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的双声词,不但名词有,动词也有。有些双声词,可能语言文字学家不认为是整体式(语素可以分析),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作为整体式的“双声”词处理也就行了。这类词一律连写。例如:
整体式的叠韵词,不但名词有,动词也有。有一些叠韵词,是不是整体式,可能有争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作为整体式叠韵词处理也就行了。这类词一律连写。例如:
除了双声和叠韵的整体式动词外,还有其他整体式的动词,但几乎都是双音节的,三音节的很难找到。这类整体式动词一律连写。例如:
动词后面的“着”(zhe)、“过”(guo)、“了”(le),一般语法把它们归入助词(时态助词或叫动态助词)。它们有两个共同特点:(1)都是轻声;(2)与前面的动词结合非常紧密。因此,正词法上把它们看作是动词的后加成分而连写。
“着”(zhe)放在动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动词和后面的“着”结合特别紧密,不能再插入其他任何语言成分。例如:
有些单音节动词后面加上“着”(zhe),变成介词或副词,这种结构已经完全“词化”,在词典中要收为词条。例如:
“过”(guo)放在动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和行为已经完毕或已经成为过去。动词和后面的“过”结合特别紧密,不能再插入其他任何语言成分。例如:
注意:有些单音节动词后面加上“过”(guò)组成双音节动词,这个“过”(guò)不是后加成分(后加成分一定读轻声)。这种双音节动词要作为词条收进词典。例如:
“了”(le)放在动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和行为等已经完成。在拼写上,“了”(le)比“着”(zhe)、“过”(guo)要复杂得多,需要注意。
一律连写。例如:
如果这个动词结构本身连写,则“了”连写;如果这个动词结构本身分写,则“了”分写。例如:
是语气助词或语气助词兼动态助词,这时“了”应该一律分写。例如:
根据以上数例,可以归纳出一条简单的拼写规则:“了”(le)在句号、问号、叹号、逗号之前,一律分写。
单音节动词重叠,叫做动词重叠式的AA型。单音节动词重叠,一律连写。注意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
注意:双音节动宾结构,不论是词或是短语,动词重叠后,“动”与“宾”一律分写。
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后面再用一个“看”,表示“尝试”的意思。这个“看”有时紧挨着动词,有时不挨着动词,所以应该分写。例如:
单音节动词重叠,在中间插入助词“了”,叫做动词重叠式的“A了A”型。按动态助词的拼写法,动词与后面的“了”应该连写,而后面的动词则应该分写。例如:
“看了看”的意思,相当于“看了下”、“看了一下”,后面的“看”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动量词,所以“看了看”要分写为kànlekàn,而不能连写。
单音节动词重叠,在中间插入数词“一”,叫做动词重叠式的“A一A”型。“试一试”的意思就是“试一下”、“试一次”,前面的“试”是动词,而后面的“试”实际上是一个动量词。按照这个思路,“试一试”这形式应该完全分写。例如:
单音节动词重叠,在中间插入“了一”,构成动词重叠式的“A了一A”型。“试了一试”意思就是“试了一下”、“试了一次”,前面的“试”是动词,而后面的“试”实际上是一个动量词。因此,前面的“试”要与助词“了”(le)连写,而后面的“一试”要按“数+量”分写。例如:
由“试了一试”省去“了”就得到“试一试”,省去“一”就得到“试了试”,拼写法保持了一致性。
双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动词一样,也能重叠,重叠后所表示的意义也和单音节词重叠一样。“试验试验”就是“试验一下”的意思。单音节动词重叠,在习惯上连写;而双音节动词重叠,在习惯上却要分写。从这里可以看出,音节数对于拼写法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注意:双音节动词重叠,中间不能插入“了”或“一”,与单音节动词不同。
上一条目所说的“试验试验”(ABAB型)是双音节动词“词”的重叠,而本条目所说的“打打闹闹”(AABB型)是双音节动词“语素”的重叠。前者不属于构词的范围,而后者则属于构词的范围。因此,“打打闹闹”是一个重叠式的四音节动词,必须连写。例如:
这种四音节AABB型的动词,以及同类型的形容词、名词等,都不是四言成语,因此中间不宜加短横。
“来不来”这种格式一般用于选择疑问句,从它的结构来讲,是“来”(肯定)和“不来”(否定)的并列组合。“不来”是副词加动词,应该分写,参看“副词拼写法举例”有关条目,所以“来不来”只能全部分写为láibùlái。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来不来”这种格式看作是单音节动词重叠中间加否定词“不”,成为“A不A”型。例如:
“A不A”型可以推广到形容词,如“好不好”、“红不红”、“快不快”,拼写法相同。
上一条目中的“来不来”(“A不A型”),可以推广到双音节动词(或形容词)的“喜欢不喜欢”(“AB不AB”型),其拼写格式完全相同。例如:
后面两例是形容词。还应注意,不是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都能适用“AB不AB”型。
“喜不喜欢”显然是“喜欢不喜欢”的简略说法。有人认为“喜不喜欢”的说法不够规范,其实不然。语言应用总是趋于简练,“喜不喜欢”格式应运而生,且有扩大之势。从拼写法来说,前面的单音节语素,只好让它分写了。例如:
有人主张在前面的单音节语素后加一短横,如xǐ-bùxǐhuān,似乎也不甚好。
单音节的“动”(动语素)加上单音节的“宾”(多为名语素),组成1+1的动宾结构。这种动宾结构哪些应该作为词(动宾式合成词)连写,哪些应该作为短语(动宾短语)分写,是汉语拼音正词法中的一大难点。
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这种1+1的动宾结构,“动”和“宾”的结合程度有紧有松,由最紧到最松可以分为若干等级。从拼写的需要来说,只要粗略地分成三种类型就可以了。
第一种类型叫做“紧密型”。
单音节的“动”和单音节的“宾”组成动宾结构以后,中间不能插入“了”、“过”或数量词等其他语言成分;即使硬要插入,也不符合一般语言习惯,或显得不伦不类,很不自然。符合这个条件的1+1动宾结构,称为紧密型,一律连写。
以“观光”为例。“观光”属于1+1的动宾结构。在“观光”之间不能插入“了”、“过”等其他语言成分,如“观了光”、“观过光”、“观了一次光”、“观了三天光”等,都不成话。因此,“观光”是紧密型的1+1动宾结构,应该当作一个词(动宾式合成词),连写为guānguāng。类似的例子如下:
1+1动宾结构的第二种类型叫做“离合型”。
离合型的1+1动宾结构,也属于动宾式合成词,应该连写。它与上述紧密型1+1动宾结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动”与“宾”之间,可以插入“了”、“过”或数量词之类的其他语言成分。即是说,离合型既可以合(成为动宾式合成词),又可以分(成为动宾短语),它比紧密型的动宾结构要松散得多。
以“讲话”为例。“讲话”的“动”和“宾”之间可以插入“了”、“过”及数量词之类的语言成分,如“讲了话”、“讲过话”、“讲了一次话”等。“讲话”合在一起时是动宾式合成词,中间插入其他语言成分时又成了动宾式短语。这种离合型1+1动宾结构的例子很多。例如:
1+1动宾结构的第三种类型叫做“短语型”。
短语型的1+1动宾结构,动词和宾语应该分写。这种类型的动宾结构,“动”与“宾”表现了非常明确的“动作”与“对象”的关系。比如“看花”,“看”是一个动作,“花”是“看”的对象;又如“吃鱼”,“吃”是一个动作,“鱼”是“吃”的对象。因此,“看花”、“吃鱼”这类结构,都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组成的,应该作为短语分写。例如:
离合型动宾结构与短语型动宾结构的区分,是汉语拼音正词法的难点之一。总的来说,离合型动宾结构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如“讲话”),应该连写;而短语型动宾结构表达的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如“看花”),应该分写。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验”方法来区别这两种不同的结构。因为短语型的宾语是动词的明确对象,所以可能存在如下的问答:
问:你在看什么答:我在看花。
离合型虽然也有“宾”(有人叫“假宾语”),但针对“宾”则不可能存在以下的问答:
问:你在讲什么答:我在讲话。
问:你在洗什么答:我在洗澡。
问:你们今天开什么答:我们今天开会。
1+1的动宾结构,有时会遇到歧义,由于歧义而产生不同的拼写法(连写或分写),这种情况值得注意。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北京158中学读书。(这里的“读书”,意思是“上学”,属离合型,应连写为dúshū。)
他在看报,我在读书。(这里的“读书”,属短语型,应分写为dúshū。)
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这里的“吃饭”,意思等于“生活”,应连写为chīfàn。)
我吃饭,你吃面。(这里的“吃饭”,属于短语型,应该分写为chīfàn。)
1915年,袁世凯上台当了皇帝。(这里的“上台”属离合型,应连写为shàngtái。)
导演特地上台去看了看。(这里的“上台”属短语型,应分写为shàngtái。)
他去年下海经商了。(这里的“下海”有特定意义,属离合型,应连写为xiàhǎi。)
渔民们纷纷下海捕鱼。(这里的“下海”属短语型,应分写为xiàhǎi。)
1+2
单音节的“动”(动词)加上双音节的“宾”(多为名词)组成的动宾结构,是典型的短语,应该一律分写。例如:
这种惯用语可以扩展到1+3的动宾结构,当然,还是以分写为好。例如:
2+1
双音节的“动”(动词)加上单音节的“宾”(多为名词、代词)组成的动宾结构,也是典型的动宾短语,应该一律分写。不过2+1的动宾短语比1+2的动宾短语例子要少得多:
但宾语为代词的例子则比较多了。例如:
2+2
双音节的“动”(动词)加上双音节的“宾”(多为名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全是短语,一律分写。这样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
这种2+2的动宾结构,有的带有文言性质,多属于四言成语,仍然按“动”与“宾”分写。详见“四言成语”有关条目。例如:
1+1
单音节的“动”(动词)加上单音节的“补”(补语,动词或形容词)所组成的动补结构,不论“动”和“补”两者结合的松紧程度如何,一律连写。分以下三种情况举例说明。
动补结构前面的“动”也可以用“形”(形容词)代替,成为“形补结构”,表示一种状态或程度,例如:
单音节的“动”(动词)加上双音节的“补”(补语,动词或形容词)所组成的动补结构,不论“动”和“补”两者结合的松紧程度如何,一律分写。分以下三种情况举例说明。
动补结构前面的“动”也可以换成“形”(形容词),拼写法不变:
双音节的“动”(动词)加上单音节的“补”(补语,动词或形容词),所组成的动补结构,不论“动”和“补”两者结合的松紧程度如何,一律分写。这一类型的动补结构比较少。例如:
双音节的“动”(动词)加上双音节的“补”(补语,动词或形容词)所组成的动补结构,一律分写。例如:
前面的动词有时也可以代之以形容词,拼写格式不变。例如:
“动补”和“动宾”是动词结构中很重要的两大类。这两大类结构常常结合起来使用。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就是动补结构后面带宾语。动补结构后面带宾语,不论“动”与“宾”的关系如何紧密,宾语一律分写。例如:
后面的宾语如果是双音节的名词,当然更应该分写了。例如:
动补结构的补语,如果是双音节的趋向动词(“×来”或“×去”),再加上宾语时,宾语不是放在补语之后,而是插在双音节的补语之间,形成插花式。例如“走上来”加宾语“楼”,要说成“走上楼来”,“楼”插在“上来”两字之间。例如:
宾语的单音节名词也可以改为更长的名词或名词结构,拼写格式不变。例如:
能愿动词“能”、“会”、“要”、“想”、“敢”、“应该”、“可能”等后面常常接普通动词。不论两者是单音节或双音节,一律分写。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能愿动词加普通动词后改变了词性的,作为“词化”处理。如“他很能干”,这个“能干”已转化为形容词,应连写为nénggàn。
副词加能愿动词,与副词加普通动词一样,都应该分写。下面以“能”和“能够”为例,说明副词加能愿动词种种格式的拼写法:
“是”是一个最常用的动词,同时也是在拼写法中最难掌握的一个动词。“是”前面加上一个单音节的语素,有的要分写,有的要连写。如何判别分与连,是难点所在。以下分别加以论述。
“是”的动词性质不变,后面一般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这类“副+是”的结构应该分写。例如:
以上句子中,“是”的前面加上副词后,“是”的动词性质没有改变。如果去掉前面的副词,整个句子基本上是通顺的。
“×是”变为连词或副词,这种情况应该连写。例如:
“有”也是一个常用而在拼写法中颇难掌握的动词。“有”前面加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时,有的要分写,有的要连写。如何判别分与连,是难点所在。以下分别加以论述。
“有”的动词性质不变,后面一般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这类“副+有”的结构应该分写。例如:
“没有”习惯上一律连写为méiyǒu,例如“我没有钱”,这是本类型的唯一例外。
“×有”变为副词、连词或有特定意义的动词,这种情况应该连写。例如:
其他的如“具有、拥有、占有”等都是动词,应连写。
其他的如“有时、有利、有害、有力、有理、有名、有趣、有用、有心”等都应连写为词,不成问题。而“有人”(例如“有人哭,有人笑”)还是分写为yǒurén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