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一1-1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即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确保系统能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使网络服务不中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1-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说明。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系统的安全脆弱性,操作系统不安全,是计算机不安全的根本原因。
2.网络系统的安全脆弱性(1)网络安全的脆弱性,(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故障,(3)软件本身的“后门”,(4)软件的漏洞。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脆弱性,DBMS的安全级别是B2级,那么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也应该是B2级,但实践中往往不是这样做的。
4.防火墙的局限性5.天灾人祸,如地震、雷击等。
天灾轻则造成业务工作混乱,重则造成系统中断或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6.其他方面的原因,如环境和灾害的影响,计算机领域中任何重大的技术进步都对安全性构成新的威胁等。
1-3简述P2DR安全模型的涵义。
P2DR安全模型是指:策略(Policy)、防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和响应(Response)。
防护,防护就是采用一切手段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预先阻止攻击可以发生的条件产生,让攻击者无法顺利地入侵。
检测,检测是动态响应和加强防护的依据,是强制落实安全策略的工具,通过不断地检测和监控网络及系统,来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通过循环反馈来及时做出有效的响应。
响应,响应就是在检测到安全漏洞或一个攻击(入侵)事件之后,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避免危害进一步扩大,目的是把系统调整到安全状态,或使系统提供正常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即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确保系统能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使网络服务不中断.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系统的安全脆弱性,操作系统不安全,是计算机不安全的根本原因。
2.网络系统的安全脆弱性(1)网络安全的脆弱性,(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故障,(3)软件本身的“后门",(4)软件的漏洞。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脆弱性,DBMS的安全级别是B2级,那么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也应该是B2级,但实践中往往不是这样做的.4.防火墙的局限性5.天灾人祸,如地震、雷击等。
天灾轻则造成业务工作混乱,重则造成系统中断或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6.其他方面的原因,如环境和灾害的影响,计算机领域中任何重大的技术进步都对安全性构成新的威胁等.1—3简述P2DR安全模型的涵义。
P2DR安全模型是指:策略(Policy)、防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和响应(Response)。
防护,防护就是采用一切手段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预先阻止攻击可以发生的条件产生,让攻击者无法顺利地入侵.检测,检测是动态响应和加强防护的依据,是强制落实安全策略的工具,通过不断地检测和监控网络及系统,来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通过循环反馈来及时做出有效的响应。
响应,响应就是在检测到安全漏洞或一个攻击(入侵)事件之后,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避免危害进一步扩大,目的是把系统调整到安全状态,或使系统提供正常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版课后答案【篇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第2版__亲自整理最全课后答案】txt>一、选择题1.狭义上说的信息安全,只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介绍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
2.信息安全从总体上可以分成5个层次,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中研究的关键点。
3.信息安全的目标cia指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4.1999年10月经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将计算机安全保护划分为以下5个级别。
二、填空题1.信息保障的核心思想是对系统或者数据的4个方面的要求: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act),恢复(restore)。
2.tcg目的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trustedcomputingplatform,以提高整体的安全性。
3.从1998年到2006年,平均年增长幅度达50%左右,使这些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和网络安全脆弱性(vulnerability)层出不穷,这些安全威胁事件给internet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b2级,又叫结构保护(structuredprotection)级别,它要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的对象都要加上标签,而且给设备(磁盘、磁带和终端)分配单个或者多个安全级别。
5.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可以把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体系:攻击和防御。
三、简答题1.网络攻击和防御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答:①攻击技术:网络扫描,网络监听,网络入侵,网络后门,网络隐身②防御技术:安全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网络安全协议。
2.从层次上,网络安全可以分成哪几层?每层有什么特点?答:从层次体系上,可以将网络安全分为4个层次上的安全:(1)物理安全特点:防火,防盗,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露。
(2)逻辑安全特点:计算机的逻辑安全需要用口令、文件许可等方法实现。
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版答案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版答案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至关重要。
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目标,讨论了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风险,以及网络攻击的类型。
答案中重点强调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了一些网络安全的成功和失败案例。
第二章:网络安全技术和工具这一章介绍了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和工具,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答案中对这些技术和工具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供了一些练习题的答案。
第三章:网络安全管理与策略这一章讨论了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原则,包括风险评估、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等。
答案中重点强调了网络安全管理与策略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
第四章:网络协议与安全这一章讲述了网络协议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TCP/IP协议的安全问题、DNS安全和网页安全等。
答案中对这些问题的原理和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供了一些案例和练习题的答案。
第五章:网络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这一章介绍了网络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密码学、公钥基础设施、访问控制策略等。
答案中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供了一些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
第六章:网络安全协议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常用的网络安全协议,包括SSL/TLS协议、IPSec协议、SSH协议等。
答案中对这些协议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供了一些练习题的答案。
第七章: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这一章讲述了网络入侵检测和防御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等。
答案中重点介绍了这些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施方法,并提供了一些实例和练习题的答案。
第八章:无线网络安全这一章介绍了无线网络安全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无线网络的攻击和防御、无线局域网安全等。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二版)参考答案第一篇网络安全基础(1)第一章引言(1)第二章低层协议的安全性(4)第三章高层协议的安全性(4)第一篇密码学基础(4)第四章单(私)钥密码体制(4)第五章双(公)钥密码体制(4)第六章消息认证与杂凑函数(4)第七章数字签名(4)第八章密码协议(4)第二篇网络安全技术与运用(4)第九章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4)第十章网络加密与密钥管理(4)第十一章无线网络安全(4)第十二章防火墙技术(4)第十三章入侵坚持技术(4)第十四章VPN技术(4)第十五章身份认证技术(5)第一篇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章引言一、填空题1.信息安全的3个基本目标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是:合法使用。
2.网络中存在的4种基本安全威胁有:信息泄漏、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和非法使用。
3.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划分为:强制性访问控制策略和自主性访问控制策略。
4.安全性攻击可以划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5.X.800定义的5类安全服务是: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6.X.800定义的8种特定的安全机制是: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和公证。
7.X.800定义的5种普遍的安全机制是:可信功能度、安全标志、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和安全恢复。
二、思考题1.请简述通信安全、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通信安全是对通信过程中所传输的信息施加保护;计算机安全则是对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施加保护,包括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库安全两个子类;网络安全就是对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施加保护。
这些均属于网络安全的范畴,它还包括网络边界安全、Web安全及电子邮件安全等内容。
第一篇网络安全基础(1)第一章引言(1)第二章低层协议的安全性(4)第三章高层协议的安全性(4)第一篇密码学基础(4)第四章单(私)钥密码体制(4)第五章双(公)钥密码体制(4)第六章消息认证与杂凑函数(4)第七章数字签名(4)第八章密码协议(4)第二篇网络安全技术与运用(4)第九章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4)第十章网络加密与密钥管理(4)第十一章无线网络安全(4)第十二章防火墙技术(4)第十三章入侵坚持技术(4)第十四章VPN技术(4)第十五章身份认证技术(5)第一篇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章引言一、填空题1.信息安全的3个基本目标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络安全(第版)课后习题答案胡道元闵京华编著-供参考络安全(第版)课后习题答案胡道元闵京华编著第章1-1计算机络是地理上分散的多台()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联的系统。
A.计算机B.主从计算机C.主计算机D.数字设备1-2络安全是在分布络环境中对()提供安全保护。
A.信息载体B.信息的处理、传输C.信息的存储、访问D.上3项都是1-3络安全的基本属性是()。
A.机密性B.可性C.完整性D.上3项都是1-4密码学的的是()。
研究数据加密B.研究数据解密C.研究数据保密D.研究信息安全1-5假设使种加密算法,它的加密法很简单:将每个字母加5,即a加密成f,b加密成g。
这种算法的密钥就是5,那么它属于()。
A.对称密码技术B.分组密码技术C.公钥密码技术D.单向函数密码技术1-6访问控制是指确定()以及实施访问权限的过程。
A.户权限B.可给予那些主体访问权利C.可被户访问的资源D.系统是否遭受侵1-7般,Internet防墙建在个络的()。
内部之间传送信息的中枢B.每个的内部C.内部络与外部络的交叉点D.部分内部络与外部络的接合处1-8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rustedComputerSystemEvaluationCriteria,TCSEC)共分为()类()级。
A.47B.37C.45D.46第章1、主计算机。
2、信息的载体,信息的处理,传输,信息的存储访问,以上三项2、机密性,可性,完整性,以上三项。
4、研究数据保密。
5,、对称密码技术。
6、可给于那些主题访问权利。
7、内部络和外部络交叉点8、4类7级9、运UNIX的Macintosh机。
10、存储介质。
第章2-1对攻击可能性的分析在很程度上带有()。
A.客观性B.主观性C.盲性D.上3项都不是2-2络安全最终是个折衷的案,即安全强度和安全操作代价的折衷,除增加安全设施投资外,还应考虑()。
希望对读者在学习和实践网络安全方面有所帮助。
网络安全期末复习题型:1、选择、判断、简答(45%)2、分析题(55%)注:如有发现错误,希望能够提出来。
第一章引言一、填空题1、信息安全的3个基本目标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网络中存在的4种基本安全威胁有:信息泄漏、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和非法使用。
3、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划分为:强制性访问控制策略和自主性访问控制策略。
4、安全性攻击可以划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5、X.800定义的5类安全服务是: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
6、X.800定义的8种特定的安全机制是: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和公证。
7、X.800定义的5种普遍的安全机制是:可信功能度、安全标志、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和安全恢复。
二、思考题2、基本的安全威胁有哪些?主要的渗入类型威胁是什么?主要的植入类型威胁时什么?请列出几种最主要的威胁。
答:基本的安全威胁有:信息泄露、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非法使用。
安全策略的等级:1安全策略目标;2机构安全策略;3系统安全策略。
6.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的区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区别:被动攻击时系统的操作和状态不会改变,因此被动攻击主要威胁信息的保密性。
主动攻击则意在篡改或者伪造信息、也可以是改变系统的状态和操作,因此主动攻击主要威胁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真实性。
主动攻击的例子:伪装攻击、重放攻击、消息篡改、拒绝服务。
被动攻击的例子:消息泄漏、流量分析。
9、请画出一个通用的网络安全模式,并说明每个功能实体的作用。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与环境配置一、选择题1.狭义上说的信息安全,只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介绍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
3.信息安全的目标CIA指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二、填空题1.信息保障的核心思想是对系统或者数据的4个方面的要求: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act),恢复(Restore)。
2.TCG目的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TrustedComputingPlatform,以提高整体的安全性。
3.从1998年到2006年,平均年增长幅度达50%左右,使这些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和网络安全脆弱性(Vulnerability)层出不穷,这些安全威胁事件给Internet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B2级,又叫结构保护(StructuredProtection)级别,它要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的对象都要加上标签,而且给设备(磁盘、磁带和终端)分配单个或者多个安全级别。
(3)操作系统特点: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软件。
计算机网络平安第二版课后答案【篇一:计算机网络平安教程第2版__亲自整理最全课后答案】txt>一、选择题1.狭义上说的信息平安,只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介绍信息平安的研究内容。
2.信息平安从总体上可以分成5个层次,密码技术是信息平安中研究的关键点。
3.信息平安的目标cia指的是XX性,完整性,可用性。
4.1999年10月经过国家质量技术监视局批准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平安保护等级划分准那么将计算机平安保护划分为以下5个级别。
二、填空题1.信息保障的核心思想是对系统或者数据的4个方面的要求: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响〔react〕,恢复〔restore〕。
2.tcg目的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平安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trustedputingplatform,以提高整体的平安性。
3.从1998年到2006年,平均年增长幅度达50%左右,使这些平安事件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和网络平安脆弱性〔vulnerability〕层出不穷,这些平安威胁事件给internet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b2级,又叫构造保护〔structuredprotection〕级别,它要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的对象都要加上标签,而且给设备〔磁盘、磁带和终端〕分配单个或者多个平安级别。
5.从系统平安的角度可以把网络平安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体系:攻击和防御。
三、简答题1.网络攻击和防御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答:①攻击技术:网络扫描,网络监听,网络入侵,网络后门,网络隐身②防御技术:平安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平安配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网络平安协议。
2.从层次上,网络平安可以分成哪几层?每层有什么特点?答:从层次体系上,可以将网络平安分为4个层次上的平安:〔1〕物理平安特点:防火,防盗,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露。
〔2〕逻辑平安特点:计算机的逻辑平安需要用口令、文件许可等方法实现。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依赖程度的加深,网络攻击事件层出不穷,给个人、组织、企业和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网络安全第二版通过介绍和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主要威胁、防御措施和法律法规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知识。
首先,本书从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开始,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含义和目标,阐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对网络攻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黑客攻击、病毒和蠕虫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帮助读者了解网络攻击的方式和手段。
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包括网络病毒、木马、钓鱼网站、网络钓鱼等。
对每种威胁进行了详细解析,包括其工作原理、攻击方式和防御措施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网络安全威胁。
本书还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基本防御措施,包括密码学、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对每种防御措施进行了详细讲解,包括其工作原理、部署方式和管理方法等,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防御的技术和方法。
总之,网络安全第二版全面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主要威胁、防御措施和法律法规等内容,通过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和组织的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模式如下:网络安全模型由六个功能实体组成:消息的发送方(信源)、消息的接收方(信宿)、安全变换、信息通道、可信的第三方和攻击者。
第二章低层协议的安全性一、填空题1、主机的IPv4的长度为32b,主机的MAC地址长度为48b。
IPv6的地址长度为128b。
2、ARP的主要功能是将IP地址转换成为物理地址3、NAT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络地址和IP地址之间的转换,它解决了IPv4地址短缺的问题。
4、DNS服务使用53号端口,它用来实现域名到IP地址或IP地址到域名的映射。
二、思考题1、简述以太网上一次TCP会话所经历的步骤和涉及的协议。
答:步骤:开放TCP连接是一个3步握手过程:在服务器收到初始的SYN数据包后,该连接处于半开放状态。
此后,服务器返回自己的序号,并等待确认。
最后,客户机发送第3个数据包使TCP连接开放,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
协议:路由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协议2、在TCP连接建立的3步握手阶段,攻击者为什么可以成功实施SYNFlood攻击?在实际中,如何防范此类攻击?答:当TCP处于半开放状态时,攻击者可以成功利用SYNFlood对服务器发动攻击。
攻击者使用第一个数据包对服务器进行大流量冲击,使服务器一直处于半开放连接状态,导致服务器无法实现3步握手协议。
防范SYNFlood攻击,一类是通过防火墙、路由器等过滤网关防护;另一类是通过加固TCP/IP协议栈防范。
4、为什么UDP比BGP的主要区别。
答:由于UDP自身缺少流控制特性,所以采用UDP进行大流量的数据传输时,就可能造成堵塞主机或路由器,并导致大量的数据包丢失;UDP没有电路概念,所以发往给定端口的数据包都被发送给同一个进程,而忽略了源地址和源端口号;UDP没有交换握手信息和序号的过程,所以采用UDP欺骗要比使用TCP更容易。
9、通过DNS劫持会对目标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避免?答:通过劫持了DNS服务器,通过某些手段取得某域名的解析记录控制权,进而修改此域名的解析结果,导致对该域名的访问由原IP地址转入到修改后的指定IP,其结果就是对特定的网址不能访问或访问的是假网址。
避免DNS劫持:暴露的主机不要采用基于名称的认证;不要把秘密的信息放在主机名中;进行数字签名14、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可能存在?为什么?(1)通过ICMP数据包封装数据,与远程主机进行类似UDP的通信。
(2)通过特意构造的TCP数据包,中断两台机器之间指定的一个TCP会话。
答:(1)不存在。
TCP/UDP是传输层(四层)的协议,只能为其上层提供服务,而ICMP是网络互联层(三层)的协议,怎么可能反过来用四层协议来为比它还低层的数据包来服务呢。
(2)如果攻击者能够预测目标主机选择的起始序号,他就可能欺骗该目标主机,使目标主机相信自己正在与一台可信的主机会话。
第4章单(私)钥加密体制一、填空题1、密码体制的语法定义由以下六部分构成:明文消息空间、密文消息空间、加密密钥空间、密钥生成算法、加密算法、解密算法。
2、单(私)钥加密体制的特点是:通信双方采用的密钥相同所以人们通常也称其为对称加密体制。
第9章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一、选择题1.数字证书将用户与其B相联系。
A.私钥B.公钥C.护照D.驾照2.用户的B不能出现在数字证书中。
A.公钥B.私钥C.组织名D.人名3.A可以签发数字证书。
A.CAB.政府C.小店主D.银行4.D标准定义数字证书结构。
A.X.500B.TCP/IPC.ASN.1D.X.5095.RAA签发数字证书。
A.可以B.不必C.必须D.不能6.CA使用D签名数字证书。
A.用户的公钥B.用户的私钥C.自己的公钥D.自己的私钥7.要解决信任问题,需使用C。
A.公钥B.自签名证书C.数字证书D.数字签名8.CRL是C的。
A.联机B.联机和脱机C.脱机D.未定义9.OCSP是A的。
A.联机B.联机和脱机C.脱机D.未定义10.最高权威的CA称为C。
A.RCAB.RAC.SOAD.ARA二、思考题1、数字证书的典型内容什么?答:数字证书的概念:一个用户的身份与其所持有的公钥的结合,由一个可信任的权威机构CA来证实用户的身份,然后由该机构对该用户身份及对应公钥相结合的证书进行数字签名,以证明其证书的有效性。
一般包括:(1)证书的版本信息;(2)证书的序列号,每个证书都有一个唯一的证书序列号;(3)证书所使用的签名算法;(4)证书的发型机构名称;(5)证书的有效期;(6)证书所有人名称;(7)证书所有人的公开密钥;(8)证书发行者对证书的签名;4、简述撤销数字证书的原因?答:(1)数字证书持有者报告该证书中指定公钥对应的私钥被破解(被盗);(2)CA发现签发数字证书是出错;(3)证书持有者离职,而证书为其在职期间签发的。
10、攻击者A创建了一个证书,放置一个真实的组织名(假设为银行B)及攻击者自己的公钥。
你在不知道是攻击者在发送的情形下,得到了该证书,误认为该证书来自银行B。
请问如何防止该问题的产生?答:第10章网络加密与密钥管理一、填空题1、网络加密方式有4种,它们分别是链路加密、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和混合加密。
2、在通信网的数据加密中,密钥可分为基本密钥、会话密钥、密钥加密密钥、主机主密钥。
3、密钥分配的基本方法有利用安全信道实现密钥传输、利用双钥体制建立安全信道传递和利用特定的物理现象实现密钥传递等4、在网络中,可信第三方TTP的角色可以由密钥服务器、密钥管理设备、密钥查阅服务和时戳代理等来承担(请任意举出4个例子)5、按照协议的功能分类,密码协议可以分为认证建立协议、密钥建立协议、认证的密钥建立协议。
A.ASB.TGTC.TGSD.文件服务器二、思考题1、网络加密有哪几种方式?请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答:网络加密的方式有4种分别是链路加密、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混合加密。
链路加密的优点:(1)加密对用户是透明的,通过链路发送的任何信息在发送前都先被加密。
(2)每个链路只需要一对密钥。
(3)提供了信号流安全机制。
缺点:数据在中间结点以明文形式出现,维护结点安全性的代价较高。
节点加密的优点:(1)消息的加、解密在安全模块中进行,这使消息内容不会被泄密(2)加密对用户透明缺点:(1)某些信息(如报头和路由信息)必须以明文形式传输(2)因为所有节点都必须有密钥,密钥分发和管理变的困难端到端加密的优点:①对两个终端之间的整个通信线路进行加密②只需要2台加密机,1台在发端,1台在收端③从发端到收端的传输过程中,报文始终以密文存在④消息报头(源/目的地址)不能加密,以明文传送⑤只需要2台加密机,1台在发端,1台在收端⑥从发端到收端的传输过程中,报文始终以密文存在⑦比链路和节点加密更安全可靠,更容易设计和维护缺点:不能防止业务流分析攻击。
混合加密的是链路和端到端混合加密组成。
优点:从成本、灵活性和安全性来看,一般端到端加密方式较有吸引力。
对于某些远程机构,链路加密可能更为合适。
缺点信息的安全设计较复杂。
4、密钥有哪些种类?它们各自的用途是什么?请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答:种类:1、基本密钥或称初始密钥其用途是与会话密钥一起去启动和控制某种算法所构造的密钥产生器,产生用于加密数据的密钥流。
2、会话密钥其用途是使人们可以不必繁琐的更换基本密钥,有利于密钥的安全和管理。
3、密钥加密密钥用途是用于对传送的会话或文件密钥进行加密时采用的密钥,也成为次主密钥、辅助密钥或密钥传送密钥。
4、主机主密钥作用是对密钥加密密钥进行加密的密钥,存储于主机处理器中。
5、双钥体制下的公开钥和秘密钥、签名密钥、证实密钥。
关系如图:7、密钥分配的基本模式有哪些?(a)点对点密钥分配:由A直接将密钥送给B,利用A与B的共享基本密钥加密实现。
(b)密钥分配中心(KDC):A向KDC请求发送与B通信用的密钥,KDC生成k传给A,并通过A转递给B,利用A与KDC和B与KDC的共享密钥实现。
(c)密钥传递中心(KTC):A与KTC,B与KTC有共享基本密钥。
11、在密码系统中,密钥是如何进行保护、存储和备份的?密钥的保护:将密钥按类型分成不同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