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动辄数千元的奥迪车钥匙,在这家小车间买只需要几十元,批发价甚至更低。从2016年起,这家小作坊里源源不断流出仿制的奥迪、大众、丰田、保时捷等各式品牌的汽车钥匙,再销往全国各地。经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近日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四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
地下工厂查获假冒名车钥匙12万把
经查,刘某对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假冒注册商标汽车钥匙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锁匠界老师傅变身“仿制汽车钥匙专家”
刘某是常州锁匠界知名的“老师傅”,20多年前就凭着精湛的手艺,从街头的一个小木柜摊,发展到在市中心拥有了自己的锁匠店。2014年,从一次偶然的进货过程中,刘某发现了冒牌仿制汽车钥匙存在巨大“商机”,动辄上千元一把的奥迪、奔驰等高档品牌汽车的钥匙,凭锁匠的手艺,可以用十几元的成本仿制出一模一样,且销路很好的山寨钥匙。刘某认为,有人因为假冒商标被抓,是因为其仿制品是大件带标的东西,而仿制一把小小的汽车钥匙,价值并不高,打这个“擦边球”不算违法。
带着侥幸心理,刘某先尝试做起了“倒手”汽车钥匙的生意,即从上家买来贴标的汽车钥匙,再转手卖给下家同行,从中赚取差价。
由于“倒手”来的钥匙质量不好,经常被顾客要求退换货。刘某认为出现退换货的原因在于钥匙头质量不过关,为彻底扭转销售困局,2016年开始,刘某利用自己高超的“锁艺”开了厂,租了厂房和仓库,请来工人,在自己的生产线上大量生产质量更好的钥匙头。当自产钥匙头搭配网购的钥匙壳一起销售后,他知道自己“成功”了。据刘某估算,仅2017年的销售额就达到100多万元。
刘某销售的汽车钥匙都属于半成品。所谓半成品,即钥匙壳、钥匙头、商标尚处于分离状态,但被组合包装在一个包装袋里,其中不含芯片。一套半成品汽车钥匙配件实际价值仅十几元,一旦流入市场,就会被人贴标进行二次组装——安置芯片并解码编程,随后即可冒充“原厂”钥匙出售,售价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
自2016年办厂以来,刘某销售的钥匙头,全是其工厂自产的,而钥匙壳和商标,大部分由他网购而来,与自产的钥匙头组合包装后进行销售。有些客户还会发来模具,请刘某生产其定制的带标钥匙柄,他也欣然接受。
提前介入、密切沟通,让“首案”成“铁案”
据悉,绝大多数汽车生产商的商标证上,核准使用的商品并没有“汽车钥匙”或“钥匙”,这是否就意味着汽车生产商没有在汽车钥匙使用注册商标的权利呢?该案是江苏省首例非法制造、销售拥有注册商标权的汽车钥匙案,侦办之初问题便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