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工业高新技术领域2013年备选项目的通知 通知公告

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工业高新技术领域2013年备选项目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省直有关主管部门、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福州、泉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科技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2013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交通、先进制造、材料、信息、先进能源技术、地球观测与导航、现代服务业等7个工业高新技术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详见科技部网站通知通告栏HTTP://www.most.gov.cn)。现将该《通知》转发给你们,请你们按《通知》和上述7个技术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的要求,认真组织项目申报和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根据科技部有关规定,工业高新技术领域2013年度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以下简称备选项目)采取限额推荐方式进行征集。我省除厦门市及厦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的备选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由省科技厅负责。

二、各企业申报备选项目按照属地原则归口所在地设区市科技局审查推荐,为避免同一项目重复推荐,福州、泉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荐项目分别由福州市科技局、泉州市科技局汇总推荐,科技局在推荐项目清单备注栏中标明;省(部)属科研单位申报备选项目由其主管部门审查推荐;高等院校申报备选项目由本校审查推荐。各推荐单位不限推荐名额,我厅将按照科技部推荐限额,对经各推荐单位推荐的项目择优向科技部推荐。

三、申报流程:

2、各申报单位于4月15日前将申报项目简介(含申报类别、项目名称、主要研发内容、合作单位等)用电子邮件发送我厅高新处和推荐单位,以便管理部门掌握申报动态。

四、申报要求:

2、未经推荐单位推荐及在申报截止日后上报的材料将不予受理。

3、申报材料送达地址:福州市北环西路108号科技大厦1207室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与工业科技处,邮编350003

省科技厅高新处联系人:刘璐雯、郑焕安

E-mail:zhengha@fjkjt.gov.cn、1471387721@qq.com

附:

关于发布国家科技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2013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的通知

省科技厅

二〇一二年四月五日

附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863计划”)突出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导向,重点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前沿技术任务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以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为核心,攻克前沿核心技术,抢占战略制高点;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生长点。863计划选择信息技术等10个高技术领域作为发展重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支撑计划重点支持能源等11个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1)交通、先进制造、材料、信息、先进能源技术、地球观测与导航、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为2012年5月1日8:00至5月15日17:00;

2)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海洋、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领域为2012年5月6日8:00至5月20日17:00;

3)农业领域为2012年5月11日8:00至5月25日17:00;

科技部计划司

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材料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为加快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有效组织实施“十二五”材料领域国家科技计划,做好2013年度材料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南方向与内容

1.半导体照明

1.1大电流驱动薄膜半导体照明技术开发(前沿技术类)

围绕提升大电流注入下LED的光电性能与驱动电源可靠性,开展薄膜LED外延结构、芯片制备及封装技术,高集成、长寿命LED驱动芯片及模块研究,突破大电流驱动薄膜LED关键技术。

1.2“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研究及示范(前沿技术类)

研究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及智能化控制等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低成本、高可靠、规格化LED照明产品,提高灯具光提取效率、散热能力和可靠性,实现量产与规模应用;形成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展示体验中心。【具体要求见指南申报要求(四)】

2.新型显示

2.1晶体材料和高性能激光引擎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

开展掺杂铌酸锂等极化晶体和激光引擎技术研究,突破低成本、小型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全激光与混合发光等多种高性能激光引擎产品,实现量产与规模应用。

2.2移动互联网显示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

开发移动互联网用高光效、高分辨率、视觉健康等新型高性能移动互联网显示器件;突破器件结构优化设计、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多点触控技术,实现移动互联网显示量产与规模应用。

3.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

3.1先进超导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前沿技术类)

研发核磁共振用关键超导材料、高性能涂层导体长带材以及基于高性能超导材料的超导限流器和滤波器并实现应用。

3.2高端有机氟材料技术研发(前沿技术类)

开展六氟环氧丙烷及其衍生特种单体、耐高/低温氟橡胶、含氟涂层关键树脂、涂料级聚偏氟乙烯等制备技术开发并实现应用。

3.3新型特种功能关键材料(前沿技术类)

开展特高压绝缘材料、碳化硼基防护材料、铜包铝导体材料、多孔陶瓷/树脂复合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技术研究,实现量产与规模应用。

3.4新型无源电子器件及其关键配套材料(前沿技术类)

开展高性能声表面波滤波器、防伪防转移及抗电磁干扰材料、极细金属导体和高端电子铝箔等关键配套材料研究并实现应用。

3.5新型智能传感与驱动材料(前沿技术类)

开发新型温度敏感、电压敏感、化学敏感和压电、磁流变液等传感与驱动材料及器件,实现在核电、冶金、信息、快速智能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4.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

4.1新型轻质高强合金(前沿技术类)

研发新型高品质轻合金材料、高强韧耐腐蚀铁镍基特种合金,开发超薄、大型、复杂合金结构件,突破材料洁净化、均质化、细晶化、冶金缺陷控制、组织调控与精密成形制备技术,实现新型合金综合性能协同提高及工业化制备和规模应用。

4.2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前沿技术类)

研究新型低成本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和高性能钛基粉末合金及其先进制备技术,突破高品质低氧粉末制备、高密度粉末冶金成形技术、强化和组合烧结、精确热加工等关键技术,实现关键构件尺寸和致密度精确控制及稳定制备和规模应用。

4.3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前沿技术类)

开发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大型构件制备加工技术,突破增强体与基体适配、先进复合工艺、热处理改性和构件塑性成形与连接技术,提高材料的热强性和使用效能,实现复合材料轻量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及其稳定制备和规模应用。

4.4层状结构先进复合材料(前沿技术类)

研究多种金属(铝、钛、钢等)间及金属与非金属复合层状结构材料,突破材料成分设计、结构复合、加工协同变形、界面适配、缺陷控制、板形精确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高效能、低成本层状复合结构材料的量产与规模应用。

5.电子材料与器件

5.1新型超高密度和移动存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

开展电荷陷阱存储器、相变存储器和阻变存储器材料与器件研究。电荷陷阱存储器和相变存储器在移动互联网等方面获得应用;阻变存储器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5.2光电子集成芯片及其材料关键工艺技术(前沿技术类)

开展多种光电材料集成芯片研究。基于多种材料的光电子集成芯片实现突破,硅基多种光电子器件与微电子电路单片集成芯片实现应用。

5.3新型及特种光纤材料与应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

掌握新型光纤和特种光纤的制备与应用技术。新型光纤与器件在光传输、光传感等方面获得规模应用,特种光纤与器件在医疗、电力等领域获得规模应用。

6.材料设计制备与服役安全

6.1材料多层次跨尺度设计与制备新技术(前沿技术类)

开发材料多层次跨尺度集成设计技术、全寿命周期设计技术,以及信息与数据支撑系统,研发特种粉体材料近终成型、短流程高效制备及难加工金属高效成形等新技术,实现按使用要求设计和精确制备的目的。

7.功能材料的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

7.1功能化表面活性剂绿色制备及应用技术(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发磺酸类等耐极端环境特种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工用绿色浓缩化新型结构和生物质基表面活性剂及其表面活性剂配伍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7.2绿色制革化工材料开发及应用示范(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发绿色制革用助剂、鞣剂、整饰材料及鞋用功能新材料的生产技术,减少硫化物和重金属铬等污染物的产生,建成产业化示范工程。

7.3纺织品清洁印染技术开发(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发纺织面料湿短蒸印染、泡沫染色整理、分散染料免蒸洗印花、纱线清洁染整和矿物复合材料印染等纺织品清洁印染新技术,实现规模应用。

7.4新一代聚己内酰胺(PA6)功能性纤维材料(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突破大容量PA6高效连续聚合、功能性PA6柔性化聚合、功能性PA6纤维制备及纺织染整等关键技术,建立大容量PA6连续聚合示范线,开发高附加值功能性PA6纤维材料。

7.5高性能特种玻璃开发及应用(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展高纯合成石英玻璃、工业微晶玻璃等特种玻璃生产工艺研究及其配套高抗侵蚀耐火材料研制,开发成套高性能特种玻璃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应用。

8.结构材料的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

8.1高性能聚酰胺工程塑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展耐高温和长碳链聚酰胺树脂、聚酰胺专用材料的合成和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建成聚酰胺树脂和专用材料工业化示范装置,实现在下游产业的应用。

8.2新型水泥工业化低碳生产技术(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开展新型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及水化过程研究;开发水泥熟料煅烧工艺技术和关键装备,显著降低水泥制备全过程的碳排放和能源、资源消耗,产品综合性能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实现新型水泥的低碳生产和规模应用。

二、指南申报要求

(一)实施年限

按照项目所属分类,前沿技术研究类为3-5年、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为3年。

(二)经费额度

前沿技术研究类、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项目申请的国拨经费原则上均不超过1000万元。

(三)申报说明

各申报单位可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方向申报全部或部分研究内容。其中,前沿技术研究类中有量产与规模应用要求的申请方向,须由企业牵头申报,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申请方向均须由企业牵头申报。

(四)“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研究及示范方向具体要求

1.本方向仅面向37家“十城万盏”试点城市申报,每个试点城市限报一项(不占用所在省市指标),择优予以支持;

2.试点城市结合试点工作方案,针对一种典型市政照明应用场所研究提出应用示范项目,组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团队;

3.推荐项目由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和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部门联合推荐,正式推荐函网上申报截止前报送我部。

(五)申报咨询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材料处:

联系人:史冬梅蒋志君

联系方式:010-68338021、68338919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交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落实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十二五”发展纲要和重大专项的重点任务,面向发展“安全、高效、绿色、和谐”交通运输系统的需求,攻克低碳高效交通装备核心技术,突破重载运输关键技术,培育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科技对交通运输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做好2013年度交通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1.电动汽车前沿关键技术

1.1宽温度使用范围及高倍率充放电特性的动力电池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制具有宽广工作温度范围、高倍率充放电特性的动力电池,高功率磷酸盐正极材料、高功率纳米负极材料、兼具高温稳定性和低温工作能力的电解液;研发新型电极和电池制造工艺、流程与装备等,建立新工艺流程电池中试线。

1.2低铂高性能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高活性和稳定性、低铂含量的合金或核壳催化剂及其制备工艺,开发低成本膜电极组合和双极板关键技术及其工艺装备,开发低铂、低成本燃料电池电堆。

2.电动汽车开发与集成产业化技术

2.1纯电驱动动力系统部件技术研发(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限2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电动汽车热管理关键部件技术;研制车用高压大电流系统接插件、线束技术与产品;研究电磁兼容分析与测试评价技术。

2.2纯电驱动量产车型开发与产业化技术(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限4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发量产纯电驱动车型,研究动力系统、电动化底盘与轻量化车身技术,研究开发整车产业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突破新结构、新材料整车的生产工艺,形成整车规模化批量生产能力。

2.3新能源校车研究开发及示范应用(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新能源校车的系统集成与控制、测试与标定、电气安全等关键技术,开发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经济适用、符合国家使用要求的新能源校车,并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

2.4城市物流新能源车辆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限5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纯电驱动城市物流车辆动力平台及电源配置技术,研发城市物流车辆运营监控及能源保障系统;研制增程式燃料电池系统、低成本和高耐久性车用燃料电池集成设计及制造工艺技术,开发燃料电池城市物流车辆;在特大城市开展城市物流车辆示范运营考核。

2.5电动汽车技术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发基于电动汽车论文、专利、产品、项目、成果、人才等多种数据源的数据挖掘及可视化等技术,构建国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和研发管理数据库,形成数据、工具和专家一体化的技术预测、决策支持和规范报告系统。

3.重载铁路关键技术

3.1轴重30吨以上煤炭运输重载铁路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制(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限3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制轴重30吨以上车辆装备,大轴重、大轴功率、高启动牵引力的重载货运机车,重载列车运行状态监测,大容量车地数据传输系统,智能化协同操控系统,重载铁路调度优化系统和基础设施状态检测与强化技术等核心装备;在不小于50公里的线路区段上实现大轴重列车的运营验证。

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

国拨经费申报额度参见每个研究方向的具体要求。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

(四)申报咨询

联系人:甄子健、黄玲、金茂菁

电子邮件:zhenzj@htrdc.com、huangling@htrdc.com、jin@htrdc.com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根据本领域“十二五”部署,结合2012年度预备项目入库情况以及2013年度本领域经费预算,确定了智能电网、洁净煤等八个技术方向30项研究内容。为做好2013年度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1.智能电网

1.1风光水气多种能源发电联合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示范

下设1个研究方向。

1.1.1风光水气多种能源发电联合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500万元、企业牵头)

开发西部区域电网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以及燃气发电运行特性、电站快速调节、联合运行等关键技术,研制清洁能源发电快速调节以及多电源联合运行的有功无功、安稳控制及优化调度系统,结合区域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群开展应用示范。

1.2直流断路器

1.2.1直流断路器(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

研究适用于直流电网的直流断路器原理分析、方案选型、关键参数确定、建模与仿真、电弧开断及能量转移等关键技术,开发出110kV级直流断路器样机。

1.3新型超大功率场控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制及其应用

研制整晶圆型高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新型高压场控型可关断晶闸管器件,并在能源变换装置中应用。下设2个研究方向。

1.3.1整晶圆高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的研制与应用(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

研究整晶圆高压IGBT设计、工艺、流片、封装和测试关键技术,研制千安级以上超大功率高压整晶圆IGBT器件,并在大容量电力电子装置中应用。

1.3.2新型高压场控型可关断晶闸管器件的研制与应用(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

研究新型高压场控型可关断晶闸管器件设计、工艺、封装和测试关键技术,研制场控型、具有电流检测和保护功能、千安级以上的高压可关断晶闸管,并在大容量电力电子装置中应用。

2.洁净煤技术

2.1新一代煤气化核心技术开发及示范

针对我国广泛存在的高灰熔点煤、高水分含量的褐煤以及劣质煤,开发适应煤质的新一代先进高效煤气化技术,实现每天处理煤量千吨级气化装置工业示范。下设2个研究方向。

2.1.1千吨级新型干排渣加压气流床气化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企业牵头)

开发出千吨级干排渣加压气流床气化工艺软件包,开发出气流床干法排渣关键核心设备,建设千吨级工业示范装置,并进行工业示范。

2.1.2褐煤气化技术开发与示范(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企业牵头)

开发新型适合于褐煤的气流床气化技术,建设千吨级工业示范装置,并进行工业示范。

2.2燃用特定煤种1000MW超超临界锅炉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

以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MW劣质煤锅炉机组技术为目的,主要研制出燃烧贫煤、准东煤的1000MW等级超超临界锅炉,提高我国超超临界发电煤种的适应性,提升我国能源技术和装备水平。下设2个研究方向。

2.2.11000MW等级超超临界贫煤锅炉研制(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企业牵头)

自主研发1000MW等级超超临界贫煤锅炉。

2.2.21000MW等级超超临界准东煤锅炉研制(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企业牵头)

针对准东煤严重结渣和积灰的特性,为大规模开发准东煤为动力发电用煤作技术准备,自主研发1000MW等级超超临界准东煤锅炉。

3.太阳能发电

3.1基于小面积定日镜的1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及示范

3.1.1基于小面积定日镜的1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及示范(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2000万元、企业牵头)

研制单台数平方米的小面积定日镜,开发能实现数万面定日镜协调控制的分布式网络化追日跟踪技术与系统、高聚焦比镜场优化设计软件,研发吸热、储热技术和设备,完成10MW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设计、集成和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3.2太阳光伏/光热(PV/T)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3.2.1太阳光伏/光热(PV/T)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700万元)

开发聚光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应用于总功率不低于1兆瓦的发电供热综合示范系统。

3.3太阳光伏系统户外试验场技术研究与示范

依托“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研制多种光伏组件、平衡部件及系统的户外测试系统,并进行长期测试。研制光伏系统并网检测和模块化移动测试平台。下设2个研究方向。

3.3.1多种光伏系统户外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控制额2000万元)

开发户外光伏系统试验场中不同光伏组件、逆变器及跟踪装置、系统的性能测试技术,研制测试装置与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实现对多种类型光伏系统运行性能长期进行实证性监测。

3.3.2光伏系统模块化移动测试技术开发及平台研制(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

研制车载移动式测试技术与装备,研制高海拔地区光伏系统模块化并网性能移动测试平台,进行现场测试及示范应用。

4.风力发电

4.1海上风电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

研究开发国内海上风电场电力输送、施工专用设备、浮动式风电机组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相应的装备并形成规范。下设3个研究方向。

4.1.1海上风电场送电系统与并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企业牵头)

以邻近负荷中心的近海风电场为背景,研究大型海上风电场建设输电及并网关键技术,其成果应用于大型海上风电场。

4.1.2海上风电场建设专用设备研制与应用示范(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企业牵头)

以近海风电场建设的不同施工模式为背景,研究开发风电机组运输、吊装专用成套设备,投入实际应用验证。

4.1.3海上风电机组浮动式基础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企业牵头)

面向深海风电场开发的需求,研究风电机组浮动基础的关键技术,通过模型试验和样机测试,实现应用示范。

5.储能技术

5.1低成本、高性能化学储能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适用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化学储能关键技术,研制大规模储能用的低成本、高性能储能电池及关键技术。下设6个研究方向。

5.1.1长寿命锰酸锂系储能电池关键技术及示范(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

针对大规模储能对电池的长寿命与高安全性的要求,开发基于锰酸锂系正极材料的高性能储能电池并进行示范。

5.1.2低成本钛酸锂系储能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示范(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

针对大规模储能对电池的低成本与高安全性的要求,开发基于钛酸锂系负极材料的高性能储能电池并进行示范。

5.1.3新型锂硫化学储能电池的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600万元)

针对储能电池的低成本与高安全性的要求,开发锂硫新型高性能储能电池。

5.1.4硅基新型化学储能电池的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600万元)

针对储能电池的低成本与长寿命的要求,开发硅基新型高性能储能电池。

5.1.5高比能、低成本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

开发高比能、低成本的新型储能用超级电容器。

5.1.6其它新型化学储能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600万元)

探索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化学储能新技术,重点支持锂离子液流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关键技术研究。

5.2物理储能关键技术研发

开发适用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物理储能新技术。下设2个研究方向。

5.2.1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发与示范(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900万元)

开发高储能密度、不需要大型洞穴以及不依赖化学燃料的新型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并建成示范系统。

5.2.2飞轮储能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400万元)

开发高比能、低成本的新型飞轮储能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

6.氢能、燃料电池与分布式供能

6.1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系统可靠性、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

6.1.1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系统可靠性、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

开发备用电源用低成本燃料电池电堆模块以及模块化扩展技术、故障预测、诊断及保护技术,研究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系统检测方法,形成检测规范,提高电源系统可靠性。

6.2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联供分布式供能系统

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有效耦合,以太阳能、风能耦合可再生能源制气,新型、高效气-电-热-冷综合转换单元等冷热电联供分布式供能为主线,建立30kw级分布式供能系统示范。下设2个研究方向。

6.2.1多能耦合的可再生能源制气单元开发(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

研究集成开发光气燃气轮机和太阳能集热协同进行的高效生物质预处理技术,研究高效太阳能集热装置及太阳能供热耦合系统,使产气率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高,保持全年各种天气条件的连续产气稳定性,并进行示范。

6.2.2新型、高效气-电-热-冷综合转换单元的开发(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

30kw级新型燃气轮机发电机或内燃机发电机的整机匹配与优化设计,研究仿真模拟和优化设计以及整机运行最优设计和整机可靠性增长技术,并进行示范。

7.节能技术

7.1公共机构节能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

结合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落实节能规划,提升重点节能技术,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技术改造示范工程,为推广公共机构高效用能系统提供技术支持。下设3个研究方向。

7.1.1用电节能及终端智能化控制(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

结合实施典型公共机构配电和终端用电器件及设备、设施节能改造,研发出终端用电节能智能化监控系统,并应用于示范工程。

7.1.2基于多能互补建筑物节能及综合调控技术(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

研发电-太阳能-常规燃料等多能互补的公共机构建筑物冷-热联供技术系统,开发建筑物供暖高效节能调控技术及装备,并应用于示范工程。

7.1.3重点用能辅助设施综合节能技术(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科、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

研究公共机构数据中心、食堂等重点用能设施的能耗特点,研发高效换热、蓄热(冷)、通风、UPS供电、高效节能厨具等综合节能技术及其集成系统,并应用于示范工程。

8.核能与核安全技术

8.1兆瓦高温气冷堆超高温运行技术前期研究

8.1.1兆瓦高温气冷堆超高温运行技术前期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类、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

验证在现有高温气冷堆上提高堆芯出口参数,实现950-1000℃输出的技术途径及可行性和安全性。完成针对10兆瓦高温气冷堆的测温元件的设计和制造,并将其投入堆芯进行循环运行测试和计算分析,解决球床堆堆芯理论计算的不确定性问题。

本指南确定的八个技术方向30项研究内容,实施年限原则上均为3年。

本指南每项研究内容标注的国拨经费控制额为本研究内容申请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最高经费额度。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三级标题(如:1.1.1)的研究方向进行项目申报,每个申报书只能申报一个三级标题的研究内容。

联系人:朱卫东;陈硕翼

电子邮件:zwd@htrdc.com;chenshuoyi@htrdc.com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促进科技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效组织实施“十二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国家科技计划,做好2013年度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1.装备与工艺

1.1材料-结构一体化高性能构件高效复合加工工艺技术及装备

针对航空航天器、国防武器典型复杂构件研制中的瓶颈问题,研究与开发材料-结构一体化复杂构件的高效复合加工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装备,突破设计、加工工艺、质量检测等关键技术,为这类构件研制提供核心工艺技术与装备。下设4个研究方向。

1.1.1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微小群孔高效复合加工技术及装备。(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燃烧室喷油部等海量气膜孔加工需求,研究微小群孔电火花-电解和激光-电解2种复合加工工艺,开发专用装备和工具、形成技术规范,在航空发动机企业制造示范应用,显著提高制孔效率和质量。

1.1.2异形、深腔复合材料构件高效复合加工工艺技术及装备。(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航空航天器燃烧室制造需求,研究具有大长径比、非对称回转特征的碳-碳化硅材料构件内腔型面高效低损伤磨削与超声复合加工工艺、开发专用装备、工具与原位检测系统,形成技术规范,研制出满足性能要求的构件。

1.1.3复合材料/合金叠层构件高效精密制孔工艺技术及装备。(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材料-结构一体化构件制造需求,研究铝合金/复合材料/钛合金叠层构件高效精密制孔工艺,开发螺旋铣孔单元与工具、性能检测台架,形成技术规范,在航空制造企业示范应用,显著提高制孔效率和精度。

1.1.4复合材料/金属构件“加工-测量-调控”一体化制造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金属+复材大型构件制造需求,研究面形精度测量、加工误差检测与补偿等关键技术,开发“加工-测量-调控”一体化制造系统,形成技术规范,在航空航天、高速列车制造企业示范应用,显著提高加工效率与质量。

1.2退役产品高效拆解、逆向物流与再资源化技术

1.2.1退役乘用汽车高效拆解破碎分选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发符合市场和法规要求的退役乘用车产品柔性自动转载、输送、深度拆解系统,开发整车(五大总成除外)车身大规模高效破碎、材料识别分选系统,建立年拆解能力10万辆的乘用车高效深度拆解生产线和年处理能力5万吨的车用材料高效破碎分选示范线。

1.2.2退役产品逆向物流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家电、工程机械等退役产品,研究回收数据库及生命周期信息追溯技术,建立退役产品信息综合追溯软硬件系统;研发退役产品质量状态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多维回收体系及其库存控制技术,建立退役产品逆向物流信息平台;在2-3家具有资质的回收企业示范应用,实现年处理能力150万台以上。

1.2.3废弃电子产品线路板绿色回收拆解与资源化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废弃电子线路板等电子产品,开展有害物质识别、新型电子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PCB板处理能力达到6吨/天并无二次污染,资源再利用产品化率达95%。

2.系统控制

2.1高端PLC研发及应用

面向重大工程和装置自动化成套的需求,攻克高端PLC研发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大规模PLC、安全PLC等装置,技术指标达到当代国际主流产品水平,并实现工业应用。下设2个研究方向。

2.1.1大规模PLC研发及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2000万元)

面向制造行业及高端装备等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解决万点以上大规模I/O采集技术、高速网络通讯技术、高可靠性及系统冗余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大规模PLC系统产品,并实现工业应用。

2.1.2安全PLC研发及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面向安全生产要求极高的场合,研发安全PLC装置,解决容错表决、自诊断、失效安全等故障安全关键技术,符合国际安全标准(IEC61508),并实现示范应用。

3.微纳制造

3.1新型医疗微纳器件与系统

针对人工耳蜗和阵列化光探测等医疗应用需求,研发人工耳蜗微系统批量化制造和基于微纳技术的阵列化超光谱成像新方法,解决微纳技术在体内和高通量医疗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获得批量化产品和新技术储备。下设2个研究方向。

3.1.1人工耳蜗微系统设计与制造。(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感音性神经耳聋患者听觉的恢复,研制出基于柔性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人工耳蜗微系统,突破系统设计、微电极制造、刺激信号传输技术、封装与测试、工艺规范、临床应用等关键技术,获得医疗器械生产注册证,建立标准化人工耳蜗批量生产技术规范,建立年产达2000套的标准化人工耳蜗生产线,产值1.5-2亿元。

3.1.2医用超光谱成像微纳阵列化器件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3.2面向物联网的低成本、低功耗微纳传感器及系统

物联网应用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量传感器,采用批量化微纳制造技术在低成本、低能耗、一致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设4个研究方向。

3.2.1无线、无源、多参数微纳传感器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针对密封环境、机械旋转环境中对无线、无源微纳传感器的需求,研究多参数检测微纳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封装技术以及无源遥测技术,解决其中的关键技术,研制出系统原型,进行示范应用。

3.2.2用于重型机械安全监控的无线微纳传感器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3.2.3用于切削等过程监测的微纳传感器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3.2.4具有环境控制功能的批量微纳传感器多参数测试装备。(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针对微纳传感器批量化制作器件一致性需求,研发多参数快速、高精度测试技术与装备,用于不少于3种基于不同原理的微纳传感器在变环境下的自动化批量标定,批量测试,解决大批量测试中测试系统的快速性、准确性、稳定性等问题,降低测试成本。装备需实现示范应用。

4.制造服务

4.1实时感知的制造物联技术研发与示范

围绕制造过程和产品运维及服务,以提升制造系统在信息获取、控制、人机交互和管理等方面的集成与协同能力为重点,开展支持农机集群实时作业服务与运维、模具设计制造全过程精益管控等内容的制造物联技术研发与示范。下设2个研究方向。

4.1.1支持农机装备集群实时作业服务与运维的物联技术研发与示范。(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针对农业机械装备的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农机自主导航、变量作业控制、田间信息采集、农业机械集群远程运维服务为重点,研发农机作业服务与运维服务平台,开展示范应用。

4.1.2支持模具设计制造全过程精益管控的制造物联技术研发与示范。(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以模具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为应用背景,利用RFID、传感器等感知和标识技术,研发形成面向智能工厂环境的新一代智能物联车间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开展示范应用,实现设计、制造信息的泛在感知与精益管控。

4.2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设计平台

针对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发展需求,研究开发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设计平台。下设1个研究方向。

4.2.1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设计平台。(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发展需求,研究拓扑结构、运动学、动力学与精度设计,关键部件和整机多体动力学仿真,开发模型库与数据库,形成数字化设计流程与平台,在高端搬运、焊接等工业机器人开发中应用验证。

4.3汽车、工程机械多产业链业务协同服务平台研发和应用

面向汽车、工程机械产业,围绕产业链企业群的业务协同需求,研究开发多产业链业务协同服务平台。下设1个研究方向。

4.3.1汽车、工程机械多产业链业务协同服务平台研发和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面向汽车、工程机械产业,围绕产业链企业群的业务协同需求,攻克多产业链协同技术和协同服务技术,研发和建设多产业链业务协同服务平台,开展第三方运营服务,提升第三方服务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4.4支持流程工业可控和优化运行的MES系统开发及应用

面向石化和冶金工业,基于制造过程数据实时采集,研发生产计划优化排程、生产设备运行远程监控、生产能耗和排放实时监控、生产质量和物流实时溯控、生产全流程信息智能分析和优化及与ERP和DCS集成运行等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展示范应用,实现制造过程可视、可控和优化。下设2个研究方向。

4.4.1支持节能环保和安全管控的石化行业MES开发及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将基于实时数据的生管理产与基于模型的多目标优化相融合,研究生产过程可视化建模、生产计划和调度动态优化、生产设备、物流、质量、能耗和排放实时监控、数据集成平台等关键技术,开发构件化和可配置的石化行业MES产品,开展应用示范,实现生产过程高效、节能、环保和安全的全方位闭环管控。

4.4.2支持节能降耗和智能决策的冶金行业MES开发及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原材料、产品需求多重不确定条件下的生产优化和节能降耗的多目标智能决策机制,研究生产计划一体化和生产调度动态优化、生产设备、物流、质量、能耗和排放实时监控、生产全流程信息智能分析和优化、数据集成平台等关键技术,开发标准化和可配置的冶金行业MES产品,开展应用示范,实现制造全过程的多目标闭环管控。

5.智能机器人

5.1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及验证

重点开展智能材料与仿生机构、感知与识别、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相应平台,实现关键技术验证,为促进我国机器人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下设3个研究方向。

5.1.1智能材料与仿生结构一体化驱动单元。(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基于智能材料与仿生结构,开展结构、驱动、控制功能集成的一体化高功率密度比人工肌肉等新型驱动单元研究,建立验证平台,实现一体化设计与控制关键技术验证。

5.1.2多源信号生机电系统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基于生肌、脑电等多源生物信息,开展感知认知、生机交互控制以及生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建立验证平台,实现行为识别与控制等关键技术验证。

5.1.3仿生眼感知与识别处理。(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基于嵌入式立体视觉,开展复杂非结构化动态环境的感知、建模重构、多目标识别处理技术的研究,建立小型仿生眼两自由度云台验证平台,实现人脸表情和运动目标识别等关键技术验证。

5.2经济型工业机器人研发与集成应用

围绕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针对典型应用,研究模块化设计、经济型关键部件、作业工具、可靠性集成制造和成套工艺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易于维护操作的经济型工业机器人,实现推广应用。下设2个研究方向。

5.2.1经济型物流搬运机器人及集成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面向化工、食品、机械、新能源等行业,研发3自由度以上经济型搬运机器人以及作业工具,在制造过程中形成作业单元或自动化生产线,实现200台以上应用。

5.2.2经济型机械加工机器人及集成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面向焊接、切割、修整、注塑等作业需求,研发3自由度以上经济型加工机器人、作业工具及辅助装备,在制造过程中形成作业单元或自动化生产线,实现100台以上应用。

6.绿色制造

6.1典型机械产品高效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工业电机、大型流体机械和齿轮传动装置,开展节能、降噪、减量、优化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有效提升产品的综合能效和可靠性,为装备制造业实现节能减排及降低碳排量提供支撑。下设3个研究方向。

6.1.1大型装备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大型矿山设备及大型流体机械,开发高效、超高效电机,掌握电机系统节能控制、电机性能与典型负载特性匹配、系统能效监测及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实现系统节电15%-20%。

6.1.2大型流体机械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大型压缩机和大型工业泵组,开展新型结构设计、新型工程材料应用、压缩空气系统自适应节能运行技术、与电机的优化耦合匹配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机组系统效率及产品使用可靠性与易损件寿命,能量效率平均提高2-4%。

6.1.3大型齿轮传动装置轻量化及降噪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大型矿山设备及大型桥式起重机(50吨以上)的齿轮传动装置,开展轻量化、降噪、结构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轻量化、低噪声齿轮传动装置,整体减重8-10%,降低噪声3-5分贝,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7.制造业信息化

7.1支撑地方优势产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

针对地方优势及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支撑地方优势产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工作。下设1个研究方向。

7.1.1支撑地方优势产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针对地方优势及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地方“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发展规划,开展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综合集成和数字化、制造过程物联与制造服务等技术应用示范,以及中小企业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完善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机制,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支撑地方优势及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北京、江苏、浙江、江西、河北、云南、宁夏、新疆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连、厦门共11个省区市定向发布。

8.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8.1节能智能型数控化塑料注射机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围绕节能智能型数控化塑料注射机,开发数控系统,并实现推广应用。下设1个研究方向。

8.1.1节能智能型数控化塑料注射机的研发与应用示范。(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发自适应闭环数字控制系统、工艺参数智能化设置与成形缺陷自动修复系统、大功率伺服驱动及电机、高效高频感应加热装置;开发不少于5个规格的专用伺服驱动样机、5个系列注射机样机,实现注射机销售1000台套以上。

8.2数字化经纱染色设备与染整流程监控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示范

通过染整关键设备和流程监控系统的研发,实现经纱染色过程自动化和染整设备与设备监控中心之间数据的互连互通。下设2个研究方向。

8.2.1数控化经纱染色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示范。(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发数控化自动落上轴经纱染色机,变行程的经轴抓取装置和智能转向系统,实现经轴装卸过程的精确定位;粉体状染料自动输送系统,可配送不少于40种染料;实现50台套以上的年生产能力,实现10台套以上的应用示范。

8.2.2数控化染整设备的实时监控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示范。(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制定染色、印花及前、后处理设备的通信接口行业标准,开发数控化机械设备接口;研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对染整生产过程中产量、质量、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实时在线采集和处理,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在不少于10条生产线应用示范。

8.3数控一代区域应用示范工程(二期)

结合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内“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的推广工作。下设1个研究方向。

8.3.1数控一代区域应用示范工程(二期)。(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国拨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由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实施,围绕本区域内不少于3个典型行业,开展机械产品数控化创新研发及应用。每个示范区域,实现4000套以上的专用数控系统、专用伺服电机及驱动装置的应用示范,实现2000台套数控化设备的应用示范,在区域内10家以上企业形成应用示范。

按照项目所属分类,前沿技术研究类为3-5年,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为3年。

国拨经费限制额度参见每个研究方向的具体要求。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三级标题的研究方向(如:1.1.1)进行项目申报。

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陈智立区和坚

传真:010-68338037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1.数字文化

1.1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基于跨媒体形态的数字内容类型定义、动态关联、按需重组、多出版形态同步生成、多终端适配、多渠道发布等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开发专业出版领域动态数字出版平台系统,重点面向科技、教育等专业出版领域开展技术应用与平台运营示范,促进以跨媒体内容动态组织、按需出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动态数字出版模式和新兴业态的发展。

2.数字化金融服务

2.1公众保险一站式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

2.2新一代电子支付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

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3.1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面向基础好、规模大的大型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网站,解决商品展示、个性化消费、售后服务等技术与标准问题,完善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施消费品全程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及解决方案,提升消费品电子商务全程服务能力和服务规模。

3.2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在现有城市物流配送综合服务平台基础上,利用城市现有物流配送资源,面向网络购物需求,研究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模式及体系优化技术、信息共享与交换技术、业务管控技术等,提升城市网购物流配送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实现规模化服务。

4.数字化教育服务

4.1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研究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的公共云服务关键技术;构建云、端结合的多模式教学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共享优质资源和数字出版物、集成各类学科工具、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统一云服务;面向中小学开展规模化应用示范,建立开放的新兴运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的教育云新兴服务产业。

4.2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研究职业教育海量资源超市管理和职业经验传递、支持情景教学和互动实践的数字化环境、过程性技能监测等关键技术,构建开放式职业教育服务云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形成产学用多方联动机制的职业教育服务新业态和新产业。

5.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

5.1第三方专科影像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针对基层专科影像诊断技术薄弱等问题,以可移动影像采集和服务为切入点,探索第三方独立影像诊断运营模式,培育新兴业态,构建影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远程会诊、培训咨询、代理检查等服务,实现专科影像的前端诊断及优质医疗资源下移。

6.社会化公共服务

6.1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

7.科技服务

7.1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发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检索分析、咨询、评估交易、多语种数据深加工服务,构建多元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用户组成的增值服务价值链,建立开放、多元化、自我完善的创新业态模式,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产业。

(一)实施年限:

本领域项目实施年限一般为2-3年。

(二)经费额度:

每个项目申请国拨经费原则上不超过2000万元。

1.本领域为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项目,须由企业牵头组织按项目整体全产业链进行申报,重点突出模式创新,以培育和发展新业态、实现产业化为目标。

2.各申报单位统一按照指南的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项目申报。

联系人:张金国、任静滨、王元原

电话:010-68340361、68354244、88377340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信息技术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信息技术领域按照“以网络为基础、以计算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以安全为保障”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在信息技术前沿领域寻求基础性突破、掌握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延拓信息技术应用尝试与广度、支撑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在2011年和2012年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先进计算、网络与通信、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信息安全、微电子与光电子等主题方向征集备选项目。为做好2013年度信息技术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1.先进计算

1.1面向大数据的先进存储结构及关键技术

研究基于新型半导体存储器件的存储系统体系结构及数据组织、管理及运用等关键技术,形成智能存储系统平台技术和系列存储软硬件产品核心技术,构建相应原型系统及示范性应用系统。下设3个研究方向。

1.1.1基于新型存储器件的存储系统结构与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1.1.2面向大数据的智能存储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面向大数据的新型分布式存储架构及数据组织模式,包括大数据归约、元数据高效存储与分布式索引、全局数据共享、异构数据集成与融合;系统随应用环境变化自适应调整的智能存储技术、大数据并行访问优化技术;系统安全架构与方法;系统能耗感知及低能耗方法等,并构建原型系统.

1.1.3新型存储方法与机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1.2面向云端融合的新型企业计算关键技术及系统

采用云端融合的技术思路,利用云平台丰富的软硬件资源,解决终端设备计算、存储、显示等资源多样异构且相对有限的问题,研究移动终端软件自适应、虚拟桌面异构终端接入与管理、终端服务与云服务混合组装、遗产分布式系统自动迁移等关键技术,建立基于云端融合模式的企业计算体系结构及系统,开展应用示范。下设5个研究方向。

1.2.1面向云端融合的移动软件自适应技术与平台(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形态与软件,研究移动终端计算任务在云平台和终端之间的按需迁移、应用数据的云—端按需访问和存储、应用界面的移动终端屏幕尺寸自适应等关键技术,研制支撑平台与系统,开展示范应用。

1.2.2面向异构终端的虚拟个人工作台关键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多样异构的终端设备,研究终端自适应的虚拟个人工作台配置、普适接入、弹性传输、状态管理、数据管理、资源管理、安全可信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制大规模、高并发、可伸缩、易部署的虚拟个人工作台环境的支撑平台与系统,开展示范应用。

1.2.3面向云端融合的服务组装关键技术与平台(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有机融合,研究移动终端本地资源和应用服务化、云服务终端接入与展现、本地服务和云服务的个性化推荐、本地服务和云服务的混合组装和运行,构建支撑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

1.2.4面向云环境的遗产企业计算软件自动迁移关键技术与工具(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典型的大规模遗产企业计算软件,研究分布式遗产应用的配置规约与转换、遗产应用的虚拟机自动部署与重部署、遗产应用的自动拆分与分布式运行等关键技术,研制相应支撑工具并开展示范应用。

1.2.5基于云端融合模式的企业计算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大型企业应用和省部级政务系统,研究支持云端融合的云平台构造、应用部署、系统管理与优化等集成框架与机制,开展示范应用。

1.3云计算关键技术与系统(二期)

突破云计算关键技术,云计算安全体系架构、研制云示范平台,带动核心软硬件产品开发,支撑商业模式创新,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技术体系与产业链,在教育云系统开展示范应用。下设5个研究方向。

1.3.1亿级并发云服务器系统研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面向云计算典型应用需求,研制性能功耗比和整体服务能力较现有水平提升5-10倍的低成本、低功耗、高效能的亿级并发云服务器系统,在云计算系统中开展示范应用。

1.3.2EB级云存储系统研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6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制EB级云存储系统,支持多种数据访问方式、数据安全和保护方法,支持在线扩展、节点负载自动均衡。总体可靠性不小于99.99%,在云计算系统中开展示范应用。

1.3.3云服务与管理平台核心软件及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4000万元)

重点集成和突破大规模资源管理与调度技术、大规模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运行监控与安全保障技术、云服务交互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研发云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核心软件,构建云计算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开展示范应用。

1.3.4云计算安全体系架构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

研究基于云计算中多租户技术、远程数据存储、分布式存储、API调用与编程、节点通信、虚拟化技术、终端安全、审计安全等的统一安全架构体系研究,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安全体系架构。

1.3.5云计算测试与评估系统研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云计算系统核心软件、硬件设备及应用服务示范平台的评测方法,制定云服务评测指标体系规范,研制配套的评测工具,建立测试环境和平台,并开展评测服务。

1.4智慧城市(二期)

围绕智慧城市中各类应用系统汇聚与联结的挑战,建立我国自主的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体系;突破各类城市运行、服务与管理系统汇聚互联解决方案;各类系统的数据融合与共享、实时高性能分析、城市动态呈现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制智慧城市一体化综合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开展以人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和城市多层次决策支持系统示范应用。下设5个研究方向。

1.4.1城市多模式数据系统互联技术与支撑环境(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城市运行、服务与管理系统汇聚互联解决方案,制定智慧城市系统汇聚模型与互联系统的技术体系和规范,突破城市系统联网、智能检索、虚拟存储、安全协同等核心技术,构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汇聚的城市数据融合与共享互联系统,在中小以上城市开展示范应用。

1.4.2面向城市运行管理的数据高性能分析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以城市中的人—物—环境为对象,通过分析城市运行管理动态数据特征,突破城市大规模实时运行数据高性能处理与分析、智能检索与识别等关键技术,研制多模精确定位的行为识别等设备并构建服务系统,开展示范应用。

1.4.3城市多源密集型动态运行数据呈现技术与服务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围绕城市运行管理中的多源密集型及动态变化数据,研究大规模复杂城市基础数据虚实融合呈现技术,研究城市动态运行数据与真实城市场景自然、逼真的融合建模、仿真与绘制技术,搭建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密集型城市数据呈现行业服务系统,在中小以上城市开展应用示范。

1.4.4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支撑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面向个人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聚集技术,突破基于个人信息的实时分析与偏好发现关键技术,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定制与融合技术和基于个人偏好与情境的服务推荐技术,研制以人为中心的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在中小以上城市开展应用示范。

1.4.5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和突破城市海量分布式数据与多样异构化决策模型在线双向耦合技术,研制城市信息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城市运行、管理和规划提供面向多层次、细粒度用户的综合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在中小以上城市开展示范应用。

2.网络与通信

2.1新型高速路由和交换系统

研究新型高性能路由系统,提高互联网路由的可扩展性、可信任性、灵活性、健壮性和节能性,支持增量部署,包括:支持100G接口、光传输/核心路由器整合、IPv4/IPv6整合,边缘设备路由功能/存储功能/计算功能整合,支持新型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下设2个研究方向。

2.1.1新型高性能路由器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25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开发千万路由规模的网络核心路由器系统,支持100G接口线速转发和Tbps以上交换容量,以及IPv4/IPv6网络共存与过渡和高效节能等功能。开展高效节能路由器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2.1.2云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关键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5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面向云计算中心网络的交换机关键技术,支持新型网络功能;实现虚拟化网络管理、隔离和带宽保障技术;支持大容量交换能力,数百10G端口和多个100G单端口。大幅度降低能耗,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开展示范应用。

2.2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研究与开发

围绕T比特级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技术难点与工程应用问题,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关键器件与功能模块,完成具有Tbps—千km能力的实用化光传输系统设备开发,通过性能测试,实现示范应用。下设2个研究方向。

2.2.1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与测试方法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2000万元)

研究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光纤传输线路中的高精度多通道补偿技术、设计系统性能评估和测试方法,实现面向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研究与验证平台,完成对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算法及性能评估方法的验证。

2.2.2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设备开发与示范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2000万元)

研究单通道Tbps实时光传输系统核心技术,自主研制关键功能器件与模块并应用在设备中,完成具有Tbps—千km能力的实用化光传输系统设备开发,通过系统测试与功能验证,开展应用示范。

2.3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和创新环境

采用革命性创新理念和技术路线,研究创新网络体系结构、协议体系,突破新型编址与路由、内置安全、网络自治和虚拟化等关键技术,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体系标准,研制关键装备,建设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的创新试验环境,并进行实验验证。下设4个研究方向。

2.3.1网络虚拟化及可编程路由系统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400万元)

研究创新网络的虚拟化问题,解决可编程路由器体系结构与功能层次划分、灵活高效数据包处理、虚拟化和隔离性等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具有灵活可编程性,满足虚拟化与隔离性要求的新型路由器体系结构。

2.3.2未来网络测量与管理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400万元)

研究创新网络的可感知性和可管理性等问题。解决网络层实时状态以及应用层的网络资源需求的双向感知机制,网络多维状态信息分布式测量机制,基于应用层资源需求信息表达的网络层管理实体动态调度机制,跨网络应用服务接口实现跨网的资源需求协商与预定机制,实现网络资源最优化管理。

2.3.3未来网络高效内容分发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400万元)

研究创新网络云服务内容分发关键技术与平台,实现具有网络感知、内容感知、服务感知和情景感知功能的新型网元设备,同时支持移动场景的内容分发。

2.3.4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创新环境(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400万元)

研究可编程的未来网络试验平台设计方法,虚拟网络构建技术,创新网络体系的网络管理等技术;搭建创新网络体系试验平台,对各类创新型网络的体系结构、承载能力、融合能力、泛在互联等技术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估。

2.4可见光通信(VLC)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可见光(波长380nm-780nm)新频谱资源,研究可见光通信系统在复杂信道条件下非相干光散射畸变检测技术、调制编码、光电多维复用与分集、最佳捕获检测等关键技术,建立实验系统,传输速率大于480Mbps,开展标准研究。下设2个研究方向。

2.4.1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与测试方法(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

研究高速率和低复杂度的非相干光调制编码技术、时频码空多维复用与分集及频谱扩展技术、LED非相干光无线传输散射畸变检测与补偿方法。建立可见光点对点通信实验系统并进行功能测试。

2.4.2室内可见光通信与多用户高速接入实验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

针对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多径干扰和链路脆弱性,研究高效上下行机制与多址接入技术;掌握可见光无线通信异构网络融合技术,建立实验系统并进行应用验证。

3.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

3.1移动终端的混合现实新技术与装置

研究面向移动终端的新一代混合现实呈现与交互关键技术、面向虚实融合应用的高效渲染技术、透视式显示技术、电触觉反馈技术、肌电交互技术及装置。下设4个研究方向。

3.1.1面向移动终端的轻量级实时逼真三维图形绘制引擎(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300万元)

重点研究适于移动终端的几何模型部署方法、模型的高效组织与调度策略、模型层次误差度量与有限资源下的高精度虚实融合绘制技术等,构建面向移动终端的实时逼真三维绘制引擎。

3.1.2基于LCOS的波导型透视融合显示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3.1.3面向移动终端的触觉再现和交互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400万元)

面向移动终端,研究视觉对象的表面形状、柔软性和纹理属性的再现技术,物理属性的模拟仿真,多点力触觉交互下的三维实时触觉反馈技术等,并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应用。

3.1.4基于肌电的新型交互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300万元)

利用加速计和肌电传感器捕获手势动作信息,研究适用于移动终端的手势识别算法,研制小型化可穿戴手势捕获设备。

3.2高融合度增强现实技术及系统

突破基于内容理解的高融合度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医疗行业应用对象的实时建模技术、精确跟踪定位技术和便携式虚拟手术装置,构建具有实用性的国产化高集成度混合现实应用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下设2个研究方向。

3.2.1基于内容理解的高融合度增强现实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重点研究虚实环境内容表示与交互数据规范和知识体系、虚实场景实时精确融合与增强呈现技术、高精度自然特征跟踪注册技术、虚实融合性能评价体系,研制虚实环境内容交互理解与融合生成软硬件和集成平台,在典型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3.2.2基于混合现实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决策与训练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重点研究医学数据建模与可视化技术、影像引导精确跟踪定位技术、高沉浸感异地遥现会诊技术,便携式虚拟手术视、听和力触觉反馈装置,集成构建可实用的基于混合现实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决策与训练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

3.3多感官高沉浸虚拟环境呈现技术及应用

突破新一代高沉浸感显示和交互关键技术,分别面向个体应用和群体应用,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和应用价值的高沉浸虚拟现实环境软硬件平台,在大型演出、主题乐园和网络游戏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下设4个研究方向。

3.3.1高沉浸度显示技术及装置(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

研究大视场高分辨率头盔显示技术、便携CAVE构建技术、近距离显示装置的视觉耦合技术,形成的显示装置水平视场大于70度。集成构建支持多人参与的沉浸式网络游戏应用系统。

3.3.2支持群体交互的大规模虚拟环境构建技术及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

针对群体应用,重点研究多人本地协同情境建模和自然交互技术、大规模高鲁棒性投影高速融合与驱动技术、多感官体验同步控制与呈现技术,集成构建支持数十人本地参与的群体交互大型游乐应用系统。

3.3.3大型互动数字演出创作平台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重点研究基于行为建模的智能编排仿真技术、数字表演创作平台技术、与实体演出相结合的新型媒体呈现技术,并集成构建支持400平方米以上异型舞台自动构建的新形态文艺演出创作与呈现系统,实现在大型数字化媒体演出上的应用示范。

3.3.4高度真实感的三维呈现与远程交互系统及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

重点研究高维度海量数据采集和编码技术、支持穿透式采集和多点接触式交互的大型全息立体显示技术、非接触式人体姿态感知和远程协同交互技术,并集成构建实用的实时立体呈现与远程交互系统,实现在数字演出、远程会议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4.信息安全

4.1物联网安全感知关键技术及仿真验证平台

4.1.1物联网安全感知关键技术及仿真验证平台(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物联网安全感知层安全体系、轻量级加密技术和认证机制、节点隐匿通信及抗攻击节点安全路由技术;研究感知层节点鉴别、隐私保护、入侵恶意节点的容忍技术等,构建面向关键领域和行业的物联网安全应用仿真平台。

5.微电子与光电子

5.1下一代光传输系统中高速模数转换(ADC)/数模转换(DAC)芯片和关键技术研究

5.1.1下一代光传输系统中高速模数转换(ADC)/数模转换(DAC)芯片和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3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突破信号采样率不低于20GS/s,信号带宽不低于10GHz,分辨率不低于5比特、低功耗ADC/DAC的关键技术,研制相应芯片并形成商用产品能力。

5.2400Gb/s相干光发射与接收模块

研究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核心器件,包括窄线宽激光器、先进调制格式光调制器、平衡差分相干光接收机等模块,并进行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下设3个研究方向。

5.2.1100KHz窄线宽激光光源(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针对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统用发射光源和本振光源的要求,研究激光光谱压窄与波长稳定技术。实现波长符合ITU-T规范、线宽小于100KHz的小型化激光模块原型器件。

5.2.2先进调制格式光调制器阵列模块(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统用光调制器的要求,研发100GHz信道间隔内,实现速率为400Gb/sDP-16QAM信号调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调制格式光调制器混合集成芯片设计方案与制备技术。

5.2.3平衡差分相干光接收机(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统用光接收机的要求,研发光学混合正交解调器和平衡式差分探测器,实现对速率为400Gb/sDP-16QAM信号的接收,并进行400Gb/s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验证。

5.340Gbps高速串行接口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高速串行接口控制器和PHY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高速串行接口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IP核原型,为在超高速串行传输芯片或高性能SoC中的应用形成技术准备。下设2个研究方向。

5.3.140Gbps高速串行接口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50万元)

研究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通用低延迟互连接口控制器设计技术、多串行接口集成控制、高速信号质量检测、调制及通用链路接口建模技术和高速串行接口的SoC集成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串行接口控制器IP核产品原型。

5.3.240Gbps高速串行接口PHY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50万元)

研究高速串行传输接口的物理层电路设计技术、低功耗PHY设计技术、超高速时钟设计与分布技术、超高速时钟恢复提取技术、高速串行接口仿真验证及高速信号建模技术、高速串行信号测试技术;实现单通道数据传输速率40Gbps,并通过流片验证形成IP硬核原型。

5.416×16高速光交换集成芯片与模块

本研究内容下设一个研究方向。

5.4.116×16高速光交换集成芯片与模块(国拨经费控制额为2000万、需有大型用户型企业参与申报)

5.540Gb/s光接入核心光电子器件与模块

研究时分波分堆叠复用(TWDM-PON)光接入技术中的核心光电子器件与模块,包括高速可调谐激光器模块,可调光滤波器与高灵敏度光接收机,高谱效率调制与时隙间插复用器的核心技术。下设3个研究方向。

5.5.1用户端收发模块及功能验证与产业化应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制40Gb/s时分波分堆叠复用(TWDM-PON)光接入网用光收发模块,并搭建实验系统进行时分波分堆叠复用功能验证和产业化应用。

5.5.2波长可调谐激光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频率间隔为200GHz、功率大于10mW、调制速率10Gb/s的可调谐激光器的核心技术,研制相应器件并形成商用产品能力。

5.5.3可调光滤波器与宽带高灵敏度光探测器(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频率间隔为200GHz的可调谐光滤波器与10Gb/s高灵敏度光探测器技术。研制40Gb/s时分波分堆叠复用(TWDM-PON)光接入网光接收单元技术并形成商用产品能力。

5.6面向移动智能终端SoC的动态功耗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

5.6.1面向移动智能终端SoC的动态功耗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5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SoC功耗建模技术、异构多核SoC中系统级动态功耗管理策略,研发系统级和模块级功耗控制技术;研究符合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应用的调度和功耗管理接口技术;形成移动智能终端SoC的动态功耗管理与技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动态运行功耗降低30%以上,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实现一定规模的应用。

前沿技术研究类实施年限原则上为3年。

国拨经费限额参见每个研究方向的具体要求。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三级标题(如:1.1.1)的研究方向进行项目申报。

联系人:嵇智源、傅耀威

电话:010—88364080010—88361163

电子邮件:jzy@htrdc.com,fuyaowei@htrdc.com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以“需求牵引、核心突破、系统发展、军民结合”为原则,面向全球综合地球观测与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突破先进遥感器、定量遥感分析、高精度多模导航定位等核心关键技术,以提高精准测量和应用服务能力为目标,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为做好2013年度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1.先进遥感技术

1.1基于碳卫星的遥感定量监测应用技术研究

针对将要发射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开展试验区载荷航空校飞综合实验、多源碳观测数据融合与同化技术研究以及碳核查技术研究,为全球二氧化碳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后尽快发挥效益奠定技术基础。下设3个研究方向。

1.1.1试验区碳卫星载荷航空校飞综合试验。(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开展不少于2个试验区的碳卫星载荷航空校飞及其地基综合观测试验;实现高光谱航空校飞载荷的精确定标(误差3%)、开发二氧化碳算法,进行产品精度检验(4ppm),形成标准数据与产品库。

1.1.2多源碳观测数据融合与同化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利用全球和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结合大气输送模式开展星-机-地二氧化碳数据融合与同化技术研究,建立二氧化碳产品在线共享系统;待碳卫星发射后,利用碳卫星观测二氧化碳混合比数据形成全球二氧化碳源汇季节分布图和重点区域月分布图(空间分辨率3×3公里)。

1.1.3碳核查遥感技术体系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开展区域碳排放评估和基于组织的碳核查等遥感技术体系研究,并开展典型示范应用。

1.2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二期)

突破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定量遥感产品标准化生产、事件驱动与流程定制的运行服务体系等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产品与技术服务平台,形成80种以上多尺度、多时期的全球定量遥感产品规模化与自动化快速生产能力,实现定量遥感产品及服务的商业化运行。下设5个研究方向。

1.2.1星机地综合观测定量遥感融合处理与共性产品生产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500万元)

集成和突破卫星数据库分布式组网技术、多尺度遥感数据同化与真实性检验技术、面向应用的遥感数据融合处理与生成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星机地综合观测定量遥感数据融合处理与共性产品生产系统,连接6个以上卫星数据中心数据库群,实现PB级卫星遥感数据融合处理、产品生成与共享发布,形成40种以上时空无缝的定量遥感共性产品生产能力(全球公里级、区域百米级、典型地区十米级)。

1.2.2典型应用领域全球定量遥感产品生产体系(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2300万元)

基于定量遥感共性产品数据,研发面向全球林业、农业、矿产、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定量遥感专题产品生产系统,形成20种以上多尺度、多时期典型应用领域定量遥感专题产品生产能力,以及20种以上生态环境要素监测与验证能力(全球1000米尺度,全球变化敏感区和全国30米尺度)。

1.2.3综合定量遥感产品服务规范及运营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2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制定综合定量遥感产品按需定制服务流程,开展技术与服务规范研究,研建以企业为运行主体的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产品与运营系统,实现事件驱动的智能适配服务,具备TB级日处理、200个任务并行处理及在线服务能力。

1.3无人机遥感安全检测技术与网络示范体系研究

针对我国无人机应用快速发展面临的飞行作业安全管理迫切需求,在“十一五”无人机遥感验证场成果基础上,重点研究无人机平台安全性能、通信与控制系统可靠性、飞行品质等外场在线检测和评估技术,建立国际先进水平、军民共用的无人机遥感安全检测技术系统,开展无人机组网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构建社会化无人机遥感网络示范体系。下设5个研究方向。

1.3.1无人机遥感平台安全检测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无人机飞行平台的结构安全、动力性能、导航定位精度、飞控性能、故障诊断与预警等全系统动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制无人机遥感平台飞行安全外场在线综合检测系统和设备。

1.3.2无人机遥感系统测控可靠性评估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1.3.3遥感载荷性能与数据质量检测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1.3.4无人机遥感系统安全检测标准与业务运行体系。(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深入分析国际航空器飞行安全标准和我国空域管理法规,研究适用于无人机遥感飞行的安全检测程序与规范,符合军民共用要求的飞行安全技术标准和飞行应急处置规范;研究无人机安全性能检测系统运行机制,集成其它课题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国无人机遥感系统安全检测业务运行体系,形成无人机全系统和全链路检测的能力。

1.3.5无人机遥感网络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2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充分发挥无人机灵活机动的应用能力,面向构建全国无人机遥感网络的目标,开展无人机资源规划、运行管理机制、组网技术等研究,构建具备无人机网络资源快速配置、指挥调度和管理功能的空间信息综合管理和展示平台,初步构建不少于5个节点的社会化无人机遥感网络示范体系。

1.4先进微波成像技术

1.4.1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体制的先进微波成像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针对传统合成孔径雷达(SAR)体制带来的模式单一、核心指标已接近极限等瓶颈问题,研发具有同时多模式工作能力与宽测绘带的新体制MIMO-SAR系统技术,解决MIMO多维信号波形设计与产生、MIMO天线一体化快速波控、MIMO-SAR多通道重建成像等关键技术,完成原理验证系统研制与飞行验证。

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2.1全球空间信息关联更新与主动服务系统(二期)

针对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全球空间信息及其产品的巨大需求,着力突破全球空间信息产品快速生成及其主动服务的系列核心技术,以自主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为支撑,集成“十二五”已立项支持的“全球空间信息关联更新与主动服务系统”项目(一期)成果,构建全球统一时空框架下的空间信息与知识公众服务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形成拥有千万级用户群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具备在移动互联网上服务的能力。下设3个研究方向。

2.1.1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生成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针对我国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缺乏的实际问题,突破多尺度、多主题、时空动态的全球空间信息集成、融合与标准化生成等核心技术,建立我国自主的全球空间信息产品快速生成工厂,建成全球统一时空框架、影像分辨率达到5米的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系统,并开展业务化运行服务。

2.1.2全球动态异构空间信息协同标绘与空间知识服务。(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针对海量动态空间信息集成分析与知识服务的需求,研究海量空间信息动态接入与全球协同标绘、多尺度空间数据内容整合与实时制图、面向主题和区域的空间数据挖掘与热点图文生成等技术方法,构建空间分析云计算模型,研发空间信息分析服务中间件。

2.1.3全球空间信息公众服务规范及商业化运营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具备大型互联网运营和大众运行服务能力的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海量、多类型、多尺度的全球空间信息业务化服务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突破巨量用户并发访问、基于内容的空间信息服务等核心技术,开展服务规范和运营模式研究,研发全球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在互联网上建成自主体系的全球空间信息知识化公众服务业务系统,实现千万级用户的业务化运行服务,具备在移动互联网上服务的能力。

2.2城市运行的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分析系统

针对城市空间信息难以互联、互通、互用、无法实现综合运行管理等限制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问题,着力突破城市地理空间特征与语义统一表达、多源异构信息的实时接入与动态加载等核心技术,研发国际领先的城市时空动态信息管理与分析综合技术平台,并进行典型试验验证。下设2个研究方向。

2.2.1统一时空体系下的多源信息实时接入与异构信息自主加载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和制定统一时空体系下的城市多种类型空间信息接入与加载的规范标准,突破多传感器信息的实时接入与空间关联、多源异构信息的自主加载与内容融合、时空信息管理与更新等核心技术,研发支撑城市综合管理的时空信息实时接入、动态加载与综合集成技术平台。

2.2.2城市复杂时空数据集成分析与空间决策模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面向城市应急响应、市政管理等实际应用需求,突破城市异构时空数据的空间整合与智能分析、面向多层次与多主题的空间决策分析等核心技术,研发自主的智慧城市时空数据集成分析与决策模拟技术平台,并进行典型试验验证。

3.导航定位技术

3.1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二期)

面向北斗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突破城区室内外无缝定位信号体制与导航电文技术、互联网位置信息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全息位置地图制图体系,构建特大城市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和B2B智能位置服务平台,并开展基于位置的社会网络与主动交通安全应用示范。下设6个研究方向。

3.1.1特大城市室内外无缝定位信号体制与系统构建。(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900万元)

研究基于北斗、WiFi等室内外定位技术,研制城市区域室内外无缝定位信号体制与导航电文协议,研发城市室内定位数据解算系统,构建特大城市室内外定位系统(室内定位覆盖中心城区面积大于1000km2,定位精度优于5m,无缝定位系统延迟优于100ms)。

3.1.2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研究位置信息的时空粒度、表达尺度及其变化的转换模型,制定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形成标准规范;研究全息位置地图数据获取方式、流程,研发异构数据和深度内容信息的统一建模工具,研制全息地图的快速制图系统(全息位置地图动态生成效率达到秒级)。

3.1.3基于互联网迭加协议的全息位置地图汇集融合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基于互联网迭加协议的各类位置地图数据汇集与融合、网络环境下位置地图要素变化发现与差分式快速更新、室内数据采集等技术;研究大规模全息位置地图数据仓库管理技术,构建数据仓库;建立室内外城市全息位置地图示范(具备千万量级兴趣数据规模,支持不少于5种语义类型位置信息的迭加和手机等移动终端接入),提供互联网服务。

3.1.4特大城市云架构智能位置服务平台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9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依托城市室内定位数据解算中心,研究持续高并发的终端定位管理技术,终端定位信息与服务开发商准实时匹配技术,构建终端-中心-服务开发商的电信级智能位置服务平台(吞吐率每秒600000次以上,基于平台的服务开发商数量不少于100个),实现面向特大城市的B2B商业化服务。

3.1.5基于位置标识的社会网络(LBSN)构建与在线信息服务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公众对于位置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突破移动终端位置信息聚合、位置感知、智能推送等关键技术,建立功能多样、服务智能的位置服务社会网络系统,实现基于位置标识的社会网络用户数不少于600万,位置服务业务产品不少于30项。

3.1.6面向主动交通安全的城市车辆在线位置服务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集成城市车辆主动交通安全模型和综合状态信息,研究面向交通安全的一体化实时时空数据处理技术,研制城市环境下的车辆无缝在线服务终端和系统,开展车辆在线位置服务示范,用户数不少于20万辆。

3.2北斗服务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试验验证

为提升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竞争能力,开展北斗服务性能提升体系、空间信号精度提升、地基导航信号网络等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建立试验验证系统,在面积不小于10平方公里的典型试验区开展试验验证应用,实现北斗服务性能的提升和北斗地基导航网络验证与示范应用,显著提高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的服务性能,促进我国北斗导航应用产业发展。下设3个研究方向。

3.2.1北斗服务性能提升体系研究与集成验证。(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3.2.2北斗空间信号精度提升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3.2.3北斗地基导航信号网络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600万元)

3.3全球大地测量基准动态修正与服务

整合多种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构建我国自主的全球动态厘米级地心坐标框架和高分辨率重力场模型,研究其动态修正技术,初步形成我国大地测量观测系统实时应用服务平台,提供综合、高精度服务。下设2个研究方向。

3.3.1全球动态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维持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全球动态地心坐标框架的维持与精化方法和确定动态地球参考系统参数的关键技术,形成我国自主的厘米级地心坐标参考框架与坐标修正技术体系。要求全球坐标框架观测历元的精度优于5mm,坐标框架维持精度优于3cm,点位速率优于3mm/年。

3.3.2高程基准现代化实现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研究综合利用重力卫星数据、地面重力数据、海洋重力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理论与算法;研究(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化技术;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与全球高程基准统一方法;建立我国超高阶全球重力场模型(2160阶,10′x10′格网重力异常精度达到±10mGal)、陆海统一的新一代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分辨率2′×2′,精度优于±4cm)。

4.空间探测技术

4.1基于微小卫星组网的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

针对高分辨率空间探测的需求,实现基于微小卫星组网的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效光学口径5米,研制微小卫星原理实验系统和小孔径光学成像载荷原理样机,在地面进行系统集成测试,为在轨实现奠定基础。下设3个研究方向。

4.1.1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总体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多颗微小卫星组网构成的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总体方案,进行技术分解和方案论证;研制微小卫星原理演示样机(微小卫星平台:重量≤50kg(不含载荷),支持载荷重量50kg、功耗<50W);集成其它研究方向成果,完成地面演示验证试验。

4.1.2编队卫星系统高精度实时测量和控制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300万元)

4.1.3光学稀疏综合成像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

开展小孔径光学载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光学综合孔径相位同步技术、系统干涉成像与综合数据处理方法;研制综合小孔径光学载荷系统原理样机(单个孔径不大于0.5m,重量小于20kg,功耗优于30W);形成综合成像系统,并进行测试和实验验证。

联系人:张景、税敏、张松梅、赵静

电话:010-68539093、68529228、68529094、68531761

传真:010-68574482、68529227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福建省科学技术厅承办: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谷歌浏览器63版本及以上;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THE END
1.IC交易网IC交易网(www.ic.net.cn)是IC电子元器件的专业交易平台。IC网站,IC型号,IC供求,IC库存,IC查询,ICGOOhttps://shxinrui.ic.net.cn/
2.您好,我在网上买了一个电子产品,但是他的芯片是假的。我还怎么办在网上购买东西如果被骗了可以先保留好相关的证据,最先采取的是协商,协商不成就用其它手段处理,然后向https://www.findlaw.cn/wenda/q_38877084.html
3.超有用的电脑配置知识!!以后买电脑就不会被忽悠啦!终身受用!3、主板,主要还是处理芯片,如:笔记本i965比i945芯片处理能力更强,i945比i910芯片在处理数据的能力又更强些,依此类推。 4、硬盘,硬盘在日常使用中,考虑得少一些,不过也有是有一些影响的,首先,硬盘的转速(分:高速硬盘和低速硬盘,高速硬盘一般用在大型服务器中,如:10000转,15000转;低速硬盘用在一般电脑中,包括https://blog.csdn.net/zhq56030207/article/details/6072586
4.2024年地理信息未来发展趋势预测9.3.3 电商平台分析(自建和第三方网购平台) 9.4 电商行业未来前景及趋势预测分析 9.4.1 电商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9.4.2 电商发展前景预测 图表目录 图表1:国际地理信息产业格局分析 图表2:国际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图表3:地理信息产业分类 图表4: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图表5:地理信息产业相关政策法规 图表6:地https://www.cir.cn/R_ITTongXun/97/DiLiXinXiWeiLaiFaZhanQuShiYuCe.html
5.#网购平台成烟卡销售重灾区#股吧新浪财经股票社区#网购平台成烟卡销售重灾区# APP下载 APP专享涉嫌集资诈骗 鼎益丰隋某义等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发布通报称:“鼎益丰”及其关联公司发行虚假理财产品和“DDO数字期权”(属于“空气币”),从事非法活动,已涉嫌犯罪。为依法打击犯罪,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已对隋某义、马某秋等人以涉嫌集资http://guba.sina.cn/list_180859.html
6.智东西早报:三星明年发布折叠屏手机滴滴2亿美元投资人人车据悉,未来,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和宝坻区政府将共同打造无人机遥感综合验证基地、无人机平台研发与生产基地、无人机载荷研发与生产基地、无人机航空文化传播基地等四个基地,无人机遥感网运营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培训平台等三个平台,无人机标准规范与检测中心、无人机飞行监管中心等两中心。 https://zhidx.com/p/94882.html
7.天猫购物平台理想生活上天猫天猫Tmall.com由于该网站的robots.txt文件存在限制指令(限制搜索引擎抓取),系统无法提供该页面的内容描述https://www.tmall.com/
8.「晚报」余承东: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主力玩家不超5个/特斯拉彻底⑨ iQOO Neo7 配备天玑 9000+ 和独显芯片 ⑩ 男子花 4000 元网购手机竟收到手机壳 ① 余承东: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主力玩家不超 5 个 华为余承东近日在接受汽车博主吴佩访谈时,发表了对汽车行业的最新看法和观点。 余承东认为:未来汽车品牌的竞争会像飞机制造业一样大浪淘沙,飞机制造业以前也很多玩家,最后就只剩空客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93027254795952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