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2022:Mate回归,“造车”起飞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一整年,给我们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各色回忆,也有着相当的特别。

这边智能手机市场止不住收缩态势,然而高端市场却引来各家厂商争相布局,那边汽车行业迎来了真正的新能源和智能化大转型,飞速洗牌的同时又有新入场者站稳脚跟。华为消费者业务正是在高端手机和新能源车上,继续释放着自己的能量。

华为手机等待着盛大归来

走过这一年回过头来看,只支持到4G网络似乎成了遭遇风波后又再度重振旗鼓的华为手机,在当下的最大短板。时隔两年问世的Mate50系列,重申了华为打造旗舰智能手机的实力,市场表现也反映出华为品牌留存至今的号召力。虽然从麒麟芯换到高通平台,性能却依旧顶级。

就目前的产品体验,4G暂时还不是个问题,不过随着各大运营商网络建设推进,5G网络优越性越发凸显,成为5G通信壳配件也无法满足的需求。新旗舰上未恢复绝对领先的那些部分,也会暴露出类似问题。至少在今天,华为仍保有尊严,仍能持续创造"昆仑玻璃"等技术价值。

(图源:雷科技)

相对的,其他手机厂商都在折叠屏产品上奋起直追,从机身轻薄到系统交互都有了可圈可点之处,提起折叠屏也不再有绝对的"王者"。全新形态手机的新鲜感退潮后,华为将如何在折叠屏赛道上保持领先和独特价值,会是这家厂商在打造高端和超高端产品时,最值得期待的部分。

(图源:华为)

在受冲击相对不那么大的智慧屏、平板、耳机、手表、PC和其他产品上,华为如往日般展现着其他消费电子厂商难以达成的"壮举":为改善生产力体验,竟直接将Linux版本的WPS带到平板上;行业大都止步不前,华为让智能手表可以换壳使用,或是能藏入真无线耳机带走。

最重要的是,华为这套通过鸿蒙系统和互联能力进行相互通信的产品阵容,在2022年仍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跨设备体验上与苹果有来有回的生态。华为用强大的产品规划和执行能力,打造出了相对完善且可用性不错的多终端智能体验,而且还在年复一年地不断改进。

影响力飞速膨胀的华为汽车业务

1、华为"不造车"却创造变革

赛力斯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这家车企在2022年销售了13.5万辆汽车,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问界品牌更是达成了7.5万辆的累计交付。要知道该品牌首款车型问界M5发布至今其实不过一年有余,短短的数个月间又发布了问界M7、问界M5EV等车型,节奏快过大多车企。

(图源:赛力斯)

很显然,余承东主导的华为智选汽车产品路线,给如今的赛力斯(原小康股份)在新能源汽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华为也用车主真金白银认可换来的销量证实了一件事,拆分荣耀后仍有强大的消费者终端势能,是未来中国智能汽车市场不容忽视的力量,就如曾经的手机行业竞争。

华为亲自下场决定外观设计和座舱体验等的华为智选模式,在中国汽车行业无异于注入强大外力,也让华为以相对小的成本带来有竞争力的高净值新品,维持住了销售体系和合作伙伴的利益。据称未来有来自多个车企的合作车型,会使用问界品牌发布,"华为汽车"越发热闹了。

2、HI模式车型落地,未来还有更多果实

在资源充沛的超大型企业中,多个团队内部赛马来试错,寻找更优的商业模式已经屡见不鲜。华为迄今为止的汽车行业历程中,作为供应商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I模式(HUAWEIInside),恰是华为智选路线的一面明镜,展现实力的同时让人看到了更多。

(图源:阿维塔)

在2022年,曾经以一段复杂路段城市自动驾驶演示惊艳众人的HI模式车型,北汽极狐合作的阿尔法S全新HI版终于在数次延期后迎来了正式交付。然而这款车型的销量难言理想,从侧面说明,纵使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优越性一再得到验证,也不能在更高层面决定整车市场表现。

"含华量"更浓郁的阿维塔11,于长安造车基础上引入了宁德时代电池创新和华为DriveOne双电机四驱系统,但没能如预期般上市即爆款。HI模式下,车企对于产品定位和销售运营把控,来得比华为技术支持重要得多。行业对华为技术仍信心十足,2023年将有数款HI车型即将上市。

3、车企用鸿蒙系统得名也获利

任正非明确强调"华为不造车"的同时,华为车BU拿出了作为Tier1供应商向车企销售零部件的商业路线,现在看来车企们眼中最有价值的华为元素,是关系到智能座舱体验基础的鸿蒙系统。在2022年,有北京汽车魔方、吉利几何G6/M6三款车型,在车机中搭载了鸿蒙系统。

(图源:吉利)

与视觉和交互都跟华为手机一脉相承的华为智选、HI模式车型不同,这些车型都或多或少地基于鸿蒙做了二次开发,因此除了名字消费者很难一眼就看出车机跟华为之间的关系。不过华为做智能终端最关键的性能和软件基础,以及跨设备的终端体验,都在这些车辆上有所体现。

华为技术创新薪火仍续

Mate系列回归着实令人开心,但我们仍要关心华为手机未来在哪。仅剩下头部手机厂商留在牌桌上的行业环境,需要所有玩家都在高端产品上高强度竞争,若一直束手束脚不能全功率输出,就算是昔日的王者也会被追赶者超越,这个势头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

具体产品之外华为在2022年有个标志性的动作,在跟相机品牌的跨界合作结束后选择推出独立的华为影像XMAGE品牌,试图借助华为手机影像能力在历代产品中的延续,在用户心中树立起全新认知。华为影像迈出了第一步,不过手机影像"核战争"绵绵不绝,生存仍要从长计议。

一个消息正不胫而走,羽翼渐丰的国产化供应链即将带回5G网络,甚至是睽违已久的麒麟芯。这对于华为手机和其他个人终端产品而言无异于强心剂,暂且不提这些变化会对舆论产生多少影响,能够深入软硬件更底层意味着可以把握更多产品能力,而这恰好是华为更擅长的。

"含华量"概念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华为什么时候会全身心地投入汽车事业,用百分之百的华为车给这块转型中的市场带去更大影响。综合余承东对外释放的信号以及行业客观规律,目前多方合作的状态还将保持三五年,华为还不会那么快地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车企。

至于未来华为合作车型的体验,大可以抱着乐观的态度去期待。在并非从平台开始完全重新开发的车型上,华为造车的理念和技术加持小试牛刀,待到进一步释放能力的产品问世或又是一场"腥风血雨"。自动驾驶能力亦是如此,随着车型和覆盖范围增加,特别之处将越发凸显。

对于这家历经磨难的企业来说,消费者持续不断地认可华为的创新实力和产品体验,是它能收获的最大财富。我们总说这世间没有永恒的王者,但若是能像华为这般在进入手机、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后,快速把握要点占领市场高地,也不失为现代商业社会的一段佳话。

至暗时刻留下的阴霾似乎散去,而希望的火苗从未断绝,华为已经在2022年展现出了重振旗鼓的种种端倪,接下来或许就将再度吹响大举前进的号角。

THE END
1.高管团队/管理层信息常务董事、华为云CEO 余承东 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李建国 常务董事、制造部总裁 何庭波 董事、华为科学家委员会主任、ITMT主任、海思总裁 郑良材 董事、人力资源管理部总裁 任正非 董事、CEO https://www.huawei.com/cn/executives
2.华为的车是啥牌子华为的车是AITO品牌。 华为的造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车,而是采用与车企合作的方式,为车企提供部分技术联合打造车辆,其中赛力斯就是华为深度合作的一个汽车品牌。 赛力斯全称为金康赛力斯,是小康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金康新能源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作为一家有传统造车企业背景的造车新势力企业,金康赛力斯https://www.yoojia.com/wenda/772569.html
3.刚订车就成绝版,华为汽车业务为何一再不顺?这被外界视为一款“既是华为造、又不是华为造”的车:问界M5前期规划来自华为,外观设计、品牌定位、后期营销都将由华为负责,小康股份本质上成了华为“代工厂”。可以说,除了名字不带华为,其他都是华为造。 这意味着,一直宣称不会自己“造”车的华为,已经深入造车行业,甚至在2022年把汽车作为主战场的意图也越来越https://36kr.com/p/1558562692386434
4.新能源汽车logo标志大全,看看你认识几辆4、比亚迪从2022年3月起停产燃油车,成为纯电动汽车品牌。极狐汽车为北汽纯电子品牌,赛力斯为华为智选品牌。 5、自游家是小牛两轮电动车创始人推出的电动汽车品牌,法拉第未来是下周回国贾跃亭在美国创立的,轻橙时代由车载软件小马立行的创始人成立的电动汽车品牌,Lucid则是美国造车新势力,创立者为原特斯拉创始人之一。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203553472095322661
5.华为车BUCEO靳玉志:乾崑智驾的使命是把智能带入到每一辆车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 靳玉志 根据我们的判断,今年会是智能驾驶的元年,中国市场真正规模地开始采用智能驾驶。我们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是领先的,英文的品牌很响亮,ADS,Advanced Driving System,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所以我们利用这次车展更新了它的名字,叫“乾崑智驾”。“乾崑”两个字的含义,乾就是天http://www.xinhuanet.com/auto/20240507/ff3269f4ebc74402886d51e21864375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