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市场品牌及产品众多,究竟该如何选择?车家号发现车生活

作为智能汽车重要显示窗口,HUD凭借便捷、安全的交互(可以直接在驾驶员视野正前方显示导航、车速等核心信息),正逐步替代智能仪表,在新车上的装配率快速攀升。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配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HUD标配搭载量约为135.8万套,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56.4%,渗透率约为14%(去年同期不足10%)。而车企对HUD产品的重视度亦日渐提升,蔚来、小米、理想、奇瑞、极氪、宝马等诸多品牌核心车型中均有配置。

然而,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最为现实的一点是,HUD产品从主要呈现形式和基础部件构成上来看,基本大同小异。然而,目前市场上品牌和产品不断增多,鱼龙混杂,这给车企和消费者的评判和选择增加了较大难度。一旦选择不慎,让消费者产生心理预期落差,或出现安全问题,车企品牌甚至整个市场都会受到波及。

市场瞬间爆红,缺乏规则约束

直到近年,在智电汽车大潮的推动下,叠加产品功能和供应链能力的提升,HUD产品才终于迎来转机,市场接受度快速提升,且标配车型探至20万元以内。

可以说,HUD虽然沉积已久,但市场是在短期内突然爆火的。因此到现在为止,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去约束和评判。这使得不同厂商的HUD产品在显示内容、清晰度、位置、尺寸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到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和安全,比如使用过程中出现“眩晕、眼睛疲劳”等问题。此外,在一些信息平台上,经常会看到车主投诉HUD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显示延迟、花屏、烧屏、杂散光等故障,这也对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从目前市场上两大HUD核心技术来看,W-HUD依旧是主流,但AR-HUD目前增量迅猛。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乘用车市场AR-HUD标配规模累计达35.9万套,同比增幅高达616%。然而,行业对该产品的定义依旧较为模糊,这也导致市场上出现伪AR-HUD产品的存在。

“部分企业为了宣传,在W-HUD的基础上叠加些许AR虚拟效果,就将其称作AR-HUD。这其实是在误导消费者,长此以往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一位行业人士向盖世汽车吐槽到。因此,无论是产品定义还是技术标准的设立亟待完善。

对于以上现象,盖世汽车对江苏泽景产品专家孙孝文先生进行了专访:“实际上,国际上测量HUD的标准是有的,但因为行业针对一些技术标准、产品定义等并未达成共识,因此并没有强制。目前随着产品上车量迅速攀升,行业标准急待完善和统一。”

据他介绍,目前包括泽景在内的诸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参与和推动《乘用车抬头显示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起草和完善。据了解,11月底,轻型汽车前方视野辅助系统标准起草组2024年第二次会议在扬州举办,该会议由泽景承办,重点围绕国家标准《轻型汽车前方视野辅助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草案进行了详细讨论,进一步推动标准的规范和完善。

标准缺失下,用户保障成重要评判标尺

任何标准的设立,除了约束生产者和销售者外,最终的导向往往是保障终端用户的利益。在盖世汽车调研中,用户对HUD显示效果有一定的期望,画面清晰度、导航和自动驾驶功能是用户最看重的体验要点。当中,约有84%的用户希望HUD能够提升画面清晰度。

对于此,孙孝文先生指出,目前行业对HUD的评测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当中,显性评测也即是上述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的,指标包括画面的尺寸、画面的稳定性,图像清晰度/分辨率、色域的饱和度、明暗的对比度、视场角(FOV)、视觉信息距离(VID)等,还有就是是否在合理的位置等。

在显性评测方面,通常车企将市场上不同的产品拿来对比,很容易就能判别和选择。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一些产品经过不断地创新优化,已达到较高标准。

泽景的第三代W-HUD便是其中代表,其诸多参数指标及呈现效果,广受市场认可,目前已配置在小米SU7车型中。具体呈现如下:

1.大尺寸显示,56英寸的画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显示内容;

2.超宽视角,10°×3.6°的超宽视角,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轻松地查看信息,不必过多转移视线;

3.高亮度和高对比度,最大亮度13000nit,对比度1500:1,确保HUD显示内容在强光和逆光等各种驾驶场景下均能清晰可见;

4.全向移动,HUD可以上下、左右、旋转全向移动,用户可精确匹配自己的需求调整显示位置;

5.超稳定的画面,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眼盒中各处始终如一的高保真画面。

隐性评测相对较为复杂,而且对消费者体验的影响,一点不小。包括阳光倒灌、显示延迟等,需要通过实测、验证获取。

此外,显示技术的应用以及成本也是车企考量的重点。HUD的关键技术壁垒主要在PGU(图像生成单元),目前该技术路线主要有TFT-LCD、DLP、LCoS、MEMS-LBS四种,当中TFT-LCD由于技术成熟,且成本相对较低,是现阶段主流,但该方案同时也存在亮度低、清晰度有限、升温快等问题;DLP散热性好、耐用,不过成本较高;而LCoS分辨率高、功耗低、可避免阳光倒灌。这就要求供应商既要覆盖多种技术路线,又要在每条路线和细节上踏实钻研,以满足车企的多样化需求。

总的来看,HUD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PGU、光学显示、软件算法等,市场对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

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自主品牌跃起

从目前市场来看,多数涉及安全和体验感的汽车产品如音响、轮胎、电池等,品牌效应会比较显著,因此品牌的选择也是车企和消费者未来考量的一大重要因素。

更为欣喜的是,从现阶段配套供应商来看,本土品牌是推动HUD快速上车的核心力量。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配置数据显示,上半年在乘用车HUD供应商装机量Top10中,本土企业占据了7席,合计市占率接近80%,其中仅TOP3企业占比就接近50%。可以说,本土企业是HUD上车普及的中坚力量。

以行业“黑马”泽景为例,该司近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走高。2021年,占有市场6%的市场份额,2022年占有率提升至12%,2023年则达到了18%。客户包括蔚来、理想、红旗、小米、长安、吉利,奇瑞等诸多本土车企,同步也赢得了多个国际一流车企的认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米SU7,自4月初开始交付,过去几个月销量节节攀升,至10月交付量已经超过了2万台。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预测,今年小米汽车整体销量约在12万辆左右,这意味着接下来泽景HUD的装机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公司的快速发展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资料显示,自2015年成立以来,泽景累计已经披露了9轮融资,截至目前已完成了D+轮融资。另近期,在经过多方评选后,获得了盖世汽车“金辑奖-最具成长价值奖”。

在谈及企业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时,孙孝文表示:

首先,泽景经过近十年的技术积淀和迭代,目前已形成涵盖光学、软件、结构及电子等多学科的HUD研发技术团队,并获得核心知识产权208项。产品方面已经做到稳定的输出和保障,质量管控在同类产品中处于上乘,连年获得多个主机厂的质量奖项。拥有CNAS认证的自主实验室,综合能力居于前列。

其次,公司产品比较丰富。当中,W-HUD产品广受市场认可,AR-HUD方面也已做了充分准备。

资料显示,泽景所研发的同轴双焦面AR-HUD有两个虚像面,一远一近,一大一小,在平面显示的基础上增加了视场内的立体感,降低了原有AR-HUD在显示部分基础信息时对驾驶员不适的影响。此外,该产品通过独有的localdimming技术,解决了HUD的低对比度、暗环境干扰视线的通病,提升产品对比度与饱和度,能够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此外,HUD核心部件PGU模块目前市场上技术路线众多,泽景可以提供从TFT到DLP等诸多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公司一直比较重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结合市场现实所需进行前瞻技术研发,逐步拓宽产品领域。除了HUD外,我们的产品还覆盖CMS、透明A柱、透明窗口显示等。这些将会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综上来看,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在技术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及早储备,当HUD市场风口到来时,泽景等技术提供商,才能抓住机遇,呈现快速增长之势。

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HUD增量空间可观。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中国乘用车HUD市场规模将超过86亿元,2030年有望进一步接近160亿元。百亿增量空间,对于赛道企业而言也意味着更大的成长机会,接下来就看各个品牌的持续输出能力和影响力了。

THE END
1.科恒鑫取得车辆内饰显示屏面板专利,提升面板维护效率金融界2024年11月2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科恒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车辆内饰显示屏面板”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22047332 U,申请日期为2024年4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辆内饰显示屏面板,涉及车辆显示屏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车载外壳,车载外壳两侧端面固定有安装翼壳,安装翼壳内部设有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441750196037403147
2.一文读懂当下汽车智能表面热门方案——透光表皮(附Tier1案例)长春盖尔瑞孚艾斯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于2002年,目前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北京奔驰、武汉神龙、长安福特、上汽汽车、一汽轿车、天津一汽等OEM车厂的配套供应商,目前主要业务模块包括:皮革包覆仪表板、门板;真皮系列、聚氨酯系列、桃木系列等手自动换档手柄;手制动手柄护套等内饰产品。 https://www.jufair.com/information/91943.html
3.2013款经典福克斯车主手册(1)快速入门篇车居知识驾驶员左侧门板上有6个按钮,分别是前后左右4个车窗升级控制键、后们车窗安全开关和电动外后视镜调节按钮。其中电动外后视镜调节方式,如上图所示。 7.汽车中控台 汽车中控台就是驾驶舱中间部分前面的控制面板,是集中了汽车除驾驶之外的大部分控制按扭。其中如空调、音响等舒适娱乐装置的功能按键都安排在中控台上,车主https://news.16888.com/a/2013/0710/250057_all.html
4.软件定义汽车,拥抱智能空间——2020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研究报告自2016年开始,全球智能汽车领域的投融资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资本正在关注这个行业。智能汽车已成为各方资本竞相投资的沃土,各大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互联网、软件巨头和投融资机构等都纷纷加快投资布局。 2017年以来,智能汽车领域主要投融资事件集中于车联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细分赛道,分别占智能汽车整https://k.sina.cn/article_1649252577_624d98e101900wvzf.html
5.大屏全液晶仪表盘盛行,25家车规级供应商名录(收藏)主营产品:驾驶舱模块/内饰产品,车身电子产品,排气产品,空调系统,热交换产品,压缩机等。 技术创新 今年上半年,马瑞利以其裸眼3D显示屏技术获得2020 PACEpilot奖。该款“自动立体感”3D显示屏技术(AS3D)可用于汽车仪表盘显示屏。 马瑞利3D显示屏,3D仪表盘显示屏 5. 安波福 官网:https://www.aptiv.com/ 2017https://www.smartautoclub.com/en/p/8900/
6.兰博基尼Temerario:真正的“超凡之作”内饰设计遵循兰博基尼“飞行员体验”理念,得益于新一代仪表盘,驾驶者和乘客能够迅速与车辆融为一体。通过清晰直观的操作,驾驶者可以从完美的驾驶位置轻松触及所有控制装置。标志性的六边形空调出风口与驾驶舱优雅融为一体,而中控台预留了放置智能手机和钱包的空间。 https://auto.cri.cn/chinanews/20240819/e3b7aad4-5120-8d25-2c2d-1e058bb18fbc.html
7.深度解读汽车域控制器动力域控制器过去十多年的汽车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产生了一个显著结果就是ECU芯片使用量越来越多。从传统的引擎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防抱死系统、电动助力转向、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再到智能仪表、娱乐影音系统、辅助驾驶系统;还有电动汽车上的电驱控制、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充电系统,以及蓬勃发展的车载网关、T-BOX和自动驾驶系统等等。 https://blog.csdn.net/qq_41854911/article/details/127132617
8.印度萨玛收购德国施耐德博士施耐德博士集团是一家研发生产汽车高档零部件的家族企业,成立于1927年,总部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保时捷、奥迪、宝马、奔驰、捷豹路虎、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车企供应仪表盘、中控台、智能面板、照明模块、通风系统、储物系统等汽车内饰和电子零部件。 图源:施耐德博士集团官网 https://nev.ofweek.com/2023-07/ART-71009-8460-30604834.html
9.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对海南钧达汽车上市公司的汽车饰件业务为汽车塑料内外饰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 品包括仪表板、门护板、保险杠二、说明本次重组完成后你公司是否仍存在与汽车零部件或汽车产业链相关业 务,如是,是否与你公司控股柳州钧达销售驾驶舱模块给东风柳汽的原始业务模式为,柳州钧达采购东风 柳汽的五金件(如收音机等),由https://q.stock.sohu.com/cn,gg,002865,8622231209.shtml
10.一周动态成都车展开始了,但不是这周的重点本田曝光新驾驶舱专利图 有国外媒体曝光了一组本田全新驾驶舱的专利图。从图中来看,全新的驾驶舱将采用更加概念化的设计理念,悬浮式仪表盘是其最大亮点,未来或应用在本田旗下的全新性能车型上。 从曝光的专利图来看,本田全新驾驶舱采用了比较激进的设计风格,中控台采用了锋利的线条进行勾勒,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http://www.cheyun.com/content/17843
11.松原市年产20万套汽车仪表项目仪器仪表产业链情况而言,主要包括五金件、电子元器件、传感器等零部件和相关生产设备;中游仪器仪表生产按照分类可分为通用仪器仪表和专用仪器仪表等;下游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力、汽车、电子通信等各行业各业,是感知物理世界的终端工具,是制造系统、物联网等大规模复杂系统的“眼睛”“鼻子”“耳朵”和“皮肤”,是科学研http://www.jl.gov.cn/szfzt/tzjlwx/zdxm/qcjlbj/202407/t20240712_325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