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建设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化建设投入持续增加,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一)文化建设投入资金持续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极度匮乏。1953—1957年累计,我国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仅为5.0亿元,1978年为4.4亿元。改革开放后,文化建设投入日益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从2012年的480.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80.4亿元,年均增长9.3%[2];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从35.5元增长到90.8元,年均增长8.9%。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13.3亿元[3],比2012年增长72.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740.0亿元,比2012年增长80.3%。
(二)广播影视传媒融合创新发展
(三)新闻出版发行事业繁荣活跃
(四)文化文物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文博文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1956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文物普查,登记了大量不可移动文物。1961年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文物建筑受到重视和保护。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加快。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文化领域第一部专门法律,标志着文物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23年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比1961年增长了27.1倍。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取得辉煌成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对中华文明根脉的认识。文化精髓挖掘阐释不断深入,文化遗产事业硕果累累。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总数由2012年的43项增加到2024年的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不断提升,自2006年起发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截至2023年末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43个,位居世界第一。
二、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健全完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全国仅有群众文化机构896个,到1978年末增加到6893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已建成覆盖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2023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752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推进,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由1985年末的308.5万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末的5631.6万平方米。通过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设备器材,实现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2023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拥有流动舞台车1873辆,是2012年末的4.6倍。
(二)群众文化活动愈发丰富多彩
1953年颁布《关于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明确了文化馆、站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文化机构的设施建设、设备条件明显改善,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有效对接居民多样文化需求。1980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文艺活动20.3万次、训练班次2.0万次、展览2.4万次;2023年分别增加到246.0万次、134.9万次、25.0万次。群众文化机构服务人次由2012年的4.4亿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18.4亿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通过搭建各类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居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服务效能显著提高。2012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8750个,2023年末增加到9843个;2023年馆办文艺团体演出14.9万场,观众10651.7万人次。
(三)图书馆建设助力全民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图书馆进行了大力改造,补充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建立图书馆学专修科,为图书馆事业培养专业人才。1949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55个,1978年末增加到1218个。改革开放带来了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形成了由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构成的图书馆体系。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施行,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总藏量143609万册。2023年总流通人次116061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78299万册次,分别是1979年的14.9倍、8.1倍;组织讲座、展览、培训班等由2012年的8.2万次增加到2023年的29.4万次。随着优质图书增多和全民阅读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多彩,数字平台极大丰富了阅读资源,持续激发居民阅读热情。2012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2023年为81.9%;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由2012年4.39本、2.35本增加到2023年的4.75本、3.40本。
(四)“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事业逐步恢复和发展。1949年末全国仅有博物馆21个,到1957年末博物馆数量达到72个,除青海、西藏外,省级博物馆基本建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发展高峰,博物馆数量显著增加,类型日益丰富,功能不断拓展。2022年末全国共有博物馆6091个,拥有藏品4691.6万件(套),是1995年末的5.3倍;展览用房、文物用房建筑面积分别为1681.2万平方米、264.3万平方米,分别是2012年末的2.4倍、2.1倍,藏品保存展示环境明显改善。博物馆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展览主题内容、科技含量、艺术感染力大幅提升,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陆续实行免费开放政策,极大激发居民对博物馆的兴趣和参与度,“博物馆热”现象持续升温。全国博物馆举办基本陈列数量、临时展览数量分别由2012年的8230个、11885个增加到2022年的16711个、14587个。
三、文化市场建设有序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一)文化产业整体规模稳步扩大
(二)文化骨干企业不断扩充壮大
(三)文化数字化战略扎实推进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2012年267亿元增加到2022年577亿元,年均增长8.0%;占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0.86%提高到2022年1.33%。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8.9万人年增加到2022年17.3万人年,年均增长6.8%。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稳步推进,文化数字化实践取得丰硕成果。2023年末国家级广电视听产业基地(园区)达到28个[5],规划建筑面积总计3.9亿平方米,入驻广电视听企业10680家;2023年国家级广电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实际投资额579.8亿元,营业收入1658.3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81.5%、88.1%,年均增长22.0%、23.4%。
(四)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四、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拓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一)文艺表演创作百花齐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艺术创作演出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精品意识,成为展现民族文化、促进艺术创新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力量。1949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00个,到1978年末增加到3150个,2023年末达到17781个。2012年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135.0万场,2023年达到254.2万场,观众9.0亿人次。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奏响了高昂激越的革命颂歌,《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深刻反映了社会变革,《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经典影视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也在国际获得高度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戏剧和演艺剧目佳作迭出,展演展示平台多元发展,系列艺术创作工程稳步推进,奉献大批优秀剧本和剧目。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等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歌颂时代精神,《大道薪火》等重大题材作品厚重真挚,《文脉春秋》等文化类作品展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黄河安澜》等记录作品描绘奋进新征程,《声生不息·宝岛季》等节目热播荧屏。
(二)文旅融合资源得到广泛开发
新中国成立初期,旅游业主要以外事接待为主,国内旅游市场尚未大规模开发。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快速发展。2009年《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标志着文旅融合正式进入政策视野和实际操作。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文旅产业在资源禀赋、产品形态、产业链条等方面相互渗透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出游人次由1994年的5.2亿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48.9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由1994年的1023.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9万亿元。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红色旅游线路阔步推进,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深化实施,文化主题公园、文旅节庆活动、非遗工坊等迅速发展。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由2014年的3.5万场增加到2023年的8.2万场,举办民俗活动由1.3万场增加到1.8万场。2023年末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达到50个,评选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5家。
(三)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基础不断改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居民文化消费总体水平持续提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由2013年的577元增加到2023年的823元。居民文化消费观念更新,文化消费品类更加丰富,文化消费持续升级。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由1990年的59.0台、4.7台增加到2023年的107.2台、108.8台。随着电影产业内容与技术的深度发展,居民观影热情逐步提升,电影票房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由2012年的170.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49.2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占比由48.5%提高到83.8%;城市院线观影人次由2013年的6.2亿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13.0亿人次。
(四)中华文明影响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贸易伙伴日益增多,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交融互利。2012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887.5亿美元,2023年达到1621.8亿美元。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29.1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484.5亿美元。新话语、新形式助推文化交流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国际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面向海外发行引发热烈反响,《国家宝藏》《传承者》等节目海外热映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欢乐春节”“文化中国”等庆典活动推广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展现永恒魅力与新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局面,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时代风采。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注:
[1]2018年及以前为文化事业费。
[2]本文全部价值量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未扣除价格因素。
[3]2019年起,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文化”调整为“文化和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