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违规贴牌销售代加工农药利润率逾100%新闻中心

南方农村报6月19日报道:“见怪不怪,这是行业中的普遍现象。”

“中国的大农药厂不也是这么做吗?”

6月10日南方农村报第5版《自设配方厂家订做经销商竟敢如此卖药》一文见报后,引起业内人士热议。

事实也是如此。南方农村报记者调查发现,七八年前,农药代加工业务已由企业间合作发展到经销商直接找企业订做,他们或租赁或套用生产企业的“三证”,然后偷梁换柱,产品零售利润率逾100%,对市场正规产品冲击极大。即便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文强调“不得为无证企业代加工产品”,这一痼疾不仅没有根除,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贴牌农药利润率达113%

众多农药经销商之所以铤而走险自设配方订做农药,利益驱动是首要原因。

南方农村报记者以经销商身份暗访多家开展代加工业务的农药企业,了解代加工的成本和利润率。以代加工生产1吨3%甲维盐、分装40毫升/瓶为例,原药成本:含量60%甲维盐原药为1300元/公斤,大约需52公斤原药,成本为6.76万元;代加工成本(包括助剂等):1.5万元(中等价位,有厂家报2万元);分装包装和运输:1.1万元。生产成本(含运费)总计9.36万元,每瓶成本约3.75元。按市场零售价8元/瓶,粗略计算其利润率高达113%;批发6元/瓶,利润率也达43%。

“有一批相当数量的农药企业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在山东青岛就有好几家。”韩永奇说,代加工最早源于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地区,当地企业将外资加工企业的代加工模式引入农药行业,部分农药经销商通过销售代加工产品赚取了第一桶金,发展壮大后便成立公司,建设厂房,逐渐走上正轨。也有失败的经销商,因偷工减料,产品质量不好,最后身败名裂。

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兴平介绍,目前业内的农药代加工业务有以下三种合作方式:一是两家企业之间的合作;二是农药经销商找加工企业生产产品;三是农场和种植基地自己设计配方,委托厂家生产加工,不以盈利为目的,产品只供内部使用,“未来在大型种植基地、大农场,这种‘定制’方式将成为一种趋势。”

政府禁令成一纸空文

对于农药代加工的合法性,2001年11月28日颁布实施的《农药管理条例》只字未提。2007年11月20日实施《农药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规定:“委托企业和被委托企业分别向其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备案申请”;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8年第31号公告强调:“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不得转让,不得为无证企业代加工产品。”

“若是生产厂家之间的代加工,两个厂家办理相应的手续,获得了生产资质,那么这种合作是合法的,即使存在暴利,也无可非议。”熊兴平认为,若是两个无资质的法人之间的代工,那就是非法的。即是说,农药经销商委托企业代工,用于销售给农民和零售商,自己却没有相应资质和技术条件,这肯定不合法。“严格上讲,农药经销商基本不具备经过备案核准的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产品登记证等硬件。”

“我是广东经销商,想一次加工500公斤3%的甲维盐,加工费是多少?标签上可用你们公司的‘三证’吗?”记者以此咨询三家在其网站上明确标注可“代加工”或“来料加工”的公司。

三家企业都未考察合作者的资质,也没有考虑其合法性,便表示可以合作。同时,记者在调查博罗景周农资店代加工农药贴牌标称的9家企业过程中,以记者身份采访的5家企业,均表示没有代加工业务;匿名联系的河北阔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柘城县新威农药有限公司、佳木斯星宇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均表示可以提供代加工服务,其中柘城县新威农药有限公司同意使用其“三证”。据悉,河南、河北、山东及江苏等地,这类可代加工企业尤其多。

有效整合产销资源是出路

“经销商找企业代加工产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却符合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韩永奇表示。

“这种现象起码已存在七八年了,这些‘山寨’产品对正规厂家的影响比较大。”河北威远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范朝辉介绍,目前全国农药企业有4000多家,在工信部合法登记的有1600家左右,而在农业部有登记产品的企业达2000多家。“关键是做好源头监管,清除那些既没有生产能力,又没有产品登记证的企业,剩下的正规企业好管很多。”

“除了企业之间的合法代加工,其他违规操作都应严查。”中国农化总公司总经济师郑先海认为,农业部门、工信部门、质检部门等都可以监管,但农药产业多头管理的现实容易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各个部门没有形成合力,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很难监管。”韩永奇建议,规范不是主要目的,关键是有效整合,资金充足的品牌经销商可以兼并农药厂家,两者也可以结成联盟,“联合发展好了,违规行为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THE END
1.农药登记信息(2024年第15期)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批准安道麦安邦(江苏)有限公司等169家企业的246个非新农药产品登记(2个产品部分同意),住友化学园艺株式会社等138家企业的239个农药产品登记变更。对批准登记及登记变更产品颁发农药登记证、不再核发纸质标签。标签具体内容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种http://www.icama.org.cn/zwb/detail/28779
2.1200家农药经销商厂家名录(下)销售与市场第一营销网615、福建省农药检定所\杀菌剂试验\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古屏路183号\350003\0591-7850994\0591-7270997\空 值 616、福建省农药检定所\除草/植调试验\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古屏路183号\350003\0591-7850994\0591-7270997 617、福建省农药检定所\管理\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屏路183号\350003\0591-7850994\0591https://www.cmmo.cn/b/525398/192968.html
3.农药化肥销售,必须持证上岗!经销商们都做到了吗?经销商们都做到了吗? 根据新版的《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农业农村部有关要求,2018年8月1日前,我国农药经营者都必须达到相应的经营条件,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这对规范农村农药经营市场相当重要,现在的农资市场都有哪些变化,我们一起去看一看。http://m-longshang.cjyun.org/p/560.html
4.农药去哪里进货?揭秘农药采购的最佳实践!百合树AI写作4. 服务:一个优质的农资经销商或生产厂家应当能为您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在选择进货渠道时,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服务质量和保障措施。 总之,农药去哪里进货并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根据您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状况来选定。通过对以上几种进货渠道的比较和分析,您可以更加明智地选择合适的渠道,确保农药采购的顺利进行https://www.baiheshu.com/95810.html
5.拒绝中间商赚差价,专业化防治组织与农药企业深度对接对接活动正是响应这些政策号召的具体行动之一,通过对接活动,专业化防治组织可以与农药企业面进行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合作洽谈会,就具体的合作项目、合作方式、合作条款等进行深入沟通和协商,商讨合作方式,减少中间商赚差价。 此次对接活动不仅有助于加强产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M1MTkwMw==&mid=2654617963&idx=2&sn=76051fda4ad9d5b6874a64e524e2bdf5&chksm=8a0cbfe5764875771b30e41c66bab6308b64ab3fa15a929a60fc4fd4de5b10e9099244596a95&scene=27
6.农药的条形码管理一是让假劣农药无处藏身。农药经销商在采购农药时,按监管部门要求,在相关平台上填写信息,自动生成条形码和二维码。来源渠道不正规的假劣农药,拿不到“身份证”。农民在购买农药时,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生产厂家、毒性等级等信息,从而鉴别真伪。 二是有助于实现农药可追溯。通过条码,农药的生产销售过程被全程记https://www.saibonkj.com/web/news/question/571.html
7.关于农一16899.com农资电商领跑者买好农药,上农一网农一网16899.com,农资电商领跑者,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牵头与组织,联合农药生产及流通企业共同投资组建的农药电子商务平台,总部位于北京。公司依托协会及丰富的行业资源,全力打造【农一网】这一专业、权威的电子商务平台!https://www.16899.com/Help/Index/1.html
8.不管你信不信,农资经销商和零售商,二者必有一伤!反之,那些感受不到行业变化,无法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依然坚持以批发为主、远离种植户的经销商,和只做散户生意、不会提供技术服务的零售商,终将被市场淘汰出局。 作者为《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新营销架构师和新营销专栏作家、重庆新引擎农业创始人 有关农药行业更多科技创新、专利保护等内容,敬请关注第十三届农药知识产权与http://www.pesticidenews.cn/zgny/yxcl/content/15a93aa7-06c6-4969-a14a-ee6e97118a95.html
9.山西长治公布七起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涉及玉米种子肥料劣质农药经立案查明,当事人于2023年5月21日从长治市某农药经销商购进涉案农药20袋,超过质量保证期后销售3袋,每袋售价2元,违法所得6元,货值金额40元。涉案农药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二款按照劣质农药处理,依据《农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按照《全省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2022年版)》第26项,长治市农业https://www.xixinews.com/guona/2024/0911/4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