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上市公司“前世今生”系列第七篇
一、“学霸”处长下海
王传福,1966年生于安徽芜湖无为县的普通农民家庭。
王传福的第一个人生标签是学霸。
研究生毕业,王传福留在北京有色301研究室工作,期间,他主持了“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一举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并因此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1993年,王传福再进一步,升职为301室副主任,据说是当时最年轻的处长。
同年,研究院在深圳特区成立了深圳市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王传福的专长与新公司的业务方向契合,所以被任命为深圳比格电池公司总经理。
到了开放经济的前沿阵地深圳,王传福看到,当时“大哥大”非常火爆,市场上要花近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而国内电池产业随着大哥大的“井喷式”发展,机会巨大。
在比格电池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萌生了自己开厂生产手机电池的年头。
为之推波助澜的是,1995年,有传闻说充电电池的最大供应国日本要停止生产,目光长远的王传福看到了大机会。
于是,在深圳比格干了两年总经理的王传福,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铁饭碗”,下海创业。
二、低调的出资人——表哥吕向阳
吕向阳是王传福的表哥。
在人民银行安徽分行工作了15年,31岁的吕向阳辞职创建融捷公司,在广州、深圳及香港三地开展贸易和投资业务。凭借精明的头脑和极其广泛的人脉,吕向阳很快积累了大量财富。
但王传福心意已决。他对表哥说:“我是研究电池出身的,也有电池企业的管理经验,我相信自己,你也了解我的能力。至于市场方面,你可以不相信我的判断,但你应该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有亲情作为天然纽带,目光敏锐的吕向阳最终给王传福投了250万元。
三、创业初期
启动资金捉襟见肘的王传福,带领工程师们把流水线一一拆解,把每道工序分成模块,四五十个工人依靠工具准确完成点焊、检测、贴标签等工作,替代流水自动作业,做到日产4000块充电电池。
四、亚洲金融风暴
“我们有两万多员工,又是上市公司,买股票的是美国基金,他们要看你的增长,因此我们有增长的义务,我们有义务把这个企业变成每年增长的企业。”王传福在采访中说。
五、开始做汽车
王传福打算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将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
王传福看准了庞大的汽车市场。那时候,国内私家车市场每年增长60%以上的巨大空间充满了诱惑。
六、电动汽车先行者
七、2011——高增长后的困境
八、技术为王
九、2020的比亚迪
(1)汽车业务
比亚迪2020年7月推出高端车型「汉」,0.233超低风阻、百公里3.9秒的加速、超过600公里的续航。同时,「汉」首次应用高性能碳化硅MOSFET电机控制模块和刀片电池,目前「汉」的销量逐月稳步增长。
2020年11月,比亚迪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为26690辆,特斯拉中国销量为21604辆。
同时,比亚迪持续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城市公交电动化」变革,将电动公交车更广泛的推向全球市场。此外,比亚迪也着力强化对电动专用车领域的渗透,在各领域积极推广电动化,成为新的增长点。
(2)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
比亚迪2019年3D玻璃、陶瓷、塑料以及组装业务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3D玻璃、陶瓷以及组装业务表现亮眼,同比大幅增长。
比亚迪在国内已经有深圳、惠州、汕头、汕尾、韶关、长沙、西安等生产基地,位于中山、西安等地的新基地2020年也在建设中。
凭借垂直整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及国内外工厂的布局就位,比亚迪在5G时代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新型智能产品和汽车智能系统方面,比亚迪也加大投入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3)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
比亚迪的电池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铁电池产品,应用于手机、电动工具及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这两年,比亚迪旗下传统电池业务实现稳定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此外,光伏市场于2020年有较为明显的回暖,给光伏业务带来增长。
十、未来的比亚迪
中国早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出现1-2家全球前三的汽车企业,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当年美国出现全球第一、第二的通用、福特一样。“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会成就自主品牌。”王传福在采访中说:“比亚迪会有更大机会在自主品牌里走到前面,因为我们有新能源电动化,有新能源技术储备,还有传统汽车的品质表现。”
虽然新能源车竞争异常激烈,造车新势力,传统汽车厂商都在向新能源车“砸钱”,各种新能源车型号层出不穷。
但是,笔者最看好的,还是特斯拉和比亚迪。
而比亚迪,2010年以前就已经发力新能源车的研发,有了十年的积累。过程中虽然有弯路,但比亚迪在电池、IGBT电控、各种专利、产业链集成制造能力、对供应商的把握能力、研发能力等方面,经过长期积累,成本和技术优势不是蔚来、小鹏们短期砸钱能赶上的。
原因二,是新能源车年销量规模。工业生产,产品规模大才有可靠利润。以特斯拉为例,2020年以前,就算技术先进、品牌形象好,但其年销量不到20万辆。所以前几年都在亏损的生死边缘挣扎。而现在的特斯拉、比亚迪已具备规模优势,而年销量合计不到10万辆的三家造车“新势力”却还离销售20万辆每年这条“及格线”望尘莫及。
原因三,是汽车工业基础。以特斯拉位于加州的弗里蒙特工厂为例,占地150公顷。1962年隶属于通用汽车,1982年被卖给丰田。1984年到2009年间累计生产300多万辆,后因市场不景气而停产,2010年被特斯拉以4200万美元“白菜价”收入囊中。而现在,在中国建个汽车生产基地,3亿人民币拿地都不够。再说汽车人才,美国汽车工业衰退后,还是留下了很多技术人才、工程师、高管的。而“造车新势力”没处“白捡”生产基础,挖人才也要一个磨合过程。
基于以上原因,蔚来这些造车新势力,目前每卖一台车都要亏损,但逐利的资本是可能永远补贴消费者的。有特斯拉和比亚迪这样的竞争对手,笔者暂时还没看到新势力的胜算在哪里。
2020年底,面对新能源车大涨的风口,市值接近5000亿的比亚迪背后,机会与危机并存。
问题是,比亚迪能在自动驾驶上走多远?未来的电动车市场,太阳能、储能帝国的建立,比亚迪与特斯拉,谁将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