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团雾”是怎么突然形成的呢?本文将简单介绍雾的不同类别与形成原因。
FOG雾
雾的符号和预警
逆温示意图
由于夜间地面会不断地向外释放红外线(也就是所谓的“热辐射”,人体也会不断放出红外热辐射,本质上太阳光也是一种热辐射)而降温,而大气层本身则被这些红外线略有加热,气温甚至比地面温度还高,这就形成了逆温。在逆温的情形下,“对流层”的“对流”活动就无法展开,因为热空气密度比冷空气低,容易向上跑,现在热空气本来就在上面,自然不会再上下运动了,这样一来逆温层就会非常稳定,几乎没有垂直方向上的流动。于是地表蒸发进入大气层的水汽随着地面不断冷却,又逐渐凝结为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雾的分类
“辐射雾”特指因为地面辐射冷却而出现在凌晨的雾,因为通常出现在晴朗的夜间到凌晨,其通常也预示着第二天天气晴好。
辐射雾概念图,来自网络
与之相对的“平流雾”则是由于暖湿气流在比较缓和的水平风的带动下,接触到冷气团而凝结成的雾。
此外也有“地形雾”“蒸发雾”等特定条件下出现的雾,其本质上也是在稳定逆温环境中由大量水汽凝结形成的。
能见度/Visibility/
为了描述雾的浓度,需要引入“能见度”这个概念。能见度是人眼分辨黑色(暗)与白色(明)物体的极限距离,晴朗天气的能见度大于10公里。雾按照能见度分级可以分为轻雾(1到10公里)、雾、大雾(小于500米)、浓雾(小于200米)、强浓雾(小于50米)。
高速杀手:团雾
实际上这个名词是专为高速公路打造的。它本质上属于辐射雾,主要特点是形成速度快,尺度又很小,只有几百米乃至数十米。而它的形成也与高速公路本身有关,可以说是人类活动导致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
高速公路大多穿越的是人烟稀少的地带,路面通常是黑色的沥青。白天,黑色的路面吸热能力比附近的植物或者土地更强,温度会更高;但是到了晴朗夜晚,黑色的路面因为温度偏高,发出热辐射的能力也因此更强,温度下降更为剧烈,高速公路上方的大气层也就比附近其他地方更容易出现逆温现象。到了秋冬季节,凌晨气温往往是每天最低的气温,此时的逆温层也最厚,只要湿度足够大,就更容易催生出雾气团。且因为高速公路宽度有限,这种催生出来的雾气团也就比一般的雾气团更小、更浓。多数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团雾都属于强浓雾。
一旦出现团雾,道路上的能见度就会急剧下降。因为雾通常形成于晴朗夜晚,也就是说大部分地方其实是晴朗且能见度很高的,视野很清楚,此时突然冲入一团雾中,能见度急剧下降到只有几十米甚至十几米,不少司机就容易手足无措,急踩刹车,引发追尾事故。根据@中国天气网统计,我国湖南、四川的团雾多发路段最多,团雾最常出现的情形是低洼地带、河湖附近和雨后山区。
据统计,年均发生10次以上团雾的高速路段中,位于湖南和四川的最多,超过百条。湖北、福建、山东、山西也比较多,总的来说,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更需警惕团雾。(援引自中国天气网)
请注意安全驾驶!!!
我国驾驶考试科目一中就特别强调了雨雾天行车的安全规范。除了降低车速以外,对车灯的合理运用,保持车距,避免紧急制动等常识都是每个司机需要牢记在心的。雾灯就是专门设计出来应对雨雾条件行车的车载灯光。其中前雾灯一般是白色、黄色灯,用来透射观察行车前方路线;后雾灯则通常用红色灯,用来提示后方车辆注意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