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汽车市场里,不断有新品牌、新势力的进入也不短有“知名品牌”接二连三的退出(铃木、欧宝、菲亚特、双龙等)。一边是造车新势力把年销售10万台,作为企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一边是不少品牌,一年的销量连一万台都不到(中华、宝沃、海马、雷诺、四川野马、众泰猎豹、汉腾、金康等等-对就是那个生产赛力斯SF5的金康,20年上险量1453台)。
那么,在中国到底一个主流汽车品牌的“生存线”是什么?应该如何衡量呢?
下面,通过常识与数据,尝试建立一个基本的衡量体系。以下分析主要基于乘用车常识与数据。
第二,市场份额。以包含进口车在内的终端上险量为依据,2021年1-4月,市场份额超过2%的品牌共有13个,这13个品牌的累计份额达到65.66%。而剩下有销量的132个品牌,累计份额仅为34.34%。换句话说,如果市场份额没有达到2%的话,这个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已经是倒数1/3开外的水平。
第三,绝对销量。以2020年为例,全年的乘用车销量为1946万辆,我们暂且按照2000万辆的大数作为计算依据。2%的市场份额,意味着40万辆的销售体量,40万辆的销售体量在结合工厂实际的产能利用率(除了个别品牌,大部分乘用车品牌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不可能达到100%)。如果按照75%的差能利用率来计算(2020年全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3.5%),40万销量对应的工厂产能约为50万辆,也意味着至少需要2-3个生产基地和工厂(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汽车品牌连2-3个工厂都养不活,还算什么主流汽车品牌?最多算小众汽车品牌)。
最后,从规模常识、市场份额与绝对销量这三个维度来看:2个工厂、40万年销量,2%市场份额,这三个指标基本上构成了评判一个汽车品牌是否“主流”的基本标准了。
好了,可以看榜了。
我们可以从榜单上来看一下TOP20榜单中排名靠后的几个品牌:北京现代、上汽荣威、奇瑞、广汽传祺、长安欧尚、雪佛兰、凯迪拉克(雷克萨斯为进口车),除了现代、凯迪拉克知名度稍高以外,特别是上汽荣威、广汽传祺、长安欧尚、雪佛兰大家在路面上的能见度可能都相对有限。
初步划定一个主流汽车品牌的“生存线”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品牌销量与市占率的TOP20榜单。先简单分析一下榜单。
品牌销量榜TOP20中,市占率可基本划分为6档。
第一档:大众(包含一汽、上汽)目前是国内市占率最高的品牌,也是唯一一个市占率突破10%的品牌,意味着年销量轻轻松松超过200万辆;
第二档:两田(东本+广本;广丰+一汽丰田),市占率突破7%的的合资品牌,意味着年销量在150万辆左右;
第四档:BBA+五菱+哈佛五个品牌,市占率均突破3%以上,意味着年销售辆在60万辆以上;
第六档:雷克萨斯、传祺、凯迪拉克、长安欧尚、雪佛兰四个品牌,市占率将将突破1%(不到1.4%),意味着年销量在20-25万辆左右。
观点一:合资品牌生存空间不断收窄
从数据上看,合资品牌(不含豪华品牌)仍然是国内新车消费基数最大的品牌类型。但是相比2020年,2021年1-4月,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缩减了3.46个百分点,在三大类品牌(合资、自主、豪华)之中唯一下滑。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豪华品牌下探、自主品牌向上的挤压下,合资品牌的优势价位已经收窄到15-25万元区间;另一个则是合资品牌的新车声量,几乎完全淹没在自主与豪华品牌之下。
2021年一季度,合资品牌份额超过2%的品牌有6个,其中第6名现代的市场份额已濒临2%生死线(看上图),无论是从体量,还是从品牌溢价能力,现代都与排名前5的合资品牌差距较大。其它合资品牌中,市场份额超过1%的仅剩下雪佛兰和福特。
而就在2020年,市场份额超过1%的合资品牌,还要再加上起亚和马自达。
如果我们将合资车市场单独拎出来,就会发现排名前5的品牌——大众、本田、丰田、日产、别克,已经占所有合资品牌80.79%的销量,较2020年提升1.92个百分点。剩余的7个品牌,除了捷达市占率微增外,其余6个品牌的市占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现代、起亚、福特的市场占有率下滑明显(15-20%左右下滑)。
简单总结,就是合资品牌新车消费呈现出总量减少、市场集中度提升的新特征。在法系品牌几乎退出中国之后,韩系品牌(现代、起亚)的呈现明显的掉队情况(品牌向上刚补过德系,配置向下怼不过自主品牌,定价还总以合资自居)。
观点二:2%是主流汽车品牌的“生存线”,五强之外的合资品牌机会不再。
一边是合资品牌生存空间收窄,一边是中国品牌艰难上升。留给,五强(大众、本田、丰田、日产、别克)之外的合资品牌,几乎已经失去的成为中国市场上主流汽车品牌的机会了。
但是,到了2020年,上述几个品牌无一销量超过30万。没错,是30万。对于除了斯柯达的上述几个品牌来说,年销量比“股票腰斩”还严重。
在传统的合资品牌中,排名前五的合资品牌中,大众、本田、丰田还是具有一定溢价能力品牌,别克、日产、福特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溢价能力,特别是福特在销量出现大幅波动后,新车定价逐步向国产品牌学习。至于现代、雪佛兰、斯柯达,现在的新车价格基本上与同级别的国产车相差不大了。
当所谓有溢价能力的品牌(大众、本田、丰田)受到市场压力,开始走起了性价比路线时,层层下压之下,缺乏溢价能力的品牌就干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本。更致命的是,即便他们把身段降低到与国产品牌类似的水平,它也不能从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以科沃兹为例,即便卖到了8万元以内,并不能让它分流吉利帝豪的用户;而现代ix35与哈弗H6已经是同价位车型,但是两者之间的用户诉求几乎没有任何重叠。
在过去30多年,外资品牌通过合资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收益。但在今天汽车产业全面变革的时候,外资品牌如果想要保持在中国市场的升级,就要不断加大投入,不断自我输血。
观点三:国产品牌向上趋势明显,未来10年坚定看好中国品牌的全面升级
回到上一张图表,在豪华品牌下探、合资品牌空间变窄的状况下,国产自主品牌份额反而再上升,2021年1-4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比20年上升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