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叫什么牌子吗?丰田都得感谢它!
你知道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叫什么牌子吗?
不是“解放”,不是“红旗”,更不是“东风。”它叫“民生”,这辆汽车于1929年在沈阳问世。
这辆国产汽车的诞生得感谢两个人及一家军工厂。那两个人一个是李宜春,一个是张学良,两人都是中国汽车制造开山鼻祖。虽然这期视频是以李宜春为标题,但主要是想讲述中国第一辆汽车的发展历程。下面我们就以李宜春为切入点进入本期视频的主要内容!
看古今中外名人往事,寻沧海桑田历史遗珠,大家好,这里是世界名人榜!
李宜春,字润轩,辽宁沈阳人。1915年与张学良、周大文、胡若愚、高胜岳等结拜为兄弟。1919年,与张学良、高胜岳一同进入东北讲武堂第一期学习,李宜春与张学良学炮兵科,高胜岳学步兵科,1920年毕业后曾任第8混成旅第一团一营二连连长,1922年6月,升为该旅第一团团副,军衔为炮兵中校。
1922年10月,张作霖为发展军事,在北大营成立修械司,制造迫击炮,聘用英国人沙敦为负责人,李宜春协助。1926年6月,张作霖将修械司改成奉天迫击炮厂(中国近代唯一专业制造迫击炮的工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任命李宜春为少将厂长,生产迫击炮和炮弹。1927年,他将这个厂与奉天军械厂枪弹工场合并,厂址设在枪弹工场,位置就是现在的惠工广场附近。1929年,张学良将奉天迫击炮厂改称为辽宁迫击炮厂。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其子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紧接着张学良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这就是著名的“东北易帜”。随着内战停止,东三省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当时东北军有着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内战一停,武器需求量随之减少,兵工厂至少要部分产品转型。这时,有个人向张学良提了建议:咱们制造汽车吧!这个人叫李宜春。
张学良那时才二十几岁,接受新生事物快,也喜欢赶潮流。早些年摩托车和轿车刚传入中国时,他便购买了一辆美国哈雷牌摩托车和一辆别克Century轿车。
张学良对中国没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深有感触。进口汽车不仅是价格昂贵问题,更令人头疼的是,因维修、配件这些事情的困扰,汽车经常“趴窝”而成为摆设。因此,张学良心里早有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制造业的想法。李宜春建议化兵为工,利用厂里现有的设备,首先制造载重汽车,这一建议正迎合了张学良的心愿。
张学良于是在辽宁迫击炮厂成立副厂,即民生工厂,由李宜春兼任厂长。他拨给民生工厂70多万元(旧币,相当于今天的几千万元)作为试验和生产费用。
那个年代,亚洲地区汽车工业属于萌芽时期,而中国更落后,要做自主品牌汽车是难上加难。李宜春聘请了美籍技师麦尔斯为总工程师,配以海内外高校毕业科技人士的技术团队班底。据记载,工厂在籍职工207人,其中技术和管理人员约30人,后来发展到300多人。同时,李宜春还派民生工厂的技术人员到美国先进的汽车厂进行实习,包括福特、通用这样的大厂。
当时国内无人能独立完成汽车设计,李宜春不得不采用仿制方法。
于是张学良协助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雷”号载货汽车整车一辆,作为样车。
民生工厂将整车进行拆解试验,对于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的结构件,工厂可以直接仿制生产。对于少部分重新设计且生产难度较大的零部件,民生工厂自行绘制图纸,委托国外工厂加工制造。对于一些实在难以自己制造的、例如发动机、电气系统以及轮胎等还是只能从国外购买配件。
经过两年的努力,1931年6月,民生工厂宣布民生牌55型汽车研制成功。
该车载重量1.82吨,长头、棕色,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前后四轮为单胎,最高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自行设计的缓冲式后轴也有自己的特点,水箱分为四部,即使一部损坏,汽车仍然照常行驶。
虽然民生牌汽车还不能实现全部自主设计与制造,但整体的“国产化“率依旧惊人。据统计,首款民生牌汽车全车共计666种零部件,其中有464种实现了国产,也就是说,民生牌汽车超过70%的零部件为国产,在国内机械工业水平极低的条件下,能够达到这一水平,这绝对算是一个奇迹。
民生牌汽车,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为纪念建会10周年,在上海举办路市展览会,向李宜春发出了邀请,强烈要求展出第一辆国产汽车。
1931年9月12日,在上海展览会上,民生牌汽车成为了全场的明星,它被放在展厅中央,与会上展出的福特、别克、雷诺等品牌汽车日月争辉。展厅悬挂着张学良和李宜春的大幅照片。张群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参加展览会,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延、实业部长孔祥熙等也都亲自到会祝贺。
据1931年9月19日奉天发行的《盛京日报》称:“民生工厂自制国产汽车40辆工程将告竣……样式精美,轻便异常。”然而,就在报纸发行的前一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沈阳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民生汽车出生地沦陷了,工厂被日军侵占,奉天民生工厂里面储存的卡车和还未组装成车的汽车零部件被掠夺一空。这个中华民族最早的汽车工业嫩绿苞芽还没等来枝繁叶茂就被扼杀了。
当所有半成品落入日军手中,只有在上海的一辆民生汽车免遭浩劫,至今保存。后来,伪满实业部按照日本关东军的旨意将民生工厂改为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不久之后,该会社被一位日本商人丰田喜一郎接手,这位丰田喜一郎当时还没有生产汽车,这时候的他正在经营这一家纺织机械公司!
丰田喜一郎接手后立刻把民生牌汽车改为,“丰田31C型”汽车,31指的是1931年生产,C指的是“China”。四年之后也就是1935年在民生的基础之上进行研发出了丰田历史上首款汽车“丰田G1”丰田G1卡车后来被当作军车批量的生产,然后承载着大量日本兵开始了侵占我大中华的卑鄙行为!
我们通过车型图片对比发现“丰田G1”卡车和丰田的AA轿车长得还是挺像,都有相似的家族式前脸,和我们的民生卡车感觉长得不太一样,那是因为1931年,丰田就没有搞出来汽车,也没有做汽车,也就是说当时日军使用的丰田卡车不是丰田汽车生产的,可以说间接性的是我们自己的兵工厂产生的,因为当时就没有丰田车这一说!
不过时至今日,有很多人在说丰田的前身是我国自主生产的民生汽车,其实也对,也不对!对就对在,丰田确确实实是在我们民生的基础之上进行研发的!不对呢就是,后期的关键技术也就是发动机变速箱技术是丰田自己研发的!谁让当时我们落后呢?
虽然我们的汽车梦想很快因为抗战的烽火而熄灭,但是被李宜春送到上海展览的民生牌汽车却在另一个中国人心里埋下了种子,这个人叫支秉渊,他1897年2月18日生,浙江省嵊县人。1915年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电机科。经过数年寒窗苦读,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支秉渊被聘为上海美商慎昌洋行实习工程师、工程师,负责发电机组、内燃机、压气机等机器设备的销售业务。在此过程中,他参加安装了不少机器,建了若干个发电厂,熟悉了所经办机器的基本知识、安装和使用的方法。
1925年他在上海筹办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现上海新中动力机厂)。“新中”寓有“新中国”之意,反映了支秉渊等爱国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志向。他以企业为根基,以对外经营为窗口,来实现“实业救国”的远大抱负,开始仿制、试制一系列机器产品,承接设计一系列工程项目,从而登上了中国近代工业科技舞台,成为一位令人瞩目的机械工程专家。
在看到张学良的汽车之后,支秉渊认为张学良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汽车虽然很了不起,但“民生”牌毕竟是采用进口零部件造的,而他想造一部包括发动机在内的纯中国产汽车。在黄浦江畔,雄心勃勃的支秉渊夜以继日,殚精竭虑,积六年心血,凝结成一种新汽车的雏形,这时已是1937年夏天。这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当时新中公司所在的闸北地区,是日军轰炸的重点,支秉渊经常率领新中公司员工冒着炮火抢运物资,并历经艰辛,将上千吨器材迁往武汉。
武汉告急以后,新中公司相继迁长沙以及祁阳。长沙离武汉不足千里,且无险可守,若武汉失守,长沙即成为前线城市,从战争角度看在长沙设厂似无必要,甚至极不明智。而支秉渊在长沙设立分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早日实现制造较大马力汽车发动机的夙愿。
长沙黄土岭新建的新中公司制造分厂于1938年年底开工,支秉渊凭记忆重新绘制图纸,同时找回他的得力助手陆景云回厂主持试制发动机。早在“八一三”上海抗战的次日,支秉渊的部属、对汽车制造颇有想法的陆景云向支秉渊请长假从军抗日,投入杜聿明的部队中。支秉渊亲赴湘潭向杜聿明面陈理由,杜才批准陆景云回新中支持支秉渊的爱国之举。
陆景云刚到湖南长沙,还没有来得及开展工作,日本军队就逼近了。支秉渊只好拆下机器上路,这次他搬迁的目的地是湖南西南部的山区祁阳。
杜聿明将一辆已报废的德国卡车送给支秉渊。其发动机为M.A.N.牌狄塞尔高速柴油机,支秉渊决定仿制这种发动机,在没有任何有关资料的情况下组织测绘,决定建立汽车零部件批量生产线。
战时后方冶金工业十分落后,钢材供应远不及上海方便,条件非常艰苦。支秉渊四处奔波,多方打听供应渠道,终于想到向铁道部门购买被日本飞机炸坏的机车废件作为原材料。当时估计机车主动轴是好钢材制的,就用它来制造曲轴,用轮箍制联杆,用钢轨制一般钢件。没有较大的锻压设备和合用的磨床,制曲轴时就先将车轴锻扁,然后在机床上切削成型,最后再精车和研磨。在自炼铸铁过程中,找不到进口的铁镍合金颗粒,就以镍币为添加料,与铸铁、废钢同在化铁炉内熔炼,炼成低镍合金铸铁。
在如此差的条件下,新中竟顺利铸成气缸体、缸盖,用废飞机零件铸成了活塞。另外如油泵、喷嘴及飞轮锻坯,由支秉渊去香港购买。由于粤汉铁路运输已不正常,他就亲自押运,从香港用民船运到广西钦州、防城一带上岸,用人力经数百里挑到南宁,再经公路长途运输到厂。支秉渊还写信给胡厥文,请他也来祁阳。胡厥文很快在祁阳办起了新厂。支秉渊和胡厥文原来都是上海工业界的领袖人物,现在在远离上海的湖南山区,他们又一次携手,一个造车,一个炼钢;一个为抗战提供动力,一个为抗战制造枪炮。
1942年夏天的一个月明之夜,注定要被载入中国汽车发展的史册。那天夜里,中国第一辆汽车诞生了。上海工业史学家刘浩林评价道:“支秉渊造的这辆车,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辆车,因为这辆车的发动机是支秉渊自己造的,它的变速箱、传动器、转向机构,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支秉渊自己造的,所以非常了不起!”
一个月以后,支秉渊驾驶着新车上路了,他翻越贵州、四川的崇山峻岭,去参加正在后方重庆举办的工业展览会,他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汽车。
另外再来简要说一下当年被日军占领的原辽宁迫击炮厂的后续历史。
沈阳解放后,辽宁迫击炮厂成为沈阳五三兵工厂。
五三工厂在抗美援朝中做出过巨大贡献,并创造了“五三工厂经验”。1951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五三工厂“模范工厂”称号,成为至今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1953年1月,朱德总司令为模范工厂奖旗亲笔题词:“你们是依靠工人阶级搞好工厂企业的模范”。这面锦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抗美援朝纪念馆。
1956年,同样是在东北大地上,我国建起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而1956年下线的解放牌汽车也标志着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正式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