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创新?创造了一种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了一种新的巧妙的商业模式、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等等。
创新如果说得大一点最终极的成果体现在一个国家的GDP体量上,例如大清帝国GDP逐渐走低,主要是没有新产品新产业,只能种田种菜,这时整个帝国只有30~50种行业;但今天我们有3000种行业,相同的人力产出的年GDP就一定是大清帝国的50-100倍,因为现代企业有分工有商业,城市化后有消费。
我们2018年还有5亿多农民还处在大清帝国的产业阶段,别看农村好像都有自来水有电有手机,但工作只能做那30~50种行业。而那2900多种行业分工,只有城市里面才有,对应各种新产品就是在这两百年科技创新下的结果。中国400多年来的衰落,几乎就是产业结构落后导致的。(下图是“中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
美国为什么从二战以来一直科技发达?首先因为美国从来不接纳农业人口,其次创造最公平的平台,提供最好的创新土壤和教育,完善的风投融资渠道,保护知识产权,然后才是接收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天才,接收最优秀的人来美留学就业;最后是不干预市场。有人才就有新的产业,自然就源源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大清帝国没有一条能做到。
回顾美国历史进程的人才结构(爱因斯坦为什么去美国)
美国的发家史,其实就是一个移民史。启蒙时代因为欧洲科学兴起,各种教皇开始迫害科学家,后来因为欧洲两次世界大战,不堪重负的科学先驱们最终投向了美国的怀抱,这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等人。他们带去的是知识,带去的是先进生产力。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流向哪里,未来就在那里。
美国的制造业一直很强大,制造业占比一直在下降但增长从没掉下来过(下图蓝色区)。占比下降是因为各种行业越来越多了,社会分工体系越来越细,人才聚集得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产品就迸发了出来,例如汉堡包、雪糕、微机、DVD、MP3、游戏等等。
这些产品是100年前没人能想象的到的,创新的国家很难有天花板,因为这帮人才能搞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太多了,美国的GDP长期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就来自于这里。所以这些产品都是创新之后的结果,所以中国几千年中1979年历史最低谷时只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本质上是被别人的创新打败的。
想知道一个企业怎么成功,就去研究一个企业怎么样才能死。大清的衰败非常有研究价值。
人才有了,接下来观察什么?观察他们做事的方法,新技术都是方法之后的成果。
也就这样,爱迪生成了个实干型发明家,不能商业化休想让我发明没有意义的东西。和马斯克很像,马斯克早期每发明一样产品,基本上都会准备着怎么推广至全社会。与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鼓励你们创新但不培养经济头脑完全是两个世界。
买下银隆钛酸锂是关键,最大的特色是储电方面极快寿命长,不用客户老是像三元锂电池一样频繁更换,在充电上算得上是一种划时代的速度。
用太阳能与储能可以降低发电过程的用水量,间接降低单位GDP能耗。这很符合美国式的现代绿色发展需求,打比方说目前的煤、天然气之类的电厂发电,也是需要很多水的:水加热,沸腾产生蒸汽推动涡轮,产生电力。在美国,电厂总用水量占到灌溉整个美国农作物全部的水的一半。欧洲能源产业更可怕,超过一半,比美国更高,例如法国几乎就是用核能发电的。也就是说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在发达国家社会用电那么高,是在变相的在增加用水量。
说了这么多,总结些创新类的东西吧。我自己比较爱用红杉风投家对待创业者的看法来观察一项新技术,这就显得很苛刻了:
1、申请知识产权很重要,别人无法模仿。要具备技术垄断性,就是踏入未知领域,别人没有尝试过,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新技术有没有数量级别的提升,何为数量级别的提升?专利项目的速度能提升几倍几十倍以上,体积能减小一半以上,能耗能下降这些都是数量级别的提升,它衡量一项新技术究竟是革命性,还是革新性的指标。
3、商业计划。要能落地的商业化,脱离了商业化的新技术是没有价值的,看铺设商业化的过程中能不能创造新的产业等等。一定要能推广到千家万户。
各种场景切入是创新的结果。汽车这一块市场,目前全球各种形式的汽车存量有10亿辆,到2050年,随着印度与全球中产阶级的崛起,再加非洲人口上升至30亿需求逐步释放,会上升到25亿辆。届时大多以新能源车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传统汽车逐步会被各巴黎协议成员国政府放弃,都进入了各国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能耗的国策里,哪怕不抵制维持目前的10亿辆,也只占到25亿辆的40%了。
而新能源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区别在于不需要过于沉重的车身及复杂的产业链,如果大家没概念,可以简化地想象一下传统的摩托车的构造有多复杂,然后看看目前的城市里的电动车有多精简(因为摩托车外部看得到,汽车看不到造成了感觉汽车没变化),就能概括新能源车产业链减少了多少。选车技术重点最后落在了电机、电控、电池、空调上。是的,原本在传统汽车不是优先考虑的空调技术,居然挤进了前四的位置,空调在电池耗电上能排进前二。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机会。
说说格力目前在做的几个汽车领域:
一、格力为什么能进军汽车空调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为什么又是空调。给大家举个空调重要性的例子,前些日子“未来”等新能源汽车因为各种原因被投诉,原因就是涉嫌虚假宣传:说电池怎么耐用,结果连一半都做不到。然后这家在美股新上市的公司最后的回复居然是让客户不要使用空调,自己在互联网还搞了“舆论管理”平息了一些事端。很多新能源车的销售都说得很动听,最后被投诉了,无外乎都是充电慢,耗电快,冬天时有断电发生,温度时高时低,着火等等。而空调占全车的耗电率达到30~40%左右,是极高的耗点大户,目前的车企居然连这些关键指标都给隐瞒了,北方客户在冬天要遭罪。凭什么要我开车就不开空调,开空调就不开车呢?还一低于0度空调就“失灵”。
所以,基于以上的原因,传统的汽车空调技术在新能源车上并无太多优势了。性能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省电、极寒条件能供热才是首选了。
格力自然是不会忽视这个巨大的市场的,也看到了自身的优势,在所有人都不认为省电技术会成为购买产品的选择的年代(尤其是以雷军等公司为代表的时尚派)默默耕耘,格力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新能源车电动热泵空调,用的是自己研发的双级增焓热泵技术(见下图):
这款产品较传统PTC舒适性显著提高,例如PTC冬天采暖的波动2摄氏度左右,而格力这款产品只有0.5摄氏度波动,温度非常均衡,在最恶劣的零下-30摄氏度都可以超正常运行,这让目前市场上0度就嘎然而止的新能源车空调产品倍感凉意,因为他们0度时为了维持空调运行还得加大用电量。当然电车最关心用电量是不是够低:冬季超低温下空调耗电量依然节省60%,也就如前面所说,原本空调耗电要占30%~40%的,目前只需要15%的用电量便行了,这样就大大提升了车的续航能力,不再让空调占据电机的用电大头,车主也不用发抖了。所以这产品又直接填补了这块市场的空白了,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未来”可以去采购那些0度就让人发抖的空调耗电大户,只要多搞点“舆论管理”自然就可以把越来越多的投诉给压住。
二、银隆为什么长期能赢?
新能源车是能源革命的其中一个产品而已,传统的汽车市场负增长似乎已成社会共识。
说到新能源车,可能大家会想到银隆。确实,银隆今年在补贴消退之际,客车前11月创造了80%多增长的强劲业绩,几乎满负荷生产,订单快排到了19年6月了,今年营业额能超过100多亿元,而且全都是新能源车。头部几家大车企集体走向了衰退,明年政策补贴会继续降30%,而19年银隆的订单已经明朗,6分钟快充的公交运行模式+格力的城市储能系统成功打开市场。其实今年只是银隆整顿管理后业绩的新起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这套公交运行系统,后面依然会有很好的业绩保障。
1、城市公交系统运行效率。我们前面篇幅已经说过了怎么样通过互联网风投公司的形式看一个新投产品的技术优势了,钛酸锂电池具备革命性的快充技术,6分钟整车充完电。大部分三元与铁锂都是三小时左右,他们在物理材料值设限的情况下野蛮加速充电会有安全隐患,而钛酸锂轻轻松松做到了这一切。可以说这是一项能一举改变世界的领先技术,令人震撼。而目前全球的钛酸锂技术差不多都集中在银隆与格力的手中了,这就为自己未来独步市场奠定了基础。
因为以上原因很多公交车效率低下,最典型的表现在:用三小时充电来算,充电效率低+人力充电挪车的客车买100辆能跑60多辆,如果夜班强行轮值充电挪车,最乐观情况还是上不了80辆,大部分车都挤在充电站里面出不来;用六分钟充电算,银隆充电快+人工智能充电管理只需要买60多辆就跑出你100辆的效率,因为大部分车都在外出行驶中。也就是说后者才是智慧城市公交的典范,银隆车光夜班不需要值班就省了不少人力资源,司机与公交部门是不需要加班加点的,其他车还要多买40辆。
一个是快周转下的资源节省,一个是慢周转下的资源增加。在中国一定要明白土地的意义,例如深圳使用比à迪的客车,在这一平米土地就卖5~8万元的城市里,少卖点地得省下多少亿的钱去发展别的规划呀?居然要浪费这么些土地资源在无效的充电过程中,这显然违背了要绿水青山同时也保持金山银山的经济规律。
3、电池环保问题。环保问题一直是政绩的考核之一,仿佛是死命令。像电池中,市面上为了发展新能源车搞的补贴一窝风的上各种锂电池问题就出来了,三年一回收显得很频繁,这也是很多电动车主心里的痛,买个车那么不省心,没多几年就要换电池,这又是一笔大费用,公交车也一样。其实最头疼算政*府,最怕电池回收难,污染环境后突发被问责,像一些有机溶剂、电解液里面的砩等等,砩剧毒无比,能腐蚀各种玻璃水泥材料,被有机溶剂感染过的水,浇出来的菜都是不能吃的,很多时候都是突然出的事。
而钛酸锂电池就不存在上面的各种弊端,银隆秉承格力精神:让客户彻底没有售后才是最理想的产品。因为钛酸锂电池可以用三十年,十年后公交车报废了,你抬着电池去银隆那里再订一台车,他会给你用老电池装上新车,十年后车又报废坏了,再拿旧电池去订一台车,直到第三台车报废了,电池才宣布退役。
所以最环保的电池,就是永远都不需要更换的电池,最恶劣的电池就是频繁更换的电池。如果连电池都不用换了,还担心环保问题吗?
综合以上因素,银隆长期会赢,因为银隆顾及了社会各方的利益。而银隆对格力各种技术与配套的采购也会助推格力的业绩,各种汽车空调市场也会开始发力。
三、进军冷链冷库行业。
人们看不起这种空调产品,认为这种产品没技术含量。但看不起就看不起,不代表没社会价值。只不过令众人失望的是只要企业够努力空调的运气就足够好,他的制冷制热技术应用范围极广还自动避开摩尔定律骚扰,这就包括我接下来要讲的冷链冷库。
冷链主要涉及鲜活品:蔬菜、水果、肉禽、鸡蛋等;加工食品:速冻冷鲜肉、水饺、水产等;医药品:针剂、药剂、疫苗等。
运输形式以卡车、拖车,铁路冷藏集装箱,铁路冷藏车厢、冷藏船、航空集装箱等。格力自主研发了集装箱空调是专门用于集装箱冷藏运输的机械制冷机组,在环境-30~60度可正常运行,这也是国内冷藏集装箱领域空白的。
我以前告诉过大家,空调不单只是商品住宅有需求;我这里想说,不光人有需求,商品也有需求;动物生长与产出也有温度需求,我们就不讲动物了。
大家都知道格力做的魔法冰箱,长期保鲜且不用解冻就可以切肉。传统的技术解冻是个痛苦的过程,硬邦邦的根本就切不下去要等好久,格力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不需解冻轻松切肉又保存了口感与营养,尤其是卸货后各零售商更需要这个技术。其实这也是从空调制冷技术延伸出去的产品,目前商业化是开始帮助冷链冷库的公司,例如JD的全国2000多个的冷库布局都将采用格力的产品。
从集装箱卸货到冷库,从冷藏展示柜到食品柜,商品在生产、流通、销售,各种环节都有温度保鲜需求,银隆也在做新能源冷链运送车,岂是套个房地产天花板论就能解释全部需求的?格力的技术产品无所不在,试问,空调技术延伸出的市场是不是无比开阔?但长期不具备技术积累的公司就只能待在家用空调领域搞组装产品了,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我国冷链市场前景巨大,目前中国的冷链物流规模在2500亿左右,最近几年增长率高达50%以上,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4700亿。
所以各大电商平台都在大力抢入这个市场,因为中国整体的冷链物流技术与集中度远远落后于欧美各国。2015年我国冷链流通率平均为19%,欧美日国家90%以上。相对于欧美日,中国整体冷藏运输率极低,腐损率却极高平均各种食品达到13%,欧美日只有5%。这个市场非常混乱不健康,每年果蔬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造成的食品中途浪费损坏数不胜数。
从冷库体积上对比,美国人均体积0.36立方米/人,而中国居然只有0.06立方米/人。行业集中度也极低:美国前三大企业占比13%,中国前100企业占比仅10%!
见下图,整体的公用建筑空调用电量是大于民用建筑的,如果算公用建筑+工业空调更是大于民用建筑。而民用建筑中商品房建筑的空调占比又全面高于非商品房建筑,所以未来,我们整个行业处于消费升级的上升过程中,当然这会伴随城市化推进而进行。人类社会需求就是消费升级的过程,空调不会例外。
消费升级无限可能,每一次技术革命与产品升级都酝酿在价格上升,空调行业有很大的误区,被认为永不涨价永不消费升级。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子的,不涨价的只是低端的那几款产品而已,如最低价钱的分体机,中高端空调产品(七千元~几万元以上)因为技术升级与产品定位的原因每年都在涨价,所以就把整体均价都有拉上去了。格力这几年平均单价都以4%~5%的价格往上拉,第二名也微涨3%左右。其他的公司销售价格原地踏步有的继续降价,他们未来还会遭受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
因为空调产品类目繁多,场景各不相同,升级模式也与一般电子行业大不相同,不会出现销售产品全换掉旧产品的消费行为,比如普通产品依然可以占据每年营业额,我给升级归了类。
未来空调每年的消费结构会从1.0上升至2.0,再上升至3.0,这是由比例决定的。见示意图:
目前我国目前只是处于1.0普及阶段;各种暖通系统(不局限中央空调)占比从10%上升至40%为2.0时代,光伏储能空调占比从10%上升至30%进入消费3.0,届时暖通系统也占到三分之一。也就是更新换代下,低价普遍空调依然还是拥有三分之一的市场。目前欧美日普遍处于2.0,暖通系统是绝对超过一半的。因为发达国家建筑能耗中40%的空调能耗都来自于2.0结构下的暖通系统,随着格力光伏空调储能系统的诞生,会开始走向3.0。
这种情况下,未来格力的收入中暖通系统占比上升会快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价位的产品自然就助推了营业收入的增长。例如相同的格力五千万台销售额,暖通空调系统比例占空调比例到40%时,营业额的数字是不可能低于10%时候的收入的,那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这种消费升级,直接就推翻了天花板的逻辑。目前市场上的机构喜欢用销售多少台,来定义一切,显然认知过于业余,虽然销售数量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但那是另外一回事,消费是会升级的。
说到光伏占比提升,可能有人有疑惑,这种消费升级的说法的是不是还要商榷?其实不会,不管未来怎么发展,空调作为城市与能源车耗电大户,从能源角度解释是最合适的,尽管未来可能会诞生我们意想不到的产品,但都得用电,使空调减少供电压力是必然,原因有二:一是建筑能耗要让电给众多的城市新能源汽车,甚至家庭储能还要供应汽车;二是降低单位GDP能耗是任何时代都在执行的政策,永不过时;政策也会一直抓环保。
其实我们现在就已经看到了,下图是来自中美两国用电量的对比,美国在用电量不增长的情况下到今天GDP翻了一番,这才是健康的发展模式,尽管两国发展阶段不一样,但美国这种发展模式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虽然美国人均用电量还很高,但基本上比任何国家都先做到了减耗增效的理念,显得经济模式高效可持续发展。
好了,以上的是我对整个市场的人对空调消费升级认知的填补,因为我没有见到过有人提这件事,就像我以为有人会知道家庭数量增长可以提升社会总保有量一样,并没想到我成第一个给大家普及这个知识的人。
这一篇也终于讲完了。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确实也写累了,不想再写了,在图书馆翻阅借鉴的资料太多了,总觉得这本不是我的工作,究竟是为何?也可能是我的性格使然,喜欢琢磨。
总之,希望大家可以学到东西,集思广益,拥有自己的方法论,思考能力。
创新的企业没有天花板,向格力研究院的员工致敬,世界因你们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