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长江证券高登陈斯竹王子豪)
长安汽车是中国品牌领先汽车企业。长安汽车是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整车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并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出行服务、新零售、金融投资等领域,进行多维度的产业布局。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现已形成轿车、SUV、MPV、交叉型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档次、宽系列、多品种的产品谱系,覆盖传统燃油和新能源车型,拥有排量从1.0L到2.0L的发动机平台。
公司旗下拥有长安乘用车、欧尚汽车、凯程汽车、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长安铃木、长安PSA等众多知名品牌。
公司实控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直接间接持股公司。
公司旗下包含自主与合资品牌。目前长安汽车旗下含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长安铃木、长安标致雪铁龙分别于2019、2020年被合并与处置,目前长安汽车旗下合资品牌为长安福特与长安马自达,对应子公司持股分别为50%与47.5%;长安自主品牌则包含长安、深蓝、阿维塔、欧尚、凯程。
从长安汽车当前在售车型情况来看,长安自主、长安欧尚、UNI系列、长安凯程等自主品牌合计在售车型数已超过合资品牌在售车型数。
车型等级方面,覆盖了从A00级到A级的轿车车型、从A级到B级的SUV车型;以燃油车为主,并于2021年起加速投放新能源车型。
长安合资品牌包括长安福特与长安马自达,其中长安福特覆盖A级到C级的轿车与SUV车型,以燃油车为主;长安马自达覆盖A0级到C级SUV,以燃油车为主。
持续升级产能结构,加速新能源转型,启动对三电关键零部件产能集成制造能力的投入。
据Marklines统计,目前长安汽车生产基地分布于重庆、华东、东北等地。据2021年年报披露,公司近三年关停并转96万辆整车、87万台发动机落后产能,新建107万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整车产能、60万台高效发动机产能,以及10万套新能源电池产能。
销量稳步向上,自主贡献持续提升。
2008-2016年,长安集团乘用车整体销量由37万台上升至250万台(不含凯程中的部分交叉型乘用车),8年CAGR为27%;2017-2019年,由于合资品牌竞争力下降,销量大幅下滑拖累整体销量表现,由2016年的250万台下滑至2019年的113万台;近年来随着旗下自主品牌的持续发力,集团乘用车整体销量稳步回升,2022年实现销量174万台,同比增长6.3%。从销量结构来看,近年自主占比持续提升,2014-2022年旗下自主品牌的销量占比由48.5%提升至79.8%。
合资品牌利润贡献能力逐渐下滑,自主品牌撑起盈利大旗。
收入端,2016-2022年公司营业总收入由785.4亿元提升至1212.5亿元,年复合增速7.5%。
利润端,2019年合资品牌销量下滑对公司净利润造成的影响随着自主品牌销量提升已经开始减弱,2022年受益于自主盈利持续提升,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78.0亿元,同比增长119.5%。
从利润构成结构来看,合资品牌贡献能力持续下滑,2017年公司合营及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实现68.5亿元,到2022年为-30.6亿,当中经历了多次调整,2019、2020年因处置PSA以及福特自身亏损,合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均为亏损,2022年长安福特、阿维塔、长安新能源等参控股公司均对公司业绩形成不同程度影响。
复盘公司发展历史来看,依托于精准的品牌定位、核心技术突破以及持续的产品迭代,公司在燃油车时代即打造了一系列生命周期较强的爆款产品。新一轮新能源浪潮中,公司全面布局纯电与混动赛道,强爆款塑造能力加持下,新技术与新产品全面铺开,看好公司新能源转型潜力。
公司具备较强的爆款塑造能力,自主品牌转型成效显著。
2019年起公司开启自主品牌转型,长安V标、UNI序列收效显著。长安V标2019年四季度爆发,销量环比提升48.4%。
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爆发影响,销量有所下滑,但随后稳步提升,2021年一季度达到顶峰,占长安自主品牌销量的70.5%。随着2020年二季度首款车型UNI-T的上市,UNI序列成为长安自主品牌销量的新增长点,2023年1-2月UNI序列占比达20.9%。
长安V标定位主流市场,CS75、CS55、逸动是主力车型。长安V标(不含UNI序列)产品价格区间为5-20万元,价格跨度大。
长安V标2019年四季度销量的爆发主要得益于CS75PLUS的上市。2019年四季度以来,CS75系列便成为了长安V标的中流砥柱,销量占比稳定在35%左右。2020年3月逸动PLUS上市以来,带动逸动系列销量提升,占V标总销量的23%左右。
UNI序列面向年轻化、智能化,UNI-T最早上市,获得市场成功。
UNI序列价格区间为10-20万元,定位高于V标。首款车型UNI-T2020年二季度上市,三季度便跻身A级SUV市场的销量前15。
UNI-K2021年一季度上市,定位B级SUV。UNI-V于2022年一季度上市,定位紧凑型轿车,销量占比已由2022Q1的15.5%提升至2023年1-2月的67.3%。
品牌定位:定位明确,助力品牌向上
得益于其精准的定位和出色的动力性能,UNI序列一上市即成为长安有力的销量增长点。
UNI序列定位年轻群体,弥补了长安在目标群体方面的不足。
其主力车型UNI-T外观采用“蝶翼式”格栅设计和分体LED大灯,造型前卫且具有技术感;隐藏式门把手和镀铬饰条使整车更具运动感。内饰方面,两块悬浮式中控屏幕整体呈梯形样式,电子挡杆、空调出风口还加入橙色装饰件,更具运动感。
多功能方向盘、座椅部分采用翻毛皮工艺处理,更显高端质感。UNI-T的内饰与外观满足了年轻群体对运动感、科技感和高级感的需求。
虽然CS75PLUS和UNI-T的性能和价格相近,但两者定位不同,因而UNI-T开拓了市场的增量。
CS75PLUS偏向家用,目标人群为中年人。UNI-T偏运动,外观和内饰非常前卫,目标人群为年轻人。
UNI-T上市后,CS75PLUS的销量仍在稳步增长,从侧面证明UNI-T定位的精准性。
UNI-T仅仅是个缩影,全产品的明确定位完善了长安的产品矩阵,抢占更多细分市场,同时吹响了进军世界一流车企的号角。
2018年前,公司产品规划略有冗杂。
自2006年长安发布自主品牌轿车发展战略起,长安频繁发布新车,而消失的车型至少有14款。虽然高频率的新车发布让长安在中国汽车业飞速发展时抢占先机,但分散且没有持续性的产品线导致长安专注度不高,不利于建立品牌标签。
2018年起,长安自主重新调整产品规划,在V标的基础上相继发布欧尚和UNI序列,形成从年轻人到家用需求者、从低端轿车到中段SUV的产品矩阵,集中且持续性强。
1)V标整体定位中低端,CS系列和逸动系列撑起大旗。前者主攻中低端SUV市场,主打家用;后者主攻低端轿车下沉市场,目标群体为预算较低的上班族。两款微型车奔奔E-Star和LUMIN,前者凭借跃动的气势和大气的造型吸引处在人生奋斗阶段的青年人,后者则凭借圆润的造型和新颖的外观吸引年轻一代。
2)欧尚基本完成了商用车转乘用车,主攻低端SUV下沉市场,与V标CS系列形成互补。
3)UNI序列主攻中段SUV市场,凭借极富科技感和现代感的外观和内饰与超高性能的动力配置抓住年轻群体。
UNI序列定价较高,价格中枢为15.4万元,意在开启长安品牌向上、向外突围的时代。
产品迭代:以客户为中心,爆款具备长生命周期8年内3次蝶变,打破行业定律。
1)CS75到CS75PLUS。车型尺寸、动力性能、安全性和智能化配置都有巨大提升。博世、爱信AW、博格华纳等国际一线供应商、长安引以为傲的蓝鲸动力组合、TINNOVEOS汽车智能系统助力CS75完成进化。
2)CS75PLUS第一代到第二代。设计与科技的高度结合、全系标配爱信8AT的动力性能、全面且细节的智能化体验使长安CS75实现又一次蜕变。
CS75系列快速迭代的背后是长安研发机制,其底层驱动力则是长安坚决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长安推崇狼性文化。
为了保证车型的最大化升级,长安采取多团队竞标方式:不同团队竞争相同产品,最终甄选最合适的设计方案。目前中国逐步由第二消费时代过渡到第三消费时代,90后逐步成为消费主力,消费需求日渐品质化和年轻化。
长安紧抓消费需求的变化,1)设计上传承长安汽车既有稳重风格的同时,创新性地融入了“新科技智慧美学”,通过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打破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设计同质化僵局;2)智能化上,自动调节的智能W-HUD抬头显示、拥有人脸识别、手势控制以及远程交互的新一代IMS智能交互系统,包括IACC全速域智能巡航系统在内的L2级自动驾驶,全新的APA5.0+遥控代客泊车系统,为用户带来安全、省心、智能、有趣等多种价值体验。长安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市场的热情回馈。
技术研发:自主创新与团队构建并举
动力总成技术领先,车型性能出色
发布“蓝鲸动力”,动力总成技术领先。自2015年起,长安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至2022年达到新高56.78亿元,同比增长17.6%。2019年6月,蓝鲸动力品牌发布。
蓝鲸动力品牌由蓝鲸发动机、蓝鲸变速器、蓝鲸油电混驱组成,兼顾强悍动力与高效节油,秉持“劲、净、静”的领先研发理念,定位为“永不妥协的高效能汽车动力解决方案”。
作为蓝鲸NE动力平台的最成熟产品,蓝鲸NE1.5T发动机实现了超净排放和最大功率132kW、最大扭矩300Nm。
此外,蓝鲸NE1.5T发动机还采用了同级唯一的双出口集成排气歧管+双涡管电控涡轮增压技术方案,在1250转时能达到峰值扭矩,是同级最快、最强动力。
得益于其出色的动力性能,长安CS75和逸动均跻身各细分市场的销量前十。
2022年长安CS75PLUS销量18.7万辆,位列紧凑型SUV市场的第五。其动力性能在竞品中拔得头筹,最大功率171kW,最大扭矩390Nm。2022年逸动销量17.3万辆,位列紧凑型轿车市场的第十。
其动力性能在竞品中优势明显,最大功率118kW,最大扭矩260Nm。
布局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持续突破
在新能源技术领域,长安坚持自主创新,突破400余项核心技术。
1)电驱技术:长安在2021年发布新一代七合一超集电驱,2022年升级为原力超集电驱。原力超集电驱高度集成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充电机、DCDC、DCAC、高压分线盒。电驱系统总成最高效率突破95%,工况平均效率超过90%。
2)电池技术:长安高度重视电池安全,从主、被动安全2大维度进行技术攻关,突破“2+7”类核心技术,从主动安全2大技术能力、被动安全7大技术能力两个方面,有效避免电池整包热失控,真正解决了用户安全焦虑。
3)电控技术:打造“七合一”智能整车域控制器——长安智慧芯SVDC,相比上一代产品体积减少70%、性能提升70%、成本降低43%,性能行业领先,领先的OTA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千人千面、常用常新”的用车体验。
混动:
1)长安智电iDD:最核心的技术包括高聚能电池、高效能动力、高智能电控。
另外,智电iDD还创新地开发了AI智慧节能系统、衡温智慧安全系统,更经济,也更安全。长安智电iDD可以实现WLTC百公里综合油耗最低1.46L。
在满油满电之下,长安智电iDD续航里程最高达到1200公里,NEDC纯电续航里程最高达到150公里。
高聚能电池的交直流双快充,可使最快30分钟完成充电。
2)原力智能增程:是长安汽车率先实现量产的自主轿车增程系统,通过高效全能增程器、无感NVH技术、智慧能量管理策略等技术加持,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
其中,“小体积,大功率”的高效全能增程器,发电机最高效率96%,在CLTC工况下可实现1L油发电约3.3度;在馈电状态下依然低至4.5L/100km的油耗;啸叫变频主动控制的无感NVH技术匹配智慧管理策略,使原力智能增程系统在NVH表现、动力性、经济性之间达到平衡,无论高速还是低速,行车中增程器无感启停、隐声运行。
此外,原力智能增程系统经历了高寒高温高原全域百万公里验证,在CLTC工况下,纯电里程200km,增程模式综合续航里程达到1200km,可满足远途出行需求。
氢燃料电池:长安新能源中国团队联合英国团队一起打造,国内首款量产自主轿车氢燃料电池系统。
采用水气异侧电堆设计,达成了更小的体积和更大的功率,从而实现了轿车搭载;采用工况模式智能感知算法、新一代高活性铂合金催化剂梯度涂覆,实现了超高发电效率及超长电堆寿命。该系统发电效率可达成1kg氢气发电20.5度,并实现3分钟超快补能。
域集中架构:长安汽车坚持自主研发之路,已发布全新智能方舟架构,计划5年内推出20余款全新的智能电动车。
方舟架构现阶段支持L3级自动驾驶量产,并对L4、L5做了硬件预埋,包括制动冗余、转向冗余、电源冗余、5GV2X模组、2个高算力域控制器以及高精地图和定位。
该架构包含“中央+环网”的电子电气架构,通过环网通信、IO标准化、算力集中可实现通讯网络和计算架构升级。
自动驾驶:2020年3月,长安正式发布中国首个量产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
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已掌握200余项智能化核心技术,70余项智能化功能在量产车型上搭载,其中21项以上为国内首发。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公司对系统算法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建立面向自动驾驶的软件开发流程(CA-SDS)(包含6个关键里程碑,300多类研发文档)。
芯片方面,2019年8月,地平线正式推出征程二代,系长安与地平线联合开发的智能驾驶舱NPU计算平台的核心计算单元,并首次搭载于长安UNI-T上。
车载OS:长安汽车TINNOVEOS是由梧桐车联研发的汽车智能系统,梧桐车联是2018年7月由腾讯公司和长安汽车共同合资成立。TINNOVEOS1.0最早搭载在2019年3月正式上市的长安CS85COUPE车型上,目前已迭代至3.0版本。
TINNOVEOS3.0大规模采用了腾讯公司在大数据和云平台方面取得的技术成果,内置三种系统模式:儿童模式、私人模式和家庭模式。AI引擎会根据乘车人数、乘客年龄、导航目的地等信息,综合判断并提示驾驶者切换到相应模式。
另外,依托腾讯AIlab智能语音交互、个性化推荐以及场景化分发能力以及腾讯云TCE数据支持,系统可根据目的地、导航路线不同,结合以往驾驶习惯及出行数据,将出行路线判定为“熟路”和“生路”,导航系统同时将切换至相应的“熟路模式”和“生路模式”。
数字化平台:SDA架构以“智能移动机器人”视角造车。
2022年8月,长安汽车正式亮相解析了具备“硬件可插拔、场景可编排、生态可随需、系统自进化”技术特征的SDA架构,和基于SDA打造智能品牌——“诸葛智能”。
长安汽车基于“分层解耦”的思想,SDA架构分为L1-L6六层架构,其中L1~L3层,包括Ci高集成智慧底盘、EBDS多合一高压动力系统、ZoneCC环网中央架构,决定了机器人的身体素质,奠定了汽车的传感、控制与执行能力,L4~L6层,包括RTDrive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BotStudio原子化服务与可编程、端云一体数据闭环,决定了机器人的双商水平,算力、算法和数据是它成长的基石。
团队构建并行,持续投入奠定未来发展基础新能源转型期,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达43.2亿元,同比增长22.8%,占营业收入比例达3.6%,同比提高0.2pct。
“长安科技公司”成立,长安汽车未来规划构建万人科技创新团队。
2022年12月,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领未来”为主题的长安汽车科技成果展暨长安160周年系列活动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举行。
为加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向科技公司转型,未来十年,长安将总投入1500亿打造长安汽车,特别是,将以长安科技为中心,在新汽车科技产业链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构建超过10000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发超级整车智能平台,打造智能新体验;布局控制器等科技产业,形成“用户共创、员工共赢、伙伴共建”的全新商业模式,实现千亿级的科技产业规模。
软件方面,长安汽车于2019年12月成立重庆长安汽车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将座舱、车控、云端、驾驶等方面的软件开发人员进行整合。
新公司主要聚焦“1+5+1”软件核心能力,即1个整车软件平台,需求设计、软件架构、代码开发、编译集成、测试5个软件基础能力,1个软件体系能力,支撑动力、底盘、安全、驾驶、车身、座舱、云端7大应用对象,以构建“快速尝鲜,极致体验”的软件核心竞争力。
团队规划方面,公司未来将引进全球软件人才1000人。
深蓝:EPA平台助力打造爆款
长安的车型平台技术在行业内领先。纯电平台EPA系列覆盖三个细分市场。EPA0平台覆盖微型到小型车市场,满足用户的基本出行需求;EPA1平台覆盖紧凑型车市场,兼顾性能、价格与体验的平衡;EPA2平台将覆盖中型及以上级别车型市场,更注重品质、个性化体验。
EPA1平台的亮点包括:
1)长安新一代超集电驱创新动力系统通过两款电驱组合和超级材料,开发了450V和800V两个系列化产品,将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DC-DC、DC/AC、直流升压、高压分线、交流充电等多功能深度集成于一体,可实现240V-800V超宽电压范围覆盖,最大可满足400-1000km超宽里程需求。电驱系统总成最高效率突破95%。
2)该电驱系统具有高频脉冲加热技术,驱动电池和电驱之间产生高频脉冲电流,通过电池内阻实现自加热。可在-30℃环境下5分钟加热至20℃,快速提升电池充放电效率和充放电性能。同时借助电驱余热回收技术,有效提升冬季低温续航里程40-70km。
LUMIN是基于EPA0平台打造的第一款车,于2022年6月上市。SL03是基于EPA1平台打造的第一款车,于2022年7月上市。
LUMIN定位国民出行的精品小车,已成为A00级市场的一大主力车型。LUMIN与竞品相比:
1)外观&空间:外观年轻、靓丽、协调。采用长安新科技智慧美学,拥有宽体设计车身。空间方面相较宏光MINIEV更大;
2)安全性:安全性强,全系配备双安全气囊、倒车影像和倒车雷达等,同时配备前防撞横梁、电池防撞横梁等多部位防撞设计;
3)续航:考虑到在冬天和其他特殊场景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需求,LUMIN的续航里程最高为301km,竞争力强;
4)其他配置:搭载智能自动系统,搭载4.25英寸全液晶高清智能触控大屏,迎宾大灯以及创意智能钥匙等。2022年四季度LUMIN的月均销量已达到1.3万辆,已成为A00级市场的一大主力车型。
长安深蓝是长安新能源旗下的全新数字纯电品牌,基于EPA1/2平台打造,定位15-30万元纯电市场。深蓝品牌目前已规划5款车型,计划2025年总销量达60万辆。
根据目前已披露的信息,至少4款车将基于EPA1平台打造。其中B级轿车SL03已于2022年6月上市;根据目前规划来看S7已于5月20日开启预订,后续车型仍在研发中。
深蓝SL03是深蓝品牌旗下第一款车型,共有纯电、增程、氢电三个动力类型。
1)价格:深蓝SL03价格略低于竞品售价;
2)尺寸&外观:深蓝SL03空间方面相较竞品略有优势,在长/宽方面领先于竞品。外饰方面,SL03车头运用犀利的棱线设计和封闭式格栅,车身为溜背式,采用隐藏式把手和无框车门,科技感、现代感、运动感十足;
3)续航&动力性能:纯电版续航里程705/515公里(两种款式),最低百公里加速仅5.9秒,在竞品中领先;增程版综合续航里程1200公里,馈电油耗4.5L/100km,竞争优势明显;氢电板续航里程700公里,可以实现三分钟超快补能,是中国首款量产的氢燃料电池轿车;
4)其他配置:深蓝SL03内饰采用双辐式方向盘设计,全液晶仪表盘采用扁平化视觉设计,分辨率可圈可点,14.6英寸的中控屏支持左右最大15°的旋转功能,方便驾驶者或副驾驶位乘客操控,整体尽显简约大方。
综合来看,纯电版车型相较竞品具有较好竞争优势,增程版及氢电版定位空白市场,有望实现较好销量表现,预期SL03稳态销量有望达1万辆以上。
深蓝SL03具有较强产品力,上市后订单快速实现较好表现。
深蓝SL03上市33分钟实现订单破万,上市不到两月累计订单破4万。后受疫情、川渝地区高温停产、品控等因素影响交付量收到一定扰动,但瑕不掩瑜,深蓝SL03交付销量持续爬升,2022年12月销量达10000辆以上。
深蓝S7是深蓝品牌旗下首款SUV车型,已于5月20日开启预订,预订价16.99-23.99万元。深蓝S7与SL03一致,同样涵盖增程、纯电和氢电三种动力版本。
深蓝S7主打超感悬浮舱、移动私人影院、舒享专属席、森林第二家四大全新概念,力图将车辆打造为一款充分舒适、充分安全、充分绿色的全能SUV车型。
深蓝S7与竞品相比:
1)外观&空间:外观采用深蓝的共生美学家族设计语言,展现出更多时尚、运动和科技属性。空间方面轴距领先竞品,整体尺寸优于ModelY;
3)其他配置:搭载前排双零重力按摩座椅及副驾超感智慧屏、前排双层隔音玻璃、1.9㎡超大全景天幕、中控15.6英寸向日葵屏,同时副驾超感智慧屏可联动数字座舱,整体舒适性和静谧感体验优秀。
阿维塔:智能化助力品牌向上,开拓高端纯电市场
阿维塔品牌隶属阿维塔科技有限公司,定位高端纯电市场,依托CHN平台打造。
阿维塔科技开创了全新的行业合作模式,聚合了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在整车研发智造、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智慧能源生态领域的独特优势,携手共创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CHN,共创阿维塔品牌,利用三方渠道合作营销,致力于在高端情感智能电动轿跑(SEV)领域打造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2022年6月25日,在长安汽车、华为和宁德时代三方合作的基础上,阿维塔科技与华为达成进一步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阿维塔品牌至2025年已规划4款车型,其中2款已发布。首款车型阿维塔11定位中大型SUV,已于2022年8月上市,并于2022年底开始交付。第二款新车阿维塔E12同样定位中大型SUV预计将于2023年内上市。
与竞品相比,阿维塔11产品力较为出色。
1)价格:阿维塔11与竞品价格接近;
2)尺寸&外观:阿维塔11空间较为宽敞,轴距较大,在宽度方面领先于竞品。外观方面,阿维塔11由位于德国慕尼黑的阿维塔全球设计中心操刀,以“未来感”为核心设计理念;
3)续航&动力性能:动力性能较为出色,零百加速仅3.98s。续航方面,长续航版本可达680km(CLTC);
4)智能化:阿维塔11全系搭载的AVATRANS智能领航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算法均为华为全栈自研。其中,智能泊车辅助系统涵盖了APA自动泊车辅助、RPA遥控泊车等,可以适应的车位类型非常丰富,包括侧方车位、垂直车位、窄车位、断头路车位和斜车位等,其泊车灵活性、识别精准性、成功率表现均令人满意,超越同级竞品。
5)其他配置:阿维塔11在座椅功能、座舱屏幕方面的配置相较竞品均有所长。预期阿维塔11稳态销量有望达5000辆。
展望后续,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计划阿维塔汽车将于2025年前推出4款产品,销量突破30-40万辆。同时,大会宣布阿维塔汽车计划2023年实现10万销量,并于下半年发布阿维塔E12,定位中大型轿车。
插混高增速势头强劲,自主品牌突破向上
2022年新能源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渗透率水平步入“30%+”新阶段。
2022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653.6万辆,同比增长96.7%,新能源乘用车上牌量达523.3万辆,同比增长80.9%。
分类型来看,2022年全年纯电/插混销量分别为502.3万/151.2万辆,分别同比增长84.6%/151.2%,插混增速更快。
从渗透率角度来看,2022年全年新能源渗透率为27.8%,同比提升12.3pct。其中,10-12月份渗透率已超30%,分别为30.5%/35.8%/33.4%。
8-25万中间价格带渗透率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插混有望成为下一个快速增长点。
从各价格带的市场空间、新能源渗透率与车型供给情况来看,当前8-25万中间市场规模大而新能源渗透率水平滞后,其中8-15万价格带车型供给整体存在较大空白,15-20万插混竞争力强但车型投放仍然处于初期,纯电尚缺乏优质供给,20-25万同样缺乏纯电优质供给,新能源渗透率有望持续维持较快提升速度,驱动整体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持续上行。
性价比优势突出,插混赛道自主品牌强势领先。
PHEV加速的背后是多年积淀和验证之后,技术与产品双成熟带来自主品牌高性价比,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混动价格不断下沉而产品竞争力显著超越合资,推动插混市场持续爆发。
而比亚迪DM-i的成功路径并非不可复制,其余自主品牌一旦抓准性价比这一核心痛点、尽快推动新车上市,同样有望复刻比亚迪成功、打造插混爆款。
技术升级+渠道改革,插混有望重塑爆款
自主品牌插混技术路线可分为双电机串并联与单电机并联两大类,长安蓝鲸iDD此前采用单电机并联方案。从技术路线角度来看,自主品牌混动产品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采用双电机的串并联混动变速器,包括比亚迪DM-i、长城柠檬、吉利雷神,第二类是采用单电机的并联混动变速器,长安蓝鲸iDD即属于第二类技术路线,采用了P2构型。
并联P2构型更适合郊区与高速行驶,但存在平顺性难以控制等劣势。
P2构型的优势在于中高速行驶时动力性更好,高速时发动机随时直驱,能量传递直接,油耗低,但存在结构复杂、紧凑性、难以控制平顺性的劣势。
对比而言,P2构型在郊区和高速行驶状态下的燃油经济性与动力性表现更好,主流的串并联P1+P3构型更注重城区行驶的燃油经济性。
蓝鲸iDD首款车型UNI-KiDD定位15-20万细分市场,该细分市场插混车型竞争力强、但供给仍有较大不足。
公司于2022年推出首款搭载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UNIKiDD,主打“全程0焦虑”,级别为中型SUV,包括卓越型与尊贵型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18.29万、19.89万元。
该车型所处的15-20万元乘用车市场插混渗透率处于快速上行期,插混车型比亚迪宋销量超越众多合资燃油车位居第一,2022年销量39.1万辆,市占率达10.1%,与第二名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彰显了插混车型在该价格带的竞争力;但其他插混车型合计市占率仅为3.4%,优质插混供给尚存较大的空间。
UNI-K智电iDD车型动力性能表现优异,或受产品矩阵布局、渠道、技术路线等因素影响,2022年销量表现一般。
对比UNI-K智电iDD与其他自主品牌插混车型来看,车型的动力性表现较好,价格与参数配置综合来看较具备竞争力,但或受到产品矩阵整体布局不完善、渠道与燃油车共网、技术路线为P2构型等因素影响,车型销量表现一般,2022年全年车型月均上牌在千辆水平,下半年批发销量走低,在15-20万插混细分市场的市占率持续下滑。
产品方面,处于布局初期,尚未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
UNI-K智电iDD是首款搭载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上市于2022年3月;2022年6月上市了欧尚Z6智电iDD车型。公司的燃油车爆款,如UNI-V、CS75PLUS,其智电iDD车型均将于2023年上市,2022年产品矩阵仍处于完善期。
渠道方面,与燃油车共网,同店销售效果不理想。
1)新能源与燃油车的用户群体不同,与燃油车共网的情况下,用户画像存在错位。且2022年智电iDD产品矩阵尚未完善,仅有个别智电iDD车型难以吸引新能源用户进店。
2)新能源销售与传统油车销售流程不同,传统油车经销商的销售人员未经培训的情况下可能并不擅长新能源销售。
3)对比低配版本的官方指导价来看,UNI-K智电iDD比UNI-K燃油车贵3.7万元,客群错位以及销售人员专业度的影响下,同店销售过程中可能存在与燃油车比价的问题。
技术路线方面,采用单电机并联,在适用场景、消费者认知方面与主流的双电机串并联路线存在一定差异。
相较于以比亚迪为代表的P13构型更注重城区燃油经济性的特点,P2构型更适合郊区与高速行驶场景。且当前自主品牌插混主流技术路线为双电机串并联,单电机P2并联的消费者接受度仍有提升空间。
2023年智电iDD品牌发布,经济性与安全性持续升级。
继2022年推出首款智电iDD车型后,公司于2023年1月发布长安智电iDD新能源动力系统,与氢燃料电池系统、原力电动共同构成长安汽车三大新能源矩阵。
新一代智电iDD开发出AI智慧节能系统(可智能控制动力输出)与衡温智慧安全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在智电经济与智电安全方面持续升级。
智电经济方面,AI智慧算法加持下,智电iDD综合续航里程最高达1200公里,NEDC纯电续航里程最高达150公里(满油满电情况下),满足城市与长途自驾全场景使用需求。智电安全方面,衡温智慧安全系统具备四大电池管理策略,包含IP68级防水技术、毫秒级电池监控、全温域电池温控与多元“热安全保护”。
2023年公司多款插混车型陆续投放,采用P13构型的新方案也将量产落地。
2023年上半年,UNI-V智电iDD、UNI-K智电iDD与第三代CS75PLUS智电iDD将陆续落地:
1)UNI-V智电iDD定位“智能疾速电混轿跑”,零百加速达6.5秒;
2)UNI-K智电iDD定位“大五座智能高级电混SUV”,主打智电安全、超低能耗与高级豪华高品质;
3)第三代CS75PLUS智电iDD定位“智能长续航电混SUV”,NEDC纯电续航里程最高150公里。
此外,CS55PLUS智电iDD车型也将计划于年内推出。同时,2023年公司也将实现P13构型、超高热效率HE新动力智电iDD新方案的量产。
伴随产品矩阵的完善,智电iDD专网也在快速铺开,为2023年产品发力奠定渠道基础。
针对智电iDD与燃油车同店销售不理想的问题,公司2023年起发力渠道改革,借助存量渠道打造iDD专网,打造电动车专属服务团队,为新能源用户提供更专属的互动场景、更专业的服务。截至2023年2月初,长安智电iDD专网渠道已达1050家,覆盖全国31个省份、314个地级市。
公司具备较强的爆款塑造能力,燃油车时代成功打造CS75与UNI序列等爆款车型。
以精准的产品定位、领先的动力总成技术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持续迭代为基础,在混动技术升级与新能源渠道改革加持下,2023年伴随着智电iDD产品矩阵的持续完善,公司有望重塑插混爆款车型,在插混赛道快速增长的大趋势下实现份额向上。
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兼有整车、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咨询、汽车租赁及充电业务的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企业,目前长安新能源已重新成为长安汽车控股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长安新能源”)成立于2018年。
2022年,为加强长安汽车与长安新能源的战略统筹和资源协调,加速打造长安新能源成为行业领先的数字电动汽车引领者,长安汽车发布公告,与长安新能源的股东长新基金和承为基金分别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交易完成后长安汽车持股比例将由40.66%增加至51.00%,长安新能源将纳入长安汽车合并报表范围。
长安新能源亏损比例持续缩窄,盈利水平持续改善。
2022年上半年长安新能源实现营收41.5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净利润-14.7亿元,对应净利润率相较2021年水平提升14pct。
随着未来深蓝销量增长,长安新能源有望扭亏为盈。
整车销量规模提升带动盈利成长。
以比亚迪为例,2021年以来比亚迪销量快速增长,单季度销量由2021Q1的10.3万辆升至2022Q4的68.2万辆。与之对应的,比亚迪单车盈利快速提升,由2021Q1的亏损状态快速提升至2022Q4的1万元以上。
因此,我们预期随着长安新能源销量快速增长,长安新能源公司有望较快扭亏为盈。
作为布局全面的四大整车集团之一,长安传统优势在于动力系统、研发能力和全面的产能以及产品布局。随着合资衰弱,公司坚定走向自主发展之路,处置落后资产、重新梳理产品线、打造全新爆款车型,自主板块从亏损走向盈利。
新一轮新能源浪潮中,公司积极布局智能电动转型,技术与产业合作厚积薄发,有望后发制胜。
纯电方面,深蓝与阿维塔双驾护航,车型平台技术领先,产品持续放量;插混方面,公司燃油车时代即具备较强的爆款塑造基础,2023年积极调整首款智电iDD车型推出过程中前期暴露的问题,技术升级与渠道改革并进,插混车型逐步落地,有望重塑爆款车型。
新能源上量有望带动盈利能力快速提升。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0、103.4、114.9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5X、11.5X、10.3X。
1、行业价格战削弱企业盈利。
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叠加降价影响,车企盈利能力承压,面临“保价格”与“抢份额”之间的权衡,竞争格局或将迎来加速洗牌期。
2、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当前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性仍强,地缘政治将扰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芯片供应仍处于偏紧状态,成本短期也难以缓解,生产保供可能面临压力。
3、盈利预测不及预期风险。
基准假设下,我们对公司进行盈利预测及投资价值分析时,基于宏观经济、行业目前发展情况及公司公开信息做了一系列假设,预期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1455、1746、192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20%、1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103、11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26%、11%。
在极端悲观假设下,若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前述假设不成立或不及预期,则我们的盈利预测可能出现偏差,假设公司2023-2025年营收同比增速降至15%、15%、5%,毛利率降至20%、19%、19%,则对应归母净利润增速降至-8%、10%、6%。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来自【远瞻智库】
手把手教你汽车油耗高,动力差,千万别花钱修,这样做越来越省油
发动机舱不能用水这样清洗,清洗不当会造成车辆故障,得不偿失!
适合老百姓买的9款车,省心省油、皮实耐用,开到报废都不坏!
发动机正时链条多少公里换?还是永远不用换?修理工现场告诉你
车主准备花700块钱修的故障,我只用10分钟,60块钱给他搞定!
五菱新车震撼首发!6座MPV不到5万,120km续航,还有彩电大沙发?
四款穷人开的车,车便宜,质量好油耗低,还保值,买完不后悔!
这种车再便宜也不建议朋友们要,真的是谁买谁后悔谁买谁吃亏!
大众新款SUV,上市就降价,12.59万降到7.9万,还搭爱信6AT
大众也有不火的车,轴距2791mm,油耗5.9L,销量却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