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1997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并先后发行了A股和B股,注册资金162085万元,公司法定代表人与董事长尹家绪,同时也是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与执行董事、总裁。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产业涉及汽车、房地产、物流、IT等行业,主营业务为乘用车和商用车开发、制造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摸索,长安从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先驱发展为总资产突破360亿(规模资产400个亿)、员工4万名的国内最大小型车及发动机制造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之一。
现拥有重庆、南京、南昌、河北4大生产基地、12个汽车制造工厂和2个独立的发动机制造工厂,福特、铃木、沃尔沃、马自达等多个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了重庆、上海、欧洲三个研发中心,形成了微车、轿车、客车、卡车、SUV、MPV等低中高档、宽系列、多品种的产品谱系,拥有排量从0.8L到2.5L的系列发动机平台。
已成功推出了长安之星系列微型客车、长安奔奔、长安杰勋、长安星卡、都市彩虹、陆风;福特蒙迪欧、福克斯、马自达3、沃尔沃S40、S-MAX;铃木奥拓、羚羊、雨燕、天语等众多车型,同时也制造和销售多种型号的江铃牌发动机,具备年产汽车100万辆、发动机100万台的生产能力。
迄今累计投放400多万辆汽车,出口汽车8万辆。
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长安公司及其零部件供应商带动了重庆市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为重庆市和国家的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7年,公司销售收入预计可达520亿,将成为重庆首家销售收入超过500亿的企业。
2006年,公司累计产销汽车71万辆,其中出口汽车22988辆,列国内汽车行业前四位。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15.2亿元,企业利润总额21.43亿元,同比增长252.7%。
多年来,长安一直位居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之首,中国上市公司20强,中国制造企业100强。
迄今为止,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长安”牌商标,品牌价值已到133.58亿元,排名世界汽车品牌前20位。
近年来长安汽车的销售情况如下:图1近年来长安汽车的产销情况目前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三个上市公司,四支股票(长安汽车A股、B股、江铃汽车A股、B股)。
前进的长安,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一直位居全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企业100强、中国上市公司20强之列,居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之首。
2、企业发展沿革百年长安发展史也是一部自主创新奋斗史,自主创新推动了长安数次历史性转变:一、实现从仿造到改进的跨越(建国前的87年-1980):自1862年成立以来,长安力求学习先进技术,改进设计了一系列国外特种产品,初步具备改进设计能力;二、实现由特种产品到汽车的跨越(1950-1983年):探索发展民用产品,引进微车、发动机技术,此后正式走上由特种产品向汽车跨越的道路;三、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阶段(1983-1995):对引进的日本YJ5微型客车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不仅实现国产化,还改进开发出“长安之星”系列微型客车,技术实力快速提升;四、自主创新打基础阶段(1995年-2000年):1995年成立汽车技术中心,建立并不断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和基础保障条件;五、“以我为主、自主创新”阶段(2001年-今)。
2001年开始选择正向开发的自主创新之路——“掌握关键的、核心的、基础的技术,最为扎实、有效的原始积累必经之路”,并成功探索出“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模式,200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长安模式”。
今天,长安还实现由微车到轿车的跨越,2006年11月CV6的成功推出及其上市后的卓越表现,将长安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形成三点(重庆、上海、意大利)、一线(DDN)、一协同开发的全球化自主开发能力,成为国内第一个在海外建研发中心的企业,第一个建样车试制的企业,第一个建立新品开发流程的企业。
相继开展的汽车/发动机新产品近150多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310亿元。
在海外70多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保护,完善研发规范近1000多项,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和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3、企业荣誉14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长安成功实现裂变式、跨越式发展的飞跃,也打造了长安屹立于中国知名企业的金牌实力榜。
——长安之最:我国最成功的“军民结合”型企业;我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企业我国最早执行微车安全碰撞法规的企业,1999年8月13日,“长安之星”成功实现中国微车第一撞;中国汽车行业、中国兵工行业最早荣获国家级管理创新一等奖的企业。
——长安实力榜:2002—2006年,长安上缴利税居重庆市第一位;2003年,长安公司荣获“中国汽车工业50年50家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荣誉称号;2003年,长安公司“以实现敏捷管理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获第十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6年,长安排名中国机械500强第11位;2006年,长安排名年度中国上市公司100强第15位;2004—2006年,连续三年排名我国汽车行业前四位。
2007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排名全国第12位。
二、企业的高新技术特征与优势1、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情况长安公司于2001年9月20日通过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06年7月1日通过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复审认定。
(认定证书见附件)2、现有主导产品情况自1957年第一辆“长安”牌汽车下线后,长安公司相继成功推出了长安之星、长安星卡、都市彩虹、长安星光、长安之星II代等系列微型客/货车,长安CM8中高级客车,长安奔奔、长安杰勋、陆风风尚、陆风风华等轿车,福特蒙迪欧、福克斯、马自达3、沃尔沃S40、S-MAX;奥拓、羚羊、雨燕、天语等众多全新车型新产品。
以及F、G系列、C16、CA20系列等多种江陵牌系列发动机,累计产销量超过400万辆。
此外,公司目前在研的S3-S5级新产品超过40项,并将在今后三年内推出20款全新车型。
在清洁节能汽车开发中,长安在重庆市和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率先进行了混合动力轿车开发,在2005年11月第四届北京国际清洁汽车技术研讨暨展览会上,与国际混合动力汽车同台竞技,成为国内唯一完整参加巡游的车型,获“突出贡献奖”,计划在2008年将实现产业化。
2007年6月18日长安与北理工合作研制的氢内燃机成功实现点火。
通过上述新产品的研发,长安逐步建立了长安特色的“以我为主”的自主开发模式,掌握了车身开发、数字化设计、CAE分析优化、样车制作、试验验证/评价等五大汽车研发核心能力。
2006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55亿元,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80%,新产品利润33亿元。
2005年—2007年,占公司销售收入10%以上的主要产品及其经营情况见如下表:表12005-2007年主要汽车产品情况3、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及技术性收入的比重1)高新技术产品情况自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来,长安公司相继成功申报了CM8、CM5、SC6360、福克斯、雨燕等17个重庆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具体申报表)。
2008年,公司将会陆续推出全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级轿车CV8、V101、长安HEV混合动力汽车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
2006年,公司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61%。
2)技术性收入随着公司自主创新实力的全面提升,长安已实现了从引进技术到技术输出的突破。
2005年,分别拥有专利200多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CV7、CV9汽车成功的实现向江西江铃控股有限公司的技术输出,分别获得入门费6000万元和900万元;并分别按每辆车出厂价的1%、2%收取提成费。
目前,该生产线已经基本建成,预计于2008年正式投产。
此外,长安在商标许可方面也获得巨大收益:对南京长安公司以“长安”商标抵价3000万元入股投资;“长安”商标许可长安跨越和长泰等公司,每辆车收取许可费60元,已累计收取许可费1300多万元。
近年企业技术性收入明细表如下:4、现有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与优势长安汽车在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的设计观念和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位居行业前列的自主研发能力,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车型,有力的支撑了“微车为本,轿车为主,发展商用,进军服务,开拓海外"的产品结构战略,形成了微、轿、客、重,高、中、低档较为全面的汽车产品谱系,并牢牢占据市场主动。
在以产品为核心,在具有重要竞争价值的价值链比如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上具有捍卫市场地位的超强能力目前长安汽车投放市场的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微车、家轿和MPV领域。
微车方面有长安星卡系列、长安星光系列、长安镭蒙、新一代微客长安之星Ⅱ代、有“平头微客终结者”之称的星光35和高档舒适的CM8等;轿车方面,有奔奔、风华;MPV方面,上市的杰勋,风尚也有不俗的竞争实力。
各车型优异的竞争力使长安汽车牢牢占据汽车行业第四的有利位置。
——长安星卡系列载货车:2001年,长安抓住国家实施"欧Ⅱ排放"以及"正面安全碰撞"两项法规为契机,陆续成功开发了多款长安“星卡”微型载货汽车,从此宣告“星卡”的全面上市,同时也宣告高技术高性能的新型载货汽车的诞生。
星卡系列产品上市后,销售一路高歌猛进,目前年销量达到5万辆的销售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占有率达到45%。
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长安倾力打造出一款兼具“微轿+微货”功能长安星光系列客、货两用车。
并且,该车以不到三万元的高性价比优势,对当时的平头微车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上市以来销量就节节攀升,重新树立了在低端微客市场的新标杆地位。
——长安之星Ⅱ代(CM5)客车长安CM5是基于长安汽车经典产品长安之星的平台上升级开发的,采用了23项专利技术,288项技术升级和800多项零部件性能提升,以“新外观”、“新品质”、“新空间”的创新产品理念,更加全面地满足市场消费者对于新一代微车的需求。
该车型继承了长安系列客车一贯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特点,并大幅度提升了承载能力和行驶稳定性,在国内同型车中达到领先水平。
自2007年3月上市后,持续受到市场的好评,截止2007年10月,已累积销售34880辆,全年预计销售8万辆。
该车型无论在外观、动力、空间、安全等各项性能和指标方面都将成为其它小排量车型的有力竞争对手,同时奔奔通过了严格的各项试验,保证其拥有优秀的品质。
上市一年以来,奔奔的销量已经突破5万辆,又创造了中国轿车产品的纪录。
目前在细分市场中的份额超过了10%,奠定了其重要的地位。
——长安杰勋(CV11)多功能乘用车长安杰勋是由长安汽车公司自主研发的MPV(MultiPurposeVehicle)多功能车型,代表了长安汽车公司对全球资源和技术的运用及整合,为长安汽车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杰勋的诞生标志着长安汽车自主品牌轿车产品由小型车市场进入了中型车市场。
同时,长安杰勋还即将推出完全由长安自主开发的混合动力车型,整车与同档次的传统纯内燃机汽车相比,油耗更低,整车排放达到国Ⅳ标准,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企业整体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1、自主研发体系及管理机制长安以建立开放的、全球化的自主研发体系为目标,以市场为牵引,以产品为载体,以核心技术为重点,以人力资源为根本,以机制为保障,着力构建有“长安特色”的国际化自主研发体系。
1995年成立了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成为全国首批140家国家认定技术中心之一;2003年,在意大利都灵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可辐射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2004年在上海建立长安上海研究院。
建立了利用全球优势资源,从产品策划、工程化设计、供应商协同、生产、营销、服务全过程的国际化汽车自主研发体系。
现建立了与国际研发机构接轨的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八所三处一分中心一分院,其组织机构(略)。
在研发系统的管理机制方面:1)建立健全创新管理体系,形成了以科技委为管理中心,汽研院为研发核心,工厂贯彻执行的立体式科技管理构架;初步构建了一纵两横的管理模式,实施矩阵式项目管理和能力建设体制,实现了多项目管理,使长安的项目管理走在行业前列。
2)形成微车体系、轿车体系、动力体系、共用体系、支撑体系五大虚拟组织体系。
对汽车产品平台及产品项目的高效运作与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有力地推动了平台的搭建及产品项目的管理。
3)建立矩阵式的项目管理组织体系,设立项目总监。
4)建立“一纵两横”的研发管理组织模式,以进一步加强研发部门内部的职能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各专业能力建设。
5)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海外分中心和上海分院,确定了重庆本部、上海、欧洲三地的新产品研发定位。
6)借助高校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所进行广泛合作,建立了重庆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NVH研究中心,长安北理工技术创新中心。
近三年合作经费达1亿元左右,合作项目占到公司科研项目的50%,培养人才达500余人,有力的推进了公司技术创新。
7)完善与创新管理制度,为加大科研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力度,加快集团化管理进程,规范操作流程,做到控制有力、管理高效,对产品开发流程进行研究,并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相继制订和修订了“技术开发项目管理办法”、“技术开发费管理办法”、“新产品鉴定管理办法”、“技术开发项目设计师系统管理办法”、“控股子公司汽车/发动机产品开发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等,对公司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项目管理以及集团公司新产品规划起到了有效控制和积极推动的作用。
通过上述一系列管理创新,理顺了研发流程,提高了产品研发效率。
2、人才优势1)企业负责人及研究开发带头人的主要情况企业负责人——徐留平,男,43岁,汉族,中共党员,江苏扬中人,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8年6月参加工作,198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兼任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党委书记。
曾先后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荣获“重庆直辖十年建设功臣”、“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度汽车业最具潜力CEO”称号、首届“中国优秀企业家”、“2006年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十大年度人物”等称号。
研究开发带头人——朱华荣,男,1965年3月出生,重庆人,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1986年参加工作,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长安汽车集团公司副总裁兼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同时担任的社会职务有: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科协常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致力于汽车及发动机产品开发、规划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作。
95年获得西南兵工局青年岗位能手光荣称号;97年获全国兵学会青年科技奖;99年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被确定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002年获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突出贡献奖;2004年获第三届重庆青年科技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
2)研发人员结构组成长安坚持主张开发出一两个新产品不是目的,通过联合获得能力,培育队伍才是至关重要。
因此长安将技术人员放在国际舞台上锻炼,五年来,700多名长安的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分赴海外,在国际一流的开发平台上从事开发;同时,高薪引进欧美日国际高水平人才,通过与外国专家进行不间断的交流,长安的技术人员才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技术,培育起了自主开发的能力,长安也由此打造出了自己高素质的研发团队。
长安公司现有员工20911人,其中科技人员9849人,占企业人数的47.1%,产品研发人员2196人,占企业人数的10.5%,这些人员中,有700多人具有在海外参加2-3个新产品开发的经历。
其中博士27人,硕士300余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0%;高级职称91人,中级职称250余人,初级职称367人,外聘海外专家20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待遇的高级专家36人,同时还成立了博士后科研站,先后有进站博士后5名。
专业涉及:汽车工程、工业设计、内燃机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材料与热处理、铸造、涂装、焊接、冲压、铸造、热力学与流体力学、自动化控制等20多个学科。
科研团队实现了从分散量少的国内团队,向高水平专业化的国际团队转变。
3)人才的选拔、使用与激励机制长安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专业人才和中干队伍建设为重点,抓住吸引、培养、使用、激励等四个环节,在“引、选、育、用、留、奖”的“人才六字经”上狠下功夫。
如利用外部人才市场搞好公司紧缺专业和高端技术人才的招聘工作;制定“相马”与赛马相结合的选才策略;加强国际、国内技术交流和合作,选派人才出国外学习;建立《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资深设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目前,汽研院已有9人被评聘为学科带头人,专业领域涉及气道设计领域、车身设计领域、涂装工艺设计领域、NVH领域等多个汽车专业领域;60余人被评聘为资深设计人员,收入差距拉大到10倍以上;开展“三师”(设计师、管理师、技能师)评聘,开辟员工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
“三师”评聘是推行非领导职务高层次建设,改变了员工成才渠道的单一;加强核心人才群体建设,初步建立人才安全体系,修订《公司人才流动管理办法》,完成了《关于留住博士的几项措施》和《关于博士车辆的管理办法》,加强了对进站博士的管理;在留住人才方面,建立了一、二、三级设计师的聘用制度,分别给予副总级、副部级、副处级待遇,特别优秀者还可以享受总裁级待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科带头人、资深设计人员、行政领导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考核评价,将其收入与成果业绩挂钩,逐步建立起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三大体系:绩效考评体系、薪酬激励体系、招聘培训体系。
3、近三年研究开发经费收入情况以及具备的基本条件i)科技投入情况长安公司多年来致力于民族品牌的培育,致力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占销售收入5%以上的科技活动经费作保障,确保了科技开发投入开发和试验手段的建设“十五“期间,长安累计投资45余亿元用于自主创新,年均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
仅2006年的科技投入就达19亿元,占当年企业销售总收入的4.6%。
投入10亿元,建成汽车工程研究院,占地200余亩、拥有8000平米试验试制厂房7个,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新增试验设备110台,具备了造型设计、样车制作、工程化设计、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五大核心能力,实现了从单一微车改进向多平台多产品自主开发转变。
新品开发的高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产品谱系更为全面,05、06两年间陆续上市推出CV9(陆风风尚)、CV6(奔奔)、CM5-P(长安之星II代)、CV11杰勋以及C16、CA20发动机等多个全新产品,年均新品产值占销售收入的70%以上。
近年科技开发投入比例情况如下: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长安的汽车开发能力已得到长足发展,并积累了以下能力。
设计能力——在汽车设计方面,已完全具备3D设计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各种3D软件软件进行三维设计,基本具备了电子样车、样机装配能力,初步具备了系统设计及匹配能力。
分析优化能力——在汽车分析优化方面,已组建专门的CAE分析团队,具备了车身结构强度、刚度、寿命及耐撞性的分析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