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冬季汽车测试在业内引发了强烈震动。
测试结果引发车企“围怼”
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随后加入“战场”,认为测评过程不科学、不严谨,结论不令人信服,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伤害了懂车帝自身的公信力。
后续岚图也参与到这场争论中来,公布了“懂车帝冬测”后台数据:左前车窗非关闭状态1328s。
12月14日,特斯拉也在互动平台发文称,“我们的全球工程团队每年都会进行大量极其严苛的极寒测试,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正如协会所说,媒体脱离行业标准开展测试,会对公众产生误导,消耗公共资源。”
对此,长城汽车则更为直接,官方账号直接连发两条微博,对外公布了以“硬刚?爆料?揭真相?捞干的,还得看长城”为题的沟通会。在12月14日下午召开“懂车帝冬测标准质疑沟通会”,并在现场宣布开放新能源测试平台,同时发出“共同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环境测试水平七项倡议”。
懂车帝称测试基于真实使用场景
此外,懂车帝官方还对记者透露,懂车帝的评价标准是基于实际使用场景展开的真实续航测试,每个单项都有详细的介绍和测试流程。相比之下,CLTC是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测试工况,也是国内车企采用最多的续航测试标准。一般情况下,用户的实际体验都会在车企公布的CLTC基础上打折。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4日,懂车帝如期在零下40度的漠河举行了冬测开放日,全程直播测试过程,并邀请部分车企、媒体以及用户代表到场监督,共有领克08EM-P、问界M7、岚图FREE、腾势D9、魏牌高山、仰望U8六款车型参与测试。不过,在10点20分左右,直播突然中断。
随后懂车帝公布了六款车型的测试结果,对比两次测试成绩差距较大,纯电续航差距在40-70km之间。在此次测试开始前,懂车帝直播主持人就曾表示:“由于今天温度太低,与此前测试设定的零下20度相差太大,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标准化评测体系缺失
此番争议的核心,是车企质疑懂车帝测试标准和方法是否科学、严谨、公正,并且由此造成最终结果是否存在失真、失准、失信。例如每辆测试车的起测状态是否一致,测试环境是否与真实用户用车场景类似,这些都可能会导致测试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其中,插电混动组的“纯电续航达成率”这一测试项目受到质疑更多。懂车帝冬测结果显示,比亚迪仰望U8以85.08%排名第一,问界M7增程版以31.6%的续航达成率排名倒数第一,吉利、长城旗下的多款车型在测试中续航达成率均不到40%。
“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需要在车辆整备完成后,再给所有车辆充满电,然后再进行测试。”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新能源车的冬季续航达成率测试较复杂,如天气温度、车辆时速、车内人数、驾驶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同一款车型多次测试结果也会不同。所以在传统车辆测试中,第三方测试机构中汽研和中保研基本都参照欧标或美标,在碰撞测试等项目中,也都依据相同的测试标准,争取保证相对公正公平。
对于懂车帝在极寒下冬测新能源车的做法,多位业内人士给出意见,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可以揭示新能源车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性能。但也有人认为该测试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实际使用情况下,新能源车的续航表现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懂车帝冬测之所以争议不断,很大程度上也跟现行新能源汽车环境测试规范和标准的缺失有关系。
据悉,近几年,车企测试采用最多的续航测试标准就是CLTC,全称是ChinaLight-dutyVehicleTestCycle,由工信部牵头,中汽研历时三年制定的,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堪称是新能源车型的“国标”测试工况。
不过,国家制定的电池性能测试乃至碰撞测试等,基本上都是在室内模拟下的真实环境完成。而针对室外真实路况的测试,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做参照,市面上都是自行选择测试项目,导致测试结果五花八门。
中汽协会技术部部长王耀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汽车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标准化的新能源汽车评测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与行业企业以及专业检测机构合作,共同制定新能源汽车评测标准。
新能源车的冬季“魔咒”
多家车企质疑懂车帝冬测结果,背后是新能源汽车的冬季续航问题,这也被视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冬季“魔咒”。
12月10日,多地迎来了暴雪寒潮天气,气温骤降使得消费者再次将目光投放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上。
“今年的冬天似乎要更冷一些。”居住在浙江的老肯告诉记者,“我经常在城区开,最低气温大概在零下5—10℃左右,尽管我有省电的习惯,续航里程也会减少20%—30%。如果车主所处地区气温更低,冬天开车就要全程开暖风,车的续航里程可能要打对折。”
家住黑龙江的小孟深受低温下电动汽车里程衰减的困扰。“一般在满电状态下能开400多公里甚至500公里,冬天开空调的时候就只有300多公里了。”他无奈道。
在业界看来,虽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冬季续航里程缩水一直是困扰行业的普遍难题。
有数据显示,普通锂电池在0℃时,其容量会减少20%;气温达到零下10℃时,容量可能只有一半左右。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动力电池是通过锂离子在电解液中转移和在正负极中嵌入、脱嵌来实现充放电,低温状态下,电池正负极材料活性和内部电解液导电能力下降,内阻增大,工作电流随之变小,对外表现为动力电池可用容量衰减,导致续航里程“打折”。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新能源车在冬季续航难的主要原因是锂电池怕冷,环境温度降低对锂动力电池性能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气温的降低,电池的活性下降,导致电池的续航能力下降。车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应对这一问题,如改进电池技术、优化充电系统、加强电池管理等。
“未来可以考虑研发更先进的电池技术,以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和耐寒性,同时加强充电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提高充电效率和可靠性。”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