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大降价透支未来消费力对车市可能造成的后遗症也引发业界担忧,部分车企开始明确对价格战说不。
价格战或为清库存
如果说,特斯拉开年降价率先拉开新能源市场的价格战序幕,那么近期战火蔓延至燃油车领域则始于湖北。
3月6日,在湖北省购置东风系各大品牌新车最高补贴优惠达9万元的消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以雪铁龙C6车型为例,原本20多万元的中大型轿车,优惠后的价格只要12万多。消息一出,湖北各地消费者涌入4S店,甚至有不少湖北周边消费者也计划跨省购车。
除了一些政企合力的补贴降价外,连日来,各类经销商传出的车型降价消息也令人眼花缭乱。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降价补贴消息有真有假。比如网传北京市奔驰C级车降价11万元,但记者咨询北京一家4S店销售人员被告知,这一消息不实,目前优惠幅度6万元左右。
力度空前的车市大降价为何在今年突然出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这可能与今年7月1日将实施的“国六B”新规有关。尽管目前并未有权威消息证实新规实施后,此前的“国六A”新车将无法上牌,但车企仍然希望在新规实施前尽可能清理库存,为车型更新换代做准备。
相比新能源汽车,燃油车近几年普遍销售低迷,清理库存的压力更大。因此本轮降价更多集中于燃油车型,尤其是新能源市场拓展步伐迟缓的合资车企燃油车型。
二手车商赔钱卖车
新车降价潮带火了销售,但这对二手车市场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今年春节过后,花乡二手车市场恢复了久违的热闹,最近市场客流量却再次下滑。一名从业十多年的资深车商告诉记者,最近二手车行情确实不太好。“在这波降价潮之前收的库存车,基本要赔一两万才能卖出去,这还算亏得少的。”
“只能赔本先出了,扛着也没用,这是没办法的事儿,二手车行业就有这个风险。”上述车商说,这次降价影响波及各细分级别车型,丰田凯美瑞、汉兰达、宝马5系、宝沃、保时捷Macan降价相对明显。“这几款车型一年左右的准新车都要亏到大几万,有的车型甚至能亏到十几万。”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二手车收购价格都是依据新车价格进行推算,现在新车大幅降价,二手车评估价格同样得大幅下降。另一名车商说,如果新车降价延续,会对二手车市场持续造成冲击。
部分车企对价格战说不
为何多家新能源车企未跟风降价?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王萌分析,一方面一些新能源车企仍处于烧钱亏损状态,单车成本较高,没有大幅度的降价空间。同时,像蔚来、理想这样主打高端的品牌如果盲目为了销量降价,对品牌形象也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大降价对消费者的诱惑显而易见,消费拉动效果的确立竿见影。但靠降价带火的市场很可能会有“后遗症”。王萌认为,大降价会提前透支未来消费需求,对车企来说,如何平衡销量、利润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全盘考虑。
经济日报:车市价格战谨防用力过猛
市场竞争本就是一场淘汰赛。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合理利用价格竞争手段,可以提升产品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产业重组升级。问题在于,此次燃油车价格战由于地方政府的因素,又呈现博弈的复杂性,并弥漫着过度炒作之风,加剧市场恐慌。价格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力过猛,不仅对品牌造成伤害,也不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尚未平息,燃油车价格战又烽烟四起。日前,东风系车型在湖北武汉推出大幅购车补贴,其中东风雪铁龙C6车型“优惠9万元”。此后上汽通用、一汽奥迪、广汽本田等传统燃油车品牌纷纷跟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0多个品牌宣布不同程度地降价,汽车价格战持续成为人们热议话题。
此轮燃油车价格战爆发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车市开局遇冷。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汽车市场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5.2%。燃油车下滑幅度尤甚。二是“国六B”排放标准切换压力。随着7月1日“国六B”标准执行日期渐近,车企正加速老车型清库存,价格持续松动。三是新能源汽车挤压燃油车生存空间。随着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抢占了原本属于燃油车市场的蛋糕。
市场竞争本就是一场淘汰赛。要看到,与汽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企业产业集中度并不高。目前我国有生产资质的乘用车生产企业超过130家,汽车市场品牌数量则更多。尴尬的是,相当部分企业和品牌月销量不过万辆,很难生存并盈利。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企业合理利用价格竞争手段,不仅可以提升产品销量,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加速对弱者的淘汰,实现产业重组升级。
还要警惕的是,此轮燃油车价格战中,弥漫着过度炒作之风。一些自媒体鼓吹,燃油车价格战意味着“燃油车定价体系坍塌”“燃油车即将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如此偏激的观点,除了耸人听闻,一点都站不住脚。
不可否认,在能源转型和技术变革推动下,新能源汽车销量会以较高幅度增长,挤压燃油车市场空间,但新能源汽车不可能完全取代燃油车。从市场规律来看,当新能源汽车达到一定量级后,增幅会趋缓,并与燃油车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共存。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拥有超大规模市场,足够容得下多种动力车辆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广阔的地理疆域和复杂的气候环境,也需要不同动力车辆才能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更有不少自媒体在网上散播各种假消息,加剧市场恐慌。比如,“16万元买宝马X1”“奔驰狂降11万元”“22万元买奥迪A6”等。事实上,一些企业参与价格战的产品降价幅度也不是某些自媒体夸张得那么大。
当然,价格战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消费者,毕竟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车型。但要警惕的是,价格战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砍向对方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如果价格战用力过猛,不仅会对品牌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到利润积累。一个企业没有一定的利润,就很难有足够资金投入新产品开发。久而久之,行业创新力就会不足。同时,一辆汽车的制造涉及上万个零部件,背后是庞大的汽车产业链。如果整车厂没有合理的利润,必然会对上下游产生挤压,产业生态难言健康,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