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贞丰县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但总体看来,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目前农资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贞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农资打假,整顿农资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为主线,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重在治本的原则,强化日常监管,深化专项整顿治理工作,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同时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构建以经营者自律、信用分类监管和推进农资经营示范店创建活动为重点的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技术支撑,稳步推进农资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可追溯监管能从多方面入手的能力,提升了农资市场监管效能。
一、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年龄较大,素质较低。
据初步统计,从全县所有经营者和直接从事农资经营、服务百姓的从业人员层次来看,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文化程度也普遍为高中及以下。不少经营人员不具备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经营中时常出现指导失误。大多数经营单位没有与其经营的农药相适应的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掌握的知识仅为来自实践的粗浅认识,对法律法规、农业的基本知识、实用技术、新技术、新产品了解甚浅。还有为数不少的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较差,受利益的驱使,存在故意加大用药种类和数量的现象。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用药成本,破坏了生态环境。
(二)农资市场不规范。
(三)执法机制有待完善
二、农资市场监管对策
全县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农资市场监管必须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扎实推进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的整治监管工作。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完善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大事,必须迅速建立起县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完善协商、通报、移送、联合执法的机制。强化农资执法的机制建设。整合执法力量查处重大案件,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制订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应急预案、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生产重大灾情的应急处置水平。组织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预警防控技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防违规农资扰乱市场,规范市场程序。
(二)提高素质,增强守法经营意识,完善培训机制
(三)规范市场秩序,构建经营行为约束机制。
加强诚信经营体系建设,组织农资经营企业开展诚信评比活动,在行业内部推行守法和质量公开承诺制,建立诚信档案,构建农资经营信用管理平台。对诚信企业实行免检等信用激励机制,将失信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并建立执法“黑名单”制度,加强日常检查,必要时采取公开违法记录、曝光违法行为等方式予以惩戒,通过民众的监督,进而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农资经营企业,打破行业界限,组建同业商会,探索新的农资营销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定期发布农业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实现农资经营的政务公开,增强农资监管的透明度。
(四)坚持疏堵结合,搭建便民高效服务机制
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技服务网络全、覆盖广的优势,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宣传,在农资购买使用高峰期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普及农资法律法规,传授识假、辨假知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加强对农民购买和使用农资的服务和指导,推介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物结合,做好培训、示范和推广工作,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肥料。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切实加强农资生产、流通、使用3个环节的监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有关农资打假护农的精神,全面拉网式整顿农资市场,治理农业投入品市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