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资料,"云农场"正式成立于2014年2月,是由天辰云农场股份有限公司创建的一家网上农资交易平台,主要为农民提供化肥、种子、农药、农机交易及测土配肥、农技服务等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其中自营和商家入驻比例大致各占一半。截至目前,云农场拥有200多家县级服务中心,16000多个村级站点,市场覆盖了山东、江苏、河南等十几个省份。
“农业电商”不等于“农村电商”
发展农村电商已成大势所趋。从产业角度解读“农业电商”与“农村电商”需要严谨区分。虎嗅认为,两者不可等同,农村电商是以地域为载体形成的双向市场,农村既是借助电商方式进行产品输出的卖方市场,也是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在线消费的买方市场,而“农业电商”偏向前者。
联想控股从2010年开始布局农业,目前旗下有佳沃集团、丰联集团、翼龙贷、云农场。
为什么联想选择投资云农场,一家田间地头的电商公司?透过云农场,我们又能看到农业电商背后隐藏哪些机会和挑战?要回答这些问题,得看清楚农业电商整体产业链情况,为此虎嗅制作了农业电商产业链结构图。
传统农业产业链,从交易层面看,上游集中在农资贸易环节,中游集中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下游集中在农产品贸易环节,物流、金融则贯穿整条产业链。而目前产业链下游的电商、互联网渗透度最高。
这个环节终端消费者是主要服务对象,电商以阿里、京东综合电商平台,顺丰优选、本来生活等垂直生鲜电商为主导,社区O2O进行试水。其中阿里巴巴以“淘宝村”、“遂昌模式”和“中国特色馆”组合打造农村电商的声势最大。
中游的C2B/众筹的订制模式目前在农业电商中并不常见,虎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电商“逆城市化“现象。早前,沱沱工社CEO杜非与虎嗅交流提到,他们计划上线一个农产品众筹项目,消费者基于LBS聚集到一起领养一个牲畜或指定种植某种作物,沱沱工社可以定期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通过视频反馈到消费者,消费者在周末也可以去农场进行管理维护。该模式相比农业批量产出的方式,效率会低,难规模化,目的是有让消费者有参与感、娱乐性。
云农场——“拉皮条”模式
云农场依附于上游农资交易环节,服务对象是农业生产者。同类企业有农一网、91农资网、农卖网等。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4年,中国农产品和食品市场规模为9.3万亿人民币,农资市场规模超过2.2万亿。
农资作为生存要素,与农产品相比,标准化程度更高,且季节、地域因素导致农资需求周期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受到农民文化水平和生产场地的限制,导致以云农场模式为代表的电商对线下服务站的依赖很大。
云农场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农资招商(供应商),通过线下办会和上门拜访的方式,吸引农资商家入驻,云农场工作人员告诉虎嗅,这个环节要对农资商家进行“互联网思维”洗脑,农资商家看好电商趋势,但顾虑与线下传统渠道商关系破裂。二是培育服务站点,原来农资批发商户通过加盟方式,入驻云农场,通常情况下一个站点的服务半径为2.5公里。云农场对服务站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农资商家返“代购费”(又称“服务费”,根据农资品类毛利而定),发展云农场注册会员是服务站的主要盈利方式。
不难发现,云农场在整个农资交易环节中,只是农资供应商和服务站点的枢纽,直接对接农民的情况少。因此,云农场商业模式恰似“拉皮条”模式。
优点:缩短了传统农资贸易的中间环节,价格优势带来的销量增长,服务站点营收增加,口碑传播,用户获取成本低。
比如考察嘉祥县万张镇云农场服务站时,负责人张建华对虎嗅称,他去年6月份加盟云农场,一年卖出肥料700吨。粱宝寺农场服务站负责人曹留德介绍,他去年4月份开始经营服务站,当年卖出800吨肥料,预计今年能卖掉1500吨。价格方面,以40公斤的沃夫特为例,其他渠道卖150元/袋,云农场110元。
缺点:用户教育成本高,支付环节繁琐,小户订单配送效率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除此之外,云农场与其他农业电商有着共同的挑战。
农业电商的挑战
所有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人,农业则来自农民。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同样农民老龄化不可避免,农民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会形成下一波“以新带老”的趋势。“传统农民”能否快速过度到“新农人”,间接影响这农业电商的进程。
(本图引自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
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农业电商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形态和基础设施方面,体现在:
1)产业链上下游高度分散;
2)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3)信息不对称;
4)科技技术应用水平低;
5)物流水平落后;
6)金融资源不充分;
7)品牌意识薄弱。
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变革传统农业,跨领域进入农业现象会变得普遍,“互联网+农业”新生态待建立,对传统农业了解深透和谙熟互联网打法的创业者,在农业电商创业中机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