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造车辛酸路自主历史系列:吉利

吉利这个品牌其实在开创之初就充满争议,可以说99%的人都觉得李书福在瞎胡闹,也有不少人觉得它肯定折腾不了太久,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民营”的身份,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个民营造车企业、第一个开创了汽车的2万元时代、开发了中国第一款跑车、打赢第一个与丰田公司的汽车涉外知识产权案、开发出中国第一款自动变速箱、开创中国第一个民办教育体系、第一个民营汽车收购外国品牌...

从冰箱干起/涉及多项产业

比亚迪有王传福而吉利有李书福,要说吉利历史就不得不提李书福,与硕士背景的王传福不同,李书福创业之初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泥腿子出身,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今天庞大的吉利帝国,其实李书福在造车之前的12年内曾经涉及过6-7个行业,实在让人惊奇,也正是在这些行业中摸爬滚打的经验成就了李书福后来造车的资本,这些经验和经济基础在以后的造车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不少人知道吉利汽车是做冰箱起家的,但是最初的背景是怎样的呢?1982年,李书福高中毕业后便花了几十元买了一台“海鸥”照相机(曾经令国人骄傲的自主相机品牌),在各个景点靠拍照营生,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生意还是相当挣钱的,一年下来李书福挣了差不多2000块钱,比一个国家正式工还高,甚至比部分干部的收入还高。有了一定资本后,他便毫不犹豫的开了一家照相馆,生意依旧红火,短短几年内,这家照相馆让李书福收获了百万财富。

1984年,李书福在一家鞋厂与工人的闲聊中发现制造冰箱零配件的利润很高,于是便决定放弃照相馆,开始制造冰箱零部件。李书福是一个相当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且言必信行必果,这一点在后来的造车过程中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李书福的决定很快就收到了回报,在1983年-1988年,全国市场对于家电出现了罕见的“抢购风”,而冰箱市场更是从年销量25万台扩大了733.5万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书福在进入冰箱市场后的2年内,产值就已经达到了4000-5000万元。

同时在1987年,制作冰箱零配件的利润已经不能满足李书福的需求,李书福决定开始生产“北极花”牌冰箱,不过到了1989年,市场突然萎缩,当时生产冰箱的企业多达400多家,而国家为了“规范”市场,决定将全国41家国有工厂进入定点生产目录,而北极花作为私营工厂显然不能继续生产,而后李书福决定放弃这家工厂,并把工厂的资产上交给了乡政府,自己去深圳上大学。

在深圳上大学期间,他和同宿舍的几个同学准备装修一下宿舍,在逛建材市场时,李书福发现一种叫做铝镁曲板的建材,当时市场价格很贵,并且均是从国外进口,李书福觉得里面的利润很高,于是和他二哥李胥兵商议开始开发铝镁曲板,并且于1991年正式开始生产。

在国外材料高价的衬托下,李书福兄弟的产品迅速打开市场,1991年底,就销售了800多万元,1992年销售额达7000多万元,1993年达1.5亿元,2001年销售额达3.4亿元。如今建材依然是吉利集团的一项业务,并且每年依然有可观的营业收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书福开始涉及踏板摩托市场,他的一个员工出去办事,骑着一辆借来的进口踏板摩托车与一辆部队的军车相撞出了事故,摩托车几乎全部散架了,后来李书福的兄弟看到散架的摩托车之后,让他们突发了要造踏板摩托车的想法,因为在他们看来散架的摩托车配件里面实在是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就这样李书福的家族企业又开始进军踏板摩托车行业。

当时国内的踏板摩托车还比较新鲜,李书福发现台湾的阳光摩托车厂生产的踏板式摩托车骑姿优雅,下雨天可以挡水挡泥,很符合国内的用车情况,1994年,李书福生产出大陆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外形与日本、中国台湾摩托车差不多,价格却便宜很多,日本、中国台湾的摩托车卖1.7万-1.9万,吉利才卖8800元,利润依然惊人。这种小巧的摩托车很快在江浙地区流行开来,火爆得一塌糊涂,很快便取代了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同类摩托车。吉利踏板摩托车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销量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产销6万辆,1996年突破20万辆,1999年,吉利摩托车产销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吉利集团因此赢得了“踏板摩托车王国”的美誉。

二、吉利汽车的创建故事(1994-1998年)

重重困难逐一击破

虽然,李书福下定了决心,但是当时的背景可以说没有一项是有利于民企造汽车的,不仅“无人、无钱、无技术”,政府也反对造车,所以他的造车想法遭到了家人和摩托车董事会的一致反对,没有谁愿意陪李书福玩,也没人相信他造车会成功,吵来吵去,万般无奈,顾及兄弟情分,最后决定,最多投资1个亿,让李书福去试试,多了不奉陪,赔了认倒霉。

当时李书福兜里只揣着1个亿左右,虽然他对外宣称是5个亿,要知道,当年投产桑塔纳时,国家为此投了十几个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1994年对地方政府进入汽车产业规定了15个亿的准入门槛,并且前提得到政府的批准,而吉利集团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因为那会国家对汽车的管理特别严格,不允许民间造车,那是国有企业的专利,那会除了军工企业之外,只有“三大三小”轿车生产布局,即:一汽、二汽和上汽3个轿车生产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广州3个轿车生产点(三小)。

李书福最喜欢奔驰,想做出“中国的奔驰”,1994年李书福拆了第一辆奔驰车,后来又跑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买回来研究,李书福苦苦研究之后,基本掌握了汽车的架构,李书福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汽车就是:一个发动机+四个轮子+两张沙发。

李书福很想造豪华车,但由于技术上难度太大,想要直接一步登天造豪华车根本不可能,后来李书福彻底放弃了原来的“奔驰+红旗”的路线,改走小型车路线,喊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的口号。当时汽车都比较贵,最便宜的夏利、奥拓都要十多万,桑塔纳十七八万,几乎没有七万元以下的汽车,这就是一个空当。这个空当恰恰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二汽等大佬们不屑做的,李书福决心在这个市场空当大展身手。

后来,李书福便开始研究更经济的小车,包括安驰(现在的江淮汽车当年生产的小型车)和中华子弹头(1994-1998年生产)等,对于这两款车的研究主要用于梳理零配件名单和底盘系统的学习。其实研究最多的还是夏利,当时,夏利刚好推出了一个新的车型。李书福买了几辆样车,把夏利肢解开,开始研究了解夏利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发动机是谁的,变速箱是哪买的,仪表哪来的,底盘咋搞,一项一项分析。

研究完了技术,还得考虑生产线的问题,因为造车不被政府支持,1996年,李书福就向临海市申请地皮,说是要造摩托车。当时李书福家族造摩托车已经是每年几十万辆的规模,扩大规模是一个人人能够接受的理由。但是毕竟太大了,在规划审核时,果然有人质疑李书福,“厂房怎么这么大?”李书福手一挥,回答说:“我们要造的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摩托车。”就这样,最后临海市政府批了临海市城东开发区的800亩沼泽地,500元一亩,这一片沼泽地上,除了开发区搞了两幢楼在那里,没有电,没有水,没有通信,没有饭店,没有商店,什么都没有。

那边在搞基地,这边李书福还要设法争取到生产汽车许可证,只有获得批准才能动手生产,如果没有生产权,厂房建起来了,政府没收,投资就打水漂了。1997年的一天,李书福打听到四川德阳监狱监狱长也是德阳监狱汽车厂的厂长,当时这家工厂已经停产了,但保留有汽车生产目录,只能生产“6”字头的轻型客车和两厢轿车。根据目录公告,“6”字头的是客车、“7”字头的是轿车。于是,李书福找到这家工厂,投了2400万,占70%股份,与德阳监狱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来改叫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这里工厂设在监狱,进出不便,机构臃肿,事事请示,办事效率太低,李书福想全部收购这家工厂,搬到浙江去,但德阳的那个监狱长又不同意。监狱长过世后,李书福用合理的价格得到了剩下的30%股份。就这样,1997年3月,吉利控股集团在临海开始筹建汽车制造厂,并于1997年首期完工。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问,李书福当时口袋里就只有1亿元资金,又要建厂房,又要买设备,他是怎么解决资金问题的?这就是李书福的过人之处,也是吉利历史上有名的“老板工程”。何为“老板工程”?李书福是这样解释的:请资金持有者加盟吉利,与吉利合伙办子公司或分厂,让有钱人成为“老板”,请缺乏资金但有才能的人加盟吉利,成为吉利的管理人员,靠自己的才能成为“老板”。

说白了就是李书福把汽车制造厂分成了若干个分厂,你做车架、他做车身,这些都是由承包商自己来完成,就连总装车间也是承包出去的,这个其实就是现在的股份制,李书福算是中国股份制最早的实践者和获益者。可能又有人会说民企造车这么“不靠谱”的事,为什么会有人投资,其实这一点李书福在冰箱、建材和摩托车等生意上为那些老板挣了不少钱,因此当他准备造车的时候,很多老板还是愿意相信他的眼光。

钱有了、技术也学习的差不多了,接下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零部件的采购,这些零件不是那么好买的,很多企业都是国家控制。李书福跑到上海大众的汇众零部件汽车公司,找到总工程师,向人家说想生产轿车,准备从他们那儿采购一些零部件。这个工程师问准备投多少钱,李书福说投5亿元,这个工程师听后觉得李书福简直是异想天开,5亿元连汽车边儿都挨不到,那些合资公司动不动就上百亿的投入,5亿元造个汽车玩具还差不多。所以这位工程师一听之后,招呼都不打就走了,李书福以为他临时有事出去了,傻傻地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有人过来告诉李书福说他不来了。结果零件没有买到,只好回来了。没有办法,李书福到全国各地找零件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听到吉利要造汽车,很吃惊,民营企业还能造汽车?根本没人相信。有的出于同情的态度还卖点,有的干脆拒绝,有的趁火打劫卖次品,价格还比别人贵。就这样,千辛万苦,七凑八凑,终于采购齐了零件。

三、第一辆量产车诞生/开打价格战(1998-1999年)

把汽车“高价”拉下神坛

经过3-4年准备,终于第一台真正量产的吉利汽车诞生了,它就是吉利豪情。1998年8月8日上午8点,在浙江临海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吉利第一辆二厢轿车豪情下线,这辆车前脸有些像奔驰,车型模仿的是夏利的车身和底盘,发动机是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为夏利配置的丰田8A发动机,变速箱由菲亚特生产。

在准备下线仪式的过程中,其实李书福也遇到了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他发出的700多张请柬,没有一个官员和名流愿意来捧场,原因是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民营企业不能造车,很有可能涉及违法,没有人敢支持他,情急之下,李书福给当时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发出了邀请,原因是这位副省长一直想在浙江建立整车制造厂,有了这位副省长的支持,其他市县级领导随后闻风而来。

1998年底,豪情生产了100多辆,吉利请来了一些经销商,这些人看到豪情,摇摇头,质量实在不咋地。淋雨实验通不过,刹车系统、灯组都漏水,一会儿工夫,里面水就满了。在路上跑的时候,外面的灰尘从门缝进车厢都呛人。车门上还有不少腻子,而且厚薄不一。李书福感到质量太差,市场不会接受,一气之下李书福用压路车销毁了这批车,损失数百万。

李书福还辞退了一批手艺不好的老工人,重新找来一批素质较高的工人,质量控制更加严格。1999年的11月,又重新造了一批豪情,投放市场,卖了近2000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车造好了,但是因为质量问题很难找到经销商,没有办法李书福只能借助原来的摩托车销售体系销售。

在李书福造车之初,其打出的口号就是“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而这在豪情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豪情一出世就使得汽车的价格从神坛上跌落到了现实,当时豪情大部分都是模仿的夏利,所以对夏利的冲击尤为强烈,为了应战夏利被迫降价。然而夏利每降一次价格,吉利必应声而降价,这场价格战打到最后,夏利把价格定在了3.18万元起,而李书福毫不示弱,随机将豪情的价格降到了2.99万元,此价一出,业界充满了对李书福的谩骂,但是却赢得了消费者的掌声,李书福也承认当时卖一辆豪情只赚几百块钱。

虽然产品有了,但是质量上实在不敢恭维,有不少人曾经拿吉利开涮,临海街头经常流行一个方言的顺口溜,大致的意思就是:“吉利车上坡要推,落雨要打伞”。正因如此提升产品的质量成了当务之急,吉利汽车除了从天津一汽挖走了100多号技术人员之外,更多的还是招聘大学生,起初的时候是跟杭州等大学合作,给学生奖学金,前前后后花了1000多万元,录用了60多位大学毕业生,不过这些大学生大多都不愿意从基层干起,没多久就只有一个人留下了。

没有办法,李书福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自己办大学,在1998年的时候就创建了一所民办高校--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而1999年11月,吉利大学的协议正式签订,地址就在现在的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

从1998年到2007年10年中,李书福在造车的同时也为吉利集团建立了一套国内最庞大且完善的民办教育体系:吉利旗下有8大院校,涵盖从中专、大专、本科,再到硕士、博士的所有办学层次,拥有3500多名教职工,57000多名在校学生。因此,李书福还具有一个让他十分得意的头衔--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

1999年,曾经在台州担任过市委书记的黄兴国出任宁波市委书记,这一人事变动为李书福提供了走出台州进入宁波的机会,当时宁波北仑正好有一家日资企业,李书福从日本人手里买下了这个企业空置的300亩地,建立起吉利集团的宁波生产基地,在这里,吉利第二款车型--美日问世了。其实由于价格战,吉利豪情只是让吉利挤进了汽车市场,而美日是真正让吉利开始盈利的车型。

四、吉利汽车快速发展第一阶段(2000-2005年)

获得“准生证”/推出吉利汽车“老三样”

进入2000年,李书福觉得该让世界知道吉利这个品牌了,在2000年的1月6日,李书福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媒体秀,这天1300人从全国各地赶到了广州,参加吉利组织的全国销售商会议暨摩托车、汽车新品展示会,这次活动之后,很多人记住了吉利。

李书福为了把吉利品牌推向世界,可以说到处发表演说,不过最初李书福走到哪里都会被奚落,有一次在一个地方卫视关于汽车行业的节目上,邀请了许多汽车行业的大腕前来捧场,这些财大气粗的老总们侃侃而谈,谈自己雄厚的资金、技术、品牌,而衣着土里土气的“乡下人”李书福说道:“造汽车嘛,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再加一个车壳吗?”主持人听了立即插上一句:“原来吉利的车就是这么造出来的。”台下一片哄堂大笑。虽然不管名声好坏,通过这些办法,李书福真正让世界知道了这个品牌。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001年11月9日,中国加入WTO前夕,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六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JL6360榜上有名。国家贸委的公告,明确了吉利是国家汽车定点生产基地的地位,吉利终于从一个“黑户孩”,得到一纸“正式户口”。一位吉利元老级人物回忆,吉利轿车登上“汽车目录”的那天晚上,李书福和众多员工、高管彻夜狂欢,喝了很多酒。2001年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实现了从生产两厢轻型客车到生产三厢轿车的跨越。

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接下来吉利汽车的发展如鱼得水,2002年7月,李书福等人搞了一个吉利的中长期规划,提出三个工程,即:骏马工程、猎豹工程、雄狮工程。这计划雄心勃勃,骏马工程就是到2005年要实现产销轿车30万辆,其中宁波10万辆,临海5万辆,路桥10万辆,上海5万辆,销售收入180亿元,利润10亿元。猎豹工程就是2010年实现产销汽车100万辆,其中浙江省内50万辆,销售收入400亿元,利润25亿元。雄狮工程就是2015年实现产销汽车200万辆,其中国内150万辆,销售收入800亿元,利润40亿元,并力争使吉利汽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10%。虽然后来这项工程因为集团转型,并没有严格执行下去,但是这项计划的颁布,让人们看到了吉利汽车的雄心。

在产品上大家后来就顺利的看到了吉利优利欧,可以把它看成三厢的美日,这款车型的出现打破了吉利惯用的“模仿”的尴尬,整车设计可圈可点。三厢的整车造型,打破了吉利只有两厢车的单一局面。随后,震惊国内外的“中国第一跑”吉利美人豹也诞生了,这款车型是由意大利设计公司操刀,整个车型极富动感。

价格上,吉利美人豹也足够惊喜,当时12.99-14.88万元的售价也颠覆了大家对“跑车”动辄百万价格的传统概念,只是动力上,吉利美人豹离真正的跑车还有点远,当时它搭载的是1.3L和1.5L直列4缸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86马力和94马力,最大扭矩分别为110牛·米和128牛·米。匹配的都是5速手动变速箱,其官方公布的0-100km/h的加速成绩分别为12.8秒和12秒。

在2001-2005年期间,吉利汽车就是通过主销的吉利豪情、美日和优利欧逐步向自己的计划迈进,而在基地建设上,当时除了临海、宁波工厂之外,还有路桥和上海两大基地,其中台州路桥工厂是在2002年8月开始正式开工兴建,陆续投资了49.1亿元,2004年11月28日一期竣工,基本完成15万辆的生产能力。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上海的工厂,其实李书福在造汽车的同时弟弟李书通也在上海搞汽车,当时生产华普杰士达,由于杰士达一样没有上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后来华普杰士达合并到吉利,改名上海华普,基地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工业园区,始建于2000年,一期工厂占地42万平方米,2002年建成投产,二期工厂2007年8月竣工投产,年生产能力为15万辆,华普先后推出了海锋、海尚、海迅、海域等车型。

李书福解释道,吉利美日商标图形是将“美日”两个字汉语拼音M和R变形结合,跟丰田商标没什么关系。至于“丰田动力,价格动心”,李书福认为他们的发动机确实是丰田的8A系列,当时他们在购买天津丰田生产的8A发动机的时候,丰田并没有反对,不过在吉利对发动机改进后,丰田觉得这并不是“丰田动力”,用“丰田动力”会误导消费者,但最终的判罚结果为丰田败诉。

到了2005年,可以说是吉利汽车首个骏马工程收获的一年,虽然最终销量为近15万辆,离最初制定的30万台相去甚远,但是其同比36%的增长,不得不让人们为他鼓掌,而就在这一年吉利汽车首次入围全国汽车销量十强,排名第八。同时这一年吉利汽车股票正式在香港发售。

另外,2005年吉利汽车的另外一款车型吉利自由舰三厢轿车正式上市,该车型是吉利集团与韩国大宇株式会社等诸多世界公司联合开发的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车。该车相比此前的车型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耳目一新,脱胎换骨。

除了在外观和内饰上的升级之外,动力上自由舰匹配有1.3L、1.5L、1.6L排量的发动机,1.5L、1.6L发动机是自主研发的两款新机型。自由舰可匹配三种变速器:2款5速手动变速箱,1款是吉利自主开发的自动变速器。这是当时国内唯一拥有自主产权的车用自动变速器。

五、吉利汽车的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战略转型/技术、质量全线升级

自2005年自由舰发布上市之后,进入2006年吉利汽车加快了新车的推出步伐,这一年吉利金刚和远景陆续发布上市,这两款车型的发布标志着吉利汽车的造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产品质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远景车型上搭载的1.8LCVVT发动机拥有绝对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也代表了当时自主汽车CVVT发动机的最高水准。

除了新品发布,这一年吉利汽车还进驻英国锰铜控股,持有其19.97%的股份,双方合作随后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工厂主要生产英国锰铜控股出品的TX4出租车,这款车型随后在国内不少城市被应用于出租车市场,英伦味十足。

2007-2008年,一场环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百业不振,很多汽车企业受到冲击,选择了“猫冬”,但是吉利汽车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大肆扩张,因为无论在人才引进还是设备的采购上都要比非金融危机期间成本低很多。

2007年吉利在宁波与80家经销商联合发布了《宁波宣言》,做出战略转型的决定,吉利开始从单纯的成本领先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转型,李书福将原来的“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的生产线全部淘汰,因此李书福也付出了8亿元的代价。同时新建了“新三样”--远景、金刚、自由舰的生产线。

吉利从2007年5月开始战略转型,为2015年进行战略布局。具体计划为2008年实现产销30万辆,2009年实现50万辆,2012年实现100万辆,2015年实现200万辆。同时随着产能的不断增长,吉利还开始推行了多品牌战略,而吉利和华普也逐步退出吉利的品牌线,华普被“上海英伦”品牌代替。另外,在2009年,吉利推出的帝豪品牌可谓是让国人对吉利刮目相看。

在金融危机下,吉利除了向中高端产品上升外,还于2009年3月以4740万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的自动变速器公司DSI,这一收购使得吉利在核心零部件上的竞争力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不仅如此,李书福还从国外引进技术,投资数亿元建立汽车研究院,这样吉利可以每年推出4-5款全新车型。

其实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除了收购成功值得欣喜之外,李书福的并购后的管理也让人欣慰,李书福一直坚持“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这一原则,不把中国的管理方式强加到沃尔沃身上,并且真像是呵护女神一样呵护沃尔沃。让吉利和沃尔沃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文化方面,还有技术销售等各个方面。

到2010年年底,吉利集团宣布,吉利自2007年开始的战略转型基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这4年中,吉利成功的建设了全球鹰(2008年推出)、帝豪(2009年推出)、英伦(2010年推出)三大品牌,陆续推出了熊猫、EC7、EC7-RV等精品车型,2010年,吉利汽车的全年销量达到了41.5万台,而在2015年前,吉利计划把自己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在近3年的发展中,吉利汽车继续在稳中求胜的步伐中前进,并且在产品数量、质量,经销商网络的建设,整体销量,技术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硕果,目前吉利汽车在售的车型达到了17款之多。而质量上从2009年全球鹰熊猫成为首款获得C-NCAP五星认证的A00级车开始,几年内吉利多款车型获得5星评价,而最夸张的是吉利全球鹰GX7还在2012年以50.3分的好成绩获得C-NCAP超五星的评价。

在经销商网络的建设上,如今吉利汽车一共有900多家经销商,分到3个品牌各有300家左右,下一步不会进一步扩张,而主要是提升现有经销商的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在这么多经销商的帮助下,2012年吉利汽车的销量达到了48.3万台,而2013年的目标计划是56万辆。

另外,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以2012年为例吉利汽车的表现同样抢眼,全年出口首次突破10万台,同比涨幅高达164%。俄罗斯、乌克兰、伊拉克和沙特四大重点市场表现稳健,并首次进军非洲,在埃及以合资形式建厂。另外在自主品牌轿车海外市场份额方面,吉利汽车也从2011年的10%增长到2012年的19%左右。

未来几年内,吉利汽车的发展还是将以稳扎稳打为主,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经销商质量,梳理营销网络,未来有望还能推出新的品牌,届时吉利汽车可能将进入新的一轮产品爆发期。

总结:

其实对于吉利汽车的发展,我最想用4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实在不易。从一个“黑户”起家,四处碰壁被讥讽,坚持了那么多年才获得一个公平竞争的权利;进入汽车市场之后只能靠价格战将汽车价格拉下神坛,才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处;而后从产品质量不佳,到战略转型,再到今天的高质量庞大车系的涌现,我们很高兴看到了一个民营企业能将汽车造的红红火火,不得不让人佩服。(图/文张文君)

THE END
1.吉利帝豪发展史(1):4代380万销量,前任国民家轿如何炼成的?智电汽车3724次播放 01:21 油快还是电快?0~400米加速测试!威朗Pro对比秦PLUS DM-i! 二师兄玩车3.2万次播放 09:33 入门家轿也得讲运动!新一代MG5对比吉利帝豪 无马汽车6.3万次播放 05:41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新一代MG5和吉利帝豪选谁? Nice好车2.8万次播放 08:02 吉利帝豪如何达成392万辆佳绩?三个关键点https://www.dongchedi.com/video/7445172359012549130
2.发展历史吉利汽车CEVT中欧汽车研发中心在瑞典成立 吉利品牌迈入3.0精品车时代 吉利汽车全球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成为首个产销达1000万辆的中国乘用车品牌 科技吉利4.0开启吉利汽车全面架构造车时代 发布“智能吉利2025” 战略,公布一网三体系全域智能及九大龙湾行动,全面展示吉利十四五战略规划 “中国星”吉利品牌CMA高端系列正式https://www.geely.com/brandhistory?eqid=bf7e2f5400050b5800000004647757bc
3.吉利汽车历史吉利汽车历史 吉利1.0时代——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 吉利创业始于1986年,最早制造过电冰箱、摩托车等。1997年,正式进入汽车行业。 1998年,首辆吉利汽车在中国台州临海基地下线。 吉利汽车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轿车豪情在浙江临海正式下线,开始了正式的造车之路。https://www.yoojia.com/wenda/798749.html
4.吉利汽车销量查询,吉利汽车销量排名,吉利汽车历史销量查询吉利汽车销量查询 查看图表 时间销量(辆)在售厂商份额在售厂商排名 2024-101081604.76%3详细销量 2024-09857954.05%5详细销量 2024-08676633.54%6详细销量 2024-07634583.68%5详细销量 2024-06680173.84%5详细销量 2024-05671073.91%5详细销量 2024-04659904.28%3详细销量 https://xl.16888.com/f/57605/
5.吉利汽车销量连续创历史新高,新能源转型加速整体销量腾飞吉利汽车销量连续创历史新高,新能源转型加速整体销量腾飞,星愿破2万,吉利银河表现突出https://www.sohu.com/a/834637666_452983
6.吉利集团成立时间是哪一年?1986吉利开始创业,1996年5月成立吉利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进入汽车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企业。 以下是吉利集团成立初期的重要事件历史时间表: 1986年11月6日,李书福以冰箱配件为起点开始了吉利创业历程。 1989年,转产高档装璜材料,研制出第一张中国造镁铝曲板。 https://auto.china.com/mip/960549.html
7.吉利发布11月战报:月销35.5万台创历史来自快科技官方【吉利发布11月战报:月销35.5万台 创历史新高】吉利控股2024年11月销量达35.5万辆,同比增长20.7%创历史新高,累计销量超30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17.61万辆,同比增60.6%,渗透率49.6%。吉利汽车集团销量25万辆,https://weibo.com/1659643027/P44sdg4zV
8.汽车发展史:从诞生到未来中国汽车的漫漫征程 从世界范围放眼国内,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数十载漫漫征程。 1956年7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7年,一汽公司生产了载货的解放牌汽车。随着“第一辆国产车”上线,中国结束了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人民日报》记载了当时的场景:“汽车在人们狂热的掌声中开到了调整间。这时,https://wap.eastmoney.com/a/202305082714716411.html
9.汽车故事各汽车品牌发展史盘点那些你不知道的汽车历史故事→2018年2月24日戴姆勒披露,中国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透过一家投资基金Tenaclou3 Prospect Investment Ltd ,入股戴姆勒的9.69%股权1.036亿股。以市值计,该批股权的价值为90亿美元(75亿欧元),成为单一大股东。 福特 1901年亨利·福特与柴尔德·H·威尔士合资成立亨利·福特公司。 https://www.maigoo.com/news/50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