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品《授记品》分两大段,第一是为中根人授记,第二是许可为下根人说宿世的因缘。第一大段又分为两部分:第一是为迦叶授记,第二是为其余三人授记。我们先看为迦叶授记。这里分为长行和偈颂,我们先来看长行。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佛先为头陀第一而且僧腊最长的迦叶尊者授记。
这一段是讲迦叶尊者未来世的因行。尔时,世尊说是偈已。这一句是总结上文,就是前面把《药草喻品》中的偈颂讲完了。告诸大众唱如是言,佛对大众如是说,我此弟子摩诃迦叶,我的这位大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迦叶尊者在未来世,能够见到三百万亿诸佛世尊,那见到这么多的诸佛世尊做什么呢?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上面讲的是因行,这是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最后身,就是生死界中的最后之身。前文中说阿罗汉住于最后身,这是佛方便说,阿罗汉只是住于分段生死的最后身,还没有出变易生死。这里的最后身,指的是等觉菩萨分段变易生死的最后身。等觉菩萨过了这一生,来生必定可以在世间作佛。像我们知道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居于兜率内院,等此生尽了,就下生到人间示现成佛,弥勒菩萨现在就叫做最后身。
现在佛为迦叶尊者授记,迦叶尊者将来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号是光明佛。这个名号跟迦叶尊者因中所行有关,在毗婆尸佛的时候,毗婆尸佛入灭了,有人为佛建塔建庙造佛像。有一位贫穷的女子,她看到佛像上的金脱落了,就发心为佛像贴金。于是她就四处化缘乞讨,把乞讨的钱换成金子,这样过了十几年,她觉得存的金子够用了,就请来一位工匠给佛像贴金,这位工匠就是现在的迦叶尊者。工匠知道了这个女子的事情后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他也发心和这个女子一起为佛像贴金,免费的,不要工钱。由于为佛像贴金的缘故,因缘、功德,他们两人感得生生世世身上常放金光。我们看大雄宝殿里阿难、迦叶两尊侍者,迦叶尊者不是合掌,他是抱着拳的,这是因为他身上所放的光太强烈了,别人在拜佛的时候,会刺痛拜佛人的眼睛,所以佛就许他抱拳站在佛的身边。因为迦叶尊者的身上有大光明,所以他在为罗汉的时候名叫饮光,成佛的名号就是光明,这都是和因地所行有关的。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佛寿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如是。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这是讲的国土严净。
国界严饰。迦叶尊者成佛的国土非常的庄严,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秽恶指的脏东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垃圾。瓦是指的瓦片,砾就是小石块小石头。便利不净就是屎尿不净之物。国土上没有这些污秽杂乱的东西。国土都是众生的心性招感来的,大家一定要知道,依报是随着正报而来,依报随着正报转的。国土呢,国界严饰,由此可知,这个世界的众生心性没有被染污,非常的清净。
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坑就是大坑或者是大沟,坎就是陷下去的地方,堆就是小土山,阜就是大土山。国土平正,没有坑坎也没有堆阜。不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坑坑洼洼,土地高低不平。
琉璃为地。琉璃是多种颜色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那个国家的地面都是琉璃的,不像我们这个地方都是土、沙子,还有小碎石。琉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稀有珍贵的,古人叫它五色石。
宝树行列,七宝所成的树整齐排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道路的两边是以黄金绳作为界限。我们现在的道路两侧大多是用砖石作为界限。散诸宝华,从空中散下各种华,华也是珍宝所成。周遍清净,到处都是非常清净,不像我们现在这个居住的环境,经常见到或者听到扰乱人心的事情,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修行非常不容易。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如是。这个国家有无量千亿菩萨,还有很多的阿罗汉。这么多的菩萨和阿罗汉,都是光明佛的法眷属。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魔能破坏人修学佛道,魔事就是指魔为了破坏人修行、为了破坏人成道而造的障难。在迦叶尊者成佛的国土中,没有这些障碍人们修学的事情。
在前面佛为舍利弗授记的时候说,舍利弗成佛的国土中只有人天没有魔,而迦叶尊者成佛的国土中,虽有魔王以及魔王的臣民,但是由于迦叶尊者修头陀苦行,不破坏别人的善事,所以感得他成佛之后,国中的魔及魔民,不但不会破坏别人修道,反而还会来护持佛法。大家要明白,舍利弗成佛的国土中只有人天、没有魔,而迦叶尊者成佛的国中有魔,但是魔都是护法,护持众人修学佛道,也就是说,这些魔及魔民将来也是在修学佛法,这些都是各随他们因中的愿行,并不是说现在舍利弗尊者比迦叶尊者的修行好,将来成佛之后,他的国土就比迦叶尊者殊胜,不是这样的,他们成佛之后都是究竟圆满的佛,只不过他们度化众生的愿不同。就像地藏菩萨,六道众生遣令度脱,地狱众生他也遣令度脱,不舍一个众生。因为度众生的愿不同,所以国土中的情况不同,大家应该要理解。
为迦叶尊者授记的长行部分就介绍完了,下面是第二部分的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已。修习一切。无上之慧。
这是颂因行。“佛眼见”这三个字,不但通贯给迦叶尊者授记的全部偈颂,也通贯后面给其余三位尊者,就是后面的三大弟子以及五百弟子授记的偈颂。在后面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的到。
世尊以佛眼见到迦叶尊者在未来世,恭敬供养三百万亿这么多的佛。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为了成就佛智修清净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已,修习一切无上之慧。迦叶尊者在未来世,不仅要供养诸佛,净修梵行,这是修福;还要修一切无上之慧,修佛慧,这是修慧。修到福慧圆满,二足尊,尊是圆满,福慧具足,福慧圆满具足万德,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这是颂得果,也就是成佛了。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这是偈颂中的国土严净。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这三颂是讲的国土之相。这里国土之相所说的常出好香,在前面长行中没有,我们这里单独讲讲。我们平时常说戒定真香,这位光明佛的国土中常出好香,这是由于他因地上持佛净戒,戒定真香,他持佛净戒,所以感得他成佛的国土中多香。正如《戒香经》中所说:“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这是世间,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所以这个香,就是由于迦叶尊者在因地上持佛净戒所感得的。我们说众香普闻,常出好香,这是因地修行所感得的。我们也常在回向的时候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来庄严佛土,庄严怎么样的佛土呢?就是用我们现在修学的功德,我们的戒行、我们的功德来庄严我们将来的佛国土。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因地上的修持不同,所以将来庄严的佛国土也不同。
下面是讲光明佛的法眷属。
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这一颂半详细说明国中菩萨之德。菩萨们都能调柔其心,具大神通,能够随类现身度化众生。众生需要什么样的身得度,就以什么样的身来度化众生,众生只要能得度,佛菩萨就现度化众生的机。并且菩萨们都能奉持大乘经典,广为众生来宣说。
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声闻众证了阿罗汉,所以说是无漏后身。法王之子指的是等觉菩萨,也叫一生补处菩萨。这一颂半,是说国中的大阿罗汉和补处大士都非常的多,就是用天眼去数也数不清。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这是颂佛寿。光明佛的寿命是十二小劫,前面在长行当中我们也都讲过。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光明佛灭度后,正法时期和像法时期都是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这是总结迦叶尊者将来成佛的情形就是这样的。这是为迦叶尊者授记,下面是为其余三人授记。在为其余三人授记的时候,不像给迦叶尊者授记那么直接,不是直接就给授了,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曲折,是先请后授。我们先看三人请佛给他们授记。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这是讲请佛的仪轨。
尔时,就是佛为迦叶尊者授记完了的时候。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慄。悚是恐惧的意思,慄就是战栗,由于竭力克制恐惧而颤抖。为什么这三位大阿罗汉,在佛为迦叶尊者授记之后皆悉悚慄呢?这是因为他们四位中根的阿罗汉,他们是一同听闻佛说法,又一同得解,现在见到佛在人天大众前,只为迦叶尊者授记,没有为他们三人授记,他们三人心里感到不安。就像我们刚考完试的时候,老师念到别人的分数,始终没有念到我们,这个时候心里就会打鼓,心里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的不正确。而且他们希望得佛授记的心很迫切,害怕佛不给他们授记,所以皆悉悚慄。
一心合掌,双手合掌将心念专注一处。
下面七个偈颂,是正式请佛为他们授记。这七个偈颂分为三层:第一是赞请,第二是喻请,第三是结请。好,我们看经文。
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
这两个偈颂是赞请,第一个偈颂是赞。
大雄猛世尊。大就是说佛的智慧威神超过一切,所以就用大来形容。雄猛是说佛有大智慧,能破一切众生的执着。佛有大威力,能提拔九界众生同归实际,所以大智慧、大威力就用雄猛来说明。世尊,佛具万德,天人凡圣、世出世间都尊重佛,所以称为世尊。
诸释之法王。佛示现在释迦族中,他已经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是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赐佛音声,就是指佛开示阿罗汉们可以成佛。赐佛音声就说明他们可以成佛。比如佛在《方便品》中说:“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在《药草喻品》中说:“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等等,都是开示阿罗汉们可以成佛。这是赞佛,第二个偈子是请,就是请佛给他们授记。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这个偈颂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听闻到佛赐我们悉当成佛的音声,但是我们还没有像舍利弗,、迦叶那样,佛亲唱其名,亲自点名为我们授记。如果佛能知我们想要让佛亲自为我们授记的深心,哀愍我们,为我们授记,就像把甘露洒在我们头上除去热恼、而得清凉。就是佛亲自点他们的名为他们授记,他们心里就放心了,就像得到了清凉一样。下面四个偈颂是喻请。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上面是喻,这里就是请,喻请,以比喻来请,这里就是请了。
我等亦如是。我们也是这样的,就像从饥国来的人一样。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小乘过,就是指没有希求大乘之心,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我们安住于小乘的时候,常常思惟,不知怎样才能得到如来无上甚深之慧。这里的小乘与饥国相合。
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虽然听闻佛说我们都能作佛,但是心里还是有忧惧,不敢当下承当。由此可见,在方等时、般若时,对阿罗汉们的刺激是很大的。佛在方等时贬抑小乘、褒扬大乘,再加上大众在一起辩论佛法的时候,大菩萨们的境界高深莫测,而阿罗汉们则显得道力不够,这些事情给阿罗汉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到了法华会上,佛说他们能够作佛,他们心里还是有忧虑,不能立刻当下承当。这就与上面饥饿的人遇到王膳,心怀疑惧,不敢马上就吃是相合的。
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如果佛能够亲自为他们三人分别授记,明确的说出他们将来成佛时的佛号、国名、劫名,度化众生的状况,他们才会快然无虑。这与前面“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相合。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这是总结,总结请佛授记。佛出兴于世,就是为了令世间众生安隐快乐,现在我们(就是这三位阿罗汉),正处于不安隐中,愿佛为我们授记,就像国王允许饥饿的人吃宴席中的美味佳肴一样。这里须菩提等三人请佛为他们授记就介绍完了,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佛亲自为他们三人授记。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