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宜良县工业园区木龙片区跨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宜良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编制日期:2020年12月

临沧尚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制

现场照片

道路起点(K2+093.549)

南盘江

道路中段

道路终点(K1+40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目录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11

三、环境质量状况......................................................................................14

四、评价适用标准......................................................................................17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20

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34

七、环境影响分析......................................................................................37

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52

九、结论与建议..........................................................................................54

附图6项目污水系统图

附件6:《宜良县工业园区木龙片区跨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组评审意见

附件7:委托书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宜良县工业园区木龙片区跨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

建设单位

宜良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法人代表

何跃坤

联系人

曹磊

建设地点

宜良工业园区木龙片区

13577147118

传真

/

邮政编码

652100

立项审批

宜良县发展和改革局

批准文号

宜发改基[2020]43号

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改□

行业类别

及代码

市政道路工程建筑(E4813)

占地面积(平方米)

56000

绿化面积(平方米)

14000

总投资

(万元)

22431.33

其中:环保

投资(万元)

2534.58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11.3%

评价经费

预期投入使用日期

2021.8

建设内容及规模: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分别提出了产业新型化、大型化、特色化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思路和要求。宜良工业园凭借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具备了产业新型化、大型化、特色化发展的各项条件。

目前,宜良工业园正积极建设、招商引资,北边饲料片区企业早已入驻、正常运转,北面板材片区也正在建设并有部分企业入驻,园区北边周边红狮水泥厂已经投入生产,香精厂、编织袋厂、铝加工厂、碳素厂、钢铁厂、耐火材料厂、砌块厂等企业也即将入驻。总体看来,园区内北面建设已如火如荼,其他片区的建设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入建设阶段,为宜良工业园的全部建成和招商引资提供前提。

1.2建设项目概况

1.2.1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地点:宜良县工业园区木龙片区

建设单位:宜良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建设性质:新建

1.2.2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评价范围为宜良县工业园区木龙片区跨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2号路作为将来宜良县工业园区“木龙片区”通往县城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依据总规用地布局和城市道路选线设计规范,总体线型呈南北走向,道路起点接凤莱路,终点接现状古柴路,道路为城市主干道,为双向6车道,红线宽40米,道路长1400m,其中跨江大桥长121米。

工程建设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2-1工程建设内容一览表

1.2.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2-2和表1.2-3。

表1.2-2道路工程数量表

1.2.4道路工程

1、道路平面

2号路作为将来宜良县工业园区木龙片区通往县城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依据总规用地布局和城市道路选线设计规范,总体线型呈南北走向,道路起点接凤莱路,终点接现状古柴路,道路整体设计原则“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尽可能绕过村庄,少占基本农田,丘陵地带展线尽可能避开陡坎、冲沟等不良地质因素,降低道路填挖量,节约投资、降低施工难度。

2、道路纵断面

为减少规划实施阶段可预见的道路工程量、红线范围内的拆迁量,在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效地节约投资,采取如下措施:

道路标高在满足排水系统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性与实用性,根据周边的地形地貌做出调整,坡向和坡度在地形起伏较大处,首先考虑周边地块的使用功能来确定道路标高,确保道路路面高程整体高于河道防洪水位标高。

受几个重要控制点的约束,规划尽可能根据地块的使用功能,使道路纵坡均衡、场地规划标高与片区周围地块标高顺畅衔接,有利于近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考虑道路排水等因素,优化道路纵坡设计,以减少规划实施阶段可预见的道路工程量。规划道路标高的取定尽可能在保证道路纵坡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使道路及场地填挖方数量较小。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

图2.1-22号路纵断面设计图

3、道路横断面

所以,道路横断面设计为40m=3.75m(人行道)+5.0m(绿化带)+11.25m(机非混行车道)+11.25m(机非混行车道)+5.0m(绿化带)+3.75m(人行道),红线内绿化率:25%

4、道路交叉

在城市交通中,交叉口是道路网的联结点,城市交通的咽喉,其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畅通。

由于该道路为支路,从路网结构及交通预测上看,本道路沿线2个交叉口均采用平交控制方式。行人过街横道设置在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尽可能靠近交叉口,与行人的自然流向一致,并尽量与车行道垂直,人行横道宽度为≥5m。

图2.1-4道路十字交叉渠化设计图

5、路基、路面

因为2号路沿线现状基本为林地、农用地和少量的村庄,地形起伏较陡,沿线自然地形变化剧烈,现状地形坡度较大,地形较为复杂,K0+000~K0+820段为填方区,填方高度为0~14.2米;K0+820~K1+400段为挖方区,挖方高度为1~15米。

因此地基处理采用如下方法:K0+000~K0+820段为填方区,场地现状为水田,且包含121米长跨江大桥,根据场地附近已有勘察资料,该区域土层较厚,基岩埋深较深,且存在软土的可能性较大。为确保路基稳定,此次2号路路基处理采用CFG桩处理,桩长按10米考虑。

边坡治理设计:①填方边坡:K0+000~K0+820段为填方区,填方高度为0~14.2米,根据已有工程经验及道路规划设计情况,道路两侧填方边坡按1:2坡比进行填筑,坡面采用拱形骨架进行护坡,坡脚设计3米高的毛石混凝土挡土墙。

②挖方边坡:K0+820~K1+400段为挖方区,土方开挖后将于道路两侧形成高约1~15米的高边坡。其中高度小于6米的边坡采用放坡+钢筋锚杆+框格梁的支护方式进行支护,高度大于6米的边坡采用放坡+锚索+框格梁的支护方式进行支护。框格梁尺寸为300×350mm,框格梁顶梁和底梁尺寸为300×300mm。

边坡小于6米的边坡采用放坡+钢筋锚杆+框格梁的支护方式进行支护。

高度大于6米的边坡采用放坡+锚索+框格梁的支护方式进行支护。

考虑施工、景观、维护、修复等各方面因素,沥青混凝土路面不仅安全、高效、快捷,还具有美观、舒适的使用条件;而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性能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故推荐本项目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

设计使用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10年;

根据道路等级、功能定位及交通量预测,通过计算确定路面结构设计结果如下:

(1)40米宽道路车行道路面结构

AC-13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砼5cm

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7cm

乳化沥青透层、稀浆封层0.6cm

水泥稳定碎石35cm

级配碎石15cm

碎石土(碎石含量60%)60cm

(2)人行道路面结构

人行道透水砖6cm

中砂3cm

透水混凝土15cm

开级配碎石12cm

碎石土(碎石含量60%)30cm

1)公交车站

公交站台的设置充分考虑乘客候车及上、下客的便利性,有利于公交车辆的便捷停靠、顺利驶离。本道路设公交站台,停靠站尽量设置为港湾式,停靠站长80米,站点平均间距约500~800米,共设置2对。

2)无障碍设施

本工程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桥梁、公交车站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对此我国已有国家行业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予以了明确规定,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应体现对残疾人士的人文关怀。

本道路工程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物铺设位置一般距绿化带或行道树树穴0.25~0.3m,一块行进盲道宽度0.30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20的要求。

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同时还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可以通过交叉口。

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人行道上行进方向坡度为1:20,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多,出入口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

7、道路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

交通标志结合交通标线对车辆行驶加以前方出口预告和正确引导。交通标志主要设置在主线道路交叉口及辅路出入口等特殊路段上以指示各种交通信息。

a、入口预告标志

入口预告标志用F杆设于辅路入口处。

b、出口预告标志

主线道路在距出口减速段起点前方200m及500m,用F杆形式进行预告。

c、横向道路标志

在主线道路交叉口前,在距停车线50m处用F杆设置横向道路路口指示标志。沿线街坊及小路采用右进右出进入辅道,以减少在主线道路上开口而影响主线车流的行驶通畅,这类支路路口辅助设置停车让行及导向标志。

d、标志板支撑结构

a、信号灯组地下电缆管道

所有的交通灯电缆管道均采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管敷设,管线设施施工完毕后应进行穿透试验,以确保管道畅通。管内应穿一根Φ4mm的铁丝预留,管道用管封密封。

b、信号灯组防雷与接地

所有带电设备基础需做防雷接地设施,所有的电源引入口加装避雷器。

c、电子警察

电子警察立杆安装位置为慢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距停车线10~15m处。安装数码相机、摄像机及闪光灯的防护罩以抱箍的方式安装于横杆上方,具体安装位置视现场情况调整确定。

d、车辆检测器

各条道路信号控制路口需设置战术和战略车辆检测器及相应的检测线圈和检测机箱。战略车辆检测器设置在离信号控制路口停车线120至150m处;战术检测器距离停车线距离可为37~50m处,并应设置相应的检测器机箱,每条机动车道应设置一个检测线圈;道路沿线距离信号控制路口停车线每30m设置一个手井,手井需与纵向管道连通。

e、附属设施

防眩板:设置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上用于消除汽车前照灯夜间眩光影响的道路安全设施。正常路段遮光角为8度,平坚曲线路段应根据实地情况采用8~15度的遮光角。防眩高度为170cm(即:防眩板高度90cm)。防眩板宽度为20cm,设置间距为50cm。

视线诱导标志:设置与路旁或中央分隔带中,夜间或恶劣天气,诱导驾驶员的视线,预先告知前方的道路状况等,以取保车辆行驶的安全。

突起路标:突起路标是固定于路面上起标线作用的突起标记块,可在晚间弱光、微光及恶厉的天气条件下,为道路交通提供有效的导向。道路反光突起路标采用单向反光突起路标。反光突起路标设置间隔和车道分界线的设置间隔相同。本工程仅沿道路分界线设置突起路标。

反光柱:在支路路口,以及道路分隔带的岛头须设置反光柱以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辨认性。

示警桩:道路中央护栏、机非迎车方向端头设置2~3根示警桩,设置间距为0.5m。

f、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原则

以施工道路“自身消化”为主,分流疏解为辅的基本原则;

合理安排工序和进度计划,确保道路交通基本畅通,同时尽量减少施工便道的废弃;

分段施工确保重要道路交叉口,维护交通运行。

为保持施工期间该区域的交通基本畅通,确保施工和交通两不误,必须结合工程特点,根据边施工边开放的原则,综合交叉口周围路网,合理组织该区域交通管理。

按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并结合宜良县实际情况,在满足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考虑项目的经济性、合理性,做到既美观大方,又富有新意,给车辆驾驶员及行人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达到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便市民生活和美化城市环境的效果。

1)、电源及设计分界

2)、电缆敷设

电缆截面的选择原则为:保证线路末端电压变化在±5%以内。

至照明灯具的电缆采用穿管敷设的方式。

3)、照明标准及光源、灯杆设置和控制方式

a、具体照明设计标准如下:

2号路为城市主干道,道路全路段的平均照度按20Lx设计,照度均匀度最小按0.4设计。

b、光源、灯具及灯杆的选择

光源:路灯选用双臂高压钠灯,以30m间距对称布置,高杆高10m,1*180w截光型;低杆高8m,1*70w截光型。

灯具:道路照明采用半截光型的灯具。灯具防护等级达到IP65,功率因数不小于0.85。

灯杆:所有灯杆采取热镀锌防腐处理。

c、照明控制

本工程道路照明可由小型变电站内的智能型路灯控制器控制。本道路路灯由箱式变压器作为电源,2号路设1套10/0.4KV-50KVA箱式变压器作为电源。由附近区域变电站引来一路10KV电源,采用电缆埋地敷设至箱式变压器,并顺次接入后续箱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需具备高压环网功能,且安装防盗报警装置。

本段负荷为照明负荷,采用380/220V三相四线制供电,配电系统采用TN-C-S系统,箱式变压器采用高原型箱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出线通过照明控制箱引出6个单相220V照明回路,每两个回路采用四芯VV电缆引至每支灯杆,每回路设低压断路器作为短路及过载保护。

4)、接地

本工程接地系统采用TN-S制保护方式,每个路灯设一个接地极,路灯外壳及电缆金属外皮等均应可靠接地,接地电阻≤10Ω。

5)、计量

每座小型变电站设独立计量装置,采用高供低计的计量方式。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色廊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绿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城市景观、展现着城市特色风貌。道路绿化作为道路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中具有重要作用,道路绿化可以美化街景、方便交通识别、改善自然环境、调节气候等。

宜良木龙、山后片区2号路作为工业园区主要道路,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要求进行绿化环境建设。各个层面的规划均要求城市建设遵循景观序列,景观生态,景观人文和景观系统的原则,道路绿地设计也应符合城市生态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等,并应符合多样性的规划要求。

采用常绿树种桢楠种植两排行道树,形成道路绿色走廊;行道树下设树池,种植灌木,既耐修剪防踩踏,亦形成色彩丰富的林下景观。

1)行道树:树种隔离绿化带采用香樟、人行道侧采用天竺桂,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条件,树木间距取5.0m,以免视线遮挡过多。

2)行道树树池:采用红花檵木、金森女贞,避免耕植土外漏。

2号道路桩号K0+265位置,需新建桥梁一座,为跨南盘江而设。道路设计方案与河流走向正交,河槽宽约90米,两岸河滩地宽各约60米,河道为自然状况河堤河床。

设计标准:

1)设计荷载:汽车荷载为城-A级,人群荷载为3.5KN/㎡;

2)验算荷载:汽车-260级。《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3)上部结构为Ⅰ类环境;下部结构为Ⅱ类环境。

4)设计基准期:100年。

5)桥面横坡:人行道采用2.0%,机动车道采用2.0%。

6)桥面铺装:10cmC50混凝土现浇层+桥面专用防水材料+10cm沥青混凝土铺装层

7)设计洪水频率:1/100。

8)通航等级:无通航要求。

本着“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和有利于环保”的设计原则,即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力求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造价经济、结构安全耐用、车辆行驶舒适、后期养护简单等,确定为3×35米预应力T形梁桥。河槽部分采用桥梁跨越,3孔1联105米跨越河槽,1号2号墩落于河槽中,河滩地部分采用填方路基穿越。本方案为3×35米预应力T形梁桥,桥梁全长121米,桥宽40米,左右分幅设置。上部结构采用3×35米装配式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横桥向单幅9片梁,梁高2.2米,结构先简支后连续,全桥采用3孔一联,共1联;下部结构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圆形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两岸桥台均采用扶壁式桥台、承台、钻孔灌注桩基础。

图2.1-6桥型立面及平面布置图

图2.1-7桥型横断面图

1)工期

预制装配式构件,上下部结构可平行施工,方便快捷,预计工期8个月。

2)工程造价

桥梁部分工程直接费约为4431万(不含河滩地填方路基)。

3)施工难易度

预制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圆形柱式墩柱、钻孔灌注桩基础均为行业内通用结构形式,工艺简单,施工技术成熟,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障;本方案有两个桥墩落在江中,存在水下施工,情况较为复杂,存在一定难度。

4)美观

普通梁板桥,结构单一,美观效果较差。

5)后期养护

钢筋混凝土构件,后期养护简单,养护成本低。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项目周边用地为耕地及山体,无市政排水设施。

污水管道根据所承担片区的污水量及污水管道纵坡确定管径和流速,污水按非满流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曼宁公式:

表1.2-4道路污水水力计算表

2、雨水工程

雨水管道设计

1.2.6施工组织

本项目位于宜良工业园区,建设所需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就近购进。工程建设所需的砂、土石料均外购。路面铺设时需要的混凝土来自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沥青及沥青混凝土亦使用成品沥青及沥青混凝土。

2、施工“三场”设置

①砂石料场:砂石料可从附近具有合法开采权的料场购买,本项目不再另设砂石料场。

②表土堆放、弃渣场:本项目不设置弃渣场。本项目产生的弃渣临时堆放于表土堆场。根据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规划设置2处表土堆场,表土堆场1位于K2+.93.549~K0+325.5处,表土堆场2位于K0+325.5~K1+400处,占地面积合计8036㎡。

③施工营、场地:项目离村庄较近,施工人员均为附近村庄居民,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食宿依托附近村庄;设置1个施工临时场地,作为堆料场及项目工程部,配备2名管理人员。

3、施工用水、用电

本项目为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施工用水及生活用水采用城市自来水,道路沿线有输电线路,电压稳定,电力供应充足,施工中可以就近引接引用。

4、施工进度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可研》可知,本项目的详细进度安排见下表。

表1.2-7本项目施工进度表

1.2.7环保投资

项目总投资22431.33万元,其中环保设施投资共2534.58万元,占总投资的11.3%。项目环保投资情况见下表。

表1.2-8项目环保投资一览表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原有用地为农田耕地和山丘,不存在原有污染情况。目前片区该项目正进行场地平整,主要污染物为扬尘,已有洒水车定时进行洒水。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

2.1自然环境简况

宜良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东南。地处北纬24°30′36″—25°17′2″,东经102°58′22″—103°28′5″之间,东西最大横距51.5km,南北最大纵距85.3km,宜良县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含汤池镇),总面积1913km2。宜良东邻陆良、石林,南接弥勒、华宁,西与澄江、呈贡和官渡区毗邻,北与嵩明、马龙县相连。距省会昆明55公里,属昆明市的近郊县。

宜良工业园位于宜良县城东北部,紧邻南昆铁路、昆石高速、石安公路、宜九公路、规划绕城高速外环线等铁路、公路,是宜良县城对外交通最为便捷的地区,是宜良县交通区位优势的集中体现区域。本项目位于宜良工业园区的木龙片区,道路起点接凤莱路K2+093.549,经度103°13′19.09″,纬度24°59′32.81″;终点接现状古柴路,经度103°13′16.89″,纬度24°58′50.45″;道路红线宽40米,道路长1400m。跨江大桥长121米,中心桩号为K0+265。

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2。

宜良县地貌呈现以高原中切割中山山地为主,山地与湖盆相间的特征。其中山地面积1648.2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8%。最高海拔点老爷山2730米,最低海拔点竹山老熊箐尾巴1270米;一般海拔在1800-2000米之间,属中山山地。全县主要有3大坝子,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分别是:宜良坝子、汤池—草甸坝子、马街坝子,其中宜良坝子是宜良最大的坝子,也是城市最主要的建设空间。全县的谷地主要有北羊街谷地、徐家渡谷地和陆丰村谷地,总面积52.37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湖泊主要是阳宗海和草甸海,总面积15.1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受区域构造环境控制,宜良县地质构造较复杂,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构造线走向以南北向和北东向为主。小江断裂和嵩明—华宁断裂为县域境内主干断裂。

宜良地处低纬度高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少雨,夏秋多雨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多年主导风向为南风,风频15%,静风频率38%,平均风速2.2m/s。

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5~10月为雨季。年降水365.9~871.4mm,雨量集中在5~10月,占全年总量的84.8%,降雨量最多的月份是7、8月。年蒸发量为2026.0mm,以4月蒸发量最大,达308.4mm。年平均相对湿度75%。

干季晴天多,昼间和夜间近地面层气温变化大,因此,晴天易产生辐射逆温,对低矮污染源的扩散不利。

表2.1-1宜良县2011年-2015年主要气象要素统计

宜良县境内分布有河流、湖泊,均属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及其支流麦田河、马蹄河、贾龙河、摆衣河、巴江,径流面积都大于100km2;主要天然湖泊有阳宗海、草甸海。南盘江横穿项目区,柴石滩水库位于项目东侧约10km处。与本有关的地表水主要是南盘江,项目水系图见附图3。

(1)南盘江

南盘江发源于沾益县马雄山南麓,流经曲靖、陆良、宜良等地,径流面积43311km2,全长899km,在宜良境内长约120km,宜良县境江宽70~120米,深4~7米,河床平缓弯曲,河底为岩石、砂石、卵石,宜良县境内年平均流量20.5亿m3,项目道路横跨南盘江。

(2)柴石滩水库

位于项目东侧约10km处的柴石滩水库坝址以上径流面积4656km2,多年平均产水15.3亿m3。大坝高101.8m,水库库容4.37亿m3,为年调节水库。水库库区全长33km,平均水面宽336m,水库水面面积11km2。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区域内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其中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又可细分为孔隙上层滞水与孔隙潜水。区域水文地质图见附图4。

(1)孔隙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含砾石粘性土层中,多呈带状或块状分布,地下水无统一的水位,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灌溉用水补给,其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旱季时以蒸发为主,雨季时主要靠雨水和灌溉用水渗透补给,对上部土壤含水率具控制作用,动态特征受气候因素影响明显,富水性弱。

(2)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地表低凹地带及侵蚀基准面以下的第四系松散层中,受大气降水、灌溉用水和地表水补给,以大气蒸发及径流排泄为主,富水性弱~中等。

全县土壤类型有红壤、黄棕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5个土类,以红壤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85.1%。作物宜种性广。

宜良具有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县境常见植物有1300余种(含亚种、变种)。低等植物有地衣、藻类、真菌,高等植物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宝洪茶、庭园花卉植物靖安茶、药用植物云参等为地方优势品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部分植物濒临灭迹,成为濒危物种。县境常见野生动物近100种,其中部分物种被列入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根据现场踏勘,项目用地范围内现阶段主要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田地,地表植被主要为常见杂草,项目占地范围内无珍稀保护动植物分布,项目周围多为人工种植的农作物和植物,原生植被少,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生物多样性一般。

2.1.7名胜古迹及文物保护

宜良县境内名胜古迹较多,有宜良八景:法明晓钟、铁池夜月、东山叠翠、西浦温泉、云泉瀑布、岩泉漱玉、古城晚霞、野渡渔灯;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口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汤池涌金山、狗街玉龙村、九乡三脚洞新石器文化遗址,汤池纱帽山滇墓群及县城孙家山火葬墓群遗址、九乡阿路龙河谷摩崖石刻等;有建于唐南诏时期的法明寺及古塔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乡风景区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以雄、险、奇、秀著称,阳宗海旅游度假区、小白龙森林公园风光旖旎,系服务设施配套的理想消署度假胜地。

经现场调查,项目所在区域内未发现文物,且项目占地不涉及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区、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保护区。

2.2宜良工业园区概况

根据《宜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宜良工业园区规划范围为:北起北古城集镇—南盘江一线,南达昆石高速公路,西起绕城高速外环线一线,东至宜良县域东部界线,形成北古城、木龙、山后三个产业发展组团,总规划工业区面积57.7平方公里。

综合考虑地形、风向、南盘江保护、九乡风景名胜区保护、产业发展时序、云南铜业选址、现状产业分布、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规划引导园区产业形成“三带、七片”的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促进四化同步、产城旅融合发展。

三带:

(1)在园区西部形成公共服务发展带。

(2)在园区中、东部形成工业产业发展带。

(3)沿南盘江结合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南盘江休闲文化带建设,形成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发展带。

七片:

(1)北古城片区西、北部地区以发展特色轻工业产业集群为主。

(2)北古城片区中、东部地区以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为主。

(3)木龙片区中、东部地区以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主。

(4)山后片区中、东部地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主。

(5)北古城片区西部地区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

(6)木龙片区西部地区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为主。

(7)山后片区西部地区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

本次木龙片区作为工业园的中部片区,是承接整个工业园的重要纽带,木龙片区的建设将带动整个工业园经济发展。本次设计道路是连接木龙片区内与板材片区的一条重要交通纽带,2号路起点接凤莱路K2+093.549,终点接现状古柴路,2号路的修建打通了工业园与县城的交通带,为工业园的道路交通发展走出了重要一步。

三、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为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根据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19年度昆明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阳宗海、东川区、晋宁区、安宁市、嵩明县、石林县、富民县、宜良县、禄劝县、寻甸县共建有空气自动监测站11个,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2019年昆明市所辖10个县(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

3.2地表水质量现状

根据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19年昆明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南盘江柴石滩断面水质类别为II类,达到水质保护目标,水质类别较上年无变化;狗街断面水质类别Ⅳ类,达到水质保护目标,水质类别较上年无变化,禄丰村断面水质类别Ⅳ类,达到水质保护目标,水质类别较上年无变化。

3.3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分类,项目位于宜良工业园区范围内,项目周边有村子,属于3类、2类声环境功能区。

根据昆明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的《2019年昆明市环境状况公报》宜良县昼间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1.4分贝,与上年相比区域环境昼间噪声等效声级下降,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要求,声环境质量良好。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安宁市、禄劝县、嵩明县、呈贡区的区域声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总体上升,东川区、宜良县、富民县、寻甸县的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总体下降,石林县、晋宁县的区域环境昼间噪声等效声级没有变化。

表3.3-12014-2019年各县(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状况单位:分贝(A)

为了解项目区的声环境现状,本次评价委托云南高科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监测。项目监测方案计划如下所示。

1、监测点布设:

摆衣村1#、摆衣村2#、先觉村3#布设三个监测点,作为敏感监测点;

2、噪声监测项目:Leq:dB(A)

4、监测周期及频率:连续监测2天,每天昼间和夜间各监测一次。

5、监测结果:环境噪声监测结果如表3.3-2所示

表3.3-2噪声监测结果一览表单位:dB(A)

由表3.3-2监测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项目区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均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

3.4生态环境现状:

拟建项目位于宜良工业园区木龙片区,项目用地为建设用地,主要为园区绿化植被或少量杂草、小树,区域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结构较差,物种较为单一,已不具备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条件。

根据现踏勘走访,区域内无国家和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和珍稀植物、无地方狭域特有物种分布;区内总体植被覆盖率低,评价区域植物种类较为简单,生态系统受人为控制,自身调节能力较弱。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本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

表6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注:环境空气敏感目标主要考虑距离项目边界2500m范围内的;声环境敏感目标主要考虑距离项目边界200m范围内的。

四、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4.1环境质量标准

4.1.1环境空气

项目所在区域空气环境功能区划为二类区,执行(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详见表4.1-1。

表4.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单位:mg/m3

4.1.2水环境

表4.1-2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

4.1.3声环境

项目位于宜良工业园区,项目周边保护目标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建成后道路两侧35m范围内执行4a类标准,其他区域执行3类标准。标准值详见表4-3。

表4-3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LeqdB(A)

污染物排放标准

4.2排放标准

4.2.1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施工期粉尘,运营期NO2、颗粒物的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96)表2中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见表4.2-1。

表4.2-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单位:mg/m3

4.2.2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本项目施工期的废水全部收集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因此施工期不设置污水排放标准。

(2)项目运营期产生的污水经道路两侧污水管网收集后排入宜良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外排污水执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表1中A等级标准要求。标准限制见表4.2-2。

表4.7-2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单位:除pH外为mg/L

4.2.3噪声排放标准

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值见表4.2-3。

表4.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

4.2.4固体废物排放标准

总量控制指标

本项目功能定位为城市主干道,属于线性工程,运营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交通车辆排放的噪声和尾气,不设置总量控制指标。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5.1工艺流程产污节点简述

本项目工程分析将针对施工期和运营阶段产生的污染情况进行分析,道路建设的工艺流程见图5-1,

5.1.1施工期产污节点

(1)场地清理

施工人员进驻现场后,首先进行物探,确定地下设施的准确位置,然后开始施工现场的清理工作,严格按图纸所示或监理工程师指示,清理工地范围内阻碍施工的各种结构物、障碍物以及丛林树木、树墩、树根等。由于扰动地表和施工机械作业,会产生一定的固废、扬尘、废水、噪声等。

(2)路基工程

地表清理:项目道路工程场地利用挖机、铲车等机械进行平整。场地的清理将清除红线范围内原有植被、杂草等。

路基施工:施工队伍采用机械化施工为主、人工为辅。在路基挖方路段以推土机或挖掘机作业,配以铲运机、装载机和自卸翻斗车转运至填方路段;填方路段以装载机械或推土机伴以人工平整,分层碾压密实。直接开挖或填土不及时做好挡护和防水临时工程,将造成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纵向调运,可能造成弃渣量增加,引起水土流失;路基施工过程中产生扬尘和噪声;物料运输过程中产生扬尘和噪声,并损坏地方道路。路基施工期对周边居民会有噪声影响。

(3)综合管线工程

地下综合管线在道路基础施工时同步施工完成。本工程给水管线、污水管线、雨水管线、再生水管线、燃气管线、电力管线、通信管线7种管线。根据各种管线性质、易损程度、建筑物对各种管线的安全距离要求以及各种管线相互间的安全距离要求,本着压力流避让重力流,易弯曲管线避让不易弯曲管线,临时性管线避让永久性管线等原则,规划原则上对各种管线布置如下:雨水、污水管线安排在车行道下;给水管、燃气管、电力、电信管线安排在人行道或道路绿化带下;路灯电缆安排在路缘石内侧,路灯杆安排在人行道或绿化隔离带内。此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扬尘、噪声、废水及固废产生。

(4)路面结构工程

根据项目《可研》,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面层施工顺序如下:清扫下撑层-铺筑底基层-养护-砌筑路缘石-铺筑面层-养护。路面摊铺施工,施工场地噪声和沥青烟影响,混凝土、沥青摊铺时产生的废弃材料,物料运输车辆噪声和扬尘影响。

(5)绿化工程

绿化带施工是路面施工中最后一道工序,路面铺筑完后,将在绿化带上均匀铺上绿化覆土。本工程绿化形式为两侧绿化带,人行道行道树采用连体树池形式,行道树选用广玉兰。绿化带上层植物选用银杏、鸡爪槭;下层植物选用红叶石楠、大叶黄杨、夏鹃、金叶女贞;地被植物选用麦冬。绿化覆土过程中会有噪声和扬尘产生。

(6)交通设施布置、道路照明工程

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后,即可展开沿线交通设施与照明工程的施工,沿线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照明工程。此过程会有噪声、扬尘和汽车尾气产生。

(7)桥梁工程

①下部结构施工

一般陆域桥梁下部结构施工主要施工工艺流程为:平整场地→埋设钢护筒→钻孔桩基础施工→安装钢套箱→浇筑封底混凝土→承台施工→墩柱施工。(涉水域桥梁需设置围堰)

②上部结构施工

本项目一般桥梁的上部结构均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法,主要施工工艺流程为:支架安装→模板安装→钢筋、预应力筋和砼施工→预应力筋张拉和压浆→卸落支架→安装桥面附属结构→桥面铺装。

此施工过程主要会产生噪声、扬尘、废水和固废。

N:噪声G:扬尘S:固废W:废水

图5.1-2桥梁施工期工艺流程图

③河道施工

河道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噪声、废水、固废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在提防加固、护坡建设的产污环节见图5-4。

5.1.2运营期工艺流程

本项目为道路建设项目,道路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主要是噪声、扬尘及汽车尾气,无具体工艺流程。

5.1.3项目主要产污环节

工程施工期道路填筑、基础开挖等工程活动,将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扰动、土壤裸露、局部地貌改变,同时还会引起水土流失。

施工中的重型机械及运输车辆等设备产生的噪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施工过程中的生产作业废水,以及施工人员驻地排放的生活污水都会对周围区域水环境造成影响。

施工期产生的不可利用弃土由工程车辆直接运走;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桥梁水下基础施工必然对南盘江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本项目采用围堰施工,会对河底底泥产生扰动,使局部水域的悬浮物浓度升高。

本项目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来自汽车噪声、尾气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影响。

本项目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

5.3.1施工期:

本项目施工期约为12个月,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扬尘、噪声和固废等。

本工程施工期排放的废水主要来自:①施工机械、施工物料、施工泥渣、生活垃圾受雨水冲刷产生雨污水等施工废水;②施工生活污水。

(1)施工废水

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废水主要是施工机械的清洗废水、保养废水等。施工机械、冷却水、清洗水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泥沙。施工废水主要水污染物为SS和石油类。若直接排入水体将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应及时收集至沉淀池(拟设置2个临时沉淀池,每个容积为1.0m3)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及洒水降尘,不外排。

(2)施工生活污水

本项目施工人员50人,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用水定额按150L/(人·d)计,排污系数取0.8,则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6m3/d。产生的生活废水应及时收集至沉淀池(拟设置1个临时沉淀池,容积为6.0m3)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及洒水降尘,不外排。根据同类项目类比,施工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分别为COD500mg/L、BOD5250mg/L、SS300mg/L、NH3-N30mg/L、动植物油30mg/L。施工生活污水发生量见表5.3-1。

(3)雨天地表径流

项目雨季施工过程,雨天会产生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将使水体浑浊、水体中总悬浮物固体和溶解性总固体增加,从而降低地表水水质,影响地表水水体功能。在道路两侧分段布设临时截排水渠,经沉淀后用于施工或洒水抑尘(设置3个临时沉淀池,每个容积为5m3)。

(4)基坑废水

项目施工期路基开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基坑废水,地下涌水产生量约为5m3/d,产生的基坑废水所含污染物主要为SS,浓度一般为650~800mg/L,pH值呈中性,排水量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降水条件有关,且与本项目施工季节有关。一般而言,基坑涌水在坑内停留2小时以上再进行抽排,本项目基坑涌水可通过沉淀池(容积为6m3)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

图5.3-1施工期废水处置情况

2、大气污染物

项目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对环境空气产生影响的污染因素主要为施工扬尘,另外还有少量的燃油废气、路面铺设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对建筑物墙体拆除的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粉尘,施工现场的施工机械产生的尾气,以及建筑垃圾转运产生的扬尘。

(1)扬尘

上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将会造成周围大气环境污染,据有关调查显示,施工工地的扬尘(粉尘)部分是由运输车辆的行驶产生,约占扬尘总量的60%,在完全干燥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Q——汽车行驶的扬尘,kg/km·辆;

V——汽车速度,km/h;

W——汽车载重量,t;

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2。

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产生的扬尘量见下表。由此可见,在同样路面清洁情况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清洁度越差,则扬尘量越大。

施工扬尘的另一种情况是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由于施工需要,建材需露天堆放,部分施工点的表层土壤需人工开挖、堆放,在气候干燥又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扬尘,其扬尘量可按堆场起尘的经验公式计算:

Q=2.1(V50–V0)3e-1.023W

式中:Q——起尘量,kg/吨·年;

V50——距地面50m出风速,m/s;

V0——起尘风速,m/s;

W——尘粒含水率,%。

由此可见,这类扬尘的主要特点是与风速和尘粒含水率有关,因此,减少建材和土方的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率是抑制这类扬尘的有效手段。

尘粒在空气中的传播扩散情况与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尘粒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以粉尘为例,不同粒径的尘粒沉降速率见下表,由表可知,尘粒的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粒径为250μm时,沉降速度为1.005m/s,因此可以认为当尘粒大于250μm时,主要影响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而真正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一些微小尘粒,根据现场的气候情况不同,其影响的范围也有所不同。故扬尘会对道路沿线产生一定的影响,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禁止在大风天气进行此类作业、安排洒水车定期进行洒水,可以有效的抑制这类扬尘。

(2)燃油废气

燃油废气主要为施工车辆(如挖掘机等)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主要污染物有NO2、非甲烷总烃等。污染源为无组织排放,点源分散,其中运输车辆的流动性较大,尾气的排放特征与面源相似。

(3)沥青烟

本项目未设置沥青拌合站,沥青烟气主要来自铺设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气中含有THC、TSP和苯并[a]芘等有毒有害物质,在下风向50m外苯并[a]芘浓度低于0.00001mg/m3,酚在下风向60m左右≤0.01mg/m3,THC在60m左右浓度≤0.16mg/m3。

(4)底泥恶臭

河道工程清淤可能会产生臭味,给周围居民区等保护目标造成影响,产生臭味的主要成份是H2S、NH3和臭气。

类比同类工程污染产生情况,清淤过程产生的臭气浓度最大值为14。

3、噪声污染源分析

施工过程采用的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车辆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

(1)交通噪声

施工区运输车辆以载重汽车和自卸汽车为主,表现为线源,源强与行车速度、车流量等因素有关。在施工准备期主要是将设备、机械运至施工地点,加大了车流量和交通噪声。

(2)主体施工工程

施工阶段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各种施工机械的噪声,其噪声强度与施工设备的种类和施工队伍的管理有关;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交通噪声,另外还有突发性、冲击性、不连续性的敲打撞击噪声。施工过程中,不同阶段会使用不同的机械设备,使现场产生具有强度较高、无规则、不连续等特点的噪声。其强度与施工机械的功率、工作状态等因素有关。道路施工设备在作业期间所产生的噪声值见表5.3-4(数据应用《环境噪声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附录A常见噪声污染源及其源强)。

表5.3-4各种机械设备的噪声值单位dB(A)

4、固体废物

(1)土石方

本工程总废弃量50445m3,其中包括土石方35195万m3、建筑垃圾15250万m3,建筑垃圾主要为硬化层、建筑拆除弃渣。

(2)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按施工人员生活垃圾1.0kg/人·d计算,施工人员以50人计,日排放量约为0.05t/d,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约为19.5t。

5、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1)项目开发对植被影响

本项目的临时占将在项目施工阶段期间一定程度上破坏地表植被。本项目沿线范围内,未发现涉及有珍稀或濒危的野生植物资源自然分布或具有特定保护价值的地带原生性森林群落分布,也未发现名木古树资源。项目选址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敏感资源与生境。

(2)项目建设对土壤的影响

工程施工阶段间由于机械的辗压及施工人员的踩踏,在施工作业区周围的土壤将被严重压实,部分施工区域的表土将被铲去,另一些区域的表土将可能被填埋,从而使施工完成后的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成份发生改变。在施工中植被破坏后,地面裸露,表土的温度在太阳直接照射下升高,加速表土有机质的分解,而植被破坏后,土壤得不到植物残落物的补充,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将逐步下降,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植被恢复。此外,临时占地会使这些土地短期内丧失原有的生态功能。

(3)项目开发带来的水土流失影响

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壤表层,在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逐渐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本项目施工期的土建工程是造成水土流失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场地现状较为平整,项目土方开挖主要集中在破损严重路段,根据项目设计方案,本项目工程开挖量较小,但其临时堆置土方在防护措施没有施工前,由于结构松散,表面无植被防护,遇暴雨或上游汇水下泄时,易造成冲沟侵蚀。

5.3.2营运期

本项目竣工营运后,对沿线的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及声环境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水污染物

本项目运营期的水污染源主要来自路面径流产生的污水。

运行期污水主要为路面径流雨水,主要污染因子为SS、COD、BOD5和石油类等。

①路面雨水产生量

路面径流量按下式计算:

W=0.9×A×H×L×10-3

式中:W-路面径流量,m3/a;

A-路面宽度,m;

H-年平均降雨量,mm;

L-路面长度,m。

本项目目前路面雨水量可类比按上述方法进行计算。根据近十年来宜良县气象资料统计,宜良县多年平均降雨量910mm。

2号路长1400米,红线宽度为40米,本项目道路产生路面径流系数采用我国《室外设计规范》中对沥青和混凝土路面所采用的径流系数0.9,所以路面径流量为W=0.9×40×910×1400×10-3=45864m3/a。

②路面雨水中污染物浓度

国内外研究表明,机动车路面雨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与路面行驶机动车流量、机动车类型、降水强度、降雨周期、道路性质及机动车燃料性质等多项因素有关。本项目路面雨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类比我国省某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实测得出的路面雨水中污染物浓度值,具体值见表5.3-5。

由表5.3-5可见,路面雨水中污染物浓度大小经历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污染物的浓度在0~15分钟内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在降雨后一小时趋于平稳。

③路面雨水污染物排放量

路面雨水2小时内污染物浓度平均值与本项目路面雨水量的相乘可近似作为该项路面雨水污染物排放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见表5.3-6。

项目运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其主要污染物为CO、NO2)和道路扬尘。

①汽车尾气

1)汽车尾气排放源强计算公式

道路上行驶汽车排放的尾气产生的污染可作为线源处理;根据预测的交通流量,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汽车尾气的气态污染物排放源强Q,可按下式计算:

2)单车排放因子

我国自201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18352.3-2005)的第Ⅳ阶段标准;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18352.3-2005)的第Ⅴ阶段标准;于2023年7月1日将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6b阶段》。单车排放因子如下表所示。

表5.3-7单车排放因子单位:g/(km·辆)

类比同类项目,项目各车型交通量预测结果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5.3-8各车型交通量预测结果单位:辆/h

表5.3-9拟建项目汽车尾气排放源强单位:mg/(m·s)

②道路扬尘

道路上汽车行驶时,轮胎接触路面而使路面的积尘扬起,从而产生扬尘污染。在保持路面清洁的情况下,车辆行驶过程中扬尘产生量较少。

3、噪声

道路运营期噪声源主要是路面行使的机动车。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噪声、发动机产生的噪声、汽车鸣笛等产生的噪声将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项目道路噪声核算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交通部JTGB03-2006)提供公式进行核算。

①车流量

根据“表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本项目运营期交通预测量如下表所示。

②汽车平均行驶车速的计算

式中:Vi——第i种车型车辆的预测车速,km/h;当设计车速小于120km/h时,该型车预测车速按比例降低,则该路段平均车速修正因子Q=40/120=0.33;

ui——该车型当量车数;

ηi——该车型的车型比;

vol——单车道车流量,辆/h;

mi——其它车型的加权系数。

k1、k2、k3、k4分别为系数,按表5.3-11取值。

表5.3-11车速计算公式系数取值表

经计算项目各车型年平均车速如下表所示。

表5.3-12各车型平均速度一览表单位:km/h

③车辆交通噪声源强计算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附录C,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Loi计算方法如下: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式中:LOS、LOM、LOL―分别表示大、中、小型车平均辐射声级,dB;

VS、VM、VL―分别表示大、中、小型车车速,km/h,见表5-7;

ΔL―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可按下面公式计算。

④源强修正

1)公路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声源修正量ΔL纵坡

道路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声源修正量ΔL纵坡按表5.3-13取值。

表5.3-13路面纵坡噪声级修正值ΔL纵坡

本项目道路最大纵坡为3%,路面大型车和中型车纵坡噪声级修正值为0dB。

2)公路路面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L路面

道路路面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L路面计算按表5.3-14取值。

表5.3-14常规路面修正值L路面

本项目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故路面修正值取0。

⑤噪声声级值

综上所述,本项目各预测年限、各种车型车辆运行产生的噪声在水平距离7.5m处的能量平均A声级dB(A)预测结果,见表5.3-15。

表5.3-15运营期特征年各车型单车噪声排放源强单位:dB(A)

4、固体废弃物

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道路垃圾以及污水管网淤积污泥。道路垃圾主要是果皮、纸屑、塑料、包装废弃物等,经沿线、公交站垃圾桶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清运,污水管网淤集污泥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掏外运,还有绿化维护产生的垃圾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污染物名称

产生浓度以及产生量

排放去向

产生浓度(mg/L)

产生量(t/a)

大气污染物

施工期

开挖土石方、车辆运输等

无组织排放

大气环境

营运期

运营期汽车尾气

日均

高峰

水污

染物

施工废水

COD、SS、石油类

隔油、沉淀

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施工生活污水

总量

6m3/d

2.19t

COD

500mg/L

1.095t

250mg/L

0.548t

SS

300mg/L

0.657t

30mg/L

0.066t

动植物油

地面径流

45864m3/a

沿线雨水管网

280

12.842

总磷

0.81

0.037

石油类

2

0.092

固体废物

建筑施工

弃方、建筑垃圾

47794.23t

优先用于临时用地恢复、道路中分带绿化,剩余工程渣土于弃置场统一处置

施工场地

生活垃圾

19.5t

委托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处置

噪声

施工机械及车辆

施工机械噪声值75-95dB(A)

交通噪声

道路上行驶机动车为主要噪声源,其噪声级为59.0-72.3dB(A)

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

1、对植被的影响,施工期由于材料运输、机械辗压及施工人员践踏,还有项目用地、施工临时占地,在施工作业区周围土地的部分植被将被破坏。

2、本项目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对线路土地的永久性占用,由于本项目属于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筑路所有砂石料及混凝土都采用商品外购,因此,项目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土地占用。

七、环境影响分析

7.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时产生的废水、噪声、扬尘以及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7.1.1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桥梁施工影响

桥梁水下基础施工必然对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桥梁水下基础施工对河流水环境影响的主要环节有:

①围堰:本项目采用围堰施工,会对河底底泥产生扰动,使局部水域的悬浮物浓度升高,根据同类工程的研究表明,围堰施工时,局部水域的悬浮物浓度在80-160mg/L之间,但施工处下游100m范围外SS增量不超过50mg/L,对下游100m范围外水域水质影响较小,并且围堰施工工序短,围堰完成后,这种影响也不复存在。

②钻孔和清孔:钻孔泥浆由水、粘土(或膨润土)和添加剂(如碳酸钠,掺入量0.1~0.4%;羧基纤维素,掺入量<0.1%)组成,施工过程中会有少量含泥浆废水产生,目前大型建设工程施工钻孔时,一般都采用泥浆回收措施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根据类比调查,采用泥浆分离机回收泥浆,含泥浆污水的SS浓度由处理前的1690mg/L降低到处理后的66mg/L,达到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泥浆处理水用于陆域施工场地的防尘洒水,不向地表水体排放。

采取围堰法施工时,先进行围堰形成,再进行钻孔作业,钻孔作业在封闭的围堰内进行,如产生钻孔漏浆,会限制在围堰内而不与水体直接接触,不会造成水污染。钻孔达到深度和质量要求后会进行清孔作业,所清出的钻渣由循环的护壁泥浆将钻渣带到设在工作平台上的倒流槽,沉淀和固化后由船只运至岸上进行进一步处理,一般不会造成水污染;即使清孔的钻渣有泄漏产生,也会限制在围堰内而不与水体直接接触,采取上述措施后对水质影响较小。

③混凝土灌注

目前桥墩施工一般采用刚性导管进行混凝土灌注,在灌注过程中可能产生溢浆和漏浆,但混凝土灌注也是在围堰内进行,采取上述措施后对水质影响较小。

(2)桥梁施工场地施工废水

在桥梁施工期间,若作业场、物料堆场的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及一些粉末状材料等)堆放在水体附近,由于保管不善或受暴雨冲刷等原因进入水体,将会引起水体污染,废弃建材堆场的残留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也会造成水污染。粉状物料的堆场若没有严格的遮挡、掩盖等措施将会起尘,从而污染水体。

施工场地的生产废水主要来自混凝土拌合废水和砂石冲洗废水等。污水中主要的污染物是SS,pH值一般为8~10,偏弱碱性,根据桥梁工程施工经验,施工场地均设置沉淀池处理生产废水,处理后的尾水可以回用于砂石料的冲洗和洒水降尘,严禁排入附近水体,采取上述措施后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3)河道工程施工影响

河道工程工程施工扰动会增加水体悬浮物浓度,从而影响水体水质及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条件。根据类似工程类比调查表明,在工程施工区域附近的悬浮物一般影响范围为周围几十米区域;施工结束后,悬浮物浓度可恢复正常水平,工程施工中悬浮物的影响暂时的,对环境影响较小。

(4)非桥梁、河道施工影响

主要包括道路施工废水、基坑废水、地表径流、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施工废水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施工废水主要是施工车辆、机械设备产生的冲洗废水。此类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SS和石油类。施工期产生的施工废水应及时收集至沉淀池(拟设置2个临时沉淀池,每个容积为1.0m3)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及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2)基坑废水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路基开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基坑废水,污染物主要为SS,浓度一般为650~800mg/L。一般而言,基坑涌水在坑内停留2小时以上再进行抽排,本项目基坑涌水可通过沉淀池(容积为6m3)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3)地表径流影响分析

施工期土石方开挖时遇到雨天,暴雨径流直接进入水体,对地表水体造成一定影响。拟分段设置截排水渠和沉淀池(拟设置3个临时沉淀池,每个容积为5m3),项目区内排水沟收集的雨水汇水进行分段沉沙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生活污水影响分析

本项目内部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管理人员食宿依托沿线村庄,产生的生活污水依托沿线村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施工人员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清洗废水,产生后经沉淀池(拟设置1个临时沉淀池,容积为6m3)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其他防范措施

①建设单位应合理制定施工计划,尽量避开雨季施工,特别是土石方较大的工程必须集中安排于旱季,并尽量缩短施工时限。

②施工材料堆放地点应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或采取其它防止雨水冲刷的措施。

③施工时考虑用纺布或者塑料布对开挖和填筑的边坡、表土堆场等进行覆盖,在表土堆场周围用编织土袋拦挡。

④项目应加强管理,做好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另外,雨天应对各类机械进行遮盖防雨。

(6)小结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及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7.1.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施工现场扬尘、路面铺浇产生的沥青烟气、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尾气。

(1)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①车辆行驶扬尘

在施工过程中,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占总扬尘的60%以上。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V——汽车速度,km/hr;

W——汽车载重量,吨;

表7-1为一辆10吨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1km的路面时,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的扬尘量。由此可见,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条件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则扬尘量越大。因此应加强运输车辆的管理,应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及保持路面的清洁,其是减少汽车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最有效手段。

表7-1在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的汽车扬尘单位:kg/辆·km

如果施工阶段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每天4-5次),可以使空气中粉尘量减少70%左右,可以收到很好的降尘效果,洒水的试验资料如表7-2。当施工场地洒水频率为4-5次/天时,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内。

表7-2施工阶段使用洒水车降尘试验结果

②堆场扬尘

V50——距地面50m处风速,m/s;

W——尘粒的含水率,%。

起尘风速与粒径和含水率有关,因此,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率及减少裸露地面是减少风力起尘的有效手段。粉尘在空气中的扩散稀释与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粉尘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不同粒径粉尘的沉降速度见表7-3。由表可知,粉尘的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粒径为250mm时,沉降速度为1.005m/s,因此可以认为当尘粒大于250mm时,主要影响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而真正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是一些微小粒径的粉尘。

表7-3不同粒径尘粒的沉降速度

③施工现场扬尘污染

为减小施工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环评提出如下防治措施:

a、按《昆明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昆明市人民政府第94号令)规定,本项目必须使用沥青混凝土,禁止进行沥青混凝土现场搅拌,消除沥青混凝土搅拌堆场扬尘污染源。

b、按《昆明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规定》(昆政办[2011]89号文件)要求做到:施工场地设置不低于2.5m的围挡。

c、按《<昆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粉尘溢散性的砂石、土方或废弃物应集中堆置于工地区域,并采取覆盖防尘布或防尘网、定期洒水降尘、袋装等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d、沥青混凝土铺前用湿法清扫路基,禁止直接清扫。

e、按《昆明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规定》(昆政办[2011]89号文件)要求,施工场地出入口5m内必须进行混凝土硬化,并设置车辆冲洗设施,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后方能出场;

f、根据《昆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昆政办[2011]88号文件)要求,使用经审查合格的密封运输车辆运输建筑垃圾,未携带《昆明市运载建筑垃圾排放、处置备案卡》的车辆,一律不得进入建筑工地承运;

g、在施工场地内设置减速标志,控制车速标志牌。

h、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内主要道路和物料堆放场地进行硬化,对其他场地进行覆盖或者临时绿化,对土方集中堆放并采取覆盖或者固化措施。

在按《昆明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规定》(昆政办[2011]89号文件)、《昆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昆政办[2011]88号文件)进行防治后,运输扬尘污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2)沥青烟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3)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尾气污染产生的主要决定因素为燃料油种类、机械性能、作业方式和风力等,其中机械性能、作业方式两种因素的影响最大。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CO、NO2、THC等。由于施工机械多为大型机械,单车排放系数较大,但施工机械数量少且较分散,其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据同类项目施工现场监测结果:在距离现场50m处CO、NO2,1小时平均浓度分别为0.2mg/m3和0.13mg/m3;日平均浓度分别为0.13mg/m3和0.062mg/m3,均能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要求。

(4)小结

7.1.3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施工机械种类繁多,不同的施工阶段有不同的施工机械,同一施工阶段投入的施工机械也有多有少,这就使得道路施工噪声具有偶然性的特点。

②不同设备的噪声源特性不同,其中有些设备噪声呈振动式的、突发的及脉冲性的,对人的影响较大;有些设备频率低沉,不易衰减,而且使人感觉烦躁。施工机械的噪声均较大,但它们之间声级相差仍然较大,有些设备的运行噪声可高达90dB(A)以上。

④施工设备与其影响到的范围比相对较小,因此,施工设备噪声基本上可以认作点声源。

(2)噪声影响预测

项目施工中大多数机械设备噪声均属于中低频噪声,预测其影响程度、范围时只考虑其距离传播衰减,不考虑障碍物如场界围墙、树木等噪声的噪声衰减量。

距离传播衰减模式:

Lp(r)=Lp(r0)-20lg(r/r0)

式中:Lp(r)——距声源r处的声压级,dB(A);

Lp(r0)——参考位置r0处的声压级,dB(A)。

噪声叠加值计算模式:

式中:LPT——预测点出新增的总声压级,dB(A);

Lpi——第i个声源至预测点处的声压级,dB(A);

n——声源个数。

具体见表7.1-1。

表7.1-1施工噪声衰减贡献值dB(A)

根据前述预测模式,对照《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本项目路面施工过程中各设备所需的最小衰减距离,见表7.1-2。

表7.1-2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影响范围预测结果

由表7.1-2可知,单一的施工机械施工时,夜间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均在施工现场90m范围内,昼间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在15m范围内。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多台机械同时进行施工作业,实际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将大于预测值。本项目最近的敏感目标是道路东侧的摆衣村,距离40m;东侧的先觉村,距离90m;项目施工会对其有所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和减缓施工期的噪声影响,项目施工期间必须采取严格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a、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布设施工场区。

d、降低设备声级,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可从根本上降低源强,同时要加强检查、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保持润滑,紧固各部件,减少运行震动噪声。整体设备应安放稳固,并与地面保持良好接触,有条件的应使用减振机座,降低噪声。

e、施工场地的施工车辆出入地点应尽量远离敏感点,车辆出入现场时应低速、禁鸣。

f、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也应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避免因施工噪声产生纠纷。

g、与施工场地周围单位、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让他们了解施工进度及采取的降噪措施,并取得大家的共同理解。

h、施工期间避开敏感时段施工,与周边居民进行沟通,以取得其对项目施工的谅解,并将随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

i、施工场地设置不低于2.5m的围挡。

j、环境保护目标影响预测

(3)环境保护目标影响预测

表7.1-3施工期对敏感点噪声影响预测一览表

由上表可知,项目道路施工期间在采取施工场地设置围挡及禁止夜间施工后,摆衣村和先觉村均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昼间标准。

为了将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和敏感点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本次评价要求建设单位禁止夜间施工,若施工工艺须要进行夜间施工时,应以告示形式告知当地居民,并加强施工管理,对施工车辆、机械进行合理调度减少施工噪声产生;建设工地设置不低于2.5m的围挡;加强施工管理,禁止多台高噪声施工机械同时施工;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机械噪声增大的现象发生;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宣传和教育,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降噪措施,做到文明施工;加快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工期。

(4)施工车辆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车辆噪声的声级值一般在76~90dB(A)之间,施工期间施工运输车辆将对现有道路沿线的居民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尽量减少运输车辆途径敏感点。施工车辆运输应采取减速,做好文明运输,减缓运输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小结

本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施工产生的弃土弃渣、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1)弃方、建筑垃圾

①建筑垃圾应集中堆放并建挡墙等防范措施;

②施工垃圾要严格管理,禁止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置,禁止随意丢弃。施工单位设置专车或由垃圾清运公司每天集中密闭外运。

③倒上过程中,工作面必须设置洒水、喷淋设施,并将渣土压实。

④建筑垃圾中可利用部分由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回收运回基地,渣土尽量在场内周转,就地用于绿化、道路等生态景观建设,必须外运的弃土以及建筑废料应运至专门的建筑垃圾堆放场。

⑤在工程竣工以后,施工单位应拆除各种临时施工设施,并负责将工地的剩余建筑垃圾、工程渣上处理干净,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建设单位应负责督促施工单位的固体废物处置清理工作。

⑥需要外运的土石方,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至指定的地点处理。

⑦项目设置临时堆土场,选址位于项目区用地范围,不新增占地可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表土堆场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进行建设,可降低表土堆场对周围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减小扬尘产生量。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定点堆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严禁乱丢乱弃,对环境影响较小。

在工程施工中,上述影响是暂时的,将随着工程的完工逐渐消失。并且,通过适合的防护措施,弃土运输过程的有效管理、严格执行城市渣土运输和运输车辆噪声管理的有关规定等,这些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土地的占用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和水土流失。本评价将重点分析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工程施工期和竣工后生态环境和景观恢复的措施与对策建议,以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植被保护措施

①临时占地恢复措施

“三场”的设置,使得周围部分植被被破坏,在临时用地建设过程中,对地表上层30cm厚的高肥力土壤腐殖质层进行剥离和保存于临时用地上,作为建设结束后所有临时用地地表植被补偿恢复和景观绿化工程所需的耕植土。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临时用地上的建筑物进行拆除,用保存的表层耕植土回填表面或后期绿化工程所用。

施工人员进场后,应立即进行生态保护教育,严格施工纪律,不准踩踏、损毁征地范围之外的农作物和草木,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文明施工,自觉树立保护生态和保护植被的意识。

②生态补偿措施:本项目绿化面积14000m2,在项目施工期后期予以实施,以补偿施工造成的生物量损失。

(2)水土保持措施

①对路基采用逐层填筑、分层压实的施工方法,在填筑路堤的同时进行边坡排水和防护工程,路基工程尽量采用机械化作业。

②路基施工前在路基两侧开挖临时排水沟,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内坡比1:1,沟壁夯实,结合地形在排水沟下游设置沉淀池,径流经沉淀池沉淀后,排入附近的自然沟渠。做到公路的排水防护工程与公路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实施。

③为保证路基及边坡的稳定,填方、挖方路段应根据地形地质及填挖高度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视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浆砌片石坡面防护、草皮护坡、挡土墙及护面墙等形式进行坡面防护。路堤边坡、桥梁等处视路堤高度及填料性质、水文条件,分别采用护脚、挡土墙、拱形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护坡道和撒草籽等防护形式。

④不能避免雨季施工时,应保证施工期间排水畅通,不出现积水浸泡施工面的现象,对边坡及施工面应采取加盖防雨篷布等防护措施。

7.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7.2.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沿线运输车辆产生的道路扬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中关于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本项目为城市主干道,沿线不设置服务区、车站等,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小,仅来自道路车辆汽车尾气和道路扬尘,且有一定的处理措施能有效控制尾气和扬尘产生量,废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因此不设评价等级。

在项目运营期间,废气主要来自道路来往车辆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污染物主要来自曲轴箱漏气、燃油系统挥发和排气管的排放,其主要污染物为THC、CO、NOX、NO2等。汽车尾气污染物主要集中在道路沿线,随着距道路边线距离的增加,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浓度逐渐降低。

为了进一步评价汽车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次环评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中附录E提供的预测模式进行预测。具体如下:

(1)车辆排放污染物扩散浓度预测参数

预测时段:道路建成近期(2022年)、中期(2028年)、远期(2036年)。

预测因子:NO2、CO。

预测内容:选取风向与道路平行、垂直两种情况下,预测项目的NO2、CO日均浓度和高峰小时浓度。

(2)预测模式

采用的车辆排放污染物扩散浓度预测模式为:

A、当风向与线源夹角为0<θ<90°时,其扩散模式为:

式中:CPR-道路线源A、B段对预测点产生的污染物浓度,mg/m3

U-预测路段有效排放源高处的平均风速,m/s

Qj-气态类污染物排放源强度,mg/s.m

δy、δz-水平横风向和垂直扩散参数,式x的函数,m

x-线源微元中点至预测点的下风向距离,m

y-线源微元中点至预测点的横风向距离,m

z-预测点至地面高度,m

h-有效排放源高度,m

A、B-线源起点及终点。

具体到本评价,采用如下扩散模式预测风向与道路夹角为θ时的预测模式:

式中符号参见垂直、平行预测模式。

B、当风向与线源垂直(θ=90°)时,其地面污染物浓度扩散模式为: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C、当风向与线源平行(θ=0°)时,其地面污染物浓度扩散模式为:

式中:r-微元至预测点的等效距离;

e-常规扩散参数比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表7.2-1分析预测各系数取值一览表

(3)预测评价

本项目投入运营后,汽车尾气为影响道路沿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2等气态污染物,其排放量与交通量成正比,与车辆的类型及汽车运行状况有关。按连续污染源计算,源中心即为线路中心线,根据地面风向与道路走向的分析,通过模型计算,项目所在地汽车尾气中CO、NO2浓度的贡献值见下表。

表7.2-2道路CO衰减预测结果

表7.2-3道路NO2衰减预测结果

分析表7.2-2和表7.2-3,CO、NO2预测浓度大值出现在距中心线20m范围内,风向与线源垂直风向条件,道路在2036年CO、NO2日均最大浓度为0.002614mg/m3、0.000147mg/m3;CO、NO2高峰小时最大浓度0.004409mg/m3、0.000247mg/m3。均可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不会导致环境空气中CO、NO2出现超标。

(4)敏感点预测及影响分析

根据表7.2-2、表7.2-3预测结果,取影响最大的风向(与线源垂直)预测结果分析环境保护目标下摆衣村和先觉村的预测结果,具体详见下表。

表7.2-4环境保护目标预测结果单位:mg/m3

从上表可以看出,拟建道路沿线敏感点在营运期CO、NO2日均预测浓度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项目建有道路绿化,绿化植被对废气进行吸收,能缓解整个区域环境空气污染。在运营中、远期,随着汽车技术和排放标准的提高,汽车尾气污染可得到进一步控制。

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建议建设方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轮胎接触路面而使路面积尘扬起,形成扬尘污染;本项目建成后路面定期由专人负责对路面灰尘进行清扫,保持路面的整洁,同时通过限速等减少扬尘的产生。为减小对周围敏感点环境空气影响,建议在道路两侧绿化带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予以绿化,并适当选择树种、草种,使汽车尾气的影响进一步得以减轻。本次评价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汽车尾气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

(1)环保、交通部门加强合作,对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定期检测,对超标排放的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2)加强对道路的养护,使道路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减少塞车现象发生。

(3)加强对道路沿线绿化的养护,既可以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总悬浮颗粒,又可以美化环境和改善道路沿线景观效果。

(4)汽车行驶使路面积尘扬起,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应由专人负责对路面灰尘进行清扫,保持路面的整洁,同时通过限速等减少扬尘的产生。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运营期产生的汽车尾气及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7.2.2水环境影响分析

(1)路面径流影响分析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降雨初期由形成地面径流到降雨历时为30分钟,雨水中的悬浮物(SS)和油类物质的浓度比较高,半小时之后,其浓度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较快。雨水中生化需氧量(BOD5)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速度较前者慢,PH值则相对稳定,显然,降雨历时40分钟之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水中污染物浓度将大大降低。

雨水径流占整个区域的地面径流量的比例较小。道路雨水在管网中输送时,经过稀释、沉降或降解后,污染物浓度将大大降低。雨水经收集处理后基本不会对收纳水体造成不利影响。

但是,汽车保养状况不良、发生故障、出现事故后,都可能泄漏汽油和机油污染路面,在遇降雨后,雨水经道路泄水道口流入附近的水域,将造成石油类和COD的污染影响,应通过交通管理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2)雨水管网建设影响分析

本工程除建设道路工程外,同步建设排水工程,雨污水管道同步实施。沿设计道路布置雨水管道,主要承接路段两侧及上游道路两侧部分地区的雨水来水,雨水经道路管道收集后。

本工程区域道路产生的路面径流雨水可以有效排出,工程雨水的出路是可行的。工程建设方应协同政府市政建设管理部门加快区域市政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与本工程链接的规划道路管网建成并投入运行前,应采取措施,不得利用本工程相应路段雨水管道排放路面及区域雨水。

(3)污水管网建设影响分析

工程本身不排放污水,仅敷设污水管网。沿设计道路收集项目区域两侧的污水,生活污水通过污水干管收集后,最终排至处理厂。污水管道同步实施,能保证本工程建成后收集沿线及上游道路污水排放路径的可达性。

7.2.3声环境影响分析

运营期的交通噪声等级LAeq受交通流量、车型构成比、车速、昼夜比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采用如下的预测模式。本次预测分三个时段进行预测:2022年(近期)、2028年(中期)和2036年(远期)。

(1)预测模式

本评价选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009)推荐模式及其相应参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009)导则中未明确规定的参数将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交通部JTGB03-2006)的参数进行核算。

①第i类车等效声级的预测模式

式中:

Ni—昼间,夜间通过某个预测点的第i类车平均小时车流量,辆/h;

r—从车道中心线到预测点的距离,m;

Vi—第i类车的平均车速,km/h;

ψ1、ψ2—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弧度;

图7.2-1有限路段的修正函数,A—B为路段,P为预测点

ΔL—由其它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可按下式计算:

ΔL=ΔL1-ΔL2+ΔL3

ΔL1=ΔL坡度+ΔL路面

ΔL2=Aam+Agr+Abar+Amisc

式中:ΔL1—线路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

ΔL坡度—公路纵坡修正量,dB(A);

ΔL路面—公路路面材料引起的修正量,dB(A);

ΔL2—声波传播途径中引起的衰减量,dB(A);

ΔL3—由反射等引起的修正量,dB(A)。

②总车流等效声级为:

(2)预测参数的确定

①各车型行驶速度

本项目各预测年限,各车型的行驶速度如下表所示。

表7.2-5各车型平均速度一览表单位:km/h

②线路因素引起的修正量(ΔL1)

1)纵坡修正量(ΔL坡度)

大型车:ΔL坡度=98×β

中型车:ΔL坡度=73×β

小型车:ΔL坡度=50×β

式中:β—公路纵坡坡度,本项目β=3%

2)路面修正量(ΔL路面)

表7.2-6常见路面噪声修正量

注:表中修正量为

(4)预测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介绍的预测方法、预测模式和设定参数,对拟建道路交通噪声进行预测计算。预测结果如下所示。

①交通噪声贡献值预测

在不叠加环境噪声背景值的情况下,只考虑预测点距离衰减,在不考虑坡度、坡向、声屏障、绿化带和房屋遮挡等参数的情况下,本项目道路各预测年份车流量的昼间小时平均值和夜间小时平均值的交通噪声级影响预测值与道路中心线距离分布见表7.2-7。

表7.2-7道路交通噪声水平断面衰减预测结果单位:dB(A)

从上表可看出:随着距道路中心线距离的增加,交通噪声的影响逐渐减小;随着车流量的增大,交通噪声声级值也随之增强。

②达标距离

交通噪声达标距离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近期(2022年):在昼间距道路红线距离>10m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夜间>30m能达到3类标准;

中期(2028年):在昼间>10m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夜间>40m能达到3类标准;

远期(2036年):在昼间>10m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夜间>60m能达到3类标准;

根据表7.2-7至7.2-8预测结果及《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年修订)可作为沿线建筑规划参考依据。临近道路60m以内不宜规划居民区、医院及学校等对声敏感的建筑物,若规划敏感建筑物,则敏感建筑物集中区与本项目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退让距离(退让红线后设置为绿化用地)或调整建筑的布局,面向道路一侧不开窗,退让距离不能保证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设置隔声窗等有效措施减轻、避免交通噪声污染。根据《宜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园区规划,在宜良工业园木龙片区重点发展重化矿冶设备与工程机械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铜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铜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所以居民区、医院及学校等对声音敏感的建筑物基本不会规划在道路两侧。

③敏感点交通噪声贡献值预测及分析

各关心点的交通噪声预测采用交通噪声预测模式,结合各个敏感点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环境,所使用的交通流量亦按所在路段的交通流量计算。在考虑了背景值叠加、路堤路堑以及树林等因素的基础上,修正后得出关心点环境噪声预测值。具体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敏感点交通噪声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摆衣村和先觉村昼间均能在近期、中期、远期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夜间噪声不能达标。

但道路两侧设置了绿化带,具有一定的隔离吸附作用,经绿化带隔离吸附后对敏感点的影响较小。

为了确保区域声环境质量,根据环发[2010]7号文,关于发布《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交通噪声防治包括合理规划布局、噪声源控制、传声途径噪声削减、敏感建筑物噪声防护、加强交通噪声管理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a、做好道路养护工作,对受损路面要及时维修与修复,维持道路平整,使路面保持良好的状态,尽量降低道路摩擦磕碰噪声。

b、在各敏感路段点设置限速、禁鸣等标志牌,进行限速行驶,以降低车辆行驶噪声,尽量避免交通噪声敏感点路段的噪声扰民。

c、加强道路绿化,做好道路沿线绿化设计,在道路沿线两侧设置绿化带,增强绿化降噪效果。

7.2.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道路垃圾以及污水管网淤积污泥。道路垃圾主要是果皮、纸屑、塑料、包装废弃物等,经沿线、公交站垃圾桶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清运,污水管网淤集污泥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掏外运,还有维护绿化产生的垃圾也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固体废物能够100%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7.2.5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有关规定,本项目属于城市交通设施中的Ⅳ类项目,且本项目水文地质单元内无地下水泉点出露。Ⅳ类建设项目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故本项目不对地下水进行评价。

7.2.6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附录A可知,本项目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中的其它,属于Ⅳ类项目,根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4..22规定,Ⅳ类建设项目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故本项目不对土壤进行评价。

7.3环境风险分析

本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一般见于跨越南盘江时的交通事故污染风险。

为保证交通运输对水体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根据资料并结合预测交通量,本评价对运营期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在拟建道路发生交通事故后对水体和周围环境产生破坏性污染的可能性,对污染风险发生概率进行估算,并对潜在的污染风险提出预防措施。

1、交通事故风险概率估算

拟建项目危险品运输污染风险根据污染事故概率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1)污染事故概率经验公式

P=R×Q×L×D×K1×K2

P——主要路段危险品运输事故污染概率(次/年)

R——同类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平均发生率(次/百万车公里)

Q——预测交通量(百万辆/日)

L——每年的天数,取365天/年

D——敏感路段里程(km)

K1——运输危险品占货运量的比率(%)

K2——货运占总交通量的比率(%)

2)参数选择

①R的选择

同类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平均发生率,次/(百万辆·km);根据其它已建道路运营情况的调查结果,昆明市道路交通事故平均发生率约为0.218次/(百万车·km)。

②Q和L的确定

根据项目可研报告中对项目交通量的预测,拟建道路属于城市次干道,道路敏感路段选取道路全线,本道路全长1400m。

③K1、K2的确定

拟建道路危险品运输量较小,根据经验,运输危险品占货运量的比例K1约为0.1%;大型车主要为货运车,货运占总交通量的比例K2约为2.77%(近期)、2.97%(中期)、2.79%(远期)。根据表5-5车流量换算可知,远期大车车流量同比增加29.6%,但是远期每日交通量同比增加40.1%,故远期货运占总交通量的比例下降。

3)概率计算

根据污染事故概率经验公式可知,本项目近期污染事故发生概率在0.0072%-0.0017%之间,发生的概率极小。但由于概率不为零,因此,不能排除污染事故事件的发生。石油类车辆一旦出现交通事故,使运输的油罐在路途中发生爆炸、燃烧、逸漏或泄漏,将会给所在路段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恶性污染,在人员密集的路段,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2、环境风险预防措施

1)管理措施

①制定风险应急预案;

园区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应急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机构、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专家咨询机构、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组成。详见图7.3-1。

图7.3-1园区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图

②设置限速标志牌、限速行驶;

③运营期应加强对污水管道的巡视检查,发现破损、渗漏,应及时维修;

2)工程预防措施

①路面和路基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

②道路沿线安装远程遥测、遥控装置。

3、环境风险小结

项目的主要风险源主要为运输剧毒化学品的车辆由于事故造成化学品泄漏对沿线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根据风险预测的结果表明,项目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概率非常小。事故处理按本报告提出的预防进行实施,可在最大限度上减轻事故风险产生的影响。

7.4环境可行性分析

7.4.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根据2019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9号令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修正)》可知,本项目属于“鼓励类”第二十二条“城市基础设施”中第3条“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同时建设单位于2020年8月7日取得了宜良县发展和改革局下发的《关于宜良工业园区木龙片区跨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宜发改基〔2020〕43号),同意了本项目的建设。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

7.4.2规划符合性分析

与《宜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符合性分析

根据《宜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结合园区主干道,形成“一横、一纵”一级货运通道骨架:

一横:新宜九公路作为园区东西向主要货运通道。一纵:规划凤莱路—木龙组团—山后组团—昆石高速主干道作为园区纵向主要货运通道。

形成“两横、一纵”生活服务性骨架道路系统:两横:木龙组团连接025县道主干道、木龙组团联系县城主干道主要穿过生活服务区,这两条主干道路以生活服务性为主。一纵:北古城西部—木龙片区西部—山后片区西部接昆石公路的一级主干道作为园区南北向的主要生活服务性主干道。

综上所述,本项目与《宜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道路交通规划相符合。

(1)与《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的相符性

项目拟使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与本项目有关的地表水体主要为南盘江。项目与《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版)的相符性如下表所示。

表7-18项目与《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相符性分析

(2)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符合性分析

根据2017年3月15日实施的《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昆政办(2017)29号)第三章建设管理要求: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同期配套建设海绵设施:

城市道路与广场市政工程项目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建设技术要求,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海绵设施。

城市公园与绿地市政工程项目应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按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建设技术要求,配套建设海绵设施,增强公园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为滞蓄和净化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第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配套建设的海绵设施建设资金,应当纳入项目主体工程总投资,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既有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纳入海绵型改造的项目,以及城市排水管项目主体工程总投资,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既有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纳入海绵型改造的项目,以及城市排水管网建设、防洪排涝、河道水系整治等项目的投资应由相应的实施主体列入海绵城市建设或水污染防治等投融资计划。

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城市道路与广场工程项目在项目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当编制海绵设施设计专篇;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时应当对海绵设施设计方案进行专项审查,初步设计审批意见应当有海绵设施设计专项审查的内容。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可研》可知,本项目海绵城市的设置形式为:人行道结构设计贯彻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铺装选用透水砖进行铺设;设置为下凹式绿地;中央绿化带采用普通种植绿化带,水量过大时,可经过路缘石溢出最终汇入道路侧分带中。本项目与《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昆政办(2017)29号)相符。

7.4.4选线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宜良工业园区木龙片区,总体线型呈南北走向,木龙片区作为工业园的中部片区,是承接整个工业园的重要纽带,木龙片区的建设将带动整个工业园经济发展。本次设计道路是连接木龙片区内与板材片区的一条重要交通纽带,2号路起点接凤莱路K2+093.549,终点接现状古柴路。2号路的修建是打通工业园与县城的交通带,需要横跨南盘江,大大缩短了道路长度,节约了建设成本,为工业园的道路交通发展走出了重要一步,所以道路的选线是合理的。

7.5环境管理

7.5.1环境保护管理

本项目施工期,为减轻道路建设的环境影响,项目建设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由工程指挥部直接负责,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兼职或专职的环保专业人员参加协同工作,并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督,切实落实施工期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环境管理计划见下表。

表7.5-1环境管理计划一览表

7.5.2环境监理计划

本项目各阶段环境监理计划见表7.5-2。

表7.5-2拟建项目各阶段环境监理计划表

7.5.3环境监测计划

根据本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环境影响,确定本工程环境监测项目为噪声共1项,委托云南高科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监测。项目监测方案计划如下所示。

4、监测周期及频率:连续监测2天,每天昼间和夜间各监测一次,一年监测一次。

7.6“三同时”环境保护竣工验收

表7.6-1“三同时”环境保护验收一览表

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类型

防治措施

预期治理效果

物污

扬尘

①使用沥青混凝土,禁止进行沥青混凝土现场搅拌;②设置不低于2.5m的围挡;③采取覆盖防尘布或防尘网、定期洒水降尘、袋装等措施;④施工场地出入口5m内必须进行混凝土硬化,并设置车辆冲洗设施;⑤使用经审查合格的密封运输车辆运输建筑垃圾;⑥设置减速标志,控制车速标志牌

达《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二级标准:周界外颗粒物浓度最高点≤1mg/m3

沥青摊铺

沥青烟

--

施工机械、运输车辆

汽车尾气(CO、NO2、THC)

大气扩散

运营期

汽车尾气

CO、NO2

加强道路养护,对路面灰尘进行清扫,保持路面的整洁;加强对道路沿线绿化的养护;环保、交通部门加强合作,对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定期检测

道路扬尘

对路面灰尘进行清扫,保持路面的整洁

污染

SS、石油类

收集至沉淀池(拟设置2个临时沉淀池,每个容积为1m3)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及洒水降尘

不外排

基坑废水

可通过沉淀池(容积为6m3)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地表径流

拟分段设置截排水渠和沉淀池(拟设置3个临时沉淀池,每个容积为5m3),项目区内排水沟收集的雨水汇水进行分段沉沙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生活污水

COD、BOD5、SS、氨氮

经沉淀池(拟设置1个临时沉淀池,容积为1m3)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

路面径流

SS、BOD5、石油类

体废

土石方

回填于项目内部

100%处置

建筑垃圾

能回收利用的综合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部分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至建筑垃圾消纳场处置

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道路车辆

生活垃圾经沿线、公交站垃圾桶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清运,污水管网淤集污泥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掏外运

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标准,昼间≤70dB(A),夜间≤55dB(A)

车辆

做好道路养护工作,加强绿化,设置限速、禁鸣等标志牌

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3类、4a类标准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①加强征地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布局,严禁计划外占地,严禁不合理堆放。

②合理安排工期,尽可能避开暴雨季节进行大规模土石方开挖与回填,避免雨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和破坏。

③施工材料堆放地点应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或采取其它防止雨水冲刷的措施。

④施工时考虑用纺布或者塑料布对开挖和填筑的边坡、表土堆场等进行覆盖,在表土堆场周围用编织土袋拦挡。

项目建成后绿化景观内容主要为行道树绿化带,可美化环境,并减缓道路两侧水土流失,绿化面积为14000平方米。

九、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1.1产业政策符合性结论

根据2019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9号令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修正)》可知,本项目属于“鼓励类”第二十二条“城市基础设施”中第3条“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同时建设单位于2020年8月7日取得了宜良县发展和改革局下发的《关于宜良工业园区木龙片区跨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宜发改基〔2020〕43号),同意了本项目的建设。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

9.1.2规划符合性分析结论

本项目符合《宜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道路交通规划。

9.1.4选线合理性结论

9.2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9.2.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结论

根据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19年度昆明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9年昆明市县(市)区宜良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表1中二级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区域属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

9.2.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9.2.3声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本次评价委托云南高科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1月7日~2021年1月8日对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保护目标进行了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项目区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均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要求。

9.2.4地下水环境现状结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有关规定,本项目属于城市交通设施中的Ⅳ类项目,且本项目水文地质单元内无地下水泉点出露。Ⅳ类建设项目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故本项目不对地下水进行评价。

9.2.5土壤环境现状结论

9.2.6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9.3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9.3.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施工现场扬尘、路面铺浇产生的沥青烟气、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尾气。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气通过采取使用沥青混凝土,禁止进行沥青混凝土现场搅拌;设置不低于2.5m的围挡;采取覆盖防尘布或防尘网、定期洒水降尘、袋装等措施;施工场地出入口5m内必须进行混凝土硬化,并设置车辆冲洗设施;使用经审查合格的密封运输车辆运输建筑垃圾;设置减速标志,控制车速标志牌等措施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9.3.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施工期废水包括施工废水、基坑废水、地表径流、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期产生的施工废水应及时收集至沉淀池(拟设置2个临时沉淀池,每个容积为1m3)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及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基坑涌水可通过沉淀池(容积为6m3)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地表径流拟分段设置截排水渠和沉淀池(拟设置3个临时沉淀池,每个容积为5m3),项目区内排水沟收集的雨水汇水进行分段沉沙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生活污水经沉淀池(拟设置1个临时沉淀池,容积为1m3)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工序及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

桥梁水下基础施工必然对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采取围堰法施工时,先进行围堰形成,再进行钻孔作业,钻孔作业在封闭的围堰内进行,如产生钻孔漏浆,会限制在围堰内而不与水体直接接触,不会造成水污染。钻孔达到深度和质量要求后会进行清孔作业,所清出的钻渣由循环的护壁泥浆将钻渣带到设在工作平台上的倒流槽,沉淀和固化后由船只运至岸上进行进一步处理,一般不会造成水污染;即使清孔的钻渣有泄漏产生,也会限制在围堰内而不与水体直接接触,采取上述措施后对水质影响较小。

在桥梁施工期间,施工场地的生产废水主要来自混凝土拌合废水和砂石冲洗废水等。污水中主要的污染物是SS,pH值一般为8~10,偏弱碱性,根据桥梁工程施工经验,施工场地均设置沉淀池处理生产废水,处理后的尾水可以回用于砂石料的冲洗和洒水降尘,严禁排入附近水体,采取上述措施后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9.3.3声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9.3.4固体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土石方、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土石方能够全部回填于项目区内;建筑垃圾中可回收利用部分收集后进行综合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由具备资质的建筑垃圾承运企业运输至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均能够得到有效处置,处置率达到100%,对项目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9.5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9.5.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运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沿线运输车辆产生的道路扬尘。通过采取加强道路养护,对路面灰尘进行清扫,保持路面的整洁;加强对道路沿线绿化的养护;环保、交通部门加强合作,对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定期检测等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9.5.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建成后,道路沿线将施行雨、污分流系统,沿线污水将通过沿线截污管网统一收集后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排入雨水管网,将降低入河污染负荷,工程实施将对周围地表水环境质量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9.5.3声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噪声为交通噪声。通过采取做好道路养护工作,加强绿化,设置限速、禁鸣等标志牌等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9.5.4固体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道路垃圾以及污水管网淤积污泥。道路垃圾主要是果皮、纸屑、塑料、包装废弃物等,经沿线、公交站垃圾桶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清运,污水管网淤集污泥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掏外运,绿化维护产生的垃圾由环卫部门进行清运处理。固体废物能够100%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9.6建议

(2)明确各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3)确保落实环保资金,保证环保设施和环保工程的建设。

9.7总结论

项目属国家鼓励类项目,项目的建设完善了片区路网交通功能,改善城市面貌、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城市结构调整及部分产业向外围扩散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将会对沿线生态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水环境、社会环境及环境敏感目标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经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后可降到环境可承受范围。本项目采用的污染防治措施从经济技术上可行,项目建设不会对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项目只要认真落实本环评报告提出的环保对策措施,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从环保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具有环境可行性。

THE END
1.车灯指示器解析驾驶安全的绿色指南车灯指示器解析:驾驶安全的绿色指南 一、引言 汽车故障灯是一种重要的安全警告系统,它能够及时通知司机车辆出现了某些问题,避免更严重的事故发生。然而,不少司机对这些灯光的意义并不熟悉,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忽视或误解这些信号,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在这个文本中https://www.hmpzcwadb.cn/huan-jing-xiu-fu/516886.html
2.这些汽车灯语必须懂,关键时刻能救命~!在驾驶的旅途中,信息的传递往往至关重要。除了鸣笛之外,汽车灯语成为了车与车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汽车灯语的奥秘,了解它们在关键时刻如何保障我们的安全。情形一:绿灯亮起,前车未动 灯语:大灯轻闪一下。在繁忙的交通灯前,绿灯亮起而前车未动,可能是驾驶员分心了。此时,轻闪大灯提醒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5287894499787114&wfr=spider&for=pc
3.《汽车照明和信号系统常见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毕业学术论文.doc为使其他车辆和行人注意本车的行驶状况,保证车辆和行人安全,汽车上装备有灯光信号系统和音响信号系统。本文通过对汽车照明和信号系统的结构和检修的讲述,让我们知道照明和信号系统对车辆正常使用和行驶的重要性,明确了其检测和诊断的基本思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汽车照明和信号系统常见的故障检测与诊断作了说明。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02/6215013114001221.shtm
4.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图文讲解电气技术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图文讲解 汽车装备多种照明及信号设备,但要求只有两点: 1、保证行车安全; 2、符合交通法规; 汽车照明灯根据安装位置和用途不同,一般可分为:外部照明装http://www.a766.com/diangong/71863.html
5.常见易错驾照考试题89. 夜间车辆通过照明条件良好的路段时,应使用什么灯? A.雾灯 B.近光灯 C.远光灯 D.危险报警闪光灯 90. 夜间行车中,前方出现弯道时,灯光照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距离不变 B.由高变低 C.离开路面 D.由路中移到路侧 91. 夜间通过无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时,不得变换远、近光灯。 https://blog.csdn.net/shaderdx/article/details/43526317
6.新车提车时需要注意那些问题?试试车门开启是否灵活,开门锁时不应太吃力,门轴不应有杂音。关门是否能一步到位,好的车关门时听到的声音较沉闷,差的用力小了关不严,需用大力撞击方能关严,而且声响尖利,不悦耳。反复推拉车门和翻盖后备箱有无生涩之感,观察关闭后的车门是否关闭完全,并注意阅读灯的显示状况https://www.360doc.cn/article/7718094_413816939.html
7.关于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归类探讨(上)为了保证汽车夜间行驶安全,提高汽车平均行驶速度,在汽车上都装有各种照明装置。为引取其它车辆和行人的注意或指示本车的运行状况,保证行车安全,在汽车上也装有各种信号装置。汽车上的照明装置与信号装置,一般有照明灯、信号灯、电喇叭及报警装置等。 首先我们看汽车上照明装置的分类,分为外部照明和内部照明。前照灯https://www.etongguan.com/articles/gyzmhx.html
8.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员考试试题62.车辆的灯光信号装置主要包括转向信号灯、制动信号灯、报警信号灯、倒车信号灯、示廓信号灯。 63.声响信号装置主要包括电喇叭、倒车报警器等。 64.燃油表用来指示车辆燃油箱内存储燃油量的多少,它由可变电阻式传感器和指示表组成,指示表有电磁式和双金属片式两种。 https://www.mkaq.org/html/2010/06/12/49501.shtml
9.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2.对于电气电子产品,除铁路机车车辆用电线电缆、车载移动用户终端或特别说明外,专为汽车及摩托车、火车、船舶、飞机设计、制造和使用 的、具有专门设计和安装结构的产品不在 CCC 认证范围内。 3.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产品的多功能产品,以产品的主要功能和主要使用目的进行归类。多功能产品应符合主要https://www.sunlawyers.com/pqgw12361.html
10.汽车检测期末考试试卷6篇(全文)(5)、检修完毕应验证故障是否确已排除。 (6)、如调不出故障码或者调出后查不出故障内容,则根据故障现象大致判断出故障范围,采用逐个检查元件工作性能的方法加以排除。 5、汽车检测站的含义和说出它的服务功能。(6分) 汽车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验检测诊断的机构。服务功能是:依法对营动车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np8jdqu.html
11.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7篇)(二)认识信号灯标识及几种常见交通标志 1、认识信号灯,说说信号灯的作用。 师:在生活中,很多马路上都有信号灯,信号灯有几种颜色?它告诉我们什么?(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2、模拟游戏,体验信号灯在交通中的作用。 师:我们来个做游戏,《遵守规则的小司机》。男孩扮演小司机,女孩扮演小学生,看信号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61218.html
12.交规考试科目一模拟考试题库c1A、等前方道路疏通后,且信号灯为绿灯时方可继续行驶B、等有其他机动车进入路口时跟随行驶C、只要信号灯为绿灯,就可通过D、可以直接驶入路口内等待通行 43以下哪个指示灯亮时,表示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故障?A、如图中A所示B、如图中B所示C、如图中C所示D、如图中D所示 44对驾驶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驾驶https://jkydt.jsyks.com/ff9e8
13.学习情境五照明与信号系统的检修与维护2(课件)? 7、报警灯 :其作用是用来监测汽车各系统的技术状况? 当某一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对应的报警灯亮,提醒驾驶员该系统出现故障,灯光为红色、绿色或黄色? 如发动机故障报警灯、机油报警灯和水温报警灯等。转向信号电路与闪光器1、转向信号灯电路主要由转向信号灯、闪光器和转向灯开关等组成。2、转向信号灯的https://m.zxxk.com/soft/48730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