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电瓶插座,具体涉及电动车电瓶安全充电插座。
背景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电动车电瓶安全充电插座,解决了现有技术儿童拿导电体触碰正极柱与负极柱容易被电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电动车电瓶安全充电插座,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上的插槽以及设于插槽内的正极柱、负极柱与接地柱,所述正极柱通过连通装置与接线柱连通,接线柱与电池组相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连通装置包括连接片以及设于连接片两端的连接触点,连接片固定连接于顶杆上,顶杆上套有弹簧,弹簧位于连接片与壳体的底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壳体的中部设有隔板,顶杆的顶端伸出隔板的顶面,顶杆的底端伸出壳体的底板上的通孔,连接片位于隔板与壳体的底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正极柱的底部穿过隔板后底端设有正极柱连接板,正极柱连接板位于壳体的底板上,正极柱连接板的顶面设有正极柱触点;所述接线柱的顶部穿过壳体的底板后顶端设有接线柱连接板,接线柱连接板的顶面设有接线柱触点。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电动车插头插于插槽时,压动顶杆使得连接片两端的连接触点分别与正极柱触点以及接线柱触点相接触,即正极柱与接线柱连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壳体位于连通装置处卡接有盖板。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壳体上设有连接板,连接板上设有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正极柱通过连通装置与接线柱连通,接线柱与电池组相连,连通装置未将正极柱与接线柱连通时,即使儿童使用导电体触碰正极柱与负极柱,由于正极柱没有与电池组相连,所以不存在电伤手指的问题,提高电动车电瓶充电插座的使用安全性;
2、电动车插头插于插槽时,压动顶杆使得连接片两端的连接触点分别与正极柱触点以及接线柱触点相接触,即正极柱与接线柱连通,电动车正常充电,便于使用者正常使用电动车;在不充电的情况下,由于插槽较小,儿童使用两个物体,一个按压顶杆使得正极柱与接线柱连通,即正极柱与电池组相连,一个触碰正极柱与负极柱的概率很小,进一步提高电瓶插座的安全性;
3、壳体位于连通装置处卡接有盖板,在连通装置出现故障时,撬开盖板便于维修连通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另一个视角)。
图3为图1的主视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不含盖板07且正极柱03与接线柱08未连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不含盖板07且正极柱03与接线柱08连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以及图7所示,电动车电瓶安全充电插座,包括壳体01、设于壳体01上的插槽02以及设于插槽02内的正极柱03、负极柱06与接地柱05,所述正极柱03通过连通装置与接线柱08连通,接线柱08与电池组相连,所述连通装置包括连接片41以及设于连接片41两端的连接触点,连接片41固定连接于顶杆04上,顶杆04上套有弹簧42,弹簧位于连接片41与壳体01的底板之间,所述壳体01的中部设有隔板15,顶杆04的顶端伸出隔板15的顶面,顶杆04的底端伸出壳体01的底板上的通孔14,连接片41位于隔板15与壳体01的底板之间,所述正极柱03的底部穿过隔板15后底端设有正极柱连接板31,正极柱连接板31位于壳体01的底板上,正极柱连接板31的顶面设有正极柱触点32;所述接线柱08的顶部穿过壳体01的底板后顶端设有接线柱连接板81,接线柱连接板81的顶面设有接线柱触点82,电动车插头插于插槽02时,压动顶杆04使得连接片41两端的连接触点分别与正极柱触点32以及接线柱触点82相接触,即正极柱03与接线柱08连通,所述壳体01位于连通装置处卡接有盖板07,所述壳体01上设有连接板11,连接板11上设有螺纹孔12。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