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观点认为,当出现了一个市场渗透率进入综合100强的动漫APP时,会给国漫崛起提供一种可能性。
如此,或有必要认真对它进行观察——快看漫画的内容、发展历程和营销模式等等——从而审视当下文化产业的一些侧面。就快看本身而言,对其商业模式的梳理,希望能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快看漫画的本质是什么?它相对于其他漫画平台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第二,快看漫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种价值是否能够持续?
第三,它的商业化方式有哪些?
为了符合移动阅读的特点,在正文之前先讲结论:从商业层面来说,现在看起来不错的快看漫画有明显的模式缺陷。它其实本有机会成为中国的WebToon,却没有走这条路。而快看本质上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动漫内容平台,还因内容的特殊性而面临政策风险。
“娱乐化”的本质:快看不是动漫内容平台
与一般动漫内容平台不同,快看漫画生来就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化”喜好。书面一些的说法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创作大量基于网络流行的情感八卦、明星花边等娱乐性强的轻度题材,类似段子的堆积。
所以,快看漫画并不太需要动漫方面的专业人才。
而在快看的创始人陈安妮眼里,这可以说是一大卖点。在一篇新闻稿里,她承认团队里90%都不来自漫画行业,“我们很多人都不懂漫画行业,但我们知道当下年轻人的喜好。”
营销策略佐证了快看做的其实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动漫,核心的动漫用户对其意义不大。
融资-拉新(膨胀)-再融资,这才是快看的增长逻辑。
高速成长随之而来:DAU(日活跃用户)从300万增长至900万。无论这些数据是否经过营销包装,都十分可观,也引发了融资。
通过快看的营销策略、崛起逻辑和主要内容都可以看出,快看是一个以漫画为介质,以展示成人化流行娱乐内容来吸引流量的平台。
打开快看漫画,当中有非常多的玛丽苏类的作品。这些迎合低龄女性需求的作品,和“网络文学”中的“爽文”非常相似——逻辑简单、情节粗暴,内容“擦边球”。让用户消遣一下,或者说,“爽”一下。
这样,它对于用户需求的满足,就和“喊麦”差不多了。作为介质的漫画,也等同“麦克风”。
“爽”会带来流量,但商业价值是有诸多问号的。
为此,美国的漫威、迪斯尼等,都走过了近百年的积累道路。而日本的《龙珠》连载超10年,《火影忍者》连载超15年。正是由于这种内容的深度积累和对质量的追求,美日两国才诞生了一大批全球级的超级动漫IP,由此产生的巨大经济价值让动漫成为内容产业的主力成员,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
在内容方面的缺陷,是快看漫画一切问题的根源。
四大漫画平台的APPSTORE推广页,快看漫画与其他平台的差异一眼便知。
流量优势同样面临瓶颈
如果拒绝谈内容,只谈流量,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快看漫画的流量到底会达到什么样的规模,第二,如何变现。
一种常见的逻辑是:不管快看漫画的内容如何,只要这个平台有足够多的用户流量,它就是有巨大价值的。
据公开数据,快看漫画的DAU已经有900万。如果达到这个数据,意味着其在低龄女性中的占有率已经接近饱和。也就是说,快看漫画获取用户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其在2015年和2016年的营销红利期,恐怕一去不复返。
毕竟,从快看漫画的模式来讲,它的护城河又浅、又窄,可以用钱来填平——这笔钱显然又不是特别巨大。
围绕“喊麦”的直播平台也有类似的问题:主播被挖来挖去,平台方只能靠烧钱挽留他们和挽救流量。
另外就是“污”的问题。假如在百度搜索输入“快看+空格”,在“快看漫画”、“快看小说”、“快看影视”之后,联想结果的第四条就是“快看漫画里很污的漫画”。
在各种推送渠道,“快看漫画漫画超全,快看漫画里比较污的,快看漫画让你体验超好的漫画神器。”这样的推广词比比皆是。
“污”确实给快看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必须重视的是:在中国,“成人娱乐”毕竟是个敏感词。一个小平台或许会打打“擦边球”,但监管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是漫画涉及大量学生群体,一旦触发到敏感层面,估值暴跌,可能就是一纸处罚通告的事情。
“擦边球”平台并不少见,但大规模成长后要转型是另一个概念。由于基因里的商业模式问题,“洗白”并容易。
快看难以逾越的变现障碍
然而,快看的商业化潜力在C端和B端都有难以跨越的障碍。
在C端,快看的崛起是通过免费内容来获得的。一旦收费,用户很可能会迁移至其他免费的平台或者去阅读盗版作品。
收费,流量会下降,直接打击了自己的商业核心价值。不收费,商业化之路无从谈起。
如前文所言,空有流量、没有IP,是快看最大的缺陷——当它试图用过度“娱乐化”或者“擦边球”内容吸取流量时,内容水准和价值观都受到极大影响。其多部力推的作品,如《复仇高中》、《密会情人》等,因格调问题饱受诟病。实际上在百度国漫排行榜的前十里,几乎找不到来自快看的作品。
曾有媒体对快看漫画作品类型进行分析,发现排名位于前列的类型全是耽美、恋爱、校园等“小妞漫画”题材。而在具体的情节上,快看核心作品的套路也与网文套路非常像——“霸道总裁”(《纯情丫头火辣辣》)、“女强”(《凤求凰》)、“穿越”(《千心翎》)、“逆袭”(《复仇高中》)都是其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而在价值观和用户的沟通上,快看漫画的问题更大——如上文所言,快看漫画提供给读者的更多的是一种感官刺激,而非友情、努力、胜利这些更广泛的价值观,这使得其作品更像是快速消费品。
迪士尼以米老鼠和《冰雪奇缘》闻名;集英社被《火影忍者》和《海贼王》成就;国漫领域里,有妖气有《十万个冷笑话》和《镇魂街》,腾讯动漫有《一人之下》和《狐妖小红娘》。这些公司缔造出真正有价值、有用户情感介入的精品内容,因而被别人记住。
内容的空心化,最大程度限制了快看漫画的商业价值。
揠苗助长带来的泡沫
几年前,《十万个冷笑话》电影版的导演卢恒宇谈到很多人疯狂涌入动画行业,“这是一种揠苗助长,非但没能够有效推进中国动画的赶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毁掉了中国的动画教育。”
在资本的推动下,这种“揠苗助长”正在漫画行业愈演愈烈。
内容行业的逻辑在变得扭曲——用户增长成为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过去几年,布卡漫画、有妖气、腾讯动漫等曾经尝试走积攒原创力量的道路。然而,如果以快看模式来衡量,这些力量、这些种子不如快速烧钱攒流量、然后包装营销有价值。
相比音乐、网络文学、视频等产业,中国漫画产业仍相对初级,在这个市场中,如果一旦形成了流量比有长远生命力的精品内容重要这样的理念,那么漫画平台会花更多精力去打“擦边球”、去做拉新——而不是把精力和资金放在内容创作上。在一个还不能产生典型盈利案例的行业,一个平台在无法也不愿制造优质IP的情况下,却被估值15亿元。一个背景是,有妖气2015年被奥飞收购时,整体价值不过9亿元。
这对国内漫画产业来说,当然需要警醒。
中国动漫,虽然常喊口号“国漫崛起”却又没能崛起,而被揶揄为“国漫的日常崛起”。感觉与中国足球有的一比。
当谈论中国足球时,是应该烧钱囤积大牌外援、收购国外俱乐部?还是狠抓青训、大规模投入基础建设呢?答案应该是后者。
如果走弯了这条路,也许国漫产业10多年来的努力都会白费。中国的火影海贼、岸本手冢也将是南柯一梦。
对于产业来说,潮水褪去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当潮水褪去以后,却发现盐碱滩已失去生长的力量。(文/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