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来信来电留言特刊——
有啥不满大胆说
部门想法去解决
上周来信、来电、留言热点
房屋漏雨道路积水,快维修!油烟扰民交通拥堵,盼解决!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邱正
雨季来临,房屋漏雨、道路积水令许多市民不胜其扰。有市民反映,胶州市阜安街道汇岩小区、城阳区上马街道金科阳光美镇小区南门外、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东冯农民公寓小区、莱西市滨河路滨河小区等道路破损、坑洼,下雨时积水过多,影响出行。李沧区安顺北路娄山物流园门口南100米道路地势低,下大雨时积水过半米,车辆无法通过。还有居民反映外墙保温施工导致房屋漏雨,亟待解决。
入夏,烧烤又火了起来。一些烧烤店(摊)油烟处置不当,引发周边居民吐槽。有市民反映,市北区北仲二路15号龙虾店未按要求安装排烟管道,城阳区双元路18号烤骨头饭店将油烟直接排放到小区内,平度市崔家集镇银瑞福贵苑小区有烧烤店将排烟机伸到小区内,西海岸新区阿里山路149号及周边网点房商家将未经处理的浓烟排放到居民区内。油烟来袭,邻近居民不敢开窗。
各类学校陆续开学,多位市民、网友来信、来电、留言反映早晚交通高峰期学校周边拥堵,严重影响通行效率。有市民反映,早高峰时太平路小学附近路段四车道中常有三车道停满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因周边学校、医院聚集,胶州路、胶宁立交桥早高峰时堵车严重;西海岸公交22路途经多所学校,上学时段大量私家车违章停车,导致一路拥堵;李村小学附近的九水路、虎山路小学附近的顺河支路和虎山路上学、放学时段乱停车问题严重,通行受阻。
各部门和区市10个留言主题反馈率达100%
10个留言主题反馈率达100%
市民留言板
智慧路灯升级城市照明
市民徐女士
以网络手段促绿植“快剪”
市民崔先生
发展文创产业提升游客伴手礼
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每年来青游客超过1亿人次。但高端文创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少有能够代表青岛特色的高端旅游纪念品或伴手礼。建议加强文创设计、产品研发投入,培育从前端设计到后期生产的各类文创企业,建立完整的文创产业链体系,体现旅游商品的观赏性和属地文化。
市民王女士
建议地铁站试行行李寄存服务
市民杨先生
居民区划定区域建公用充电桩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保有量近年大幅提升。然而,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后,在自有车位安装充电桩还存在不少困难,包括物业公司的安全顾虑、老旧小区电力配套不够等。建议在居民小区选定位置建设公用充电桩,形成独立的充电网,对充电汽车按需求和负荷分配功率,减少对小区电网的冲击。充电网可对在充车辆数据、电池数据等进行综合采集、分析,并实时监控,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会启动保护机制。
市民郑先生
小麦岛公园应配建停车场
崂山区小麦岛公园现已初具规模,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打卡之地。但是,由于周末及节假日游客较多,停车难题日益突出。建议在不影响周边交通运行的前提下,在小麦岛入口处道路一侧规划部分停车位,或在周边区域规划建设停车场,让市民和游客游览小麦岛时不再为停车犯难。
市民张先生
青岛日报2020年6月17日6版
主持词
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公交出行是否顺畅,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通行效率,也事关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常规公交线路数量、线路总长度,线网密度和日均客运量等方面,我市一直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但近年来,随着城市逐渐扩张,新建小区数量骤增,一些区域居民出行难问题日益凸显。
公交场站总数不足、道路基础设施滞后、线网功能层次不清——
公交“最后一公里”卡在哪?
市民留言
公交是市民感知一座城市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一把重要“标尺”。
近年来,随着公交都市创建和轨道交通发展,青岛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从公交线路供给能力来看,目前,中心城区共有常规公交线路394条、总长7177公里,中心城区线路网比率达到87.6%、公交线网密度为2.97公里/平方公里,日均客运量268万人次,在36个中心城市中排名靠前。
但随着城市发展,新建小区拔地而起,公交发展难以追上城市的发展速度,外围区域仍存在公交服务覆盖薄弱区。公交场站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建设滞后”导致公交线路存在长度过长、绕路和重复等问题,也成为出行难的一大桎梏。“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中,“最后一公里”出行难成为高频词。
●市民刘女士:市北区美寓天城小区入住的人口不断增多,出行需求旺盛,但小区附近仅东南侧的劲松三路上有一趟631路公交车,非常不便。
●市民魏先生:随着李村大集搬迁和鼎世华府、新河嘉苑、罗兰公馆等新小区入住,以及周边河南庄小区,福林苑小区、百通花园、建安小区、中海国际社区等小区形成庞大的居民区,青山路、九水路一带公交出行需求巨大。建议沿甘泉路、莲花山路、九水西路、塔山路、清泉路、青山路、九水路、枣山路、黑龙江中路青山路、甘泉路开通环行公交。
●市民戴先生:目前,主城区与北部城区之间往来日益密切,但305路、373路等往返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城阳区之间的线路站点太多,耗时过长。建议在早晚高峰时段增发“互联网+快车”或大站车,以提高线网运行效率,方便市民通勤。
现场探访
文昌路沿线:
公交线路偏少道路拥堵严重
文昌路沿线是居民反映出行不便的重点区域之一。记者调查发现,此区域大型新建小区较为集中,周边有丰和苑小区、蓝山湾、金水龙泽苑、湖畔雅居、南岭风情等多个小区和学校,途经该区域的线路主要有122路(白沙湾到李村公园)、213路(青岛五十八中到四流北路楼山路)、327路(天泰城—南崂路巨峰路)等几条,覆盖李沧、城阳等方向。
▲早高峰,金水龙泽苑小区门前十分拥堵。
王先生住在金水龙泽苑小区,在五四广场附近工作。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每天上下班主要依靠公交车。“每天一大早匆匆起床,简单扒拉几口饭就去赶公交。线路少人又多,还要换乘,每天上下班十分疲惫。”他告诉记者,现有的这几条公交线路每天客流量巨大,根本满足不了庞大的出行需求。他也不苛求非要开通一条从家门口直达单位的车,只是希望能多开通一些途经市南、市北区的线路,让延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多部门的协调下,服务此区域的公交场站十梅庵临时停车场正在进行施工建设。“根据前期调研论证情况,我们将依托此场站为辐射中心点,制定文昌路区域线网优化方案,待场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尽快组织实施。”青岛公交集团运营部门负责人表示。
欢乐滨海城:
10余个小区居民出行
1条公交挑“大梁”
欢乐滨海城区域东至环湾路,西至胶州湾,南至航务二公司南边界,北至李村河,总面积约2.22平方公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片区内建成小区陆续交付入住,截至今年6月,区域内瑞海馨园、琴海湾、绿地阅海府邸等10个小区已建成入住,入住居民约2.5万人,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和临时农贸市场等一批公共设施已投用。随着往来人口增多,欢乐滨海城交通出行屡遭居民诟病。
市民周先生家住瑞海景园小区。这个小区地处瑞海北路7号,胶州湾高速公路西侧,是2011年建设的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小区。“2013年,居民陆续入住后一直没有公交线路开通,小区居民出行要步行30到40分钟才能到达最近的公交车站,极为不便。”周先生告诉记者,2014年,公交16路线开通后成为该区域居民出行的唯一选择,极大解决了“孤岛小区”居民的出行难题。但据他观察,线路开通以来,线路客流始终保持在满负荷水平,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客流量依然很大。
▲16路成为欢乐滨海城区域居民公交出行的唯一线路。
记者了解到,为方便市民出行,近6年来,根据欢乐滨海城规划方案及乘客通勤换乘需要,青岛公交集团先后对16路线进行了三次优化调整,但居民的出行诉求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最近几年,16路线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市民的公交出行需求,大家都期盼能多增加一些公交线路。
管理经营者说
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
线网功能层次不清
公交场站总量不足
城市公交线网调整是填补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从公交线网结构看,我市线网功能层次不清,级配合理的“快、干、支”线网布局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共有符合标准的快线18条、干线285条、支线31条。受公交场站总量不足的限制,城市常规公交线网依然以线路长、停靠站多的干线为主,快线和支线明显不足。在多元化出行需求、城市扩张对公交服务的新需求下,常规公交竞争力明显不足。
下一步,我市将建立常态化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机制,不断跟踪线网调整过程中的客流影响、出行特征、运营效率等,按照网络化运营理念,逐条逐个地解决重点通道、重点区域的常规公交线路布局问题,建立层次清晰、功能合理的公交网络。同时,着力提升外围区域公交线网覆盖,完善外围区域公交线网,增强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域之间的联系,构建向外辐射的公交快线网络,新增公交干、支线网络,解决外围区域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市北区滨海新区管委工作人员: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短期内无法增设线路
交运温馨巴士工作人员:
道路场站限制公交通行
辅助交通应尽快“上线”
近年来,各公交企业针对市区服务空白区域调整、开辟了多条公交线路,方便了大量新建小区居民通勤出行。但仍有少量区域受道路状况、配建公交场站等客观因素限制,尚未通行公交。有的因为道路狭窄,大型公交车辆通行困难;有的因客观因素导致道路限高限宽,有的因为没有配建公交场站,公交车辆无处停放、无法掉头。为更好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新型辅助公交应尽快提上日程。
辅助公交在城市公交系统中对基本公共交通起着辅助补充的作用,在为城市提供多元化公交服务的同时,填补公交服务盲弱区,精细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与其他公共交通形式共同构成多模式、多层次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目前,昆明、贵阳、北京等地已开通社区公交、社区通勤快车等辅助公交,作为连接社区与大型公交枢纽的接驳工具,主要承担社区居民的“短出行”以及换乘干线公交服务,补充常规公交线路未能覆盖的城市次支路网及盲弱区域,并为各层次公交线网提供末端接驳换乘服务,起到集散客流、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作用。
专家建议
市人大代表赵海滨:
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场站建设
推动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公交场站是公交线路运营的重要载体和充电设施安装的重要依托。近年来,青岛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公交场站数量不足、建设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或土地权属复杂等原因,市区部分已规划公共交通用地被挤占、挪用或无法收储,加之建设资金保障困难,致使公交场站建设缓慢。
以青岛公交集团为例,目前有18处场站为临时租赁场站,仍有415辆公交车占路停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公交场站存在的问题,既制约了公交线网优化调整,降低了乘客出行便利度,还制约了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如欢乐滨海城、文昌路区域,由于前期规划的公交场站未落地,导致公交线路难以开通、延伸,周边居民对此问题反映集中;唐山路东端规划的公交停车场由于资金问题不能投入使用。
市政协委员李志鹏:
动态优化调整公交线路
实现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
目前,我市共开通4条轨道交通线路,日均客流量约50万人次,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市民的重要出行选择。未来应该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融合,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
地铁3号线和2号线开通后,多条公交线路客流出现大幅度下降,如26路几乎全线与地铁3号线重叠,公交客流下降了40%左右;31路、501路、316路、321路等多条滨海公交线路与地铁2号线和3号线的走向高度重叠,部分路段客流转移高达50%以上,存在明显客流竞争问题。另外,香港中路(五四广场段)的公交线路多达20条以上,平峰时段运行的公交车辆空置率比较高。这都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常规公交线路的走向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建议完善地铁站周边的公交港湾车站,实现轨道站和公交站的无缝衔接,同步建设沿线必要的公交枢纽(或首末站),合理调整与轨道交通同方向的竞争性公交线路,适当增加横向接驳性线路,实现常规公交客流“喂给”轨道交通的运行模式。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显光:
主动打造公交走廊综合枢纽
完善立体式客运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出行服务系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客运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但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衔接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未来,青岛应打破过去公交服务追随城市出行增长需求的被动局面,主动打造公交走廊综合枢纽的模式,通过主动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调控,在公交投资、用地、路权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式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此外,应以满足旅客全程出行需求为目标,打造便捷舒适、综合立体的客运枢纽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交通网络融合,实现公交与轨道两网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各环节间的配合协调,整体推进,发挥交通设施的整体效益,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青问深答
深圳探索“三网融合”发展模式
2010年11月,交通运输部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于2018年通过验收。为学习深圳公交都市创建经验,近期,我市第三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部分队员走访了交通规划研究机构和公交、地铁运营企业,实地体验了深圳公交都市建设的成果。
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经验,深圳市率先在全国探索“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模式,打造“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车、5公里公交、长距离轨道为主”的出行服务体系。同时,强化保障,公交优先,引导绿色出行。在用地资源极度紧缺的条件下,深圳坚持优先保障公交专用路权及公交场站资源,通过部分路段公交信号优先、安装专用道违章抓拍设备等工作,优先保证公交路权。在此基础上,在全国首创了深圳公交服务指数,通过指数直观反映公交服务水平,指导行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实现“规模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变。
此外,深圳还建立了“综合车场+配建首末站+路内换乘点”公交场站供应新体系,公交专用场站面积达到246.7公顷,公交车辆进场率达到95%以上,将常规线路按功能划分为“快线(E)-干线(M)-支线(B)”并搭配相应载客量的车型,还开行社区微巴、高峰快线、口岸线、预约类公交等多品种公交,满足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
青岛日报2020年6月17日7版
夏日之忧
盛夏多雨水。每一次乌云密布,每一轮电闪雷鸣,都会令那些为房屋漏雨、道路积水苦恼的市民更加忧心吧。我们常用“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预防意外发生,但如果连它本来的意思都不能做好,还谈何喻义呢。
上周部门、区市整改进展
6月10日,“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来信来电留言特刊见报后,李沧区、市北区、即墨区、西海岸新区、平度市、胶州市、青岛市城市管理局、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迅速行动,针对市民提出的问题、建议进行现场调研,督促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