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我国车市竞争格外激烈,而在车企前十名中,六家国产品牌格外引人注目。
国产巨头比亚迪以160.7万辆的销量稳坐第一,奇瑞以105.7万的销量紧追其后。
图源网络
让人惊讶的是,一向低调的吉利居然排名第三,长安、大众都位居其后。
至于特斯拉、丰田等国外品牌,已经走下神坛,在中国的销量不断下滑,如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些国产品牌究竟做了什么?一夜崛起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说到国产汽车的重量级人物,业内人都绕不开“双福”——吉利老板李书福和比亚迪老板王传福。
这两位掌门人,都出生于60年代,发家史却截然不同,他们的故事也是不一样的精彩。
李书福,出生于浙江台州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小时候还当过“放牛娃”。
李书福年轻时
高中毕业后,他开始赚钱养家,之后开过照相馆,生产过冰箱,还造过摩托车,是典型的穷小子逆袭剧本。
和很多浙商一样,李书福有着一颗实业报国的初心,因此,在看到国内汽车行业的落后时,他决定进入汽车领域。
不过,造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他之前,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浙商前辈们的身影。
但李书福却还是十分坚持,他拿出1400万收购了一家小客车生产企业,1998年,第一辆吉利汽车出现了。
由于当时民营造车还不被支持,这辆车没有被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李书福压根不被看好,他特地准备的庆祝仪式,甚至只有1人赴宴。
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这位企业家依然没有退缩,他表示:“如果失败,就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皇天不负有心人,吉利终于拿到了轿车生产资质,这也是我国首家拿到该资质的民企。
此后,吉利牌汽车开始出现在市场上,2006年,吉利汽车销量突破20万辆,跻身轿车行业的前十名。
不过,这时的国产汽车还是经常被看作“低端”产品,这让李书福很是不服气。
于是,他带着吉利又干了一件大事:收购沃尔沃!这个举动震惊业内外,也正式掀开了吉利转型的序幕。
事实上,除了收购沃尔沃,吉利集团还陆续并购了宝腾、路特斯等品牌,奔驰、阿斯顿马丁等豪车品牌,李书福也都有股份。
这种种动作都表明着,李书福决心要打造一个走向全球的中国汽车品牌,他也的确做到了。
2023年,吉利汽车销量超过168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海外销量也同比增长了38%。
今年上半年,吉利销量就已经超过95万辆,超越上汽、特斯拉、丰田等热销品牌,位列车企第三。
如今的吉利,资产总值超过3300亿,员工数量超过12万,连续九年上榜世界企业500强,李书福的身家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千亿富豪。
李书福当年的梦想已经实现,连国务院都评价他是“民营汽车工业开放发展的优秀代表”,这样的成绩是曾经的他都想象不到的。
不过,另一个造车的“福将”,也并不比他逊色。
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成了国内的潮流,其中的领头羊,便是比亚迪。
在2024年的最新排名中,它以160.7万的销量遥遥领先,老对手特斯拉则还不到其销量的三分之一。
而作为比亚迪的领头人,王传福的身价高达1350亿,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车大王。
王传福
和李书福一样,他同样出身贫寒,不过不同的是,他选择了一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
十几岁时,王传福的父母就去世了,他便准备辍学打工,但哥嫂却坚决不同意,要求他继续读书。
在这样的支持下,他一路苦读,成功考进了中南矿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
大学毕业后,表现优异的王传福进入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究生,专门研究电池,这为他之后研发电车奠定了基础。
之后他成功留校工作,短短两年就升职为了副主任,可见能力出众。
因此,研究院在深圳成立电池公司后,便将他派去担任总经理的职位,这个机会,彻底改变了王传福的后半生。
90年代的深圳,说是遍地商机一点也不夸张,王传福很快就注意到,以“大哥大”为代表的通讯工具非常流行。
这意味着,随着这些产品的发展,电池的需求一定是巨大而稳定。
于是,王传福决定辞职创业,1995年,比亚迪诞生了。
最初的比亚迪并没有进入造车行业,主要是生产镍镉电池,之后又增加了锂离子电池,1997年,比亚迪电池销量达到1.5亿,成功冲进了全球前四。
掌握电池生产优势的王传福,看着国内几乎一片空白的电车领域,产生了大胆的想法。
2003年,比亚迪开启了造车之路,三年后,比亚迪纯电动轿车F3e研制成功,它搭载了自主研发第一款铁动力电池,这个突破震惊业内。
2008年,巴菲特认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表明了他对这个品牌的看好。果不其然,之后比亚迪陆续推出“秦”“唐”“宋”系列车型,在国内大受欢迎。
比亚迪这个曾被无数人吐槽的电车品牌,登上了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位置。
2022年,比亚迪彻底转型为纯电造车,宣布不再生产燃油车,也正是这一年,它超越特斯拉,以186万辆的年销量成为全球电车销冠。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销量已经突破160万,显然又要创造新成绩,让人很是期待。
紧追其后,排名第二的奇瑞同样也是国产品牌的骄傲,不过它属于国企,和比亚迪、吉利这样民企还是有些不同,暂时就不过多介绍了。
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是造汽车还是电车,他们的理念也许有所不同,但一定有一个同样的目标——让中国品牌扬名世界。
在局外人看来,这些国产品牌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崛起,但其实这些成绩背后,是无数看不到的努力,在这条路上,它们已经走了许多年。
如今,新的时代已经开启,相信在未来,属于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到那时,又会是怎样一副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