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客让入侵主机假扮成网络中另外一个主机向网络中发送数据。
3、流量分析
4、数据破坏
有意或无意的修改或破坏信息系统,对网络传输的数据进行修改。
5、拒绝服务
当一个正常的主机不能获得网络资源访问权限或紧急操作被延时,就会产生拒绝服务。
7、陷阱和木马
8、病毒
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破坏,随着计算机依赖程度的增加,病毒已成为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的重要威胁。
9、诽谤
利用计算机网络匿名散布错误非法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
10、重放
201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首先,小编带大家
一张图看懂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网络安全法》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网络安全的基础性、“大纲性”的法律,它本身并不完善,因此需要一系列的法律规范与之配套适用,包括:《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目录(第一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法律法规正在筹划中,这些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将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体系。现小编结合已出台部分规范对《网络安全法》进行初步解读。
1、框架解读
第一章确定了网络安全保护范围,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网络安全的内在保护,包括网络建设、运营、维护、使用及监督;第二层次,网络安全的外在保护,即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第三章规定了各类主体(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服务提供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网络安全。
第四章就网络信息安全对网络运营者提出来的一系列要求:合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监督用户信息发布,阻断非法信息;接受个人的监督,完善网络安全投诉、举报制度;接受网信部门的监督,阻断非法信息。
第六章规定了违反本法将要承担的相应行政责任。首先是“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其次是“罚款”。
2、重点条文解读
《网络安全法》明确了六点:
(1)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原则;
第七十五条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从事攻击、侵入、干扰、破坏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明确了网络是国家主权范围,需要进行管辖。明确网络空间主权至少已经从最基础的层面提出国家对网络空间行使权力的问题。
(2)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
(3)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
其中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尚未出台。
(4)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
第四十四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5)建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
第三十一条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七十五条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从事攻击、侵入、干扰、破坏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国务院公安部门和有关部门并可以决定对该机构、组织、个人采取冻结财产或者其他必要的制裁措施。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指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面向公众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或支撑能源、通信、金融、交通、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运行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并对其具体范围和安全保护办法作出规定。
(6)确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跨境传输的规则。
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刑法》中提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要件是“情节严重”,而这则解释就明确了什么是“情节严重”,包括行踪轨迹信息、内容信息、征信信息、财产信息——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50条以上即为情节严重。白帽子需要在意这一解释。
2、《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则解释明确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及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中的“情节严重”。
3、《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网络安全法第五章“检测预警和应急方案”的具体实践方案。将网络安全事件分为四级,对应四级预警等级和四级应急响应。为了保证预案实时性,预案原则上每年评估一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修订工作由中央网信办负责。
4、《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目录(第一批)》明确了《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三条的“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
5、《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试行)》:着力于提高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可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