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黎明做了通报:当前,全省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趋稳向好,各地要把进一步精准防控摆在重要位置,努力争取新增确诊病例数维持在最低水平。要用好精密智控机制,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突出做好返工中的重点人员和外部输入人员管理,坚决防止因麻痹松懈导致疫情反弹。要用好“一图一码一指数”,推进复工图与疫情图相匹配,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
另外,今天中午12点,温州出现浙江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患者女性,79岁。2月5日因发热、咳嗽伴呼吸困难到当地县级定点医院就诊,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并收住入院,因病情进展迅速于当天转入在温省级定点医院。予抗病毒等积极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2月7日起先后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在综合救治基础上,经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通气、连续肾脏透析治疗、人工肝治疗,患者病情持续进展。2月17日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通气,2月19日出现血压下降,经人工膜肺(ECMO)等治疗并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因患者高龄并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个基础性疾病,虽全力组织救治,仍持续出现循环、血液等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于2月20日11时42分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孙黎明对这位患者的去世表示哀悼,向患者家属表示慰问。
记者:目前省属国有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如何?
省国资委副主任刘盛辉:疫情发生浙江国资、国企率先有序复工复产,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表率示范作用。
一、始终保持基础保障类国企正常运行。我们很多国有企业,在防控疫情过程中一直正常运转,生产经营始终没有中断过。
二、积极有序推进各类国企复工复产。省国资委明确了国企复工的四条原则、七条要求,推动省属国企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分批分类积极有序复工复产,回到正常经营轨道上。到目前为止,省属企业总部已100%复工,十大保障类企业复工率达90%,所属各级企业总体复工率超过75%。同时着力抓项目稳投资,省属企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开工率达到70%。
三、主动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共度难关。在推动国有企业自身复工复产同时,我们贯彻省委省政府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发展30条意见,制定落实减租降费多项举措,帮助支持企业降本减负。一是减免房租方面,明确对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房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免收2月份和3月份两个月的房租。据此测算全省各级国资监管企业可减免非国有企业房租24亿元。二是基础保障方面,重点是做好降低用电用气价格,通行费成本等工作,比如省能源集团通过市场化电量交易,以及下调供气价格,预计让利13亿元,省交通集团按最新要求,执行疫情防控期间通行费减免政策,预计到2月底将减免通行费6.8亿左右。三是产业链支持方面,浙江国企不少处在产业链重要环节,可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同时国企妥善处置疫情可能带来的法律合同问题,努力帮助中小企业减少损失,共渡难关。
记者:目前全省各地正陆续复工复产,作为安全生产的主管部门,省应急管理厅采取了哪些监督和指导企业?
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李公杭:疫情发生以来,省应急管理厅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时期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先后印发了多个文件,部署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指导服务。每天做好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检测试剂和医疗器械等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突击生产企业的上门指导服务;每三天对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集中隔离观察点、医护人员集中住宿场所等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做一次全覆盖的消防安全隐患检查。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手抓两战赢的要求,2月11日,省安委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认真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立足服务和指导,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安全生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风险研判,线上线下结合疫情图和复工图,以县为单位组织开展复工复产安全风险研判,截至2月15日,各地均已开展了复工复产安全生产风险研判,从全省情况来看,医疗化工在行业中位居前列,分别达到53.1%,29.5%。作为危化品安全生产的监管部门,我们要求危化品生产企业严格落实6个不开工,同时发挥全国首个危化品大数据平台作用,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控,下一步我们将用好危化品企业风险管控指示图,实现线上预警和线下相结合。
二、安全风险控,承诺加检查,当前针对企业存在的赶工抢工风险,导致员工培训不到位仓促上岗,我们采取了承诺加抽查的差别化安全检查确认机制,安全风险小的企业实行承诺制,安全检查确认。对企业采用承诺加抽查,风险大的企业抽查比例不低于30%。高风险的企业抽查比例不低于50%。
记者: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全力恢复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请问可否给我们解读一下浙江在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
一是指向明确。针对当前三农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复工复产、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保障农村物流畅通、强化服务指导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要求,打通当前农产品生产保供的痛点、堵点和难点。
二是重点突出。提出要一手抓农村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的恢复。尤其是抓好春备耕,蔬菜瓜果的抢收、畜牧生产等都提出了要求。致力夯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的农业基础。
三是政策给力。从财政、金融、保险、外贸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既有进一步明确享受范围,比如首次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生产主体同等享受小微企业的17条优惠政策,涵盖全省8.9万家经营主体,也有加大政策力度,比如加大粮食种植的扶植力度,对规模种粮的主体,补贴标准从每亩100元提高到120元。同时提出一些创新政策,比如增设了政策性叶菜价格指数保险产品,保费90%由各级财政承担,稳定菜农种植信心。
四是责任压实。通知明确要求,严格落实地方属地责任,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地方政府统筹抓好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作为深化三服务具体举措,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在全省将组建1000个以上的服务队,通过开展联村、联企、联基地,送政策进户、送技术解难、送帮扶解困,促进防疫任务、生产任务、发展任务的落实。同时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都设置热线,接受防疫、技术、产销等方面的咨询和求助,及时协调,帮助解决企业和农户的问题。
记者:疫情对浙江春耕的农资供应带来哪些一影响?有哪些保障措施?
省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张建:此次疫情对浙江春耕农资供应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推迟春耕备肥。疫情防控期间存在的道路不通、流通不畅、用工紧缺、基层农资门店停业,导致春耕备肥工作有所延迟。
二、价格波动。占全国磷肥总量30%以上的湖北省磷肥企业大多停产,导致含磷类复合肥价格短期会有所上涨。
三、流通成本增加。浙江省肥药生产量小,大多肥药需要从外省调入。虽然现在物流有所好转,但运费、用工费明显上涨,两涨叠加造成流通成本增加。
自疫情防控一级响应启动以来,省供销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疫情防控工作指示精神,为保证农时不延、农资供应不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迅速开展储备情况调研,据全省农资市场储备情况调查统计,全省农资系统现储备各类化肥共计41.5万吨,农药1.3万吨,农膜6400吨,同比往年储备基本持平,当前储备情况能满足浙江春耕农资需求。
三是督导农资企业复工复产。根据省委统一部署,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省系统农资生产企业均已复产,农资流通企业复工率达到98%。10,800个基层农资经销网点已陆续恢复营业,打通了农资配送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全省供销社将继续发挥农资经营主渠道的优势,全力做好浙江春耕备耕供应保障工作。
记者:经信部门表示下一步要重点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复工,慈溪在这方面最近有什么动作?
宁波慈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海达:慈溪是经济大市,民营经济特别发达,也是人口大市,外来人口有近100万人,经济的外向关联度也非常高。自从2月3号省里出台加快企业复工复产以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做好防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市企业的复工复产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复工企业8950家,其中规上企业1550家,复工率已达到87.4%。这几天形势也非常好,近一周每天的用电增量在15%以上。关于产业链协同的事情,慈溪是以家电、汽配为主的传统产业,产业链配套长,为了解决龙头骨干企业能复工,我们优先出台了保障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复工的指导意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带动麾下的配套产业,同步排摸、同步调查、同步报备、同步复工,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我们通过龙头骨干企业的复工带动了麾下1552家企业的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