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广东路径——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当前,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更需要我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科学思维和系统谋划,推动绿色化与智能化、产业化融合发展,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一、深刻把握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再到强调“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

绿色发展既是资源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底线,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绿色发展为指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科学、理性的工作态度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新发展理念为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准确把握发展与保护规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向提升。随着人们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要坚持人民至上、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把绿色发展融入乡村振兴,促进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二、创新党建引领机制,强化政治和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为了不断增强学校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华南农业大学以落实广东省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抓准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切入点,构建“学校—学院—系(教研室)—科研(教学)团队-村委”五级书记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乡村振兴服务队,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努力提升党建引领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服务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开展党建+乡村振兴、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建帮扶等活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示范带动广大师生着力把绿色发展镌刻在中华大地上。

2019年,党中央下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障,党组织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堡垒,党员是先锋力量。为了高质量党建推进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华南农业大学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为导向,建立党建业务双融双促示范基地,把党组织建在科研团队中,与基层党组织共建设立田头党支部,构建“智慧党建”场景示范,积极建设华农“乡振小院”之低碳小院,将组织优势和学科优势结合起来,辐射推广“党建+乡村振兴”模式,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确保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三、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产地和农产品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污染治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关键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耕地土壤的环境保护工作,土壤污染防治更是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任务之一,华南农业大学在江门、肇庆、韶关、河源等全省农业一线建设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和专业指导服务,为广东省各地市实现农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以及措施落实率达到100%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全省发挥良好示范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占损退化土地复垦复绿与生态恢复,是粤港澳大湾区绿水青山建设的重要环节。华南地区是我国重点重金属成矿区,矿山开发导致源头生态环境退化恶化、水土流失加剧且严重污染下游环境等问题严峻,因此在我省重金属污染、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的重点区域,华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带领学科团队建立污染源头生态恢复示范基地,重点研究通过构建生物隔离层、植物/微生物联合生态恢复等技术对矿山源头废弃地实施生态环境恢复及功能重建,切实解决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达到绿水青山,实现人与环境生态和谐共处。

四、推动绿色投入品生态低碳循环,保障化肥减量提质增效、农业固碳减排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深入农村大力推行引领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碳中和围绕农业农村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并针对农药化肥泛用造成环境风险和农产品安全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研发推广新型绿色投入品,从源头上减少投入品对农业污染,重点研发新型有机肥、微生物肥、生物农药、调理剂等绿色投入品。同时,华南农业大学积极引导专家学者在全省各县市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有机肥替代等技术,提升肥料利用率,实现农田提质增效。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循环经济重要环节,如何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是目前一大技术难题。以问题导向解难题,华南农业大学通过与温氏等大型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畜禽养殖绿色循环模式”,通过低耗无害化和高值利用,消减废弃物污染负荷,并降低农业收益回补环保成本,创建养殖粪污农田安全消纳及资源化示范基地,在养殖废弃物的高效无害化、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的同时,实现农田面源污染达标。

五、创新数字智慧环境大数据新技术,提升养分与生态环境智能化治理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我们以后的生态环境工作提供了行动遵循。特别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等具体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智能物联网技术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华南农业大学探索利用智能监测物联网+5G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大数据、北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养殖废弃物循环消纳农田的氮磷与污染物智能监测和评价体系,实现流域尺度下的高精度监测评估。同时基于数字智慧环境大数据新技术开展耕地质量与地力提升、环境污染过程与修复、土壤生物与生态调控、土地监测与利用整治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切实提升耕地质量,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华南农业大学搭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在线智能监测平台,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精准定位及全过程综合防控。积极推进河源新丰江水库和云南异龙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绿色有机发展规划,广州增城白水寨现代化生态绿色农场及智慧果园建设等,对后续经济社会生态系统都将起引领带动作用。

六、全力建设广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助力乡村建设实施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乡村形态快速演变阶段,也是改善乡村面貌的关键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抓好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翻身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供水保障攻坚行动、村内道路建设、“美丽圩镇”建设、渔港建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九大攻坚行动”实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助推我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华南农业大学建设广东乡村振兴研究院,加强乡村振兴规划研究,助力地方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标杆项目,力提升乡村宜居水平,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兴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为广东高质量完成新发展阶段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有力支撑。

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广东推进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积极发挥学科、人才、科技等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才培养放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华南地区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践行强农兴农办学使命,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也是全国农林院校唯一入选的高校,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强农兴农育人协同体系,将“四级贯通、六维协同、五育并举、铸时代新人”的机制方法融入人才培养各领域和各环节。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有机融合,创新耕读教育形式,增强育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深化“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乡村要振兴,说到底,关键在农民,为了帮助农民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综合素质,涉农院校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传统农民。构建培训支撑体系,打造一支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师队伍,针对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构建“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农民”的培训模式,在企业打造培训现场教学和实训基地,通过企业生产基地、示范项目、农业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现场教学条件,在实践中帮其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实践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因此,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既要有“金色”价值,更要有“绿色”颜值,需要发挥好生态文明的引领作用,需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这样才能建设好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本文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周艳华)

THE END
1.食物剩余不浪费餐桌上的智慧低碳生活的定义与重要性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变日常消费和生产方式,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行为。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提升我们的健康和福祉。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来实践低碳生活,其中之一就是合理处理食物。 食物浪费现状与影响 在许多国https://www.knipu.cn/sheng-tai-bao-hu/416958.html
2.绿色餐桌碳足迹轻盈的美食之旅动物蛋白质的生产比植物性蛋白质多产生了更多的温室气体。因此,增加肉类替代品如豆腐、素鸡等在餐桌上的比例是推动绿色饮食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通过适量摄入鱼类和禽类,也能帮助控制对大规模畜牧业产生压力的同时,为身体健康带来益处。 四、精致用餐:以简约为本 https://www.rdgnvtujk.cn/qi-xie/346156.html
3.水溶肥,越来越多人使用的三大根本原因有机肥种植者碳酸氢铵过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越来越人使用水溶肥有三大根本原因。第一是国家从土壤环境问题和土壤安全着手提出的“两减一增”计划;第二是新型种植者的出现,减少劳动力消耗;第三是普通复合肥以及单一元素的化学肥料,吸收利用率低。 第一、土壤环境、土壤安全 我国虽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耕作历史,但是由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0F9VRA05534BN4.html
4.改变饮食习惯我们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到多大程度又有哪些降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品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而其后期的运输、储存和消费阶段也会产生相当一部分温室气体。在这个链条上,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消耗能源,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碳排放。 https://www.svqoyljor.com/yi-biao-yi-qi/421853.html
5.低碳生活点滴改变地球的未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单次使用一次性用品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例如,选择购物时尽量购买可重复使用的塑料袋、水瓶和餐具,这些都能有效减少垃圾产生量。同时,可以自制或购买一些可重复使用的小容器,如玻璃容器或者陶瓷盒,以代替一次性的塑料盒子。此外,对于个人卫生用品,也可以考虑采用无菌棉签和牙刷头等多次可洗https://www.yyoud.cn/gu-fei-zhi-li/587072.html
6.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成都市青白江区“十四五依托龙泉山优质的森林生态资源和特殊地形优势,打造集赏花品果、康养度假、运动休闲于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园。依托“福洪杏”“三元油桃”品牌,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及康养等新价值,促进“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产业融合,开发一批集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研学旅游、健康养老于一体的http://www.qbj.gov.cn/qbjq/c129985/2022-01/21/content_b2802249b6bc4684ade9664c7b84dd19.shtml
7.谣言终结联合国事实:石油产品的替代品已经存在 许多日常用品仍在使用石油或其他化石燃料生产。开采和运输这些燃料,然后制造产品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大多数塑料、服装、轮胎、数字设备、化肥、洗涤剂和无数其他日常用品都是由石化产品制成。(国际能源署) 塑料生产是世界上能源最密集的生产过程之一。这种材料由原油等化石燃料制成https://www.un.org/zh/node/210144
8.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全文根据国家和省公布的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替代。落实重点环境管理类的化工有毒污染物排放、转移登记制度。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https://law.esnai.com/view/167707/
9.环境友好型有机肥料生产技术及其市场潜力评估在当今的农业发展中,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日益重视,传统化石燃料制成的化学肥料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需求。因此,有机肥料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药替代品和化肥替代品,在最新农业种植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有机肥料定义与特点 有机肥料是指由植物残体(如秸秆)、动物废物(如鸡粪)等经过分解处理而https://www.deoyjxkbs.com/nong-ye-zong-he/302855.html
10.四川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 十二五” 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按照“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支撑引领、全面小康” 的总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 四大工程” ,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众创新,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水平、http://www.scstrs.cn/Admin/Content/ArtileDetails.aspx?arid=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