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时期,与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显得较为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尤其着眼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一、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各种落后、反动文化易于滋生和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修庙塑神、买卖婚姻、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现象还比较严重。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讴歌好人好事、宣扬先进文化、阐述党政国策、鞭挞丑恶落后现象等,移风易俗,陶冶世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民喜闻乐见的小品、相声、魔术、戏曲等各类文化活动形式,都极大地丰富着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是几十年、几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文化,它是维系当地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一种世界观和一种价值观。有利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二、当前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基础不够牢固。上世纪80年代前期,乡镇领导把文化站作为推动各项中心工作的工具使用,自然十分看重。搞市场经济,对只起教化作用而不出直接经济效益的文化工作来说,领导的注视点自然就会有所偏移。过去,群众出于求娱乐、求教育的心理动机,积极参加文化活动,集体还给记工分,更加刺激了参与积极性。现在,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2、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一是乡镇文化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人员配备不足且分工、兼职较多,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二是农村文化站工作瘫痪,名存实亡。很多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举办一次农村文化活动。三是村级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
论文概要:本文通过作者的深入调研,提出连云港市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农村文化站投入、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就如何大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文化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了“在海一方”广场文化活动及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乡文化的发展。但从整体情况看,市区文化活动较乡村来讲相对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活动仍然十分匮乏。是什么瓶颈制约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怎样推进农村基层文化改革?近日来,笔者深入到我市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以期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一、连云港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阵地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乡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已是势所必然,农村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如何加速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农村文化发展后劲,是很多文化人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是紧扣农民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农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发展后劲。
一、江苏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451.8亿元,占全国的10.7%,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0000元,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超千亿美元的省份。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昆曲和苏州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里、周庄、甪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约占全国1/3;有30多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居全国首位。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我省的南京、苏州、镇江等9个地级市和昆山、江阴、句容等6个县级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40多个景区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苏州有园林、古镇、古城和太湖等天人合一的旅游资源;镇江有滨临长江、山城相融、江河交汇的“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连云港有海滨、花果山、温泉;盐城有被誉为“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的滩涂湿地资源等。
一、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和目标要求
地区差距基本消除,中、西部和东部一样享有基本相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社会阶层差距基本消除,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得到实现。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
二、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项主要任务
推进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下面主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着重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抓紧抓好的深化改革几项主要任务。
(一)建立协调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一、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二、当前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1.供给总量不足
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依托于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供应体系,而农村公共文化供应体系的运行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政策的倾斜和物质上的支持。由于我国各个地区间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在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上也出现不均衡的情况。首先是城乡不均衡,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其次是地区不均衡,各个地区的农村也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供给质量有待提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重要性。一方面,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和提高人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并构建了到2020年建成包括农村文化全面繁荣发展的小康社会宏伟蓝图。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从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开始的。缺失活忽视了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重要保证,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此,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其中,文化建设与其它四方面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如果农村的文化不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其它四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二)紧迫性。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难看出,文化建设是事关农村改革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影响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宏伟目标实现的问题。而且,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作用还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和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阶段的划分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历程
2.1肇始阶段(1979—1997年)
2.2探索阶段(1998—2005年)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为主
二、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摘要:上海要更加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性作用,以“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为重要价值评判标准,以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强化内容创新、优化配送机制,做实镇级公共文化配送枢纽功能,打造一批“乡村文化大礼堂”,最终把文化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进“农民心头”。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总体要求,我们聚焦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赴宝山、松江、青浦、金山等区8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基本摸清了上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效果显著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存三大问题
计量方法及理论模型
3.模型建立在建立文化消费模型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消除异方差,并减少变量的波动,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可对各经济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