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一线轮胎品牌的新产品几乎无一例外都会提及静音舒适性,而今年发布的一些新品又会在此基础上强调湿地性能,但对于马牌CC6这款两年前产品的来说,它的性格只有静音舒适。根据轮胎各性能之间相互矛盾的原则来看,马牌CC6这位偏科生在其它方面表现如何呢?
CC6为了打造静音舒适的属性真得是不择手段,配方与花纹设计全部往静音舒适性上招呼,这样的做法很不多见,其它品牌几乎都是兼而有之的设计方案。在静音方面,封闭胎肩、变节距这些设计对马牌CC6来说都太小儿科了,它在主排水沟槽与胎面花纹设计都用到了消音舱理念,大概作用就是打破沟槽内封闭的音波。不过随着轮胎磨损的加剧,这些“过于表面”的设计作用也会减弱。
此外,虽然胎面采用非对称设计,但过多的消音舱分布在胎面上,使得横向沟槽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几乎只有轮胎外侧的一条沟槽四周分布着一些带有倒角的横向沟槽。同时沟槽内的降噪设备也会阻碍纵向排水能力。如此看来,它的湿地表现还真的令人怀疑。
测试场介绍
车外通过噪音
通过前几款轮胎的评测我们基本能够看出,车外通过噪音的表现同一属性的轮胎表现相差不会太多,而CC6轮胎在50km/h、80km/h的平均通过噪音表现还算不错,尤其是在80km/h时速下,将噪音控制在了68dB左右,虽然相比以往测试的轮胎下降了2dB,但综合来看,这样的表现无愧于它花纹与配方上的特殊设计。
干湿地刹车
相比车外通过噪音的抢眼表现,干湿地刹车成绩就有些拿不出手了,干地48米的刹车成绩,即使是在整车测试中也不多见。而湿地刹车成绩更是惨败,平均57米的距离,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滚动阻力测试
综合我们以往的测试成绩来看,9.036N/KN的水平只能说一般般。虽不及固特异御乘二系列那般高,但也谈不上有多省油。事实上,对于马牌CC6的定位来看,低滚阻理应是它应该考虑的问题,毕竟从受众来看,强调经济性的车型占了很大比重。不过在滚阻上妥协也属无奈之举,毕竟配方层面过于向缓冲考虑,轮胎形变的热能损失几乎从分子级贯穿到全部橡胶,低滚阻又从何谈及呢?
NVH主观评价
我们在IDIADA测试场选用了普通沥青路路、正负U型路、波纹路、粗细沥青路路、正负断层路、粗细比利时路、搓板路、井盖路及减速带路共计13种路面对马牌CC6的舒适性进行主观体验。
如果单就舒适性而言,马牌CC6的表现完全符合厂家定位。先说噪音表现,即使是在粗糙的沥青路面,甚至是比利时路,较软的胎块起到了很有效的缓冲作用,碰撞噪音虽然依然会产生,但却是那种闷闷的声音,主观上更能接受。而在细沥青、横竖纹测试路上,CC6对这类释放频率噪音的路段,抑制效果很明显。
编辑操控环节
在实际操控环节,我们分为了两大部分:编辑场地操控和试车手赛道操控,在场地操控环节中,我们准备了最为常见的绕桩和麋鹿两项测试,测试方法为:在空载状态下,以恒定速度过桩或避障,逐渐提升车速以ESC系统介入时的车速来评价轮胎操控。桩桶码放间隔为18米,麋鹿测试的障碍物距离参照VDA桩桶摆放方案,该方案等同于ISO3888-2标准。
通过主观测试我们发现,马牌CC6似乎是太过于偏执于静音舒适性,使得绕桩、麋鹿、大S变线三个项目的通过时速都较低。从这款轮胎的胎面花纹设计也不难看出,整个胎面几乎没有任何设计是趋于驾控的,加之较软的胎块,在相对较为激烈的驾驶条件下,胎块的的形变增加,且胎侧也没有足够的拉伸力,所以速度极限较低。此外,内侧的消音舱设计在激烈驾驶时也会成为向心力的另一个突破口,让胶块“舞动”的更加疯狂。
IDIADA车手主观评价
干地操控部分由西班牙测试车手FrankTellería完成。他将分别从直线操控稳定性与行驶稳定性两个方面来评价马牌CC6的干地操控水平,分别涉及总计13个维度。这些维度囊括了所有日常用车中会遇到的情况,当然,也包括极端的情况。
经过IDIADA车手的测试,干地操控上,马牌CC6并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大体可以总结为这是一款用于短途城市通勤的轮胎。在小角度转向,模拟日常驾驶场景的情况下,轮胎的响应速度不会出现明显的衰弱。但驾驶行为比较激烈,轮胎会出现拖后腿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循迹性上。事实上,前轮也会出现相应的迟滞。
湿地操控方面,马牌CC也获得了较低的评价,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过弯时易出现转向不足。当然,这个结论是建立在较为激烈的驾驶行为下,相比以往我们测试过的轮胎,马牌CC6的湿地操控极限更低一些。从花纹设计上也不难看出,其在优化湿地性能方面做得还有些不够,屈指可数的横向沟槽显然无法充分划破水膜,为轮胎提供十足的接地面积,加之较为柔韧的胎侧无法提供十足的支撑,使得CC6在湿地操控项目上表现略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