的老公经常打趣她说道:“咱们自己公司的业务都没有你的公益事业重要,迷进去了”。
圆梦助学,助困境姐妹学业有成
2019年,妍静和妹妹顺利考到石河子市里上高中。如此一来,更方便马学敏关心照顾姐妹俩了。马学敏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定期为两个孩子每个月筹集捐助600元生活补贴。天冷了,她给姐妹俩早早准备好入冬的衣服和鞋子,常常以亲戚的身份去学校看望姐妹俩。
2021年,妍静到了高三冲刺阶段,马学敏更是上心,每周三都会去学校给她送一顿午餐。除了给孩子们物质上的关爱,马学敏给她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如今,妍静姐妹在马学敏的关心帮助下均已顺利考入心仪的大学。
甘于奉献,演绎人间大爱
2021年8月,马学敏了解到她帮扶了2年的玉华因其父亲在外打工、常常晚归,不能保证玉华每日三餐都吃上热饭菜。马学敏得知这一境况后心疼不已,便主动出钱帮助孩子在学校附近找到一家小饭桌,每月捐助1200元解决玉华吃饭和学习问题。每个周末,马学敏还会接玉华回自己家,给她洗澡、洗衣服,做美味的佳肴,还时常给她添置新衣裳,及时了解她的喜怒哀乐,像妈妈一样时时刻刻温暖着玉华。除此之外,马学敏还在团场资助了5名困境学生,为他们每人每月提供300元的生活资助。
公益路上,马学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践行着“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用一言一行带动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在马学敏的带动下,石河子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现有注册志愿者300人,普通志愿者330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0万小时。有时会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热衷公益?为什么要这么忙碌地去关心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图什么呢?她说:“我不图什么,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我喜欢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