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完成了农业用地流转,腾出的大片土地想找“高端”些的农业经营主体接手,可兜来转去,符合要求的经营主体很难觅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资本的“新型农民”想去郊区找块良田一展身手,可找到的要么是零星小块的土地,要么就不知怎么找地、压根找不到地。怎么破解这种“地找不到人、人找不到地”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崇明区了解到,崇明将建立全区农业土地信息发布平台,对土地资源进行包装、宣传和推介,面向全国发布土地招商信息,同时建立土地招商目标企业库,信息动态更新,主动上门,面向全球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引资,让“地”和“人”能精确匹配。1月6日,崇明区政府、上海市农委更是一起召开了崇明农业招商推介会,推出5万亩优质土地对外招商,希望引进一批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崇明全区农村土地规范流转面积达到44万亩,流转率77%,规模化水平正在逐年提高。本次招商推介会推出的5万亩良田中,500亩以上规划土地2.25万亩,百亩以上土地1.15万亩。在政策扶持方面,崇明已将30亩以上农用地的流转管理统一集中到区级层面,通过公开交易平台统一发布招租,让投资者有更多选择空间,30亩以下农业用地的流转管理由乡镇审核并报区农委备案。
科技力量也是崇明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目前,崇明已经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关系,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力度,2010年以来,共实施市级科技攻关及农业科技推广项目100多项,引进、试种粮油作物新品种80多个,蔬菜品种200多个。目前,崇明正着力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物联网、智能管控等技术,把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价格采集、农业基地建设等实时数据纳入大平台,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分析和决策依据。
多措并举之下,农业龙头企业、博士农场、开心农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主体的数量、质量和水平在崇明大幅提升,目前已达1000多家,他们已成为引领崇明绿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