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随着疫情的好转,智能电动车市场热火朝天,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品牌诚信问题、产品质量等问题依旧层出不穷。当不少普通汽车品牌还挣扎在传统性价比的漩涡之中,无力触及高级驾驶领域之时,豪华品牌已经开始急切下探售价,试图降维打击。主机厂与科技公司开启了更多“牵手”,尝试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在传统与新兴的持续碰撞摩擦下,不断向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6月智能汽车市场的发展解读。
数据说明:
1、智能电动汽车:能源类型为纯电、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的,且具备L2级以上智能驾驶水平的汽车;
2、L2级:同时标配自适应巡航系统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车型,被认为具备L2级智能驾驶水平;
#01
市场销量表现
1、6月智能汽车销量已超2021年同期新能源整体水平
2、SUV智能汽车销量回升显著,达近一年最高点
分能源类型来看,智能纯电动车细分市场销量回升最为迅速,环比上涨139.4%,达到近12个月最高水平,这与特斯拉上海工厂恢复有着直接关系,随着市场的解封,积压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环比5月,特斯拉的销量增长了近7倍。不过,这也预示着7月的销量将呈现环比平稳或下降的趋势。
分车型级别来看,SUV细分市场销量占比相对更高,环比回升最为明显,增长76.7%。主要得益于特斯拉和大众品牌车型的快速增长。
#02
行业热点事件回顾
1、6月-7月智能电动车行业新闻回顾
2、6月热搜话题Top15
(话题阅读总量为月度累积总量;热搜榜排名为单日最高历史排名)
3、苹果也并非是YYDS,李想的用户思维体现在哪里?
一直以来,苹果进军汽车业始终是一个“悬案”,总有消息不断流出,但却未见官方表态。6月,海外媒体又有最新消息指出,苹果的目标是获得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豁免,以将无方向盘和刹车设计的车辆投放到公共道路上,新车将计划于2025年推出。与追逐苹果电子产品相比,在汽车的领域,消费者格外理性和保守,信心略显不足。虽然,有35.3%的用户表示对其超级期待,但不期待的占据更高份额。
#03
市场消费热度
2、中国品牌大丰收,传统和新势力品牌均实现环比正增长
分品牌类型看,不论是整体新能源市场,或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中国品牌均实现了大丰收。特别传统中国品牌智能电动车市场,环比增长最高,达到9.8%。其中,主要增长来自比亚迪、几何汽车和极氪,其环比增长占总增长量的82.5%。
3、智能中型SUV市场热度增长不及其他细分市场,同比份额下滑明显
#04
智能产品分析
1、标配率较低致6月智能新车型占比环比下降,但依旧处在历史高点
6月,新能源新车型数量环比增长30.9%,但由于本月上市新车系的L2级标配率环比有所下降,导致智能新车型的占比环比下降15.5%,但纵观近12个月的市场情况,依旧是处于历史高位。
2、受中国品牌微型和MPV新车影响,OTA升级标配率环比下降显著
横向对比近12个月上市新车型的智能水平,6月上市新车型在主动刹车和自动泊车入位的标配率环比实现了增长,分别增长了20.2%和4.1%。OTA升级5月有着明显的增长后,6月恢复常规水平,标配率达到48.2%,环比下降43.3%,主要是受到本月上市的微型车和MPV车型较多影响。
进到车内,6月中控屏幕尺寸环比份额增长显著的是10寸及以下和10-12寸,分别增长了24.5%和35.5%。不过,未配置中控屏幕的新车型比例下降了0.7%。
3、迫于成本与市场定位压力,第二梯队中国品牌新车大多无缘智能驾驶配置
2022年6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共有33个上市车系,包含110个新车型。其中,42个车型具备L2级智能驾驶水平,分布在16个车系中。分指导价水平来看,6月智能电动车主要集中在20万以上,经济和普通车型的搭载率很低,仅出现在大众ID.4X、大众ID.3和Smart精灵#1的部分车型上。
#05
市场价格走势
1、华为光环助力,阿尔法S高价车型热度环比增长助力售价水涨船高
2、入门车型终端优惠大引围观,奔驰“双星”连续两月环比下降
6月,车系加权售价涨幅Top5SUV分别为DS3新能源、唐新能源、大蚂蚁、捷途X70SEV、江淮iEVS4;而降价Top5SUV分别为AIONLX、奔驰EQB、奔驰EQA、东风EV新能源EX1和威马W6。其中,自4月底入门车型上市以来,奔驰EQA和奔驰EQB已连续两月加权报价环比下降。可见,豪华品牌性价比一旦提升,市场热度还是势不可挡的,尤其是终端动辄优惠8-10万,对消费者的吸引也是相当大。
#06
未来市场预测
1、预测:8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维持相对高景气度
2022年5月,新能源汽车行业一致指数为103.0点,市场发展依然平稳。根据先行指数的预测,2022年7-8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维持增长状态。随着疫情逐步控制,供应商复工复产,叠加刺激性消费等政策的陆续出台,汽车消费节奏将逐步改善,新能源汽车购车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供应链区域布局也将发生新的变化,疫情将重塑汽车产业集群,促使产业链过于集中的区域向中国其他区域迁移,形成新的电动智能汽车的产业集聚区以增强供应链韧性。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建议优化零库存、精益管理的生产理念,通过增加库存的方式来稳定供应链补给。对经销商而言,应理性预估实际市场需求,积极应对疫情反复带来的影响。滞后指数2022年5月持续维持在相对高景气度,持续验证前期新能源汽车市场高热度预测符合实际。(文/汽车之家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