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露头不久的油菜苗已铺满田野。而此时,市农科院的油菜团队正忙碌在田间地头,查苗情、开“处方”,为来年油菜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小麦团队、水稻团队、玉米团队也没闲着,正在各自领域进行技术攻关……
“当前,我市正处于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农业的分量凸显。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农科院的立院之本。”市农科院负责人称,站在全市、全行业、全产业链的角度来开展工作,用心耕耘大地,以“芯”造福一方,真正体现市农科院的科技支撑、科技参谋的重要地位。
稳健发力,自主创新求突破
如何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堪称农业“芯片”的种业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芯片”贵在育种,重在创新。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襄两优310、襄优827、襄粳372等三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此次审定的3个水稻新品种,对于巩固我市百亿斤粮食产能地位和打造“襄飘天下”农产品品牌矩阵提供了有力支撑。
玉米团队则立足我市玉米产业链发展需求,开展高产稳产夏播玉米新品种培育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开展了耐高温玉米自交系改良。同时,争取项目4个,实现2个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结题,并推动2个有关作物品种与种植模式研究技术的研发、共建协议的签订工作。
掌握农业“芯片”不仅仅在自主研发上,同样也表现在引进推广上。
市农科院经作所的工作可圈可点:全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5项,其中棉花27项,中药材8项,包括野菊花早熟、高含量品种筛选和“三增三减”绿色轻简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市农科院蔬菜所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以马铃薯、甘薯、长豇豆、苦瓜、魔芋、大蒜等6个作物为主开展科研攻关,共计承担了8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3个。
“一批批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一批批适宜本地的选育推广,为高效农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市农科院负责人表示。
深入推进,“五五”工程显成效
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是省农科院在“十四五”期间提出的一项战略工程,即:力争突破50项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500项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50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50个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发展壮大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如何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市农科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内容丰富、有声有色。
建设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联合襄州区农技推广中心和中化MAP现代农业在襄州区黄集镇毛岗村,建立高筋小麦亩产600公斤技术示范基地。今年5月25日,邀请省、市专家进行验收,达到预期效果。科技服务襄州古驿镇吕镇村(花生)、保康马良镇潮水村(油菜)、枣阳七方镇刘寨村(芝麻)等,示范引领效果明显。
“点对点”助力单产提升、品质提优。市农科院借助省体系内专家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了致力水稻高效生产合作模式,为襄州区鑫美农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提供适宜品种信息、技术指导、项目入库等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彰显了社会影响力。
另外,市农科院积极参加我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专班咨询和服务工作,组织参加了多项“科技闹春耕”、抗灾复产服务活动;承办“植物疫苗促进小麦抗病增产、提质增效绿色技术”田间示范观摩会、第八届全国羊肚菌产业大会等活动。
融合发展,遍地开花结硕果
今年6月份,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在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成功举行。该校区的建成,将成为校市合作的典范,也为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智库”。
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离不开高质量的合作项目实施,而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市农科院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向外合作,突破瓶颈。共同承担湖北洪山实验室、省农业农村厅“515”科技服务、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3个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依托华中农业大学黄集示范智慧农业基地展示市农科院的科研成果,目前玉米团队选育的15个新品种和苗头组合已完成种植,为单位和种子企业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为破解我省水稻生产自主选育品种占用率低、市场品种多乱杂等痛点,市农科院联合省内重点水稻研发单位,利用湖北省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展籼粳交超高产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选育审定了襄两优310、襄优827、襄粳228,推荐襄两优998、襄两优39等优势组合参加各级试验。
向内合作,成果转换。打造清河农场有机小麦种植基地,推广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条播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经实打验收,折合亩产580.24公斤,让群众增产致富。
在襄州区古驿镇市原种繁殖场创建了一个以夏玉米作物为主的品种展示评价示范基地,完成了自育和征集的32个夏播玉米品种种植工作,为推广管理部门看禾推荐品种、农民选用品种、种子企业营销品种提供直观的参考现场和科学技术依据。
“我们将持续加强基础性研究,深耕特色领域的研究项目,更加突出育繁推一体化。”市农科院负责人称,将在新一轮科技改革中找准位置、站稳阵地,立足3至5年中期规划,突出重点、围绕主线,在专业领域做深、做细、做强,为襄阳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襄阳日报》(2024年11月26日1版)
编辑:杨星
审核:汪晓璐终审:李云飞
新闻推荐
热点搜索
主办:襄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襄阳日报传媒集团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1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