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疫情,12月的上海应该会是怎样一番热闹的节庆场面?我家里一般到了快过年的时候,爸妈总会带我去曹家渡花鸟市场。
这曾经是上海市区最大的花鸟市场,如今的它,也已经彻底关闭了。那时候,很多结婚的年轻人都来这里,因为一般扎婚车的地方都在这儿,这里慢慢地也就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
“洞房花烛夜”,结婚无疑是人生大事之一,而婚车则是结婚仪式中的点睛之笔,因为每一辆婚车总是开往幸福的方向。
在中国,最早的婚车其实不是车,是轿子。与花轿同一时期的“婚车”是牛车、马车,其风光程度丝毫不亚于花轿。
到了70年代,逐渐流行起了用自行车当婚车;
到了80-90年代,在农村,婚车是拖拉机;
在城市,婚车是拉达或红色的桑塔纳;再到90年代后期,老奥迪等也被用作婚车。再到21世纪,婚车已经越变越豪华,保时捷、悍马、宾利、劳斯莱斯等均榜上有名。
我收藏的一台1991年的劳斯莱斯在当年也做过婚车。三十年前,这款车在大城市也难得一见,也算是那个年代的顶级婚车了。即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多朋友会用这台车作为婚车。
80年代婚车之王:桑塔纳
如果说福特T型车象征着美国梦,那代表中国梦的那辆汽车,一定是桑塔纳。在当时,结婚时能用一辆桑塔纳作为婚车,真的是一件非常扎台型的事情。
1983年在中国首产的初代“普通型桑塔纳”,俗称“普桑”
中国老百姓喜欢称它为“普桑”,但是当时这辆车并不是物美价廉。1990年代,桑塔纳的售价一度高达24万元。当时上海一套两居室,才不过15万,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座驾。
1985年,上海大众一名女工拿着桑塔纳的标识
80年代末:日产车开始在中国崛起
那个时期婚车的代表,应该就是丰田皇冠了,作为最早进口到国内的车型之一,丰田皇冠绝对是80年代末豪华车的代表,结婚用皇冠当婚车,这排场在那时可是相当的拉风啊。
90年代:“虎头奔”富裕阶层的象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口汽车品牌进入了国内市场,那时国人认知度最高的品牌应该就是奔驰了,开着虎头奔绝对是经济实力和地位的象征,奔驰也成了当时豪华婚车的不二选择。当时,普桑和虎头奔其实各顶一片天。不过,大多数丈母娘都要求,婚车的头车必须是奔驰,绝不能用桑塔纳,因为谐音就成了“奔丧”。老汉觉得真是一派胡言,何不找吉利车当婚车呢?
21世纪初:美式礼宾车
进入21世纪,汽车在国内已经相当普及,奔驰、宝马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那时的结婚最具代表性的婚车应该就是各类加长的美式礼宾车了,白色的加长林肯和凯迪拉克是新人们最中意的选择。“越长越有面子”是当时公认的婚车选择理论。但是,当时上海有些棚户区地段的狭窄道路,也成为了这些加长礼车司机挥之不去的噩梦,哈哈。
当代:豪车遍地开花
汽车产业在中国已经非常发达,在路上几乎可以看见来自世界各地所有的主流汽车品牌,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豪车在国内也变得非常常见,从顶级的宾利、劳斯莱斯到顶级超跑法拉利、兰博基尼,新人们对婚车的选择也变得更多、更个性化,现在已经很少能看见像以前那样10多辆车组成的婚车队了,还有很多新人也会不选择去租赁,直接使用自己或朋友的车作为婚车,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现在的婚礼消费也慢慢在趋于理性。
最后来说说,上海的骄傲——上海牌轿车。这辆车当年可以说是上海滩婚车一把手。上海作家殷慧芬在小说《汽车城》中这样描述过:“我至今都忘不了上世纪60年代,上海弄堂里每每有新娘子嫁过来的时候,一辆婚车——上海牌轿车引起的轰动和羡慕……”。这绝对是源于生活的记忆,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能有一辆上海牌轿车作婚车,可能比如今宾利、劳斯莱斯等各种豪车的风光荣耀还有过之。
一直到今天,许多上海人的记忆中还残存着“老上海”轿车的影子:老实持重的外形,毫不夸张的色彩,在市场尚未放开的年代里,这部车几乎主宰了一个时代。在当时中国到处跑着212吉普车的时候,能够拥有一辆上海牌轿车,绝对是一种优越和享受,因此,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情景,还能够隐隐感受到坐进那辆黑色轿车的温馨的舒服感觉。
当我拥有了这辆SH760A,确实坐起来的感受要比桑塔纳宽敞舒服。不知道这是一种民族情结产生的错觉,还是上海牌在乘坐方面真的比桑塔纳要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海牌轿车在人们心中不只是一辆车那么简单,它还代表着一种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上海牌轿车虽然外形是仿造设计的,但它毕竟是中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