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看过他笔下流光溢彩的汽车:1981年的AudiQuartzconcept、1981年的FiatCoupéBrioconcept、1982年的AlfaRomeo164、1987年的AlfaRomeoGTVandSpider和1988年FerrariF90等。
中国人自己的汽车设计水平,实在是差到离谱。
它就是主打一个随心所欲的东风轿跑车。
按照当年东风汽车的说法,这台车:
“保留了一般跑车共有的特征和风格,同时进行了多项创新”
“是一款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填补了我国轿跑车的空白”
“整车形体流畅、前卫大方、时尚新潮,突破了传统的跑车设计思维定势”
“在车身后部采用举升机构和可伸缩围蓬,将后备厢盖举起,车尾还不失流畅圆润的风格”
听听听听,有一句像人话吗?
看到这些层出不穷的“丑八怪”,相信你跟我有一样的疑问:
中国车企,到底什么时候,能设计出让中国人觉得好看的车?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明确一点,就是汽车设计对销量产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根据汽车之家车主口碑模块对畅销车型的评分,无论是轿车还是SUV,畅销车型的外观评分在各维度评价中评分最高。这意味着,汽车外观造型设计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研咨询机构J.D.Power通过对潜在购车者未来6个月的跟踪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车辆外形好看/设计造型有吸引力”是影响95后购车的首要因素,有7%的受访者会因为长得好看而选购一台车。特别是在选购新能源车型时,好看远比智能,更是硬通货。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直被认为是95后最看重的“智能”(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因素,并未排进购车要素前五。
“颜值定生死”,对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优势是,跨国汽车品牌肯定不能比生于斯、长于斯,且不需要背着厚重历史包袱、坚守“百年家族式设计”的中国汽车品牌,更了解中国人喜欢的车,长什么样。
劣势是,本土汽车设计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中国本土设计师搞出来的汽车,对中国人一点吸引力没有。
那这个钱,都砸中国品牌脸上了,总不能不赚吧?聪明的中国品牌想出来一招:让外来的和尚念经。
最经典,也最有“抄作业”价值的案例就是比亚迪。
2016年,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入职比亚迪,担任全球设计总监。在沃尔夫冈的带动下,前奔驰内饰设计总监米开勒·帕加内蒂与前法拉利外形设计总监胡安马·洛佩兹陆续加入比亚迪,分别担任全球外饰设计总监和全球内饰设计总监,与沃尔夫冈形成“老外铁三角”。
这三个人,先用一支画笔,改变了比亚迪的气质。再用同样的画笔,改变了比亚迪的命运。
加入公司不到半年,艾格就对外输出了一套名为“DragonFace龙颜”的完整设计语言。半年后,比亚迪就把这套全新外观设计用在了“王朝”概念车上。
有了DragonFace设计加持的唐、宋、秦、元、汉,无一不是销量口碑双丰收。中国车竟然也可以靠脸,而不是靠堆配置吃饭了。
而且,“比亚迪+艾格”这条“外国人管设计,中国人管制造”的实操路径,对每家中国汽车品牌来说,都是可以快速复用并立竿见影的。
红旗找来前劳斯莱斯设计师贾尔斯·泰勒;长城找来前宝马设计师皮埃尔·勒克莱克、路虎设计师菲尔·西蒙斯和保时捷设计师艾蒙·德尔塔;长安找来前马自达设计师山田敦彦;极氪找来前宾利设计师史蒂芬·西拉夫;蔚来找来前宝马设计师KrisTomasson;阿维塔找来前宝马设计师NaderFaghihzadeh……
这些引入了国外知名设计师与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的中国汽车品牌,或许销量没有一飞冲天,但至少实现了两个突破:
第一,让中国人牢牢记住自己这张“新面孔”;
第二,让品牌跟高端(premium)搭上点边;
相反,由本土设计师执掌画笔的中国车企,比如广汽(张帆)和上汽(邵景峰),依然没有逃出性价比换销量的老把式,且在品牌高端化上,始终停滞不前。
现在的你,会认为蔚来、阿维塔、极氪挺高端,或者至少有点高端。但你会觉得埃安、名爵、荣威高端吗?
让中国设计师说话
不过,采用中国本土设计团队的广汽和上汽,不如采用外国设计团队的比亚迪、红旗、蔚来、极氪走得顺,不代表中国本土设计团队不行,只能说这两家企业的本土设计团队不行。
因为,中国本土设计团队有行的啊。比如来自吉利的陈政,最近就挺支棱。
怎么个支棱法?作品说话。我们来看吉利银河E8。
要设计一台轿车,对实战经验极为丰富的陈政来说,不难。但要设计一台吉利牌、纯电动、旗舰轿车,对陈政来说,还是挺有挑战的。
原因有三:
陈政的答案是:一体式发光前脸。
在前保险杠的位置,融入一排律动的“光之涟漪”,让不同的光,成为银河E8的表情。
这涟漪吧,在电脑上画画,确实简单,但真正量产起来,工艺达不到。目前市面上,几乎找不到能100%还原设计概念的理想工艺,因为“光之涟漪”有22列共158个发光窗口,每一个发光窗口,又由100多个微孔组成。实现起来,很像在前保险杠上做针灸,有些工艺只限定于黑色车漆,否则会有明显瑕疵;有的强度不达标,无法通过车规级挑战。
最终,吉利自研出了微孔镭雕发光技术,在前保险杠的三层材质上,用激光蚀刻两层,雕出直径0.2毫米的小孔,然后附上一层特制清漆,既不露出基底颜色,又能均匀透光。
“光之涟漪”解决了一个纠葛了造车界多年的史诗级难题:设计师和工程师,到底怎么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还不打架。
陈政认为,设计师的天性是追究不确定性,工程师的天性是追求确定性,本来就是两类人。所有的技术,不管是什么技术,发展到最后的结果,从参数性能上一定是趋同的。而设计可以保持品牌的独特性、差异性,两者结合,才能实现效能最大化。
其次,对纯电车来说,风阻系数是决定续航里程的核心指标,但追求风阻系数低,势必就要在外观设计上,做一些妥协。我们知道,水滴形风阻最小,把后视镜、车轮藏起来,风阻一定低。但这样会让实用性和美观大打折扣。如何拿捏好风阻-外观两者间的平衡,陈政想到了四个字:
中国智慧。
第一步,前圆后方。车头轮廓圆润,降低风阻,车尾稍宽,减少乱流;第二步,伏虎之姿。即让整台车尽可能地实现俯冲姿态,以此来缩小正投影面积;第三步,学习国产大飞机。前大灯的灯角,末梢向上翘起,像飞机的机翼末端那样,有效减少空气涡流。
最后,是银河E8座舱内那块尺寸达到45英寸的无界大屏。从硬件上看,这块屏幕长1130毫米,高138毫米,厚度只有9.8毫米,亮度1500尼特,屏占比98%,视域界限88度。但只有硬件,这不过是块死气沉沉的屏幕,只有贴合用户喜好的交互,才能让这块屏幕活起来。
对此,陈政综合驾驶和路面信息区的“着眼率”和盲操区的“就手率”,总结了四个设计维度:屏幕高度、纵深深度、适配角度、响应速度。
举两个例子:
在银河E8的大屏上,核心驾驶信息被布置在了与路面趋近的高度上,用户想获取这些信息时,只需要稍稍低眼瞄一下就行,无需大幅转移视线,最大限度保证了驾驶者的视线处于正前方。
其次,尽管语音控制做得很不错,但银河E8没有取消所有的物理按键,位于中控储物格后侧的水晶旋钮,就是为了让用户,可以用最简单的旋转输入方式,完成氛围灯、香氛、声音、温度等功能的精准盲操。
“吉利的大美中国车策略,公司内部叫DNA3.0,我现在这个,叫DNA4.0+,是吉利产品设计语言切换的第一站和转折点。”陈政告诉虎嗅。
但陈政的目标,远不止设计一台车或一系列车,那么简单。
他更想做的,是让中国汽车设计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最终“构建中国汽车设计的话语体系”。
写在最后
构建中国汽车设计的话语体系,在燃油车时代,已经被证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是欧洲车、德国车、日本车、美国车卖爆的年代,自然也是意大利设计、德国设计、法国设计、美国设计、日本设计轮流当权的年代。
但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动车时代,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车企,已经证明自己是“杂牌”,产品不行,销量就不行,能见度和辨识度就低,设计自然也就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新能源时代下的中国车企,如日中天,不仅统治了中国市场,还通过出海,在一步步把中国车卖到全世界各个角落。
当下的全球汽车工业,是中国车企说了算,那当下的汽车审美,自然是中国本土设计师说了算,外国车企想把车在中国市场卖掉,得听中国设计师的。想把车在其它国家市场卖掉,还得听中国设计师的。
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政“构建中国汽车设计的话语体系”的终极愿景吧。
按照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速度,这个愿景实现起来,或许连三年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