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马克西莫夫画集》(有删节)
文/奚静之
康斯坦丁·马克西莫夫(КостантинМ.Максимов,1913-1993)出生在离莫斯科不远的伊万诺夫省。他从小喜爱绘画,在中学时代经过一段绘画训练之后,于1936年考入莫斯科印刷学院油画系,不久即转到组建不久的莫斯科造型艺术学院(1948年改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学习。1943年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46年跟随著名油画家利亚日斯基当研究生。利亚日斯基是一位卓越的肖像画家,20年代曾以《集体农庄女主席》和《女代表》两画在苏联享有盛名。1946—1955年间,马克西莫夫除了教学任务外,还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使他成名画坛的佳作。
1949年,马克西莫夫着手大幅油画《列宁的葬礼》的创作,画中再现了红场上人们送别列宁遗体的情景。后因政治原因此画未能最后完成,但在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的画面上,考验了马克西莫夫塑造人物肖像的功力。也在这一年,为纪念莫斯科建城800周年,苏联政府决定授予莫斯科先进工作者列宁勋章,并用艺术形式塑造他们的形象。马克西莫夫和叶芳诺夫(1900—1978)等四位画家一起,接受了大幅油画《莫斯科先进工作者在克里姆林宫》的订件。与此同时,马克西莫夫又画了一组《莫斯科名人像》,其中有地铁机械师、历史学家、工人、飞行员等肖像。因这些作品,马克西莫夫于1950年第一次获得当时苏联国家级的最高奖项——斯大林文艺奖。
1951年,由叶芳诺夫领衔,马克西莫夫和格里查依等五位画家合作完成了另一国家订件《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这是一幅描写数十位当时苏联学界泰斗的巨大画作。马克西莫夫完成了捷林斯基等四位院士的肖像。不同于50年代初苏联画坛上出现的许多色彩华丽、歌舞升平的群像画,这几位画家配合默契,用较为质朴的艺术语言力求表现苏联学者的风度、气质和精神面貌,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俄罗斯19世纪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一画的创作集体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马克西莫夫第二次得到这一殊荣。
1954年,马克西莫夫在全苏美展上的《萨沙—拖拉机手》给画界和观众面目一新的感觉。这幅画以描写农村普通劳动青年生动朴素的形象,受到人们普遍的赞赏,苏联美术界的领军人物、油画大家约干松,在1955年的“艺术”杂志上撰写评述全苏美展时,对这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权威的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收藏了这幅油画,并成为该馆的长期陈列。正是这件尺幅不大但有丰富艺术含量的作品,奠定了马克西莫夫在苏联艺坛的位置。
在马克西莫夫的早期作品中,除了上述历史画、群像画和肖像画,以及诸如《萨沙—拖拉机手》这些既有肖像特征,又有某些情节的作品之外,他还创作了一些风俗画小品,如《在小船上的孩子们》、《交售国库粮》等;和一些风景画,如《秋天》、《春来了》、《城郊》、《斯维尼格勒郊区的春天》等,他充分利用对色彩的敏感,或表现充满阳光、欢快明朗的自然景色,或表现天空大地气候的微妙变化。
1955年春,马克西莫夫作为一位成熟的、有丰富创作和教学经验的艺术家来到中国,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主持了全国油画训练班,对来自中国各地经过严格挑选的21位青年油画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训。马克西莫夫对学员们侧重于油画基础和油画创作两方面的训练。他根据俄国学院教学体系制定了较为严谨和科学的油画教学大纲,通过循序渐进的课堂作业和室外写生步骤,加强型和色(即素描和色彩)相结合的训练,提高学员的造型能力;通过在体验生活中收集素材、酝酿构图以及从小稿到定稿的全过程,培养学员的构思和创作作品的能力。同时,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作品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马克西莫夫为人平实,待人诚恳、健谈而有亲和力,在油画训练班言传身教,对学生循循善诱。他经常和同学一起画老北京的街道与胡同,一起到北京郊区和外地如武汉、重庆、杭州、上海等地写生,去中国农村、海边、渔村、山区、工厂和建筑工地体验生活。本画册中刊载的《中国的农村》、《北京街道》、《中国的打谷场》、《中国的水稻田》等不同质材的数十幅绘画,便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他在北京教学期间,还结识了一些中国文艺界的巨擘,并与他们有较多的交往。油画《文学家郭沫若》、《画家吴作人》、《画家齐白石》等都作于此时,这是他给尊敬的朋友留下的最美好的纪念。他后来回忆说:“在中国的时期,是我热情高涨和精力集中的时期,为了表达那些使我激动的形象和印象,我做了紧张而深入的工作。”
1957年5月油画训练班的毕业创作展览,既是全体学员学习的总结,也是对马克西莫夫教学水平的检验。在中央美术学院礼堂陈列的展品中,有取材于现代中国人们日常生活的,也有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还有肖像和风景画创作。马克西莫夫高兴地说:“我的学生们的作品都达到了我满意的程度。”在参展学员中有詹建俊、靳尚谊、侯一民、秦征、王流秋、冯法祀、俞云阶、高虹、何孔德、任梦璋、谌北新、魏传义、武祖德、汪诚仪、袁浩、王恤珠、王德威等。这些很有才能的中国青年画家经过两年多的系统训练,在艺术观念和技巧两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后来他们分布在全国各美术学院和重要创作机构,成为中国油画教学和创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至今仍然以激动和感谢的心情,经常回忆起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
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教学成果,得到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认可与好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元帅亲自观看了展览,并与美院的领导和教授以及全体训练班的学员合影留念。马克西莫夫还兴致勃勃地向朱总司令汇报,他已与中央美院和莫斯科苏里科夫美院(他任职的学校)商定,开展两院和两院附中之间的经常性的校际交流。
1957年7月,马克西莫夫回国。他写下了如下的话:“我带着依依惜别的心情,离开了我的中国朋友们,但是,友谊是没有距离的。我虽然和你们分别了,可是我感到我们是这么近,我爱你们,感谢你们,苏中人民是永远的真正的兄弟。”
60年代马克西莫夫的许多水彩画作品大都以组画形式出现,如《中亚之旅》、《卡累利亚》、《顿巴斯》、《卡马汽车厂工地的建设者》、《在莫斯科的四十天》、《西班牙之旅》等。当然也有不少独幅作品,如《晴朗的日子·乡间别墅的窗外》、《唐昌蒲与普希金面具》、《有小白花的静物》、《窗台上的稠李花》、《科斯特洛马的夏天》、《农庄的年轻养犊员》、《露台》、《浴场边的西瓜摊》等,这些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他的水彩创作以细致透明的笔触,饱满的型,纯度很高的色,以及富有抒情的诗意而别具特色。如《细雨濛濛》中那丝丝的小雨和寒冷的空气,《多列多小巷》复杂的光感,《海景·傍晚》的潮湿,《科斯特洛马的夏天》的骄阳,《演说者》内心的激情和亢奋……都可以看到画家的匠心。在尺幅较大的水彩肖像画中,如《电焊工萨皮洛夫》、《安装工阿芳纳西耶夫》、《瓦利亚。路基扬诺娃》等,人物个性鲜明。著名画家萨拉霍夫赞赏马克西莫夫的水彩画:“不落俗套,也没有水彩画中常见的千篇一律,他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和造型的世界。而最重要的,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瑰色的色彩流淌在纸上的美,而且还有揭示生活本身的美。”
60年代和70年代,他任教于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这一阶段是他油画创作的丰收期。
60—70年代,马克西莫夫还创作了一些介于肖像和历史画之间的油画,如《战斗间隙》、《20年代的共青团员》和《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战斗间隙》(1964—1966)的主人公,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位战士。简陋局促的小木屋和他尚未脱下的军大衣、军帽、军靴等,说明他处于战争的环境之中。在短暂的休息间隙,他弹起心爱的乐曲,并陷入深沉的思念。通过他手中的三角琴,墙上挂着的吉他等可以看出,这位战士入伍前是从事音乐工作的。二战期间,有许多艺术家应征入伍,如雕塑家武且季奇、风景画家格里查依等都曾在炮兵部队服役。所以这幅画的内容是有典型意义的,由这幅画开始,引发出他稍后两幅与战争历史有关的肖像创作。
《20年代的共青团员》的构图像一幅当时的集体照片,有如在国内战争开赴前线之前的情景,或某个小县城里召开青年代表大会时所留的合影。七个青年人作摆好姿势状,背景上有革命口号,他们目光严肃,神态庄重,充满了二十年代青年人为保卫十月革命成果而贡献自己生命的激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的画中人物是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马克西莫夫在接近正方形的画面上,把奥斯特洛夫斯基安排在右侧,留下左边较大的空间表现修铁路的青年人。在革命年代艰苦的寒冬里,他们完成了几乎只能在神话里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为此奥斯特洛夫斯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成了残废,但他用不屈的生命和毅力,在病床上完成了他的自传体小说,留给人们一个为革命理想而献身的真实感人的故事。这几幅作品很有时代气氛,用色和构图也力求朴实、简练,引起人们对历史的亲切回忆。
在这阶段的创作中,马克西莫夫还画了一些带有情节的风景画,如《马》、《春天要来了》、《雪》、《修船》、《冬天的傍晚》、《菜园子》等,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至于纯粹的风景画如《小镇》、《冬》、《彼特鲁斯河》、《解冻》等,同样散发出俄罗斯乡间宁静祥和的气氛。
80年代以后,生来热爱大自然与农村的马克西莫夫,认真读书和研究大师们的绘画,对俄罗斯19世纪后期列维坦、谢洛夫等名家的风景画反复深入地探讨,并在作品中加强了意境的营造,色彩更加富有表现力,他在《有太阳的日子·冬天》、《春天最后一畦薄冰》、《银白的花边》、《黑色小溪》等油画中,笔触挥洒自如,色彩关系和谐,自然界的诗意跃然于画面。这时,肖像仍是他心爱的题材,他画他最熟悉的农民,画他的朋友、同行和亲人。他满怀深情地描写他简朴的乡间别墅以及周围的栅栏、草地、锦葵花。
在马克西莫夫晚年,俄罗斯社会处于转型期,俄国文化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但他仍然饱含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表达他对民族与土地的挚爱。
作为一位杰出的画家,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一位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马克西莫夫的一生永远值得人们的尊敬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