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事儿兄认为,这笔融资将在二手车电商,特别是C2C模式的二手车电商打了一剂兴奋剂,至少资本方认同这个模式的盈利可能。但是对于整个二手车电商来说,则更像是打了一剂镇定剂,虽然2016年融资不断,但是离真正的寡头出现还很远。
瓜子的融资之路
去年9月,由“赶集好车”更名后的“瓜子二手车直卖网”,从11月底完成独立拆分,杨浩涌个人注入6000万美金,拉开了二手车电商的烧钱大战序幕。今年1月份瓜子二手车直卖网再获得2亿美金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据悉,这是瓜子二手车直卖网从58赶集集团独立后,真正意义的一轮新融资。有内幕人士爆料,该轮融资早在2015年11月份即完成,2016年1月份已经陆续到账。
但是以瓜子为代表的C2C模式的二手车电商企业,虽然报道不断,数据增长抢眼。但关于其模式的质疑一直不断。
C2C模式的那些缺陷
在中国的C2C模式主要面临以下几个硬伤:
相对于B2B,B2C模式有经销商的参与,可以进行异地流通。C2C模式由于需要实地看车,交通因素成为阻碍,所以买卖交易大多数发生在同城。另外诚信对于C2C至关重要。买卖双方需要建立诚信,对于重大事故,存在抵押等事项需要开诚布公。另外对于撮合方的交易平台,在检测估值过程中是否存在纰漏。一般的上门检车都没有升举机,存在一定风险,中间过程主要取决于检测师的经验和职业素养。
C2C模式下,需要直接获取个人车源。不像B2C可以采取合作的模式从经销商,4S店等手中获取车源。此模式的前期的冷启动较长,二手车的客单价又高,前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所以这个模式,进入门槛极高,一上来就需要度过“生死劫”。
C2C模式存在硬伤,那为何此次瓜子的融资对于此模式的意义重大呢?
C2C模式掀起中国风
此次瓜子的融资是全球范围内C2C模式的最大融资。为什么说全球?因为国内的C2C模式从14年4月成立的人人车,大多是照搬美国的二手车商Beepi的思路。
但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C2C的模式的公司很少,听说欧洲有家创业公司在尝试。而且就算在汽车文化,个人征信高度发达的美国,似乎也并没有顺风顺水。因为业绩增长乏力,半年仅仅交易6000辆车。而且盈利渺茫,3%的交易佣金入不敷出。Beepi的C轮受阻,传言融资减值5000万美金,估值也下降至5亿美元。
此轮瓜子能融到资,也说明了资本方对于C2C模式的看好,起码给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这对于所有在C2C模式摸爬滚打的公司来说无疑是兴奋剂,在中国互联网+大方针下,C2C模式至少在资本的辅助下可以顺利通关去打大Boss。
那能不能打败大Boss,获取终极模式称号呢?现在看来还没有,其实此轮的融资对于整个二手车电商市场是一个镇定剂。
2016年仅仅过去1个月,二手车电商整个万亿级市场,依然受到资本的格外青睐。据车事儿兄不完全统计,1月份共有6家获得新融资或者被收购。今年资本进入会更加频繁,并购案也会出现的越来越多。
二手车电商持久战
在持久战的情况下,小玩家肯定会被迅速的淘汰。但是对于巨头来说分出胜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那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才能扛过去呢?
二手车电商之所以融资后屡受诟病,因为现在还没有哪一家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盈利模式现在还是围绕着佣金,后市场和金融去展开,但是真正去打通的寥寥。所以拿到融资后到真正能盈利的地方去深耕发展,这样才能拥有造血能力。现在互联网寒冬还没完全过去,留一个后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瓜子此次的融资,对于C2C模式是一个兴奋剂,让大家更加憧憬未来。对于整个二手车电商市场,还需要更加理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快报
13:22
日本据悉考虑提前提高加热烟草产品税率
13:21
韩国央行行长:特朗普关税比戒严令更令人担忧
13:20
英国贸易大臣:希望英国不会成为贸易战的直接目标
13:17
港股弘浩国际控股午后涨超100%
13:09
传奔驰大量员工不晋升不涨薪,裁员待定,仅部分高管例外
13:08
大消费板块再度活跃,全聚德等多股涨停
13:05
清华洪波:明年将至少开展30-50例本土脑机接口植入手术
13:03
韩国成立紧急戒严事件特别调查本部
13:02
印度央行将现金准备金率下调50个基点至4%
13:01
纳米盒宣布500万美元IPO定价
13:00
再度刷新纪录,沪东中华交付今年第7艘LNG船
12:59
麦肯锡支付超1.22亿美元了结美国司法部对南非贿赂案件的调查
12:57
吴晓求:改革的一大着力点应该是让存量财富止跌回稳、回升
12:55
印度央行将2025财年GDP增速预测下调至6.6%
12:54
霍尔果斯口岸年度通行中欧(中亚)班列首次突破8000列
12:53
字节跳动8位数年薪挖走阿里巴巴大模型人才
12:50
惠誉:不再预期美联储在2026年进一步降息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规模创下6.77万亿美元的新纪录
12:47
12:43
茅台王莉:不管是供给端、需求端,产业增长总会有“天花板”,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