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品牌作为识别符号,可以帮助企业产品区隔于竞争对手,并为消费者所识别及记忆;
其二是品牌作为认知标签,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产品利益和价值,对企业产生信心和信任,品牌由此为企业产品提供信任背书并创造溢价;
其三是品牌作为社会ICON,可以帮助企业产品成为社会流行和文化现象,与某一群体消费者结成持续而密切的用户关系。
打造品牌的意义很多,但是说到底,不管是对于B2C也好、B2B也好,你要想把自家的产品卖给顾客,那么首先你得让目标顾客了解你家的产品有什么好处对吧。
这就是企业需要打造品牌的最底层逻辑了。品牌是认知成本最低的大众传播解决方案。对企业来说,品牌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获客效率,让广大顾客一下子知道你,避免一个一个上门拜访。对消费者来说,品牌也可以极大地减省用户的信息搜集成本和认知成本,通过品去判断企业产品的品质和表现。这是品牌之所以存在的基本价值。
但是对B2B企业来说,打造品牌则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获客手段,更不是成本最低的获客手段(打造品牌是需要花钱的,很多钱)。而且多数B2B企业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大众传播解决方案。
我们来看一下B2C和B2B的区别。
首先是目标人群上的不同。B2C企业的人群大众化,数量极其广泛。B2B企业的人群则非常窄众,数量有限。
这种人群上的差异就决定了二者的品牌打造及传播方式的不同。
再是目标人群决策方式的不同。B2C的很多产品,消费者是快速决策,一人决策。比如我要买一瓶饮料,可能进到超市看到哪个包装顺眼就买哪个,哪个品牌知名就买哪个。而B2B的很多产品,其客户是复杂决策,多人决策。有采购和审批流程,有企业老板、管理层、业务部门、财务、法务多个部门的参与,可能是集体做出决策,或者投票打分等。
这种决策方式的不同,就决定了品牌主要诉求方式的不同。
B2C品牌更多诉求情感、个性、态度,打造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而B2B品牌则需要诉诸于理性和信任,传递产品技术卖点,建立品牌认知。
这就是传统年代,B2B企业不需要,或者说没办法打造品牌的原因所在。
因为你帮他们做品牌代理,首先是给他们搭建一个基础的品牌架构,比如设计品牌logo和VI,这是视觉部分;还有提炼企业口号、使命愿景价值观、编个品牌故事,这是文本部分。
然后帮他们设计一本企业画册,拍一条企业专题片。
这就是传统年代,B2B企业不需要,或者说没办法打造品牌的原因所在。——(重复结束)
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为什么B2B可以打造品牌,而且应该打造品牌了呢?因为今天打造品牌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这是基于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变,一方面是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体环境碎片化、去中心化。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给每个消费者赋权,千千万万的普通消费者掌握了消费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企业信息扩散路径的巨大变化。
这是今天无论B2C企业还是B2B企业共通的品牌建设目标,就是打造自己有强大打动力、竞争力的话语体系。该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包括了用户口碑、行业决策标准、社会公共舆论这三个组成部分。
基于这三大组成部分,我认为今天的B2B企业打造品牌的方法一共有三种,分别对应为知识品牌、要素品牌和社会品牌。
1、知识品牌
对于知识品牌来讲,它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知识、人格、信任。
知识代表着产品的使用方法与技能、产品使用体验;人格代表产品的感性价值,以及产品背后的品牌个性与企业形象。而信任代表着产品提供给用户的信用背书,以及和用户所建立的连接关系。
知识品牌的建立,就是通过生动、有趣有用的知识分发,与目标顾客建立人格连接,最终成为顾客的信任代理。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近年来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开始打造技术品牌,技术是今天整个汽车业智能革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突破的关键所在。对消费者来说,这些代表着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模块化造车架构、动力、电池等种种技术的品牌过于专业,不好理解,而且这些技术品牌也不是消费者最终的购买物,而是产品背后的一种依托和背书。这一情形,与B2B企业的技术传播较为近似。
但是技术品牌的传播,重要的不是靠几十页的产品手册,长篇大论的技术介绍PPT去诠释去传播,从而要消费者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今天的内容平台,通过生动化、形象化的知识科普,通过塑造知识品牌让用户感知的企业的技术领先、品质一流、值得信赖。
这些才是企业内容科普、知识分发的正确姿势。罗振宇有一句话叫做,把货当成知识卖,把知识当成货卖,这句话我觉得特别合适B2B营销。
2、要素品牌
对最终产品质量和功能起到关键作用的零部件或原材料,被称为“关键要素”。
这种在最终成品消费市场,将产品的关键要素打造成为品牌,左右最终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影响下游生产商的方法,就叫做要素品牌。
它的实施逻辑就是这些要素的供应商,跳过下游的成品生产商,直接针对最终成品购买消费者进行品牌打造和传播推广,通过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从而倒逼成品生产商对自己产生更强的供给需求。
要打造要素品牌,可遵循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最终产品的顾客价值链分析。
要打造要素品牌,首先你得知道在最终成品市场,到底是哪些产品要素在起关键作用,能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直接决定了你是否需要打造要素品牌,以及如何打造。
比如对于一个服装品牌而言,一件衣服作为成品,那么它的面料、裁剪、设计和设计师、包装、代言人、卖场、店面装修和服务,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要素。
正是看到了面料在成衣中的基本价值,所以杜邦公司打造了面料品牌莱卡,莱卡的logo跟衣服的吊牌挂在一起,让消费者明白这件衣服使用了高级面料打造,由此莱卡面料开始在服装业流行。
第二步,要素产品的品牌化
在一个产品的顾客价值链上找到关键要素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素产品的品牌化。品牌化是为了便于被最终消费者所识别及记忆。
所以要取一个好记、琅琅上口的名字,做一个醒目、易辨识的logo,别用行业术语、技术概念做品牌名。
第三步,打造消费标准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努力把自己这个要素品牌,变成最终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一个重要决策因素和选择标准。
对于要素品牌来说,营销的目标是把自身产品置于最终消费者购买的决策场中去思考,让自己成为消费者的购买标准,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和购买行为。
为实现这一目标,常用的营销方式是联合营销。比如英特尔和PC厂商共同推广英特尔品牌,杜邦的莱卡跟服装品牌共同推广,做无菌包装的利乐让自己的LOGO出现在各大饮料厂商的产品包装上。
这就是关于要素品牌的打造方法。
3,社会品牌
社会品牌就是打造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去赢取行业话语权和社会舆论优势。企业借助这一品牌的势能,去影响客户决策,甚至行业政策制定。
其打造方式就是展示企业对于整个行业、社会、公众、国家和世界的贡献和重要意义。
比如说像SAP。SAP是一个全球知名、全球领先的企业软件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管理解决方案,包括ERP、CRM、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供应链等等。
在SAP一个中国代理商的官方网站上,有一个关于食品行业的成功案例介绍,Zotter珍得巧克力。这是一个来自奥地利的巧克力品牌,主打卖点是“有机”,采用全程0污染0添加的有机原料和有机方式制作。
2013年,Zotter巧克力工厂进入中国并在上海开业。为了保证“有机”的巧克力品质,Zotter选择SAP为其提供产业链管理解决方案,对采购、生产、门店、电商销售及财务的全过程进行整合管理。
这是一个很标准的B2B企业的服务案例介绍,但它也只能限于在跟目标客户做企业案例介绍时提上一提,而并不具备传播意义上的价值。因为这个行业案例跟普通消费者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SAP在国外怎么做它的品牌打造和社会传播的。
大家知道,复活节在西方是一个重要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互赠复活节彩蛋,代表生命和繁荣。对孩子们来说,找彩蛋是非常有趣的游戏。当然,过节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产品就是巧克力。
所以SAP讲了一个复活节的故事。在复活节这一天,巧克力是很重要的道具,对孩子们意义非凡。而世界上85%的可可企业都是使用SAP的软件来维持经营运作的,如果SAP软件消失的话,这些经营可可的企业就没办法运作,复活节上也就没有巧克力了。
这样一来,SAP就跟每个人的生活关联在了一起,它事关孩子们的快乐,与重要节日的仪式感。它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件提供商,而是一个对整个社会都意义重大的社会品牌。
*(以上案例引自范定希著《B2B品牌战略》一书,2018.6月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我们来看SAP的前后对比,前面一种营销方式是行业案例,而后面一种则是社会故事。通过一个故事,SAP展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人类热爱故事?这是因为我们总是通过故事来理解自身处境,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我们在故事中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学习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社交技巧,并学会理解他人。
再如IBM,2008年IBM提出了著名的品牌口号“智慧的地球”。展示IBM的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生活的各方各面的应用。包括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电力、智慧的货币、智慧的零售、智慧的城市等。
所以在2014年,IBM又提出了“MadeWith”战略,意即携手。开始强调在IBM的业务背后,它与每个人生活的联系。
这就是社会品牌的打法。其实对于B2B企业来说,社会品牌的打造,一定要回答这么几个问题:
1、产品从何而来?
2、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
4、企业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行业、对何对待社会与国家?
想清楚这些问题,企业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所在,才有机会把自己变成一个社会品牌。
以上三种方法,适合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B2B企业去打造品牌。
如果你的B2B企业给目标客户提供的是整体型解决方案,那就打造知识品牌,或者如果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实力足够的话,那就打造社会品牌。如果企业给目标客户提供的是最终消费成品的关键材料和技术,那就打造要素品牌。
但是不管哪种品牌打法,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企业构建舆论生态,最终影响客户口碑和决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