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通用别克车系胎压监测系统故障灯亮

别克车系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说明与操作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监测所有轮胎的空气压力,并向驾驶员提供任一轮胎是否充气不足或充气过度的信息,或在给定的车桥上左右轮胎之间的空气压力有很大偏差的信息。通过使用自适应阈值,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可在各种行驶条件下把轮胎气压变化的信息,在驾驶员信息中心显示各轮胎气压及位置。

胎压监测系统的组成:

1.遥控功能执行器模块

2.轮胎压力传感器

3.车身控制模块

4.组合仪表

胎压监测系统常见的故障及维修方法

一.胎压过低或过高

车辆仪表信息中心显示:某轮胎胎压过低或过高,胎压灯亮。

原因某个或某几个轮胎气压值过低或过高。

解决方法:对被提示胎压过低或过高的轮胎气压调整到标准气压值,检查轮胎有无异常,然后重新启动汽车后,胎压灯会熄灭,仪表显示正常,不需要进行轮胎气压指示器传感器读入程序。

二.胎压无显示或部分无显示

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

1.车辆电瓶被断过后四个轮胎胎压值显示--,此时不需要进行维修,正常行驶车速大于20KM以上,20分钟后胎压显示恢复将正常。

2.轮胎学习过程未完成,车辆行驶20分钟后胎压仍然无显示,或部分无显示,这时需要到进行胎压传感器重新学习读入。

3.更换胎压传感器,相应的轮胎显示--,此时需要进行胎压传感器重新学习读入。

4.改装的电器系统,或外加装的DVD系统,发出了干扰信号,干扰了接收器接收胎压传感器信号,由于其干扰信号较强,必须要排除电磁干扰,并且要注意玻璃贴金属膜,门禁与磁卡也有屏蔽或干扰的现象。

5.胎压传感器在补胎拆装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胎压传感器有机械性损坏,相应轮胎显示--,需更换胎压传感器,并进行胎压传感器重新学习读入。

胎压传感器读入方法:

一.专用模块读入方法:

1.使用J-46079胎压学习工具,点火开关ON,按下信息按钮,进入轮胎读入模式,听到喇叭发出两声滴滴响声并启动转向灯3秒,表示读入模式启动,左前转向灯点亮。

2.从左前轮开始学习至,右前轮-右后轮-左后轮进行读入学习,读入完成后喇叭会发出两声滴滴响,并退出读入模式。

二.手动读入方法:

1.点火开关ON位置,按下信息按钮,仪表信息中心显示轮胎读入模式,这时再按住设置/重置按钮【林荫大道与昂克雷需同时按住遥控器上的开锁与闭锁按钮,插入点火开关打开至ON位置】直至所有转向信号灯被启动持续3秒钟并且喇叭滴滴响两声,显示读入模式已被启动,左前转向信号灯也将点亮。

2.从左前轮开始,放气/充气气压8.3千帕,然后等待喇叭发出滴滴声。滴滴声可出现在放气/充气最多30秒后,一旦发出滴滴声,说明已读入该轮胎压传感器信息,接着按步骤用同样方法读入点亮转向灯的右前-右后-左后轮胎压传感器,读入完成后所有转向灯被启动持续3秒,喇叭滴滴两声退出读入模式,将胎压调整至标准胎压值。

THE END
1.汽车仪表盘上的故障灯及其含义以及如何消除故障灯解释使用漏气或充气不足的轮胎行驶是不安全的,因为这种情况会极大地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轮胎压力警示灯亮起的常见原因包括轮胎压力传感器故障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可能导致轮胎逐渐失压。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本期内容。 感谢学习本期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及其含义知识讲解。https://www.jianshu.com/p/53b9af94147e
2.干货来袭仪表盘上这8种故障灯亮起千万别忽视汽车仪表盘上的信号灯非常多,如果全部记忆难度很大,所以文中列出了小编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8种信号灯,它们涵盖了动力系统、制动系统等重要部位,所以在汽车启动后一定要观察是否有故障灯亮起,尽管出现部分故障码后车辆仍可以正常行驶,但是个人还是建议尽快将故障码消除,解决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后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大https://www.aqsiqauto.com/newcars/info/3555.html
3.这9个故障灯亮了,千万别继续开了!凤凰网汽车原标题:这9个故障灯亮了,千万别继续开了! 汽车故障灯是提醒司机们车辆是否有故障最直观的信号。但是我们车辆仪表盘上的各种指示灯,真可谓眼花缭乱啊 当然上面是开玩笑的 文末附最全汽车故障灯、警告灯释义图 不少科目一满分的同学看着仪表盘都感到有些心虚,甚至老司机都不一定全部了解。 https://auto.ifeng.com/quanmeiti/20180406/1161126.shtml
4.速看仪表盘上这6种故障灯亮起,赶紧停车检查!有不少车主表示,在买了汽车之后,自己又不是很懂车,以至于车上的很多东西发生了故障也不知道。其实,汽车发生了故障,仪表盘上相应的故障灯就会亮起,如果是有故障灯亮起,那么就要及时的处理。其中这6种故障灯若在仪表盘上亮起,那赶紧停车检查,继续开可能有危险。 https://m.gmw.cn/2022-06/18/content_1303003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