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年龄:59岁|国籍:中国香港|家乡:
董事会这帮人,没有薪酬也没有股份,打白工?接着看。
经营摘要: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在电力自动化电源领域,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电网发展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合理布局能源、富集地区外送,建设特高压输电和常规输电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新增规模1.3亿千瓦,达到2.7亿千瓦左右;电网主网架进一步优化,省间联络线进一步加强,形成规模合理的同步电网。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2021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稳健复苏态势,预计用电消费呈恢复性增长态势,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电力行业要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加快清洁低碳转型,实现碳减排目标。电力行业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精准脱贫的基本保障。2021年电网投资将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新基建中发挥带动作用,电网建设也将成为工业互联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自动化电源是输变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的规模扩大还是技术改造都必须同时伴随电力自动化电源的建设,因此电力自动化电源设备制造企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
截至2021年7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95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56.70万台、直流充电桩38.30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26台。2021年7月较2021年6月公共类充电桩增加2.70万台,2021年1-7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40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240.40%,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214.10%。截止2021年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01.50万台,同比增加50.20%。2021年7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9.73亿kWh,比上月增加0.52亿kWh,同比增长44.20%,环比增长5.60%。
(二)主要业务情况
1、电力自动化电源业务
2、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公司在业界首创的电动汽车柔性充电堆,能够自动适应不同电动汽车和不同的充电阶段的差异化充电功率需求,大幅提升充电设备利用率。由此形成的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模式,可大幅节省土地、配电、投资、补贴等社会资源,提升充电设备的利用率,并能适应未来大功率充电的发展趋势。
3.电能质量治理设备
(三)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2、生产模式
为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以“及时”的方式,响应产品品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公司以销定产为主,快速且需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使公司生产的产品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柔性生产模式方向发展,导致产品实现过程的复杂度和多变性,也必然带来企业整个生产模式(需求—设计—制造—销售与服务)的变革,使之具有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功能。公司生产系统的管理对产品的品种与产量能做到快速而灵活的调整。
3、销售模式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持续创新优势
2020年6月,国家电网联合中电联、日本CHAdeMO协议会、日本东京电力共同发布《电动汽车ChaoJi传导充电技术白皮书》,全面阐述ChaoJi充电系统设计思路、通信协议及连接组件技术方案,启动中国国家标准制定、修订与ChaoJi产业发展路线研究,标志着新一代充电技术迈向标准制定和产业应用新阶段。ChaoJi充电技术自2016年起由国家电网主导研究,目前已形成完整快捷、安全兼容、经济高效的充电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支持高达500千瓦的充电功率,未来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快速充电目标。
2、标准制定优势
3、产品优势
4.品牌和质量优势
在品质控制方面,公司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质量体系认证,并建立了完善的中试、老化及试验验证体系,具有较强的产品性能及可靠性验证能力,是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方面。
十、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政策风险
(2)技术革新风险
公司已建立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制度,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收集市场需求和技术动态信息,及时了解市场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一方面,在人力和财务上保持对产品开发的投入,进一步加强研发实力;另一方面,加大与业内知名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的力度,加快产品开发的步伐。
(3)市场竞争的风险
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新基建展示的广阔前景,该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势必将吸引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所以行业内生产企业可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另外,电力设备行业近年来发展前景看好,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竞争,尤其在电力自动化领域,已存在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对公司已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电力自动化电源产品的竞争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4)经营管理的风险
从这张图看出李志刚是这个公司技术上的核心,老板廖晓霞通过欧华实业控制公司,所以在薪酬披露方面都是不是很明确。
公司报告所说的核级开关竟然没有收入!最大单项就是电力自动化电器,3亿多,16年到现在的营收居然没有什么增长!真是怀疑公司的写经营报告的人是讲评书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