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如同一个人迈入自己生命中的第40个年头,过去岁月中的经历让他面对未来时显得更加笃定而沉着,纵使前路再多未知,也可以走得无畏无惧。这就是40岁的上汽大众,清醒、不惑。
位于安亭镇于田路7号的上汽大众总部,一辆诞生于1983年的黑色桑塔纳稳居于展示厅一隅。每个上汽大众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传奇:当年的工人们用榔头敲打组装出了这辆“纯手工”的汽车。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国产轿车的空白,也标志着上汽大众40年不懈创新之路的起点。
故事的开端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渐浸润于中国各行各业之时,对于轿车项目可不可以搞中外合资经营一度有过犹疑。但邓小平发出明确指示:“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嘛。”从这时起,经过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长达6年的谈判,上汽大众于1984年10月10日正式诞生。
40年间,上汽大众缔造过无数荣耀,也走过疾风骤雨,一代代上汽大众人薪火相传,将这一品牌打造成一个象征着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符号。
途观LPro正式亮相
在4月25日揭幕的2024北京国际车展上,途观LPro正式公开亮相。
一星期前,在一场时近3小时的媒体沟通会上,上汽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傅强这样形容这款新车:一款跨时代的汽油聪明车,油车的智能化颠覆者。
不仅要看到对手的强
还要找到自己的美
“我觉得,人真要做成一件事,他会反思很多。”
在沟通会之前公司进行的内部会议上,这名上汽大众的总经理率先进行了反思。“我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慢’,我觉得自己在2023年太慢了,为什么?”
当他试图从深层次去分析这个问题时,他发现除了流程和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在于他们对于电动车开发的串并联关系没有搞清楚。“我们现在的开发还是以串联关系在开发,所以很多东西都慢了,没有一个串并联的关系。”他反思,“电动车所有供应链资源最好的都在中国,需要把这些供应链的资源整合在一起。”
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
而且现在碰到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技术的变化与发展太快了。这一点,尤其反映在电动车上。“两年之后技术就迭代了,三年之后这个技术就彻底更新了,五六年这个技术已经完全落后了。在飞速发展的世界里面,如果有时差的话,这个东西就有问题了。”他说。
ID.家族
但是相比对手,上汽大众有自己的局限,他们并不“快”。以华为为例,他们在去年推出M7后市场反应不佳,但很快进行调整做了新M7,并借mate60pro的势头打响了新M7。同样,智界S7发布后陷入了交付困境,但他们后续改动的速度非常快,今年的二次发布在价格未变的前提下,核心配置进行了小幅升级。
贾健旭承认,自己也在思索这个问题。“现在的技术变化太快,包括竞品的添加菜单上面加菜加得太快,有时候车辆两年之前的规划跟后面的SOP已经跟不上了。的确要具有这个能力,你一定要把开发原创性握自己手里才可以,所以说这就是对能力的要求。”他指出,
“这个‘快’是很好讲的,但是快背后是一种能力,具备了这个能力你才快得起来。”
面对loT企业纷纷开始下场造车,贾健旭不止一次被人问及“怕不怕”。他直截了当地承认,怕!“因为他们获客成本很低,比我们少个0都不止,流量又带来转化。而我们的获客成本那么高,优势在哪里?”
必须正视现实,对手强大的地方,是上汽大众无法复制,因此也不能妒忌的地方。首先从资本结构上,他们就不具备进行颠覆性创新的基因。所以贾健旭提出自己的思路,要做一个“fastfollower”(快速追随者)。同时,在合资这一模式上找到自己的美。“因为40年来我们积累了很多好的东西,只有以最快的速度看到自己的美,才能跟别人的美形成美美与共。”
上汽大众的“美”在哪里?“比如我们的现有用户、二手车市场以及整体销售网络等,”但是他知道,
贾健旭透露自己最近的健身方式就是打拳,因此他对于组合拳的方式显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市场需要我们的做法
而不是简单的“跌跌不休”
越是不赚钱的时候,车企之间越是容易卷价格。往往是电动车带头卷,汽油车则不得不应对。以4月上旬为例,共有120多个车系打起了价格战。
上汽大众没有参与这场价格战,贾健旭的态度很明确。
“价格战不可能持续,如果我们的节奏被带走,整个市场全部完蛋,盲目跟进没有意义。”
在这一点上,他的态度和上汽大众汽车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俞经民是一致的。
“简单的‘跌跌不休’,客户没有拿到好处,品牌也没有建设。”
俞经民
“从汽油车过渡到电动车时代,最大的改变应该是用户经常换车。而作为车企的责任,就是让用户可以承受得起这一做法。”俞经民说,
“产品三年就迭一代,为什么不买个新的?也只有大众敢出来这样叫。”
被抄了作业后,上汽大众在4月25日揭幕的北京国际车展上紧接着推出了ID.Care保值包,主打一个拥车成本。
具体来说,ID.4X与ID.6X两款车型的车主在拥车三年后享6折保值回购权益,仅需3年累计里程≤9万公里,3年累计理赔≤30%车价,轻松覆盖超95%的非营运用户(里程覆盖95%非营运车辆,理赔覆盖99%用户)。
俞经民表示,“市场需要我们的做法,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节奏‘跌跌不休’。”
每周“算命”,每周复盘
显然,这张主打拥车成本的牌,出得不可谓不快。他们不但想在了对手之前,也行动在所有人之前。
俞经民透露,贾健旭是2月27日这天布置给自己和傅强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ID.3壕礼(至高6折回购,1.99万元首付,三年月供1399)要在3月1日上线。
事实上,自从贾健旭在2023年2月接手上汽大众后,他手下员工们最直观的感受和他所反思的正相反,他们觉得:快,真的太快了。
俞经民回忆,“2024年的经销商大会,我们是去年12月7日开的,在历史上也是首次,在各个主机厂品牌中大概也是第一个。”
贾健旭对此给出解释,“新年要做的事得在1月1日前全布置好,等到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就一天都不会浪费。”
“地球转动的规律决定了,当我们在早上醒来的这一刻,已经比一些地方的人慢了半天。”
从今年3月起,上汽大众开始陆续打出新款。3月11日是帕萨特出众款;一星期后打出途观L出众款;到了4月初,则打出途昂。
高性价比带动销量稳健表现,今年的第一季度销售情况非常好,他们成为合资车企里唯一的单一品牌领跑:帕萨特家族一季度销量突破5.3万,同比增长74.6%;途观家族累计销售3.7万辆,同比增长51.6%;朗逸家族继续保持热销,一季度累计销售6.8万辆。
“这个节奏十分快,也十分有的放矢。”俞经民笑言,
“这种对市场咬定不放的动态预判,摸清市场节奏并拿出针对性的举措,我们内部开玩笑叫‘算命’,每周算命、每周复盘。”
“现在这个市场瞬息万变,不每周调整,根本不能跟上这个市场的速度。”贾健旭强调,“算命”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押注”。“现在的市场需要‘押注’,也就是要摸清和判断对市场的节奏,拿出针对性的举措,还要快。”
“我为什么一个礼拜开会,算下个礼拜的命,这是一种对能力的培养,我们的一线大区人员如果算不准下一周的命是不合格的。一个礼拜算准了,算两个礼拜,算三个礼拜,算这个月,算这个季度,这个就是水平。”
每当反思自己慢的时候他就加倍督促自己要快,“因此不断开会不断调整,要求提下去,他们不断适应这样的节奏,不断去摸索和了解,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做上去,才是事倍功半。我们每一次对市场的投放都要讲回报,这是必须明确的,才能让我们存活下去。”
贾健旭自己承认,“这个速度在上汽大众是没有的,但是我还嫌慢,我还嫌我们的团队对区域的预测不够精准,我们的大区一定要摸清楚市场,了解市场。”
双向奔赴的拿来主义
让合资走入新时代
在这场新时代造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中,自主品牌已经夺走了很多过去属于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以BYD为例,2023年市场份额已超50%。因此,转型速度决定了合资企业的最终归宿。
而决定速度的根本则是态度。贾健旭对大众汽车集团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说得很直白,“我告诉他,思路要发生转变,第一是需要让车赚钱。”在这个基础上,再谈创新或者其他。“不赚钱的创新就是耍流氓。”
贝瑞德
在集中精力让车先赚钱的过程中,拾遗补缺是必须的。“德国人的强项拿来为我所用,中国人的强项也要拿来为我所用。关键还要动脑筋拿,要找到不足在哪里,知道从哪里能找到强项去弥补它这个缺。拾遗加补缺,这样才能说好‘inChinaforChina’(在中国,为中国)的故事。”贾健旭补充,“CMP平台我们也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和使用,不要封闭自己。合资企业就是‘拿来主义’,我们用上汽的、也用小鹏的。合资企业永远是一个舞台,去较劲、去比较、去学习,这个对我们很有意义。”
俞经民也指出,合资企业要活下去,而且活得好,就要发挥自己相对于自主品牌的优势。“这一年多来,尤其是最近这三四个月,发生了多快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大众包括奥迪,所谓的inChinaforChina,肯定是落在上汽大众这个团队。大众强的我们用,中国强的我们也用,往前做创新的事情,然后反哺到全球。中国成功了,全球乐见其成,全球也会变,这个变化估计靠自主品牌很难。”
这也是贾健旭的一番肺腑之言:
“这个世界最大的本事叫借力,而不是从头到底自己来。你怎么快我来学,但我不照抄。你哪里好我拿,你哪里不好我不拿,但是你的流程拿给我看,我的流程跟你的流程进行匹配,用新拿来主义让合资走入新时代,不再是单向的了,而是双向奔赴的拿来主义,而且速度要快。”
对于他所说的“借力”,最好的例证就是九字方针里的“上奥迪”。
“合资企业,德方的资源,中方的资源都要拉,上汽好的资源我们全部要拉过来为我所用。”贾健旭说,“合资企业就是借力,这个业务模式存在那边,就是一种借力的业务模式,必须要拉动双方的资源做成我们的事。”
后记
贾健旭眼中的“慢”和上汽大众员工们感叹的“快”,其实只是同一种期待、同一种迫切心情的两种不同诠释。
贾健旭作为企业的领路人,他必须不断催逼自己和员工们快一些,更快一些,这样才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尽早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甚至像当年引领油车市场那样引领电车的市场。
而当员工们感觉“快”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被真的落下。他们最终都适应了快节奏和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一旦适应之后,快速高效就成了他们的习惯,一种肌肉的记忆。
贾健旭说,上汽大众一直以来都在被市场出超纲题,他们每次都应答得很好。但是现在,他想更进一步,自己给自己出题,出超纲题,然后去解答。抢在市场前面,抢在所有竞争对手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