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汽车行业复盘:时代红利变化,爆款品牌轮换
1.1、受益于SUV红利期和电动智能化,自主品牌加速崛起
2007-2010年,汽车消费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渗透,消费群体开始扩大,但销量靠前的品牌主要来自合资车企,比如一汽大众捷达、广汽丰田雅阁、上汽通用凯越、上汽大众帕萨特等车型。2011-2017年,在SUV红利期下,本土车企以成本优势推出高性价比的车型脱颖而出,长城哈弗H6(2011)、长安CS75(2014)、广汽传祺GS4(2015)、吉利博越(2016)等陆续推出,自主品牌乘势而上,哈弗H6更是被称为“国产神车”。
2018-2020年,中国乘用车行业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期和稳健增长期后,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首降,汽车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合资车企价格下探开始抢占SUV市场份额,外资豪华品牌亦积极进入SUV市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同时市场往新四化方向发展。2021至今,电动智能化提速,2023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至35%,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近年来销量呈现稳步向上突破的态势,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传统自主品牌适时把握电动智能化节奏,以产品和营销为抓手,品牌持续向上,加速跑马圈地,2023年自主品牌市占率高达56%。此外,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L2(含L2+)搭载率将突破45%,智能化将成为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竞争的下半场武器。
1.2、爆款品牌明显轮替,持续迭代升级
(1)自主品牌更新迭代趋势向上:2008年前15大乘用车销量榜中自主品牌有3款车型,后中国乘用车品牌经历洗牌;2013年前15大乘用车销量榜中仅长城汽车哈弗H6入围,合资车企在爆款车型占主导地位;2018年自主品牌依靠SUV红利期,推出高性价比SUV,长城哈弗H6、吉利博越和广汽传祺GS4成为其中的3款热销车型;受益电动智能化趋势,自主品牌崛起,2023年比亚迪、长安汽车、广汽埃安的多款车型霸榜,成功抢占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中国品牌向上趋势加速。
(2)部分车企通过持续更新迭代,保持神车地位:大众朗逸在2010年成为销量排行前十车型,至今连续13年霸榜车型销量排行前十五,第三代朗逸于2023年成为销量第二的燃油车;日产轩逸于2014年销量超30万辆,多年来持续爆款,14代轩逸于2023年成为中国销量第一的燃油车;长城汽车发布一代、二代、三代哈弗H6,增大空间、降低油耗、提升硬件和软件配置,销量虽然有所下滑,但2023年月销量仍然达1.8万辆;
(4)电动智能车的品牌、车系和SKU相较于燃油车更集中。我们统计发现,在目前国内电动化渗透率已经接近50%的背景下,传统的燃油车厂商不论是车系的总数还是新能源/燃油车车系个数,亦或者是SKU的个数,都远大于新能源车企。这也意味着在电动智能化时代,行业的需求是走在集中化的趋势之中。而电动智能化变革之下,技术迭代的速度加速,车企推出新平台和新车型的速度也在加快。在需求集中、供给分散的背景下,打造爆款车对于车企来说将显得尤为重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爆款车不仅能帮助车企提升市场份额、加强规模效应、强化供应链保障,还能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未来爆款车型将是车企在淘汰赛竞争中十分重要的保障和胜负手。
2、从轿车时代到SUV时代,从实用主义到综合性价比
2021-2023年燃油车核心价格带比较稳定,主要集中在10-15万元和15-20万元区间,2023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4%、17%,车企之间竞争也相对更激烈。10-15万元的轿车主要被日系合资车企占领,自主品牌通过切入SUV细分市场或增配置降价格抢占市场份额,车企之间主要竞争点在油耗、空间、硬件配置和价格;25万元以上爆款竞争主要是宝马、奔驰和奥迪三家,2023年北京奔驰C级和E级分别蝉联25-30万元和40万元以上价格带的爆款车。
(1)燃油轿车集中在油耗、硬件配置和价格竞争,日产轩逸、大众朗逸/速腾/桑塔纳、丰田卡罗拉等日系合资品牌车型以低油耗、良好的配置、保有量大、有竞争力的价格占据领先地位,日产轩逸2023年月均销量超过3万台;(2)哈弗H6、吉利博越/帝豪、长安CS75PLUS等自主品牌车型切入SUV蓝海市场,以大空间、更高的硬件配置和高性价比跑马圈地,相比CR-V、RAV4等竞品各方面都很优秀,广泛受到消费者青睐,成功打造爆款SUV;(3)2023年,长安逸动以更大空间+更高动力性能+更高智能化的功能和配置(定速巡航+360度全景影像+10.25英寸中控屏+3.5英寸液晶屏)打入10万元以下价格带燃油车市场,成为爆款,年销量实现15.47万辆。
2.1、燃油轿车时代的璀璨明珠:大众朗逸、日产轩逸
上汽大众朗逸和东风日产轩逸以低油耗、高性价比、有亮点配置和品牌光环成为竞争最激烈的10-15万元价格带爆款车,此后两款品牌持续优化,提升长板补短板,提升空间、降低油耗并搭载更高配置,成为常青的爆款车,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猛烈攻势的环境下依旧实现车型销量前五。
2.2、哈弗H6引领自主品牌城市SUV,CS75PLUS后来居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从基础实用的代步工具转变为追求舒适、空间和能满足多功能的地位身份的象征。SUV以大空间、舒适度高、较宽阔视野、更具豪华感的特点满足了消费者家庭出行、商务接待和户外探险等多种场景应用的追求。同时,轿车市场被合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竞争激烈,自主品牌调整策略,瞄准渗透率更低的SUV蓝海市场,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第一轮的SUV产品结构升级红利。
哈弗H6:2011年,我国SUV市场渗透率仅11%,长城汽车依靠皮卡底盘的基础,聚焦10-20万元SUV市场,2011年首款哈弗H6下线,而低配版价格下探至9.58万元。受益于SUV的红利期和国人对于大空间高底盘汽车的偏好,哈弗H6将以大空间+优秀的动力性能+安全舒适+超高性价比的优势成为2014年车型销量榜第十。此后长城汽车持续满足消费者的痒点,推出二代、三代哈弗H6,降油耗提升空间并增加智能化功能和配置,成为全国首个实现300万辆销量的SUV车型,虽然更多高性价比的自主城市SUV品牌进入市场,但2023年哈弗H6月均销售仍达1.8万辆。
2011-2016年,哈弗H6销量持续提升成为爆款,为长城汽车销量加码。2011年,长城汽车推出经济SUV哈弗H6,2013年哈弗品牌独立,哈弗H6凭借高性价比和良好配置成功打入低渗透率的SUV赛道,成为家喻户晓的爆款车,对长城汽车的销量贡献一路攀升,2016年贡献率高达54%。此后,多个自主品牌持续进入SUV市场、合资车企价格下探,市场被进一步瓜分,哈弗H6销量出现下滑,但随着H6持续更新迭代,2023年销量仍超20万辆。与此同时,2016年后,长城汽车相继推出豪华SUVWEY品牌、电车欧拉品牌和潮玩SUV坦克品牌,因而哈弗H6贡献率出现下降,但不妨碍哈弗H6在爆款时期对于长城汽车的高贡献。
长安CS75PLUS:定位10-20万元价格带,在CS75的基础上,长安汽车对动力、车机进行全面升级,整车符合主流年轻人审美,以强调时尚感的设计+大空间+强动力+更高程度且更高配的智能化硬件的优势,积极匹配用户需求,于2020年一经上市便成为爆款,年销量达18.84万辆,2023年长安推出第三代CS75PLUS,增大空间和动力、增强智能化配置并升级更精致的整车设计,成为国内销量第一的SUV。
长安CS75系列持续的爆款为长安汽车贡献基本盘。CS75系列为长安汽车在燃油车的强势车型,2020年在CS75的基础上推出PLUS版本,CS75PLUS相较于CS75,动力性能更优、空间更大、驾驶功能和座舱体验更好,价格相差无几,2020年CS75系列销量超18万辆,为长安汽车贡献13%的销量,2023年长安CS75PLUS成为燃油SUV销量排行榜第一。
3、从SUV时代到电动智能化时代,颠覆式结构性机会出现
3.1、新能源爆款车:新能源车企百花齐放,强势抢占燃油车份额
(1)各车企逐渐辐射0-5万元价格带,竞争加剧抢占上汽通用五菱份额:2022年五菱宏光MINI年销高达55.41万辆,2023年长安Lumin(中控大屏、ABS+EBD、倒车影像等亮点配置)、吉利熊猫(采用直流快充,动力等性能优秀)等新车型进入,2023年五菱宏光MINI和长安Lumin、吉利熊猫销量分别为23.79万辆、13.68万辆、11.63万辆。
(2)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打造爆款矩阵:比亚迪强势布局5-20万元中低端车型,实现多款车霸榜。2023年新能源爆款车中,比亚迪有6款车上榜,其中5-10万元:比亚迪向下布局A0级车市场,海鸥年销量为23.93万辆,自2023年5月发布以来,月销约3万辆,以空间更大、配置更高、性能更好、生命周期更长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10-15万元:秦PLUSDM-i和EV合计销量为43.42万辆,月均销售3.6万辆,其中DM-i月销约2.6万辆,登顶2023年新能源车10-15万元价格带榜首;15-20万元:元PLUS和宋PLUS降价推出冠军版,月均销售均超过2.5万辆。
(3)爆款黑马车企:问界、广汽埃安。问界新M7于2023年下半年发布,发布即爆款,产品以领先的智能驾驶能力和全新升级的动力安全配置实现上市18天大定达3万辆;广汽埃安较早跟进价格战,目标客户定位年轻化+网约车,兼具大空间、高续航和智能化优势,并以先发降价优势将AIONY和AIONS分别打造成10-15万元和20-25万元价格带的爆款车型。
(4)单品冠军:特斯拉。特斯拉2023年单车型销量实现TOP1,ModelY在Model3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打造了更大的空间、更好的驱动系统和NVH表现,2023全年销量高达45.64万辆,打造25-30万元中高端车型爆款,ModelY成为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第一。
(5)细分市场王:理想。理想汽车占据家庭细分市场高地,L系列填补了30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车空白,接连发布的3款车型满足不同细分客户需求,月销均超过1万辆。此外,理想于2024年发布的L6价格下探至25万元价格带,销量十分亮眼。
3.1.1、特斯拉:第一性原理引领颠覆式技术创新,强大产品力创造消费需求
Model3/Y为特斯拉的主力车型,2023年交付量占比高达96%。Model3于2017年上市,第二年即成为特斯拉的主力车型之一,2019年交付量已占特斯拉汽车总交付量的82%。2020年,特斯拉在Model3的基础上推出定位为中型SUV的ModelY,此后Model3和Y一齐发力,在推动特斯拉成为2023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第二,ModelY成为全球单一新能源车型销量榜首。特斯拉Model3/Y发布以来,推动我国20-30万元价格带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5%。
特斯拉创新设计电池和制造流程,使得大圆柱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显著降本等优势。特斯拉的大圆柱电池采用全极耳+干法工艺,能加快电池充电速度,电池散热更快,运转速度高于方形电池并明显缓解圆柱电池存在缝隙导致空间利用率低于方形电池的问题,同时将减少90%电极生产车间的占地面积和能源损耗。据特斯拉官方发布的《2020影响力报告》,特斯拉ModelS和ModelX在行驶32.2万公里后,电池容量保持率平均约为90%,电池衰减率很小。此外,特斯拉对电池持续精进,三代电池从1865到2170再到4680演进,电池容量、能量密度、成组性能和性价比显著提升,4680电池相比2170电池容量提升5倍、车型续航提升16%、功率提升6倍。继特斯拉之后,宝马、通用、沃尔沃、保时捷、蔚来等多家整车厂也已公开宣布旗下车型会搭载4680大圆柱电池。
特斯拉BMS电池管理技术可以精准、高效地管理电池,预防电池过充、过放,降低电池损耗,提升电池续航和电池寿命。BMS(电池管理系统)作为衔接电池组、整车系统和电机的重要纽带,是动力电池组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电车性能的重要指标。由于特斯拉采用大量的21700圆柱形三元锂电池构成电池系统,其电芯数量规模庞大,普通的BMS系统无法满足大量电池的管理需求,因此特斯拉自研了BMS系统,其中约有4000多颗低容量小电芯使75kwh的电池系统更为稳定,采用主从架构,主控制器(BMU)负责高压、绝缘测试、高压互锁、接触器控制、对外部通信等功能,从控制器(BMB)负责单体电压、温度测试,并上报BMU。此外,BMS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不同类型的电池也可良好适配,包容性较高。特斯拉的BMS系统可以监控每个单体电池的运行情况,通过对电池状态、温度和电流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调节,确保电池组的安全运行和长寿命。
特斯拉率先采用SiC材料器件,引领整车发展。2018年,特斯拉在Model3上首次采用意法半导体的650VSiCMOSFET逆变器,相较ModelX等采用IGBT的车型实现了5%~8%的效率提升,并在此后的几款车型中均采用SiC技术。碳化硅元器件核心的优势突出,(1)能量损耗低,导通电阻可至少降低至原来的1/100,开关频率更快,电控系统效率可提高至99.5%;(2)耐高压/耐高温,更易被击穿,可支持800V甚至1200V整车平台,带来更强的电气化功能支持以及更优的能耗;轻量化,尺寸可大幅减小至原来的1/10,因此功率模块体积更小、更紧凑;(3)碳化硅的应用能够非常直接地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假设纯电动汽车逆变器的功率模块全部采用碳化硅元器件,整车续驶里程可增加5-10%;(4)碳化硅的应用是搭建800V及以上高压平台的前提条件,从而实现对超级快充功能的支持。同时,2024年北京车展中展出的配备碳化硅的车型超70款,比如小米SU7、智己L6、华为智界S7、问界新M5、奇瑞星纪元ET等车型。
特斯拉创新采用感应+永磁驱动电机的方案。特斯拉自研感应电机,通过数字控制的电流,产生强大的交受磁场,进一步提高车辆性能。ModelY采用感应+永磁驱动电机搭配方案,当达到所需速度时,永磁机器用于提供稳定的牵引力,而感应机器则充当助推电机以提高车辆加速度,这种配置能够较好利用感应电机高效区在高速、永磁电机高效区在低速的特点,进行两者工作区域效率的互补,同时可以有效解决稀土资源全球供应有限的问题。特斯拉还针对变频、大功率、效率、重量、冷却方式等在汽车工况下进行了优化,此外,电机“直冷”系统使得电机温度控制更高效,降低了电机设计的复杂程度。目前,Model32023款长续航全轮驱动版、ModelY2024款Performance高性能版采用此电机方案。
特斯拉最早实践E/E架构的升级变革。集中化E/E架构是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的必然方向,而2017年特斯拉较为领先地通过自研硬件架构+软件平台,对上市的Model3实现E/E架构升级,仅分为中央计算模块(CCM)、左车身控制模块(BCMLH)和右车身控制模块(BCMRH)三大域。该电子架构对不同的区域控制单元及其部件进行统一管理,对传统汽车电子架构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使得算力集中化、服务附加值提升、内部拓扑结构简化。同时,由于整车内部拓扑的简洁化,整车线束长度成功缩短,ModelS/X整车线束的长度为3公里,而Model3整车线束的长度缩短至1.5公里,ModelY则进一步缩短为1公里左右。
相比于大众ID.4、福特野马Mach-E,特斯拉ModelY的电子电器架构集成度更高。据Munro&Associates和3IS的数据,特斯拉的ECU数量更少、以太网使用比率更低、LIN的元件更少,同时特斯拉取消了保险丝、继电器和配电模块的使用,全部采用基于半导体技术的MOSFET和HSD芯片,实现配电与控制的功能融合,电子电气架构集成度明显更高。
自驾性能方面,特斯拉的方案历经迭代,迅速逼近完全自动驾驶。特斯拉FSDV12.3在2024年3月推出,解决复杂场景的能力大幅提升、驾驶体验丝滑平顺拟人化、新增部分功能,获得市场广泛好评。随后,马斯克宣布FSD去掉“Beta”改为“Supervised”并开始向所有北美用户开放,允许免费试用30天。2024年4月,FSD的订阅价格从199美元降低至99美元,买断价格从12000美元降低至8000美元。同期,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特斯拉将在2024年的8月8日推出Robotaxi。价格下探叠加向全美用户开放,以及适时推出Robotaxi,均表明公司马斯克已经对FSD功能的完善度相当自信,意味着将有百万数量级的用户有机会体验到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有望显著增加FSD的曝光度以及订阅率,同时大规模试用以及Robotaxi的也将为FSD收集可观的数据,助力功能完善。自动驾驶有望带来汽车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变。
3.1.2、比亚迪:技术全栈自研,全产业链布局打造极致性价比爆款车
技术矩阵自研,比亚迪以高性价比、精准的客户定位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打造爆款车矩阵。比亚迪自研DM混动架构、e平台和易四方架构,并凭借安全可靠且广受消费者青睐的刀片电池,展现强大的技术实力。同时,比亚迪依托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逐步推出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全场景的产品体系,形成由比亚迪品牌(王朝+海洋)、腾势品牌、仰望品牌及方程豹品牌所构建的多品牌梯度布局,成功打造出爆款产品矩阵。
主品牌“王朝+海洋”产品系列,分别定位家庭和年轻化市场。秦PLUSDM-i、宋PLUSDM-i、宋PRODM-i分别推出冠军版,以低使用成本、耐用、更高配置,致力于替代燃油车,满足消费者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需求,成为2023年10-20万元价格带的爆款车;海鸥、海豚、元PLUS基于e平台3.0打造纯电车均以更高配置和智能化程度、更低价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超越竞争对手。以海鸥为例,比亚迪于2023年4月推出海洋系列新车型海鸥,定位“新一代主流代步车”,其以更好的动力性能、更高的自动驾驶和更多的硬件配置赶超五菱缤果、哪吒V等车型,实现迅速崛起,比亚迪成功将产品矩阵延伸至A0级新能源市场。
比亚迪驱动15-20万元新能源车快速抢占燃油车市场。比亚迪于2022年1月强势推出元PLUS、宋PLUS新能源、秦PLUS比亚迪,打造爆款系列矩阵,这三款车型的亮眼销量带动15-20万元新能源车强势抢占燃油车市场,2023年15-20万元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30%。
延伸产品价格带辐射面,布局高端产品:腾势、仰望和方程豹。(1)腾势:比亚迪于2022年10月推出腾势D9,售价为34.98-66.00万元,定位高端车型,2023年销量11.79万辆,成为国内MPV销量排行榜第一,成功打入高端市场。同时,比亚迪于2023年7月推出腾势N7,定位智能豪华猎跑SUV,首次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2)仰望:以易四方+云辇+刀片电池技术和产品开拓百万级新能源市场,仰望U8上市132天达成5000台交付,开创中国百万级SUV车型销量的最快达成纪录。(3)方程豹:豹5定位超级混动硬派SUV,售价28.98-35.28元,搭载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并可选装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满足消费者中高端车型需求,填补比亚迪中高端车的空白,发布72小时的大定订单达到10623台。
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高,规模效应显著。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步退坡和成本敏感且注重安全性的汽车市场的背景下,磷酸铁锂电池以安全可靠和成本优势受更多车企的青睐。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1-12月,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261.0GWh,占总装车量67.3%(三元电池占比为32.6%),累计同比增长42.1%。同时,2023年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为105.41GWh,市占率超40%,排名第一,规模优势赋能比亚迪实现持续降本。
自研混动架构,更新迭代数十年。2008年,比亚迪推出初代混动架构DM,开启比亚迪混动车型的发展历程,比亚迪加速DM混动系统研发,2013年推出的第二代DM系统确定离散式混动路线,通过1.5T发动机+大功率电机的配合;第三代DM系统于2018年推出补足二代系统耗电量高和低电量下耗油高、动力弱的不足,升级了扭矩控制系统。2020年第四代DM技术问世,比亚迪推出混动系统架构产品,解决了亏电状态下性能问题的同时,将亏电油耗控制在3.8L/100km,综合续航可达到1200km。2024年5月28日,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技术,可实现发动机热效率46.06%、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和综合续航2100公里,重新定义插混技术新标杆。比亚迪混动领域技术包括DM-i、DM-p、DM-o等,满足车端多样化需求。
超级混动版DM-i系统,拥有三大核心技术,打造低油耗、高舒适性的驾驶体验。(1)骁云发动机:1.5L发动机采用阿特金森循环和高效EGR技术,实现15.5压缩比,热效率高达43.04%;1.5Ti发动机实现12.5压缩比,可保证在低转速工况下的增压效果;(2)EHS系统:采用最高效率达到97.5%的扁线电机和电控综合效率高达98.5%的自研的第四代IGBT系统;(3)刀片电池:采用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单节电池电压达20V,电池组之间可灵活搭配,结构简化,空间利用率高。
超级混动越野平台DMO在安全、动力、越野性能与舒适性、能耗等方面实现对传统越野的突破。DMO平台采用全新混动非承载式架构,基于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具有高性能底盘、智能电四驱及越野专用混动总成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且适配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1)动力系统最大功率超过500kW,最大马力近700匹,最大拖挂质量可达2.5吨,百公里加速为4.8s,相当于5.0T越野车的水平。(2)CTC电池底盘一体化设计,电池包集成进底盘。电池外围拥有“环抱式”双重防护系统,双层防护板+高强度钢车架,既能保证电池安全,还可以增强车身扭转刚度。同时,在CTC技术加持下,DMO底盘空间利用率相较传统燃油车架构可提升49.7%。该平台能够提供强悍的越野性能以及极佳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舒适性等方面也实现大幅提升。
突破短板,打造下一代电动车摇篮:e平台。2009年,比亚迪正式推出首款纯电平台,并命名为e平台。2010年,比亚迪正式发布e平台1.0,实现纯电车三电关键技术的突破,但初代平台未能充分发挥纯电车的性能。经过持续优化,e平台3.0于2021年正式发布,零部件集成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如三合一块发展为八合一动力模块(集成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车载充电器、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器、高压配电箱和直流变换,具备高度集成、高功率密度、高效率的特点);扁线电机用铜量减少11%,电机额定功率提升40%;高压快充可实现充电15min,续航300km;自研高性能SiC电控,最高效率达99.7%,功率密度提升近3倍;CTB技术使动力系统更高效、充电速度及续航里程进一步提升,百公里电耗比同级别车型降低10%。e平台4.0或将在今年年底/明年亮相,值得期待。
比亚迪易四方技术平台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增强车辆在沙漠、冰雪路面、拥堵场景的行驶能力。2023年1月,比亚迪于发布易四方技术平台,该平台是一套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从感知、控制、执行三个维度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特性进行了全面重构。(1)感知方面,易四方率先发挥了轮边电机强大的感知能力,实现了对车辆运动状态不间断的全方位感知,并结合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智能驾驶传感数据,从而为后续的决策、执行环节提供感知数据基础。(2)控制方面,易四方技术平台搭载中央计算平台+域控控制架构高度协同的电子电气架构。中央控制器与各域控间通过高带宽、低延时、高安全的车载以太网等,实时互通感知信息和控制策略,通过控制器及传感器间的高度协同,实现四电机精准和多样化控制。
(3)执行层面,易四方技术平台搭载的四个轮边电机,能够实现纯粹的四轮独立驱动,并根据驾驶场景的需求,对四个车轮的动力进行独立精准的控制。根据比亚迪官方的数据,易四方的电驱总成最大马力超1100匹,最高转速达20500rpm,同时标配800V高压SiC电控模块,最高效率达99.5%。而从实际体验来看,搭载易四方的车型可实现原地掉头功能,同时在沙漠中爬坡能力大幅增强、在冰雪路面由于附着力提升使操控稳定性提升,甚至在紧急情况可以开启激活应急浮水模式。
比亚迪自研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大幅提升车辆行驶的操控性、舒适性及安全性。为提升车辆行驶的操控性及舒适性,2023年4月,比亚迪发布自研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包括云辇-C、云辇-A、云辇-P等产品,其中(1)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兼顾车辆舒适性和运动性;(2)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进一步提升整车的舒适性、支撑性及通过性;(3)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具备超高举升、四轮联动、露营调平等超强越野性能。在云辇系统的支撑下,车身姿态变化能够得到抑制、侧翻风险得到降低,同时能够通过垂向的控制避免雪地、泥地等复杂地形对车身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而使得车辆、乘客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4)云辇-X可实现“0”侧倾、“0”俯仰、三轮行驶、车辆跳舞与原地起跳等高阶功能。
3.1.3、理想汽车:瞄准蓝海赛道、精准定位清晰打造系列爆款
首先,理想汽车布局细分蓝海赛道,行业空间大:(1)电动智能化加速:电动智能化趋势下,新能源车加速替代燃油车,2023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至35%。(2)高端化需求提升:2023年中国30万以上价格带车型零售量约为294万辆,2017-2023年CAGR高达11.76%。同时,2016-2023年B级车和C级车加速渗透,2023年市场份额分别提升至27%/10%,且2022-2023年,C级SUV车型零售量同比均超过90%,成为零售量增速最高的车型。此外,由于高端化车型的溢价优势较高,能够承担更多配置和新技术的投入,形成高举高打的营销爆点,更容易实现新车投资收益平衡,为推进企业整体产品竞争力提升打下基础。
(3)增换购趋势:2016年车市消费增换购比例为30%,而2023年增换购比例提升至56%,据极光AuroraMobile预测,2025年增换购比例将达到65%,汽车消费增换购群体占比已逐渐超过了首购群体,增换购的消费群体为车市增长提供主要动力。此外,增换购市场呈现升级趋势,置换后15-30万的价格占比超四成,30万以上占比达25%大空间、多用途车型需求增长。
其次,理想汽车充分识别用户需求、产品定位清晰:多人家庭豪华车+安全舒适续航高(空间大、安全、智能化、续航久、增程式可加油)+高性价比,先后推出理想ONE/L9/L8/L7/L6。理想L系列产品覆盖五座和六座豪华SUV,在25-5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提供不同的智能化水平和配置选择,可满足不同用户家庭多样化的需求,打造爆款产品,抢占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此外,OTA升级可反映车企软硬件技术实力及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快速反馈,而理想L系列在2023年OTA升级次数位列车型榜首,每款车全年均升级9次。
理想ONE:创始车型,以大空间、安全舒适、智能化、续航强为核心,定位多人家庭长途出行场景。2021款升级款理想ONE:(1)空间大:6座布局,相比2+3+2七座布局,第三排进出更便捷,第三排乘客前向视野更开阔;(2)安全舒适:增加座椅按摩,老车主可以付费升级;(3)智能化:标配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增加800万像素摄像头,5颗博世第五代毫米波雷达+2个地平线“征程3”自动驾驶专用芯片(4)续航:综合续航NEDC1080km,WLTC综合续航890km。
理想L9:顶配豪华车,提升品牌调性。40万元以上价格带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供给端车型较少,品牌处于相对垄断地位,替代空间大。L9解决前期用户槽点的同时,空间更大、智能化程度更高、提升客户驾乘体验和安全性、续航更久,理想打造40万元以上车型,引领品牌向上。理想L8、L7、L6:升级版ONE,下沉版L9,每款推出多个版本,覆盖更多客户群体。理想L8推出Max/Pro/Air版本,在保留消费者核心诉求的同时,依次减配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功能,售价低至33.98万元;理想L7打造5座SUV,聚焦三口之家市场,也推出Max/Pro/Air版本,售价低至31.98万元,推出皇后座、露营大床等新功能,价格下探的同时提升驾乘人员的体验;理想L6价格下探至24.98万元,车长控制在5米以内,推出Max/Pro版本,取消空悬,电池采用磷酸铁锂电池,首次标配有电动遮阳帘的全景大天幕,车机芯片升级为高通骁龙8295,性价比高。
理想L系列定位25万以上豪华车市场,将推动新能源细分市场市占率提升。理想推出ONE和L9/8/7,2023年L系列月均销售均实现1万辆以上,成为爆款豪华车,抢占BBA的市场份额,2023年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达14%。2024年,理想汽车推出L6,价格下探至25万元价格带,L6上市16天,大定破3万辆,有望带动25万元以上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
3.2、智能化时代,开启汽车市场竞争下半场
新能源车市场下的整车市场有两个特点:(1)竞争更加集中,2021年“三峰三谷”转变为2023年的“两峰两谷”;(2)逐渐向高价格带渗透,2021年的渗透率高地为8万元以下、15-20万元、30-35万元价格带区间,而2023年则上移至15-20万元和30-35万元,且渗透率在提升,这两个价格带的销量渗透率分别为31%、12%。
在电动化性能逐步满足消费者需求之后,汽车行业竞争进入了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根据灼识咨询,2023年高级辅助驾驶技术在全球及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均超过50%,同时预计2030年,中国智能汽车销量将达到2980万辆,渗透率提升至99.7%。并且L4、L5级自动驾驶的汽车也将陆续落地加速渗透,Robotaxi类似的新商业模式也逐步走向现实。国产品牌在智能化方面的领先布局和快速迭代将使得自主品牌在下半场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在新一轮的时代红利下打造新的上量车型。
3.2.1、问界新M7:高热度、高性价比、高智能化实现问界品牌破茧
营销端:华为终端存量客户引流、Mate60系列协同营销、线上造势宣传
(1)华为终端用户存量客户转化:截至2023年9月,鸿蒙生态设备数量超7亿,华为终端云服务全球月活用户超过5.8亿。据QuestMobileTRUTH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数据,2023年9月智能终端活跃设备占比中,华为以30%的份额排名第一,华为手机端存量用户可转化为车端用户,配置华为全套设备。(2)与Mate60系列一同宣传产生协同效应:华为推出针对AITO问界新M7首销期用户,均可获得一台华为Mate60系列手机的优先购买权的政策,M7的用户画像与MATE手机高度重合:35-50岁,偏向于事业单位,兼顾家庭出行和公务出差需求,而该系列手机推动华为2023Q3手机销量同比+37%,Mate60系列的高热度也为问界新M7带来更多进店量和订单量,二者产生协同作用。(3)线上营销:AITO问界开始用大定数据代替销量进行宣传,高频率发布单日大定数据进行造势宣传。
产品端:高性价比、智能座舱全面升级、智能驾驶、更安全、更高动力
3.2.2、问界M9:以强产品力、高热度、先进智能化抢占豪华车市场份额
问界M9上市于2023年12月,全面搭载华为的十大黑科技,包括HUAWEIxPIXEL智能大灯、HUAWEISOUND卓越系列音响、华为途灵智能底盘、HUAWEIADS2.0、玄武车身、AR-HUD、xScene光场屏等,上市七天,大定破3万台。问界M9成为爆款的逻辑和问界新M7类似:强产品力+高热度(华为赋能+营销等)+先进智能化技术,同时华为产能持续提升,逐渐消化在手订单,5月问界M9销量超1.5万辆,成功登顶行业新高度。
问界新M7在2024年1月交付31,253辆新车,首次实现单月交付突破3万辆。自2023年9月上市以来,问界新M7累计大定已超18万辆,2024年1月问界M7对AITO问界全系销量的贡献提升至97%,推动问界品牌破茧。同时,问界M9于2024年2月交付,销量持续爬坡,5月销量达1.65万辆,问界品牌实现破茧。
3.2.3、小米SU7:巧妙营销配合人车家生态+高性价比打造爆品
小米汽车成功切入20-30万元级C级纯电轿车。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正式发布,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车身尺寸4997×1963×1455mm,轴距3000mm,售价21.59万元起,加入了国内最为火热的“532”(车长5米左右、轴距3米左右、售价在20万元级别)纯电轿车市场,在这一细分市场中存在着极氪007、极氪001、小鹏P7i、蔚来ET5、特斯拉Model3等车型,竞争激烈。从配置来看,小米SU7具有标准版、Pro版与Max版三种配置,对应价格为21.59、24.59、29.99万元。而小米汽车上市开售24小时,大定突破88898台,4-5月分别交付7058台、8630台。
3.3、大变革带来大机遇,新时代造就新爆款
从历史复盘来看,自主品牌的崛起需要行业的变革,需要新的时代红利,而电动智能化给行业带来的是颠覆性的变革,才有机会重塑行业的竞争格局。不同的时代红利下涌现除了不同的国产爆款车型,如SUV时代的长城哈弗H6和长安CS75,电动化时代的比亚迪秦、汉、宋、元和理想的L系列。当前,汽车智能化的大幕刚刚开启,大模型赋能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体验正大幅提升,华为、小米等跨界造车的科技公司凭借其在智能技术、互联网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出了具有初代的爆款问界M7、M9和小米SU7。智能化对汽车行业带来的变革将超越电动化,大变革将带来大机遇,而新时代将造就新的爆款。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整车厂迭代速度的加快和消费者对智能化需求的持续提高,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更加爆款的新车型。在新的时代变革红利之下,谁能快速迭代,谁能打造出新时代的爆款车,那么谁将赢得下一轮“淘汰赛”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