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汽车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二手车交易在汽车交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累计交易金额达11795.32亿元。
然而,二手车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隐瞒车辆状况、夸大宣传、报价随意、交易不规范等,扰乱了二手车交易市场秩序,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手车交易中车辆质量难保证
前不久,安徽芜湖市的宋先生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留言反映,2023年11月,他花4.3万元购买了一辆二手车,提车后却发现这是一辆事故车,而商家却隐瞒了车辆状况。
“买车时,商家告知这辆车是原版原漆,仅有几处小碰小擦。但我后来发现,这辆车在2020年有过一次较大事故,维修更换项目达20项。”宋先生说,“在交车时,我还发现车辆存在引擎盖板凹陷、右前翼子板骨架变形、水箱框架开裂等多处问题。但商家反复强调这些是小问题,不影响车辆使用,不愿意承担更换维修费用。”
据了解,由于汽车使用年限和里程数直接影响二手车价格,部分商家为了吸引顾客而调整里程表。“在市场上,使用5年以内且行驶里程在5万公里以下的车,是比较受欢迎的。而对于一些过户多次、年限长的车,一些商家就会在里程表上打主意,把行驶里程数大幅度下调,以吸引顾客。”一名业内人士说。
此外,由于消费者缺乏专业鉴别能力,一些泡水车、故障车也可能会被车商当作状况良好的车辆售卖给他们。“有的二手车商家对车辆外观、内饰等一些显而易见的状况描述十分详细,对车辆发动机、变速箱等重要部件的情况却说明不多,提供的检测报告也不一定靠谱。”山西太原市的张先生说。
二手车市场交易制度还有待完善
在二手车交易中,马先生所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除了车辆本身的问题,名目繁多的手续费、押金、保险费用、车辆尾款等,经常会成为买卖双方争议的焦点。
“这些问题反映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制度还不完善。一方面,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面对二手车商时处于相对弱势,对车辆情况不太了解,对买卖流程也知之不多,一些不良商家趁机设置各种环节,让消费者多花钱。”中山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郑晓莹说,“另一方面,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而商家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因此一些商家敢于冒险。”
二手车交易网络平台因车源丰富、方便快捷、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等特点,受到消费者欢迎,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我在视频平台看到一辆二手车,当时付下了2000元定金留车。可他们居然一车多卖。”据人民网“人民投诉”网友张先生反映,他在交纳定金后,车商回复说该车辆已被售出,承诺两天内会补发同款车辆。可承诺期到后,商家迟迟不发货。张先生想要退还定金,商家却多次以各种理由拖延,后来干脆就联系不上了。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罗磊表示,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实地验车十分必要。“网上卖车大部分是可靠的,但是不排除个别车商故意隐瞒车辆状况,或者售卖的是虚假车源。消费者切不可只是在网上看一看视频介绍或者图片,就贸然付下定金,一定要实地验车。”罗磊说。
多地消费者保护组织发布的二手车调查报告显示,交易合同存在“霸王条款”也是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
更有甚者,商家在合同中约定:“免除所有情况下经营者质量保证、车辆型号、配置真实性等方面的责任。”吕恩相认为,二手车商通过格式条款单方免除其在里程、车况、售后服务等事项中的法定责任,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属于“霸王条款”。
“另外,若合同重要信息约定不明,还容易产生纠纷。比如有的合同未约定影响价格、性能等的相应配置,部分合同对违约情形、违约责任承担、违约金计算方式等无明确约定,这些都不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吕恩相说。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二手车商为了规避责任,会以中介身份进行交易和签署合同。如果二手车是客户寄卖,这种情况下车商是中介身份,其法律责任相对有限。但有的车辆其实是车商收购后销售的,为了规避法律责任,也以中介身份签订合同,这就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消费者对合同进行仔细审读。
多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二手车因其性价比较高,成为许多人购买第一辆车的选择。二手车交易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让消费者放心购车,让二手车商可持续经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手车的质量如何保证?“实际上,最近几年二手车市场规范了很多,一方面源于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兴起,让二手车检测越来越规范。”罗磊说,当下有一些第三方平台通过与保险公司的数据对接,可以提供二手车车辆历史报告,包括出险情况、损失金额、维修部位等信息,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但目前有些维修记录,保险公司也并非全部掌握。“有些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未向保险公司理赔或没在规范的4S店修理,事故信息就无法体现。别说消费者,连经营者都无处可查。”罗磊说。
因此,专业的检测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实际上,二手车商在收购车辆出售前,普遍会聘请专业评估师对车辆的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但有的时候,因评估标准不统一,评估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评估结果差别很大。
“二手车是非标准化产品,不同二手车的情况千差万别。”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有的资深评估师根据经验检查,会特别注意一些重点部件,而有的评估师却只按照技术要求评估,容易忽略需要重点检查的部件,导致隐形问题难以发现。
2014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推出《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对二手车评估提供技术标准,但由于该标准只具有参考性而不具有强制性,且许多二手车质量问题无法量化,导致评估鉴定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对此,郑晓莹建议,应当由有关部门制定一套更加科学、完善、权威的评估标准,同时,提高二手车评估师的准入门槛,加大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性。
增加市场的透明度,提升消费者的鉴别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纠纷率。“建立规范的二手车市场,二手车商和消费者都是受益者。”郑晓莹说,“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二手车数据信息登记查询体系,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记录和验证车辆历史,确保车况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针对合同纠纷,多地消费者保护组织提醒消费者谨慎签订购车合同,务必对车辆信息的一致性、真实性进行核实,在合同中明确收费项目和金额,对涉及配置、定金、质量保证、违约责任、售后服务等条款进行认真查看。与此同时,注意随车文件是否齐全,验证法定证明文件是否交付齐全,如《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行驶证》、有效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车辆保险单、缴纳税费凭证等。
还有读者建议,作为二手车经营主体,商家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坚决杜绝消费欺诈行为。建立二手车商信用体系,曝光不良车商的违法违规行为并记入信用档案,倒逼二手车商提升诚信意识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